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刘一鸣, 魏佳乐, 刘 柳, 李昌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5, 39(9): 70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5.08394
    慢性肾病(CKD)是一种进行性疾病,肾细胞衰老是驱动这一进程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CKD中细胞衰老的关键分子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反应、衰老相关分泌表型及表观遗传调控的核心作用,并总结了中医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调控炎症和干预细胞周期停滞等多靶点途径延缓肾衰老的研究进展。现有证据表明,中药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PTEN诱导激酶1和Wnt/β连环蛋白等通路展现抗衰老潜力,但其临床转化仍受限于机制研究深度不足、剂量标准化困难及临床验证缺失等问题。未来研究需结合肾脏特异性转基因动物和单细胞组学解析衰老细胞异质性,并通过开发新型载体提高中药成分靶向性,为CKD的精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 论著
    牛拴成;张轩萍;杨彩红;王 洁;张明升;寇立朝;寇随林
    . 2007, 21(5): 422-426.
    摘要 (2056) PDF全文 (748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祛风息痛丸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为其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采用玻璃容器法测定大鼠原发性和继发性足爪肿胀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祛风息痛丸0.26,0.78 和2.34 g·kg-1连续灌胃3 d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原发性足爪肿胀,对致炎后18 h的肿胀抑制率分别为21.4%,36.8%和65.0%。同剂量祛风息痛丸连续灌胃30 d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继发性即非致炎侧关节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降低多发性关节炎病变评分,中、大剂量可明显降低血清IL-1和TNFα含量。结论 祛风息痛丸对实验性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治疗作用。
  • 脑科学专刊Ⅱ
    樊双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12): 1208-121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12.009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面积的水源和耕地都遭到严重破坏,生活或职业的频繁接触,使得近些年重金属中毒有明显上升趋势。重金属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的预防与救治极其关键。本文以几种常见的重金属中毒为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对重金属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
  • 学科发展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14-71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32
  • 综述
    金英善;陈曼丽;陶俊
    芍药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传统中药。芍药除含有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外,还包含异芍药苷和4-氧-甲基-芍药苷等多种新的化学成分。芍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抗癌、抗抑郁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也能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芍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助于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认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
    马瑞敏, 叶 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11): 852-85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11.007
    随着组学技术的应用,代谢组学已成为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从代谢物角度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一些脂类和氨基酸类代谢物在肺部炎症和肺纤维化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这些代谢物与疾病诊断、临床表型和预后具有相关性。本文对肺纤维化过程中脂类代谢物(溶血磷脂酸和相关磷脂)和氨基酸类代谢物(犬尿氨酸、L-精氨酸、微囊藻毒素、趋化因子和芥子酸)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肺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阐明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探讨相关生物标志物及选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 前沿论坛
    林志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65-88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1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论述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包括灵芝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和抗原提呈功能;活化淋巴细胞、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及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反应;以及灵芝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等。涉及免疫学指标的灵芝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一并介绍。
  • 综述
    李 双, 叶 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 34(2): 153-16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0.02.009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呼吸困难和肺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的慢性肺纤维化性疾病,预后不良。IPF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与老化、遗传、环境暴露、氧化应激和微生物-宿主防御反应有关。基因突变、转录和翻译异常、表观基因调控改变及代谢紊乱均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采用高通量技术的组学研究从多维度揭示了IPF的发病机制,为寻找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新视角。本文综述了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阐明IPF发病机制、寻找生物标志物、提供治疗靶点的最新研究进展。
  • 前沿论坛
    周文霞;程肖蕊;张永祥
    摘要 (1318) PDF全文 (5474)   可视化   收藏
    网络药理学是指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在一起,分析药物在此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网络药理学突破传统的“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理念,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注重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和网络扰动,强调理解某个单一生物分子(如基因、mRNA或蛋白等)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其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揭示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和动力学谱要比揭示其作用的单个靶标或几个“碎片化”靶标更重要,对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前沿论坛
    张彦琼, 李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83-89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2
    中医药具有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现代化亟需建立符合其整体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步入大数据时代,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组方配伍的原则不谋而合。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角度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强调从"单靶标"向"网络靶标"研究模式的转变,因此,它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要分析和论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以及中药网络药理学面对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论著
