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前沿论坛
    林志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65-88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1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论述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包括灵芝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和抗原提呈功能;活化淋巴细胞、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及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反应;以及灵芝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等。涉及免疫学指标的灵芝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一并介绍。
  • 前沿论坛
    周文霞;程肖蕊;张永祥
    网络药理学是指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在一起,分析药物在此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网络药理学突破传统的“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理念,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注重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和网络扰动,强调理解某个单一生物分子(如基因、mRNA或蛋白等)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其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揭示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和动力学谱要比揭示其作用的单个靶标或几个“碎片化”靶标更重要,对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前沿论坛
    张彦琼, 李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83-89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2
    中医药具有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现代化亟需建立符合其整体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步入大数据时代,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组方配伍的原则不谋而合。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角度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强调从"单靶标"向"网络靶标"研究模式的转变,因此,它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要分析和论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以及中药网络药理学面对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综述
    尹纪业,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2): 309-31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2.028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内过氧桥,催化断裂后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和活性氧,是其发挥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的结构基础。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迄今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动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研究发现药物的高剂量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造血和免疫毒性、心脏毒性等,从体外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总结青蒿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为以扩大青蒿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检测指标为目的的毒理学评价和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临床。
  • 综述
    孙晟杰, 涂 画, 唐励静, 罗秀菊, 彭 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 34(8): 623-63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0.08.010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具有铁依赖性,表现为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和线粒体膜密度增加等特点,与癌症、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铁死亡诱导剂或抑制剂,它们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诱导或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在治疗上述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从结构、作用靶点、作用特点和应用模型等方面分类综述了铁死亡诱导剂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
    丁海波,金莉莉,王秋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03.010
    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短,表观分布容积小,毒副作用低,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代谢机制有利于指导其合成与优化。肽类药物常通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是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多肽类一般膜渗透性较低,其跨膜转运受分子大小、极性以及构象等因素的限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潜在的免疫原性都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对药物的定量分析造成干扰。多肽类药物的主要消除机制为代谢酶降解和肾小球过滤消除,还存在基于内体-溶酶体的内吞消除等机制。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其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和难点,为多肽药物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 综述
    金英善;陈曼丽;陶俊
    芍药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传统中药。芍药除含有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外,还包含异芍药苷和4-氧-甲基-芍药苷等多种新的化学成分。芍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抗癌、抗抑郁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也能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芍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助于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认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学科发展
    李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65-78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53
  • 综述
    杨慧,马培,林明宝,侯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3.012
