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王鹏焱, 林子又, 朱 凯, 张小雷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5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7
    近年来,免疫治疗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作为第二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靶点,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之一。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批准多种PD-1/PD-L1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等上市,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直肠癌、结肠癌和黑色素瘤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发现,PD-1/PD-L1单抗药物在肺、肝、肾、胃肠道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皮肤等均可引起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超进展疾病(hyperprogressive disease)情况。加强对PD-1/PD-L1单抗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有效的监测与管理,对症使用相关药物,可改善免疫治疗进程,减少免疫治疗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及超进展疾病的影响。
  • 前沿论坛
    马贺远, 李钦青, 楚世峰, 张 钊, 贺文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88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1
    近年来,从神经血管单元(NVU)这一整体性结构及其功能出发开展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NVU已经成为脑科学和脑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NVU主要组成细胞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等,它们在结构上密切相关,在功能上共同维持脑稳态,在脑功能和脑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NVU损伤导致微血管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神经元细胞死亡、神经胶质反应、免疫细胞浸润,甚至组织损伤和脑水肿。本文以期阐明NVU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脑缺血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开展基于NVU结构和功能的脑缺血疾病防治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 综述
    张敏娜, 唐仁明, 袁丽丽, 钟 鸣, 王光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93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7
    在缺血性脑卒中(IS)发生过程中,血管系统血栓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引发脑组织损伤,缺血再灌注过程活性氧进一步引起应激性损伤。常规给药受制于血脑屏障的选择性通透作用和药物本身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对IS治疗效果不尽人意。纳米药物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穿越血脑屏障到达梗死灶周围,释放药物或治疗基因,发挥治疗作用。纳米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强溶栓药物的药效,溶解血栓增加缺血区供血;通过对抗炎症细胞因子,消除活性氧,削弱损伤反应;负载治疗基因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增加神经元的数量,诱导血管的发生,增强脑组织修复功能。纳米药物不但改善药动学和药效学,实现更有效的药物治疗,且可利用纳米成像技术实现IS治疗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病情评估。
  • 综述
    肖雨薇, 胡伟强, 赵梦华, 连俊荣, 温金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28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损害,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依据AD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靶向药物β淀粉样蛋白(Aβ)单克隆抗体阿度奴单抗和来卡内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AD的治疗,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甘露特纳在中国批准上市,β分泌酶抑制剂、抗Aβ疫苗、tau蛋白聚集抑制剂等创新药物也表现出对AD的治疗潜力并先后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梳理近年来治疗AD的创新药物研究进展,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策略,为治疗AD和开展相关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 论著