    樊成吉,屠鸿薇,陈小辉,柳家贤,彭 涛,孟晓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8.010

    目的 观察氯化汞(HgCl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时期的毒性作用, 以及对神经行为和轴突蛋白 nrxn2a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斑马鱼胚胎在受精后 6 h 内(6 hpf)暴露在 HgCl2 0.2 0.4 0.8 μmol·L-1中, 24~120 hpf时观察HgCl2对斑马鱼死亡率、 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质谱测定体内Hg含量; Video-Track系统记录斑马鱼幼鱼的行为改变; 用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用原 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检测其对nrxn2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HgCl2 0.8 μmol·L-1 理组72 hpf时, 斑马鱼的死亡率开始显著升高, 120 hpf时死亡率达到94% P<0.01); HgCl2 0.4 μmol·L-1 处理组 48 hpf时, 斑马鱼的孵化率显著上升(P<0.01); HgCl2 0.2 0.4 0.8 μmol·L-1组斑马鱼的胚胎发育 畸形, 主要表现为脊柱弯曲和卵黄囊肿, 各个时间点和浓度组的畸形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P<0.01)。各处理组斑马鱼体内 Hg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蓄积明显(P<0.01), HgCl2 0.8 μmol·L-1处理组达到 77 μg·g-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HgCl2 0.4 μmol·L-1暴露组斑马鱼自发活动的速度减缓 P<0.01), 活动程度 降低(P<0.05); 凋亡点的数量也出现显著性增加(P<0.01)。斑马鱼胚胎中 nrxn2aa mRNA表达在受精后 24 hpfP<0.01)和 72 hpfP<0.05)两 ,而 nrxn2ab mRNA 24 48 hpf两个时间点呈显著性下降 P<0.05)。结论 HgCl2对斑马鱼发育有明显影响, 主要表现为脊柱弯曲和 卵黄囊肿, 其行为变化可能与nrxn2a的表达变化有关。

  • 综述
    杨慧,马培,林明宝,侯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3.012
    紫苏叶为我国传统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胃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为明确紫苏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抗炎活性机制,本文依据近年来紫苏叶提取物及主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相关文献,对紫苏叶中挥发油类、黄酮和花色苷类、酚酸类、苷类、三萜类和甾体等主要化学成分、紫苏叶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活性和功能、调节辅助性T 细胞平衡等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发以紫苏叶为原料的抗炎新药提供参考。
  • 前沿论坛
    邢宇,刘鑫,林园,张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6): 491-50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6.001
    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和黄柏中提取出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心脏保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年以来,小檗碱用于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临床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肿瘤、腹腔黏连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小檗碱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为小檗碱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 综述
    丁海波,金莉莉,王秋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03.010
    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短,表观分布容积小,毒副作用低,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代谢机制有利于指导其合成与优化。肽类药物常通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是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多肽类一般膜渗透性较低,其跨膜转运受分子大小、极性以及构象等因素的限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潜在的免疫原性都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对药物的定量分析造成干扰。多肽类药物的主要消除机制为代谢酶降解和肾小球过滤消除,还存在基于内体-溶酶体的内吞消除等机制。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其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和难点,为多肽药物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 学术争鸣
    蒋 宁,张永祥,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9.001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研讨会” 于 2016年8月5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祥教授主持会议, 刘建勋教授和李林教授 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中药药理学研究与 创新中药研发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文整理了部分专家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创新中药研 发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综述
    孙晟杰, 涂 画, 唐励静, 罗秀菊, 彭 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 34(8): 623-63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0.08.010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具有铁依赖性,表现为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和线粒体膜密度增加等特点,与癌症、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铁死亡诱导剂或抑制剂,它们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诱导或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在治疗上述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从结构、作用靶点、作用特点和应用模型等方面分类综述了铁死亡诱导剂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学科发展
    李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65-78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53
  • 综述
    尹纪业,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2): 309-31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2.028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内过氧桥,催化断裂后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和活性氧,是其发挥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的结构基础。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迄今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动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研究发现药物的高剂量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造血和免疫毒性、心脏毒性等,从体外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总结青蒿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为以扩大青蒿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检测指标为目的的毒理学评价和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临床。
  • 综述