    紫苏叶为我国传统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胃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为明确紫苏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抗炎活性机制,本文依据近年来紫苏叶提取物及主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相关文献,对紫苏叶中挥发油类、黄酮和花色苷类、酚酸类、苷类、三萜类和甾体等主要化学成分、紫苏叶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活性和功能、调节辅助性T 细胞平衡等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发以紫苏叶为原料的抗炎新药提供参考。
  • 综述
    张译元,肖 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4.009
    细胞衰老是一种不可逆的生长停滞现象,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应激触发。目前,在细胞衰老研究中涉及的检测指标包括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端粒和端粒酶、衰老相关的异染色质灶、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活性氧簇以及肿瘤抑制基因p53和p16等。这些检测指标在衰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各具特点,同时优缺点并存。本文综述几种常见的细胞衰老检测指标,并对其准确性、可信性、特异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 学术争鸣
    蒋 宁,张永祥,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9.001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研讨会” 于 2016年8月5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祥教授主持会议, 刘建勋教授和李林教授 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中药药理学研究与 创新中药研发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文整理了部分专家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创新中药研 发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综述
    牛喜英, 吴敬敬, 葛广波, 徐少贤, 王顺钦, 杨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993-100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18
    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是当前药物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药物发现阶段,利用PBPK模型对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进行预测,完成对候选药物的筛选;在临床前阶段,通过结合体外数据和生理放大系数,利用PBPK模型预测候选药物在动物和人的整体药代动力学行为,并结合体外代谢实验,可提前预测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阶段, PBPK模型有助于预测不同参照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种族)的差异,尤其是对儿童给药剂量及采样时间的预测。目前, PBPK模型的输入参数多为群体均值,难以达到服务个体的目的。在个体化需求前提下,要求模型的输入参数更能反映个体特征,且导入更加符合实际生理条件的时间参数。本文综述了PBPK模型的原理和特征,及其在药物发现阶段、临床前开发阶段、临床开发阶段、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化用药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常用的PBPK软件的特点。
  • 综述
    董研博,王健,郑梦竹,刘良发,李山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 33(2): 152-16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9.02.010
    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研究模型,由干细胞或肿瘤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自我组装而成。它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长期传代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因此类器官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食道、胃、肠、肝、胰、前列腺和乳腺等结构的类器官和相应的肿瘤类器官均已面世,开拓了体外培养的新平台。本文将对类器官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 综述
    尤雯雯,徐晓斌,张丽慧,杨 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0.003
    亚精胺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发挥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自噬是细胞内重要的降解途径之一,细胞通过自噬-溶酶体通路, 清除长寿命蛋白和受损细胞器,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亚精胺调控的细胞自噬参与众多生理病理过程, 其表达水平异常又可加速衰老、 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本文对亚精胺诱导细胞自噬的病理生理学作用进行综述, 并以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例, 阐释亚精胺调控的细胞自噬与人类生理病理的相关性。
  • 毒理学研究
    王玉霞1,乔虹1,刘子侨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85-139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7
    蓖麻毒素为提取自蓖麻子的植物毒素,属于Ⅱ型核糖体活性抑制剂,含有A 和B 亚基(RTA 和RTB),通过二硫键相连。RTB 与靶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介导毒素内吞进入细胞并沿逆向转运途径进入内质网,还原释放RTA 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内RTA 通过其RNA 核糖酶活性抑制蛋白合成产生细胞毒性。除蛋白合成抑制作用,蓖麻毒素还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因子释放及过氧化作用。蓖麻毒素具有制备成本低廉、性质稳定、多种中毒途径和无特效解毒药等特点。由于它毒性剧烈,作为生物战剂和恐怖剂,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本文针对蓖麻毒素作为恐怖剂应用历史、结构和毒性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和特异性
    抗毒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 综述
    黄湘鹭, 罗飞亚, 邢书霞, 孙 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 6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1.008
    二氧化钛(TiO2)及其纳米颗粒(TiO2 NP)具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鉴于欧盟目前将TiO2归为2类致癌物(吸入),并逐步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安全性引起行业高度关注。TiO2及TiO2 NP可通过经口、经皮、吸入和注射4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风险。TiO2经口暴露具有潜在遗传毒性,TiO2 NP经口暴露可能对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造成影响;吸入TiO2 NP易导致肺部炎症,其是否具有皮肤渗透性存在争议。本文对TiO2和TiO2 NP的暴露途径、毒性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进展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及监管建议,为我国食品、药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 前沿论坛