    王 裕, 闫赖赖, 付娟玲, 郝明媚, 陈 雯, 姚碧云, 常 兵, 赵 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1
    目的  研究苯并[a]芘(BaP)致细胞恶性转化中元素组的变化,探讨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16HBE细胞和BaP恶性转化细胞T-16HBE-C1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分析44种元素在2种细胞中的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元素含量对2种细胞的区分能力,采用MTT法检测铜(0,237,340,487,1000和1432 μmol·L-1)、顺铂(0, 4.4, 6.1, 8.6, 12.0和16.8 μmol·L-1)和长春瑞滨(0, 3.8, 9.8, 25.0, 40.0和64.0 μmol·L-1)对2种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比例制备铜与顺铂混合物和铜与长春瑞滨混合物,采用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采用等效线图法分析铜与顺铂或长春瑞滨的联合作用。采用MTT法检测铜(0,50,100,200,400和
    800 μmol·L-1)与IC50的顺铂或长春瑞滨联用对T-16HBE-C1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在2种细胞中共检出29种元素,其中铜、锌、银、硒和铷含量在T-16HBE-C1细胞中较16HBE细胞降低(P<0.01,P<0.05),钼、砷、锂、锗、锶、镍、镧、汞、铁和铯含量升高(P<0.01,P<0.05)。元素含量可用于区分16HBE和T-16HBE-C1细胞。铜可抑制16HBE和T-16HBE-C1细胞增殖,IC50分别为(613±16) μmol·L-1和(776±15) μmol·L-1 (P<0.01)。铜与顺铂混合物(1∶69.5)和铜与长春瑞滨混合物(1∶33.4)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且铜与顺铂和长春瑞滨具有相加作用。与单独IC50浓度的顺铂(11.2 μmol·L-1)或长春瑞滨(23.2 μmol·L-1)相比,当铜>400 μmol·L-1,其与IC50浓度的顺铂或长春瑞滨联合作用可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结论  16HBE细胞经BaP恶性转化后元素含量和相关关系发生改变。铜可抑制T-16HBE-C1细胞增殖,且在高浓度时与顺铂和长春瑞滨具有相加的联合作用。
  • 综述
    付莉莉, 魏丽萍, 刘楚乔, 陶巧玉, 张 鹏, 邱云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95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9
    第三代非甾体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已被批准用于治疗乳腺癌。近年来,其被应用于儿童生长发育领域,如儿童矮小症、体质性青春期生长发育延迟及性早熟等疾病,但其对肝、肾功能,脂质代谢,生殖功能及骨代谢的长期影响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来曲唑可引起睾丸形态异常、生精小管及间质组织改变;还可降低骨密度,对骨代谢的平衡造成影响。此外,还会造成认知功能损伤和神经细胞凋亡。来曲唑的生殖系统毒性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睾丸细胞的发育成熟、体内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表达以及睾丸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有关;骨代谢毒性机制与其增加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诱导破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及增加成骨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NF-κB活性有关;认知功能毒性机制与其调节海马经典及非经典效应、降低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吸收、减少L型钙通道阻滞胱天蛋白酶3活化有关。本文以期为临床儿科安全有效地使用来曲唑提供参考。
  • 论著
    崔 霞, 何 微, 肖智勇, 王 莹, 刘 峰,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161-16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1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破坏剂5,6-二甲基黄嘌呤-4-乙酸(DMXAA)对小鼠Lewis肺癌(LLC)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制备2种小鼠肿瘤模型(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和转移型LLC小鼠模型),评价DMXAA对LLC转移的抑制作用。LLC异位移植瘤小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含1% DMSO的生理盐水,ip,2天1次)、模型+苏尼替尼组(30 mg·kg-1,ip,2天1次)和模型+DMXAA组(25 mg·kg-1,ip,给药1次)。首次给药后每隔1天测量小鼠移植瘤体积,并绘制移植瘤体积生长曲线和小鼠体重变化曲线;给药后2和5 d剥瘤称取瘤重,并将瘤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表达,计算α-SMA/CD31荧光强度比值,表示移植瘤组织血管表面周细胞覆盖率;哌莫硝唑(pimonidazole)染色检测瘤组织低氧程度。转移型LLC小鼠模型制备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含1% DMSO的生理盐水,ip,1周2次)、模型+苏尼替尼组(60 mg·kg-1,ip,1周2次)和模型+DMXAA组(25 mg·kg-1,ip,给药1次)。