    崔昌鹏, 熊 雪, 王 雪, 李蝴蝶, 周 萌, 马海兰, 李柏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6): 457-46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06.008
    自被发现以来,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受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的Piezo通道,对哺乳动物的机械信号转导至关重要。该通道分布广泛,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新近研究表明,Piezo通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及触觉感知、血压的自发调节等过程,也与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而药物可通过Piezo通道干预生理和病理进程。本文主要综述Piezo通道的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为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借鉴。
  • 综述
    董国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5): 758-76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5.012
    阿片受体激动剂羟考酮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但其耐受性、依赖性及其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蠕动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末,研究者开始分别将解热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与羟考酮以不同比例进行组方,在增强镇痛作用的同时能降低羟考酮的用量并减少其不良反应,从而达到限制其滥用的目的。本文仅就羟考酮复方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综述
    尤雯雯,徐晓斌,张丽慧,杨 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0.003
    亚精胺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细胞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 清除长寿命蛋白和受损细胞器,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亚精胺调控的细胞自噬参与众多生理病理过程, 其表达水平异常又可加速衰老、 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本文对亚精胺诱导细胞自噬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进行综述, 并以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 阐释亚精胺调控的细胞自噬与人类生理病理的相关性。
  • 综述
    位瑞淼, 刘凯新, 王增阳, 董德利, 孙志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 5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1.007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症因子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并影响脂代谢相关酶表达,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脂代谢调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肝X受体可调控脂代谢和炎症信号通路,进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本文综述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并对目前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予以汇总和展望。
  • 中毒防治
    冯书芳,邱泽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431-143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2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有机磷杀虫剂通过抑制神经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使乙酰胆碱(ACh)蓄积,引起先兴奋后抑制的胆碱能症状。中毒早期应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及AChE复能剂。阿托品和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是最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能有效争夺ACh受体,对AOPP所致的胆碱能危象起到治“标”的作用;肟类化合物能够使被抑制的AChE 恢复其水解ACh的活性。此外,脂肪乳、新型解毒药物、血液净化和中药辅助治疗AOPP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对AOPP药物研究及中毒救治认识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结合药理学和毒理学等相关领
    域最新研究将对AOPP救治产生重要影响。
  • 学术争鸣
    蒋宁,齐春会,曹亮,陈兰英,顾金辉,康永,Inkyeom KIM,连晓媛,陆茵,吕圭源, 聂克,齐云,Valérie SCHINI-KERTH,Michael SPEDDING,Cherry WAINWRIGHT,王月华,肖伟,杨勇,余林中,张丹参,张永鹤,周文霞,杜冠华,张永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8, 32(1): 1-5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01.001
    “2017 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于2017 年11 月15-17 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会议期间,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中药新药及健康产品研发与国际化发展论坛”。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兼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天然药物药理分会主席张永祥教授,中国药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兼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冠华教授和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伟担任论坛共同主席。IUPHAR 秘书长Michael SPEDDING 教授、IUPHAR 天然药物药理分会副主席Valérie SCHINI-KERTH教授、英国Robert Gordon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Cherry WAINWRIGHT 教授和韩国药理学会理事长金仁谦教授等外籍专家、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研人员70 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应邀参会。论坛针对中药新药与健康产品研发与国际化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综合讨论。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文对部分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了整理,以期为提高我国中药新药与健康产品研发水平及国际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毒理学研究
    杨咪咪1,王旗1,2,3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59-136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4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是不合理的。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含重金属中药主要为含朱砂和雄黄的中成药,由于其中所含重金属汞和砷的潜在毒性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不时报道,朱砂、雄黄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也倍受社会关注。
  • 药理学研究
    吕圭源1,苏洁1,陈素红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01-131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09
    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增长率很高,病理病机复杂不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高血压病无法根治,现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的化学药降压疗效显著,但需终身应用和需多药合用,也有明显不良反应,而降低高血压并发症作用不显著。中药有中医理论指导,在降压的同时能改善代谢异常,降低并发症和预后甚优,其优势或潜能尚未充分发挥,临床应用尚少。代谢性高血压已成为高血压病主体,其形成机制主要涉及代谢异常相关胰岛素抵抗和代谢性炎症等始动病理机制。系统阐述中药抗高血压药理学研究等现状、尤其代谢性高血压模型的研制与应用,对开展中药治疗高血压、尤其治愈高血压的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综述
    李小林;朱心强
    . 2007, 21(2): 152-156.