    邢宇,刘鑫,林园,张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6): 491-50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6.001
    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和黄柏中提取出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心脏保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年以来,小檗碱用于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临床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肿瘤、腹腔黏连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小檗碱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为小檗碱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 综述
    位瑞淼, 刘凯新, 王增阳, 董德利, 孙志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 5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1.007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症因子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并影响脂代谢相关酶表达,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脂代谢调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肝X受体可调控脂代谢和炎症信号通路,进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本文综述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并对目前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予以汇总和展望。
  • 前沿论坛
    李擎宇, 张孝昌, 王升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1): 1-1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1.001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DTI)鉴定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步骤,可有效缩小候选药物分子的搜索范围。同时,DTI鉴定也是多重药理和药物重定位等研究的基础。然而,通过生物实验研究DTI耗时长、成本高且伴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DTI的有效策略。根据算法设计原理的不同,用于DTI预测的AI方法可分为基于相似性、基于特征、基于网络和基于深度学习4类。本文重点介绍该4类方法的构建思路,并讨论模型评价问题和负样本问题。AI在DTI预测工作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为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机遇。
  • 综述
    孙马钰,金裕鹏,许恒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4.017
    金属因具有独特和优异的抗菌性能, 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抗菌机制尚未彻底明确, 金属对细菌的毒性研究一直是近几年的前沿课题。目前报道的金属抗菌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活性氧诱导菌体氧化损伤为基础, 另一种是以库伦引力作用诱导生物大分子结构改变为基础。金属抗菌可能是通过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金属抗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今后金属抗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毒理学研究
    杨咪咪1,王旗1,2,3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59-136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4
    随着中药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中药中有毒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关注。不少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限量标准,尚没有统一标准。不同价态、不同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毒性差别很大,仅用中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是不合理的。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的含重金属中药主要为含朱砂和雄黄的中成药,由于其中所含重金属汞和砷的潜在毒性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的不时报道,朱砂、雄黄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也倍受社会关注。
  • 综述
    崔昌鹏, 熊 雪, 王 雪, 李蝴蝶, 周 萌, 马海兰, 李柏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6): 457-46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06.008
    自被发现以来,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受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发现的Piezo通道,对哺乳动物的机械信号转导至关重要。该通道分布广泛,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新近研究表明,Piezo通道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及触觉感知、血压的自发调节等过程,也与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的发生有关,而药物可通过Piezo通道干预生理和病理进程。本文主要综述Piezo通道的功能及与之相关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为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借鉴。
  • 综述
    季 鹏, 王祥龙, 葛健文, 张雅洁, 柳 熠, 张进香, 吴正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6): 473-48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6.010
    铁死亡是一种有别于细胞凋亡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方式。目前发现的铁死亡诱导药物主要有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抑制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抑制剂和芬顿(Fenton)反应诱导剂3大类,可通过多种途径或靶点诱导癌细胞铁死亡,对已产生多药耐药的恶性肿瘤细胞亦具有良好杀伤潜力,如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GPX4而抑制GPX4蛋白水平和活性、诱导芬顿反应氧化Fe2+或促进脂质过氧化物积聚等机制诱导铁死亡。本文综述铁死亡诱导药物及其抗癌机制,为探索基于铁死亡的癌症治疗策略及抗癌制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 综述
    彭静怡, 刘广超, 柴立辉, 乔春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12): 962-96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12.009
    相思子毒素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Ⅱ型核糖体失活蛋白,能抑制真核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引起细胞死亡。该毒素来源广泛,易提取,毒性强且缺乏有效的解毒剂,已经被美国确定为B类生物战剂。相思子毒素依靠其B链入胞、A链作用于核糖体RNA发挥脱嘌呤作用,在不同细胞模型中通过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基于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是检测相思子毒素的主要手段,如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法,能检测复杂环境中的相思子毒素,最低检出限可达0.5 μg·L-1;此外,基于质谱法和核酸适配体的检测方法也可高效、灵敏地定量分析待测样品中的相思子毒素。在毒素中毒防治方面,基于重组相思子毒素A链或B链蛋白制备的疫苗能提供良好的预防效果。同时,利用杂交瘤技术或噬菌体展示库等手段筛选能有效中和相思子毒素的特异性抗体,为治疗其中毒提供了良好的办法。本文综述相思子毒素的结构特征、毒作用机制、检测及其中毒防治的研究进展。