首次给药后2和5周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观察小鼠体内肿瘤转移,并进行荧光定量分析。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模型+苏尼替尼组和模型+DMXAA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显著减小(P<0.05,P<0.01);模型+苏尼替尼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模型+DMXAA组则无显著差异。与模型组相比,苏尼替尼对LLC转移无影响,而给药后2周DMXAA明显抑制LLC转移(P<0.01)。给药后5 d,模型+苏尼替尼组和模型+DMXAA组移植瘤组织中周细胞覆盖率均显著升高(P<0.05);模型+苏尼替尼组瘤组织低氧面积无明显变化,模型+DMXAA组瘤组织低氧面积显著降低(P<0.01)。结论  肿瘤血管破坏剂DMXAA显著抑制小鼠LLC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和改善瘤组织低氧微环境有关。
  • 论著
    李 萌, 施 浩, 陈佳俊, 吕家乐, 秦雪梅, 杜冠华, 周玉枝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1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2
    目的  研究柴胡皂苷b2(SSb2)对皮质酮(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 h),CORT(100~800 μmol·L-1孵育24 h)组和SSb2(1.5625,3.125,6.25,12.5,25,50和100 μmol·L-1孵育24 h)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② 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 h),模型组(CORT 400 μmol·L-1孵育24 h)和模型+SSb2组(SSb2 1.5625,3.125,6.25,12.5和25 μmol·L-1预处理3 h,去上清,然后加入CORT 400 μmol·L-1及对应浓度SSb2共孵育24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微板法检测PC12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③ 将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SSb2 12.5 μmol·L-1组,采用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PC12细胞代谢轮廓变化;比色法检测谷氨酸含量和谷氨酰胺酶活性。结果  ①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当CORT浓度为40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降低至(55±6)%(P<0.01);SSb2浓度>50 μmol·L-1时,对PC12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P<0.01)。②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各浓度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P<0.01),LDH释放率显著降低(P<0.01)。③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代谢组学结果表明,SSb2能显著回调谷氨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酸、L-酪氨酸、柠檬酸、L-异亮氨酸、乳酸、谷氨酰胺和胆碱9个差异代谢物。对SSb2调控的关键代谢物进一步富集分析表明,SSb2主要影响5条代谢通路,即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谷氨酸含量和谷氨酰胺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b2组细胞谷氨酸含量(P<0.01)和谷氨酰胺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SSb2对CORT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和调节代谢紊乱有关。
  • 论著
    梁欢欢, 许 琳, 俞 纲, 苏瑞斌, 李明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8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01
    目的  研究唑吡坦的镇静催眠作用及对丘脑和下丘脑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  模拟海拔5500 m低压低氧环境,通过阈上剂量(50 mg·kg-1,ip)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翻正反射消失(LORR)实验建立低压低氧致失眠模型。采用LORR实验观察常压常氧和低压低氧条件下唑吡坦(0.33,1,3,9和27 mg·kg-1,ip)与戊巴比妥钠镇静催眠阈下(20 mg·kg-1,ip)和阈上剂量的协同效应及唑吡坦(10,13,17,20,23,30和40 mg·kg-1,ip)的镇静催眠效应。运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测定常压常氧和低压低氧条件下给予唑吡坦(10,20和40 mg·kg-1,ip)1 h后,小鼠丘脑和下丘脑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  低压低氧处理1 d显著缩短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LORR持续时间(P<0.05)。