    摘要 (2665) PDF全文 (3217)   可视化   收藏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终产物,也是肝和小肠对食物中的脂类进行分解、吸收与转运的重要成分。体内多种核受体参与胆汁酸的代谢调节,如法呢醇受体、孕烷X受体、组成性雄烷受体、维生素D受体、肝X受体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核受体调节胆汁酸代谢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胆汁酸代谢相关的核受体,对于了解胆汁酸代谢的调节机制,指导胆汁酸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探索新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综述
    尹优聪,李元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1.014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感觉神经纤维释放的主要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组织。在心血管系统,CGRP 除了强效舒血管作用外,还能保护缺血心肌,减轻心脏重构。硝酸甘油的抗心绞痛作用及吴茱萸次碱的降压作用和减轻心脏重构作用均与促进CGRP 合成与释放有关。在胃肠道,CGRP参与胃肠功能的调节并能减轻胃黏膜损伤,吴茱萸次碱、辣椒素及其衍生物通过促进CGRP 的合成和释放对多种因素诱导的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综述
    朱艳慧, 刘雅琳, 祝侠丽, 蔡邦荣, 贾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2): 129-14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2.007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虽然接种疫苗是减轻流感流行的有效手段,但面对新的大流行病毒的传播和复杂住院流感患者,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应用必不可少。目前,正处于非临床和临床研究阶段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包括血凝素抑制剂、M2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与其他3种抑制剂相比,RdRp抑制剂可快速降低病毒载量,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其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评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防治流感的常用药物。本文综述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具有广谱活性的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提供参考。
  • 前沿论坛
    张永祥;程肖蕊;周文霞
    药物重定位是指发现已上市药物的新适应症,是网络药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药物重定位策略是目前已知的药物研发策略中风险与效益比最好的策略之一,也是一种解决新药开发高投入低成功率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成功进行重定位的药物已超过百余种(国内有老药新用专著收载123种),药物重定位研究已超越了随机发现药物新适应症的阶段,进入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崭新研究阶段。现有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小分子(或配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蛋白靶点(或受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表型(或网络)特征的方法。随着对防治重大疾病有效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面对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药物重定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在药物研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 中药毒理学前沿--肾毒性
    卢芳,张宁,刘树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8, 32(10): 747-75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10.001
    通过查阅国内外中药肾毒性文献,并结合自身科研及临床经验,对中药肾毒性的正确认识、中药致肾损伤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产生原因及合理应用进行详细阐述,提出中药毒性的有无、大小与机体的状态即病和(或)证有关,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药物本身有无毒性,要着眼于药物与机体、重视药物与证候之间的关系来辨证论治,即“有是故,用是药”。同时,对中药肾毒性的研究方向和思路进行初步分析,强调在中药复方中整体判断中药肾毒性和在病理状态下研究中药肾毒性,且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一些针对中药肾损伤的预防措施,以期达到中药安全合理应用的目的,避免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为中药肾毒性的相关
    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 前沿论坛
    曹丹旎, 吴 宁, 李 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12): 88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12.001
    摘要 (1013) PDF全文 (3062)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尽快阐明其发病机制、发现新的药物靶标及研发理想的治疗药物逐渐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对sigma-1受体(SA1R)的研究,特别是其在神经精神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SA1R是一类既不同于经典受体、也不同于经典分子伴侣蛋白的特殊生物活性分子,通过受体和分子伴侣双重机制对线粒体能量代谢、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细胞内物质转运和细胞兴奋性等细胞生理功能及氧化应激、氮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神经炎症、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以SA1R为靶点,可能能够治疗抑郁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药物成瘾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上调SA1R功能具有显著抗抑郁活性,与其上调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和抑制神经炎症相关,如SA1R激动剂SA4503正处于抑郁症治疗的临床Ⅲ期试验中。SA1R激动剂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与其神经保护作用、促进神经元存活和恢复突触可塑性相关。SA1R参与药物成瘾病理生理过程,一方面SA1R调节多巴胺和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另一方面成瘾性物质如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直接作用于SA1R。然而,SA1R参与药物成瘾确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取得的有关SA1R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关系的最新认识予以综述。
  • 综述
    赵舒婧, 瞿敏敏, 王朝霞, 龚 莹, 徐 华, 刘翠翠, 谢剑炜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3): 22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3.009