  • 综述
    董文彬;郑高利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吸入氢气、氢盐水注射或滴眼、饮用含氢水及促进肠道细菌产氢的方式预防和治疗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损伤、神经变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与传统抗氧化剂比较,氢气具有多种优点,如选择性抗氧化、可快速扩散至靶点及无毒副作用等。而且,氢气还具有独立于抗氧化作用之外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深入研究氢气医学提供一些参考。
  • 综述
    徐朝1,顾伟桢1,邓建平2,许启泰2,许君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11.015
    药物靶标是指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98%药物靶标为蛋白质。药物与细胞内靶标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如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和确证药物作用新靶标是目前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技术是根据小分子药物与其靶标蛋白结合后导致对蛋白酶敏感性下降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无需药物保护性修饰且无药物活性依赖性,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与靶标鉴定。本文对DARTS 技术的发现、技术原理及方法要点和应用进行综述。
  • 综述
    王可鉴, 贺林, 杨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1): 118-12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1.018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学理论开发新的算法和统计方法的学科,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数据中所隐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管理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优势在于以低成本和高通量的方式对大量生物学和医学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侧重于从中进一步挖掘与药物疗效、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为药物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基于低通量药理或毒理学实验的传统新药研发流程具有周期长、成本高和失败率高的局限性。结合其成功运用药物生物信息学进行新药研发和旧药新用的经验,本综述介绍了药物生物信息学在新药研发中的新进展,表明在我国建设药物生物信息学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综述
    朱艳慧, 刘雅琳, 祝侠丽, 蔡邦荣, 贾永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2): 129-14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2.007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虽然接种疫苗是减轻流感流行的有效手段,但面对新的大流行病毒的传播和复杂住院流感患者,抗流感病毒药物的应用必不可少。目前,正处于非临床和临床研究阶段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包括血凝素抑制剂、M2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抑制剂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与其他3种抑制剂相比,RdRp抑制剂可快速降低病毒载量,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其临床疗效需进一步评估。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防治流感的常用药物。本文综述抗流感病毒药物的抗病毒活性、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研发具有广谱活性的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刘 艳, 戴 鹏, 朱运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 34(1): 52-57.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0.01.008
    外泌体是来源于细胞内膜系统的囊泡样纳米结构,直径在40~100 nm之间,可由各种类型的细胞分泌释放。外泌体携带源于母细胞的分子物质,如蛋白质、mRNA、miRNA和脂类,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由于具有毒性低、无免疫原性和渗透性好等优势,外泌体作为新型的药物运载系统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外泌体特有的纳米结构和生理功能,就近年来外泌体载药系统研究的发展历程、载药优势及外泌体的工程化改造的现状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概述。
  • 学术争鸣
    蒋宁,齐春会,曹亮,陈兰英,顾金辉,康永,Inkyeom KIM,连晓媛,陆茵,吕圭源, 聂克,齐云,Valérie SCHINI-KERTH,Michael SPEDDING,Cherry WAINWRIGHT,王月华,肖伟,杨勇,余林中,张丹参,张永鹤,周文霞,杜冠华,张永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8, 32(1): 1-5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01.001
    “2017 中国(连云港)国际医药技术大会”于2017 年11 月15-17 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会议期间,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与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中药新药及健康产品研发与国际化发展论坛”。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兼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药理学联合会(IUPHAR)天然药物药理分会主席张永祥教授,中国药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兼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冠华教授和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肖伟担任论坛共同主席。IUPHAR 秘书长Michael SPEDDING 教授、IUPHAR 天然药物药理分会副主席Valérie SCHINI-KERTH教授、英国Robert Gordon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Cherry WAINWRIGHT 教授和韩国药理学会理事长金仁谦教授等外籍专家、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研人员70 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应邀参会。论坛针对中药新药与健康产品研发与国际化发展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综合讨论。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本文对部分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了整理,以期为提高我国中药新药与健康产品研发水平及国际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情系学会
    刘昌孝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686-687.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12
  • 综述
    山丽梅;赵艳玲;金 城;张 萍;蔡光明;肖小河
    . 2007, 21(4): 293-296.