与常压常氧溶媒组和低压低氧致失眠溶媒组相比,常压常氧唑吡坦9和27 mg·kg-1组和低压低氧致失眠模型+唑吡坦9和27 mg·kg-1组均显著缩短阈下及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LORR的潜伏期(P<0.01,P<0.05),同时显著延长LORR持续时间(P<0.01,P<0.05);常压常氧唑吡坦组和低压低氧致失眠模型+唑吡坦组致小鼠LORR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分别为16.21和20.55 mg·kg-1。神经递质水平检测结果表明,与常压常氧溶媒组相比,常压常氧唑吡坦40 mg·kg-1组显著降低丘脑和下丘脑Glu含量及下丘脑Glu/GABA比值(P<0.01,P<0.05);与常压常氧溶媒组相比,低压低氧致失眠模型组小鼠下丘脑Glu含量及Glu/GABA比值显著升高(P<0.01,P<0.05),低压低氧致失眠模型+唑吡坦40 mg·kg-1组显著逆转其升高(P<0.05)。结论  在低压低氧条件下,唑吡坦的镇静催眠效应减弱,唑吡坦对下丘脑中Glu和GABA水平的调节可能在其镇静催眠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综述
    顾 馨, 许宇佼, 孙家锐, 刘蕴瑶, 强 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200-21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6
    成纤维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器官中,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重塑,介导组织损伤修复、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等生理病理过程。在组织纤维化、自身免疫病和肿瘤患者的病灶中均发现大量激活的成纤维细胞,其主要通过分泌胶原蛋白和纤维蛋白参与组织纤维化,影响肿瘤微环境,同时还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和生长因子在自身免疫病和肿瘤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近年研究表明,调控成纤维细胞激活能够有效延缓上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以成纤维细胞激活标志物为靶标能够监测相关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进程。因此,以成纤维细胞为靶点的治疗药物和诊疗手段有望在组织纤维化、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临床诊疗中实现新突破。

  • 综述
    邢浩宇, 孙洁芳, 董慧胜, 高千龙, 潘琪霏, 马 茜, 李 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220-23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8
    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治疗和基因沉默领域被广泛应用,其数量繁多,结构多样,有优化和改善基因递送行为的功能,随着基因治疗研究的逐渐深入,新型阳离子脂质体也被不断开发。阳离子脂质体主要有4个组成部分,即亲水的阳离子头部、疏水的脂质尾部、连接键以及辅助脂质,每个部分的结构对基因递送中阳离子脂质的转染效率和细胞毒性具有重要影响。可电离阳离子脂质细胞毒性较低,已有产品上市。本综述可为阳离子脂质体的设计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为阳离子脂质体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 实验方法
    吕 琳, 王思涵, 曾 泉, 段 晗, 毛 壮, 王唱垚, 裴雪涛, 王 华, 李艳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92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6
    目的  通过构建稳定表达线粒体荧光报告系统的牙髓干细胞(DPSC)建立线粒体示踪体系,并采用该示踪体系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辐射损伤细胞输送线粒体。方法  ① 构建质粒pSIN-EF1α-COX8A-DsRed2(简称COX8A-DsRed2),并进行基因测序和PCR鉴定;COX8A-DsRed2用293T细胞包装获得慢病毒(Lv-COX8A-DsRed2)并感染DPSC,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红色荧光蛋白DsRed2在DPSC线粒体的稳定表达(DPSC-COX8A-DsRed2)。② 在DPSC-COX8A-DsRed2中使用荧光染色法观察DsRed2荧光蛋白与线粒体膜受体线粒体外膜转位酶20(TOMM20)和线粒体示踪试剂MitoTracker Green的共定位。③ 采用10 Gy X射线照射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系IEC-6建立细胞辐射损伤模型,并使用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 N-琥珀酰亚胺酯(CFSE)荧光染料标记IEC-6细胞;于照射后,立即加入DPSC-COX8A-DsRed2,继续培养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DPSC-COX8A-DsRed2能否向辐照受损细胞递送线粒体。结果  ① 载体成功插入基因COX8A和DsRed2基因序列,COX8A-DsRed2构建成功;DPSC-COX8A-DsRed2细胞内表达红色荧光DsRed2;② 荧光染色法结果显示,红色荧光报告系统DPSC-COX8A-DsRed2与线粒体膜受体TOMM20、线粒体示踪试剂MitoTracker Green共定位于细胞线粒体;③ DPSC-COX8A-DsRed2与辐射损伤IEC-6细胞共培养,荧光显微镜可观测到绿色荧光的IEC-6细胞中出现DPSC来源的红色荧光标记的线粒体,表明DPSC与IEC-6之间发生了线粒体转移。结论  构建的线粒体荧光探针能够准确指示线粒体的转移,为下一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线粒体转移在辐射损伤救治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 前沿论坛