    基因毒性杂质(GTI)主要来源于原料药的合成过程或储藏运输等环节,其在痕量水平即可造成DNA损伤并诱发细胞癌变,因此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各国法规对不同种类的GTI均提出了严格的限量标准和控制策略,因此发展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应用于原料药中GTI的筛查、定量及表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药物中GTI的警示结构及其分类、常见来源和毒理学限量标准,重点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气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液相色谱及其联用技术、电化学传感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新型技术应用于药物GTI的检测进行评述,并探讨基于警示结构或生物效应导向的通量筛查策略和方法,以期为药物GTI的有效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 脑科学专刊1
    李忠秋,焦建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11): 1050-105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11.003
    小胶质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占整个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的5%~20%。小胶质细胞最早由Hortega 通过碳酸银法所区分鉴定出来,认为小胶质细胞来源于中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形成血管时侵入脑内。最新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原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作为CNS 常驻免疫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是CNS 抵御病原入侵的一道重要的免疫防线。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系统起到监视维持内稳态的作用;其活化后,一方面起到吞噬细胞碎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起到神经保护与神经毒性双重作用。本文对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及在CNS 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综述
    吴 奇,朱晨星,樊晓兰,杨德英,杨明耀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5.017
    氧化损伤理论是当前解释衰老机制的主流理论之一。研究表明,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清除自由基、调控压力应激相关基因表达及诱导毒物兴奋效应等方式延长动物寿命。但近期的一些研究也指出,此类抗氧化剂可能存在一系列副作用,具有促氧化、致癌和破坏代谢平衡等风险。同时,较低的吸收率和靶向性也限制了大多数抗氧化剂延长寿命的作用。因此,抗氧化剂和延长寿命之间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论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抗氧化剂延长寿命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译元,肖 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4.009
    细胞衰老是一种不可逆的生长停滞现象,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应激触发。目前,在细胞衰老研究中涉及的检测指标包括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端粒和端粒酶、衰老相关的异染色质灶、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活性氧簇以及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16等。这些检测指标在衰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各具特点,同时优缺点并存。本文综述几种常见的细胞衰老检测指标,并对其准确性、可信性、特异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 前沿论坛
    李擎宇, 张孝昌, 王升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1): 1-1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1.001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DTI)鉴定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步骤,可有效缩小候选药物分子的搜索范围。同时,DTI鉴定也是多重药理和药物重定位等研究的基础。然而,通过生物实验研究DTI耗时长、成本高且伴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DTI的有效策略。根据算法设计原理的不同,用于DTI预测的AI方法可分为基于相似性、基于特征、基于网络和基于深度学习4类。本文重点介绍该4类方法的构建思路,并讨论模型评价问题和负样本问题。AI在DTI预测工作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为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机遇。
  • 综述
    黄湘鹭, 罗飞亚, 邢书霞, 孙 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 6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1.008
    二氧化钛(TiO2)及其纳米颗粒(TiO2 NP)具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鉴于欧盟目前将TiO2归为2类致癌物(吸入),并逐步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安全性引起行业高度关注。TiO2及TiO2 NP可通过经口、经皮、吸入和注射4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风险。TiO2经口暴露具有潜在遗传毒性,TiO2 NP经口暴露可能对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造成影响;吸入TiO2 NP易导致肺部炎症,其是否具有皮肤渗透性存在争议。本文对TiO2和TiO2 NP的暴露途径、毒性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进展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及监管建议,为我国食品、药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 综述
    董文彬;郑高利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吸入氢气、氢盐水注射或滴眼、饮用含氢水及促进肠道细菌产氢的方式预防和治疗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损伤、神经变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与传统抗氧化剂比较,氢气具有多种优点,如选择性抗氧化、可快速扩散至靶点及无毒副作用等。而且,氢气还具有独立于抗氧化作用之外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深入研究氢气医学提供一些参考。
  • 综述
    乔洪翔;李连达;吴理茂
    . 2006, 20(6): 515-520.
    摘要 (1087) PDF全文 (2868)   可视化   收藏
    马兜铃酸属于硝基菲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中药中,具有肾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马兜铃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及凋亡;促进细胞周期加速,而导致泌尿道上皮异常增殖;经还原代谢,并与DNA形成加合物,使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本文对马兜铃酸的细胞分子毒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可能的减毒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