    摘要 (1338) PDF全文 (1112)   可视化   收藏

    嘌呤P2受体家族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受体家族之一,在体内分布广泛,功能复杂,目前已有7种P2X受体和8种P2Y受体被克隆。P2受体的分类和研究历史非常复杂,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P2受体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新克隆出的P2Y12, P2Y13和P2Y14受体,丰富了P2受体家族,使其结构特征、药理学特性不断被揭示。本文对P2受体的研究历史、分类方法、分子结构特征和药理学特性做一概述,并对最新报道的P2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关于P2Y15受体的争论进行综述。

  • 前沿论坛
    李爱玲, 宋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1): 7-1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1.002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能够判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指示物,根据特性可将其分为小分子生物标志物、大分子生物标志物、复合生物标志物和生物种群标志物。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监测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检验临床治疗效果,预测个体发病的风险,并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生物标志物的选择需要详尽和严格的临床验证,并考虑其在特定临床情况下使用的可行性和易用性。随着对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其应用逐步从单一化向组合化发展。将生物标志物与其他检测手段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加早期、快速而准确地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前沿论坛
    张永祥;程肖蕊;周文霞
    药物重定位是指发现已上市药物的新适应症,是网络药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药物重定位策略是目前已知的药物研发策略中风险与效益比最好的策略之一,也是一种解决新药开发高投入低成功率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成功进行重定位的药物已超过百余种(国内有老药新用专著收载123种),药物重定位研究已超越了随机发现药物新适应症的阶段,进入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崭新研究阶段。现有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小分子(或配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蛋白靶点(或受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表型(或网络)特征的方法。随着对防治重大疾病有效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面对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药物重定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在药物研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 药理学研究
    袁守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16-133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1
    许多严重疾病如癌症的病因复杂,属于多靶点疾病,针对多个靶点联合用药比单靶点用药更容易实现治疗目的。药物联用可产生多层面的相互作用,最终表现为药效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是获得多药合用组合的预期相加效应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精确计算协同、相加和拮抗的可靠方法,使新复方药物研究等发展受阻。通过等效剂量兑换和引入药理学中的药效的序贯和集合原理,作者发现了多药合用组合预期相加效应的数学规律,简述如下:多药合用剂量组合的预期相加效应值是一个连续的数值范围,即预期相加效应值是药物组合剂量的闭区间数集函数,建立了通用型计算公式。在二维坐标系中显示为一条量效曲带,与多药合用组合的实际量效曲线构成一幅“一条曲带和一条曲线”的图像。组成预期相加量效曲带的量效曲线的数量,随着合用药物数量的增加呈指数性增长。通过计算实际量效曲线和相加量效曲带的交点坐标,能够得出多药合用组合药效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的剂量范围;通过比较实际量效曲线中的效应值(或剂量值)与相加量效曲带的偏离状况,能够得出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程度的指标,如剂量合用指数和效应合用指数等。该方法能为新复方药物研发、多药联合效应的定量评价和中药复方的效应评价等提供可靠通用的计算方法,简称为“一带一线”法。
  • 综述
    王 燕;康现江;穆淑梅
    . 2008, 22(1): 77-80.
    摘要 (2305) PDF全文 (1088)   可视化   收藏
    纳米二氧化钛与人体有广泛的接触。不同粒径的纳米二氧化钛随产品以各种不同的途径进入人体,对其毒性的研究迫在眉睫。纳米二氧化钛一旦进入机体后,可以导致各个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对肺部的损伤表现为炎症、纤维化甚至导致肿瘤的发生;纳米二氧化钛还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脑组织的脂肪变性,肝脏水肿和肝小叶坏死,肾小球肿胀等;二氧化钛进入细胞后,细胞对它的清除能力会随着二氧化钛粒径缩小而下降,并且会对细胞造成细胞膜的破坏,细胞核DNA的损伤和断裂,以及有关蛋白质的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
  • 综述
    韩俊源, 李亚娟, 王海学,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1): 65-7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01.009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将靶向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进行泛素化标记,然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将其降解,从而将过表达和突变的致病蛋白清除。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总结PROTAC药物研发进展,针对其存在的分子质量较大、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和血管穿透能力差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从药理药效、代谢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对该类药物的非临床评价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制定PROTAC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方案提供参考。
  • 综述
    姚 青, 杨国宝, 王 皓, 郭永学, 杨 阳, 高春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4): 314-32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4.010
    不同种类重金属引起的中毒,尽管其中毒机制不尽相同,但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故合理使用高效解毒剂成为治疗重金属中毒的关键。二巯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钠、青霉胺和硫辛酸等巯基螯合剂是应用于重金属中毒解毒最广泛的治疗药物。不同巯基螯合剂的化学特征不同,其与重金属离子的络合机制也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的重金属中毒,临床治疗药物也应有所不同。联合用药可提高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功效。
  • 综述
    张文平;杨久春;吕正兵;陶雷;陈洁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具有作用靶点专一、不良反应少和生物活性强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受到酸屏障、酶屏障和膜屏障的影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给药方便、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其口服制剂的研发是近20年来生物制药领域的热点。近年来,通过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化学修饰、吸收促进剂、酶抑制剂、纳米粒载体、脂质体载体、微乳载体、定位释放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提高其口服吸收的可能性。本文对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的吸收机制、影响因素、提高口服吸收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学科发展
    张振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52-75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