    王志媛, 吴 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7): 48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7.001
    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有效控制各类型急性和慢性疼痛的同时,也带来非医疗目的用药和药物成瘾的风险,造成阿片类药物危机。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介导复杂的生物学效应。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依赖和成瘾等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低成瘾性阿片类镇痛药物研发策略主要包括防滥用新制剂、靶向外周的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G蛋白信号通路偏向性激动剂、阿片受体异聚体激动剂和阿片受体多功能配体等,大部分正在进行非临床或临床研究,有一些新制剂药物已经上市。但这些措施在产生镇痛或其他治疗益处的同时,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阿片类镇痛药物的潜在滥用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如何将镇痛作用与成瘾潜能完全分离面临重大挑战。因此,新型低成瘾性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研发仍需更多努力。
  • 综述
    刘梦楠, 田萧羽, 李奕潼, 吴 宁, 李 锦, 李 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12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07
    通过药物和物理刺激(如光、电、磁、超声)的方法可实现对脑神经元功能的操控。其中,化学遗传和光遗传技术由于可精确操控目标脑区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在脑环路功能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近年来开发的磁遗传技术可在磁场条件下利用磁感应元件激活神经元,实现了对大脑特定脑区神经元的非侵入且瞬时的调控。本文主要对脑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化学遗传和光遗传技术的发展进程和存在问题,以及正处于探索阶段的磁遗传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同时也讨论了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技术在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期望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改善,这些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脑科学研究和脑疾病治疗。
  • 论著
    张静雯, 范琼尹, 张苏素, 张 杨, 罗 亚, 沈鑫明, 罗陆遥, 董蓓蕾, 李劲草, 李 硕, 董华进, 李行舟, 何宇鹏, 薛 瑞, 张有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5): 32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5.001
    目的 基于调节单胺系统功能和神经免疫炎症研究新型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SNRI)ZBH2012001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  ① 雄性ICR小鼠分为溶剂组(蒸馏水)、度洛西汀组(10或20 mg·kg-1)、ZBH2012001组(5,10和20 mg·kg-1),ig给药1 h后采用小鼠悬尾实验(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2个行为绝望模型评价ZBH2012001的抗抑郁作用。② 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评价ZBH2012001与人源5-HT转运蛋白(hSERT)和NE转运蛋白(hNET)的靶标亲和力。③ 雄性ICR小鼠分为溶剂组(蒸馏水),度洛西汀组(10或20 mg·kg-1)和ZBH2012001组(5,10和20 mg·kg-1);ig给药1 h后采用小鼠5-羟色氨酸(5-HTP)诱导甩头实验、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初步评价ZBH2012001对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功能的影响。④ 雄性ICR小鼠分为溶剂组(蒸馏水+0.1%冰醋酸),利血平模型组(蒸馏水+利血平5 mg·kg-1),度洛西汀(度洛西汀20 mg·kg-1+利血平5 mg·kg-1)组及ZBH2012001(ZBH2012001 5,10和20 mg·kg-1+利血平5 mg·kg-1)组,ig给予ZBH2012001 1 h后ip注射利血平:通过观察眼睑下垂、体温下降和运动不能行为评价ZBH2012001对利血平诱导的单胺系统功能下调的影响;采用TST评价ZBH2012001对利血平诱导的抑郁样行为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HPLC-ECD)检测利血平单胺耗竭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单胺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采用ELISA检测利血平诱导单胺耗竭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利血平诱导单胺耗竭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和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① 与溶剂组相比,BH2012001(5,10和20 mg·kg-1)显著减少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1),ZBH2012001 (20 mg·kg-1)显著减少FST中的不动时间(P<0.05)。② ZBH2012001可竞争抑制[3H]-丙咪嗪与hSERT和[3H]-尼索西汀与hNET的结合,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84.95和712.90 nmol·L-1。③ 与溶剂组相比,ZBH2012001(10和20 mg·kg-1)可显著增加5-HTP诱导的小鼠甩头次数(P<0.01),提高育亨宾诱导的小鼠死亡率(P<0.05,P<0.01)。④ 在利血平诱导的小鼠抑郁模型上,与溶剂组相比,利血平模型组小鼠出现眼睑下垂,体温下降和运动不能(P<0.01),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海马NE,5-HT和DA水平显著下降(P<0.05,P<0.01),海马5-HT代谢转换率和DA代谢转换率显著升高(P<0.01),海马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海马Iba-1和NF-κB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ZBH2012001(5,10和20 mg·kg-1)可显著拮抗利血平诱导的小鼠眼睑下垂和体温下降(P<0.01),ZBH2012001(10和20 mg·kg-1)可显著缩短利血平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P<0.05,P<0.01),ZBH2012001(20 mg·kg-1)可显著增加利血平小鼠海马NE和5-HT的水平(P<0.05),降低5-HT代谢转换率(P<0.05),显著降低利血平小鼠海马TNF-α和IL-6的水平(P<0.05),ZBH2012001(5,10和20 mg·kg-1)可显著降低利血平小鼠海马Iba-1表达(P<0.01),ZBH2012001(20 mg·kg-1)可显著降低利血平小鼠海马NF-κB表达(P<0.05)。结论  ZBH2012001通过增强单胺系统功能以及抑制神经免疫炎症发挥抗抑郁作用。
  • 实验方法
    马瑞麟, 岳 亮, 贠志敏, 楼张蓉, 刘 琦, 崔宏图, 钟鹏飞, 高 卓, 檀英霞, 吴成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27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5
    目的  基于人肾类器官建立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AKI)模型。方法  ①基于人多能干细胞(hiPSC)诱导技术设计并构建含有多种细胞类型的肾类器官,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② 基于构建的人肾类器官模型,将顺铂20,50和75 μmol·L-1分别作用于人肾类器官模型48 h,观察肾类器官形态变化,Live/Dead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肾损伤因子1(Kim-1)和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 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 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hiPSC诱导分化后可产生成熟的人肾类器官,该类器官具有原始肾小管样结构,并包含近端肾小管、远端肾小管、足细胞、肾间质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② 单次给顺铂20,50和75 μmol·L-1均造成细胞形态结构的破坏,管状结构大量消失;Live/Dead染色结果表明,顺铂可引起肾类器官细胞凋亡,20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50%,75 μmol·L-1组存活率接近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im-1IL-8 mRNA水平在不同浓度顺铂致AKI模型中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人肾类器官模型,验证了使用人肾类器官体外模拟化疗药物致AKI的可行性,Kim-1联合IL-8有望为临床预测药物引发AKI的可能性和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
  • 综述
    赵 玉, 陈爱兵, 俞 纲,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5): 38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5.008
    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这些症状发病率高、治愈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尽管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舒必利和奋乃静等通过拮抗多巴胺2型(D2)受体可治疗相关症状,但也会引发不可控的锥体外系反应和高泌乳素症等不良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奥氮平、氯氮平、利培酮和匹莫范色林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通过拮抗5-羟色胺2A(5-HT2A)受体或同时拮抗5-HT2A受体(强)和D2受体(弱)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幻觉症状。非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多种因素诱导的幻觉模型上,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治疗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类药物显著改善精神病症状(以幻觉和妄想为主),尤其是匹莫范色林,其对氯氮平、利培酮不敏感或耐受的患者仍能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低,总体耐受性较好。本文综述了5-HT2A受体拮抗剂改善神经精神疾病伴随的幻觉症状的研究进展,为设计开发新型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 综述
    朱晨雨, 程文栎, 张文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212-21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7
     RNA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转录后修饰类型,其种类多样,包括1-甲基腺苷(m1A)、5-甲基胞苷(m5C)和N6-甲基腺苷(m6A)等,可作用于相应靶点,发挥特定生物学功能,且动态可逆。外源环境因素可诱导机体发生氧化应激、炎症、自噬和细胞周期失调等,并受到特定RNA甲基化修饰调控,出现表观遗传毒性效应,而这些改变作为新的关键分子事件,参与调控细胞衰老进程,影响衰老及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RNA甲基化与细胞衰老的关联将为衰老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向。
  • 中药毒理学前沿——发育毒性
    郭健敏, 张文强, 邓应华, 蒙飞彪, 梁 纯, 杨 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89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2
    目的  采用三段式幼龄动物试验(JAS)系统考察馥感啉口服液(FGLOL)在幼龄SD大鼠长期给药后的潜在发育毒性和延迟毒性。方法  第一阶段:根据1岁内婴幼儿临床拟用剂量,每天分别ig给予出生后4日龄(PND4)大鼠FGLOL 3.88,11.64和38.75 g·kg-1,共18 d,停药恢复3周。第二阶段:根据1~6岁儿童临床拟用剂量,分别ig给予PND15大鼠FGLOL 3.88,11.64和38.75 g·kg-1,共31 d,停药恢复3周。第三阶段:根据7~12岁儿童临床拟用剂量,每天分别ig给予PND40大鼠FGLOL 29.06,58.13和116.25 g·kg-1共66 d,停药恢复4周。上述试验均设溶剂对照组,ig给予等体积纯水。考察FGLOL对幼龄大鼠一般状况、摄食量、体重、生长发育、神经反射发育、学习记忆功能(总运动距离,中心、角落和边缘运动距离,潜伏期,工作记忆错误和参考记忆错误)、体格发育(体长)、骨骼发育(骨密度)、血液学(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和凝血、血液生化(谷氨酸脱氢酶、尿素氮和甘油三酯)以及组织病理变化等的影响。结果  三段式JAS中,ig给予FGLOL均未造成大鼠死亡。与溶剂对照组相比,FGLOL组大鼠一般状况无异常,体重、生长发育、神经反射发育、体格发育、骨骼发育、血液学和凝血、血液生化以及组织病理等变化均未见有毒理学意义差异。结论  FGLOL对相当于人类<6岁年龄段幼龄大鼠的JAS试验的未见不良反应剂量(NOAEL)为38.75 g·kg-1,对相当于人类7~12岁年龄段幼龄大鼠JAS和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的NOAEL为116.25 g·kg-1。
  • 论著
    卢玉梅, 付旭宪, 罗 芳, 朱恩槿, 熊 根, 赵金阳, 付廷昊, 聂胜洁, 王 蕊, 李树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3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5
    目的  研究α-鹅膏蕈碱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特征。方法  SD大鼠ip给予α-鹅膏蕈碱(1.5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10,20,30和45 min及1,1.5,2.5,4和8 h分别采集尾静脉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液中α-鹅膏蕈碱的浓度,应用DAS 2.0药动学软件,以非房室模型法计算统计矩参数,绘制浓度-时间曲线,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依据毒代动力学结果,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于给药15和40 min及2.5 h后处死,采集心、肝、脾、肺、肾、全脑、小肠、胃壁和睾丸9种组织样本及左心室动脉血,LC-MS/MS法测定α-鹅膏蕈碱浓度。结果  大鼠ip给予α-鹅膏蕈碱后,全血峰浓度(Cmax)为(633±121) μg·L-1,消除半衰期(T1/2)为(0.72±0.37) h,达峰时间(Tmax)为(0.52±0.16) h,体内总清除率(CLz)为(1.62±0.26) L·h·kg-1,曲线下面积(AUC0-t)为(946±183) μg·h·L-1,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1.18±0.17) h,表观分布容积(Vz)为(1.65±0.86) L·kg-1。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α-鹅膏蕈碱在SD大鼠体内广泛分布,肾中浓度最高,其次是肺、小肠、胃壁、左心室动脉血和肝,心、脾和睾丸等中含量较低,脑中含量极低。α-鹅膏蕈碱吸收消除快,在各组织中15 min即可检出,40 min达峰,2.5 h后浓度低于15 min。结论  ip给予α-鹅膏蕈碱在SD大鼠体内吸收消除快,给药后约0.52 h血药浓度达峰值,4 h后不能检出;α-鹅膏蕈碱主要分布在肾,其次为血流丰富的组织及代谢器官,如肺、小肠、胃壁、左心室动脉血和肝等,在心、脾和睾丸等组织含量较低,脑组织含量极低。推测其血脑屏障透过率低,对肾可能具有毒性靶向作用。
  • 综述
    何伟伟, 周长慧, 郑明岚, 李嫚琪, 崔文腾, 方雅励, 王晓炜, 常 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31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9
    随着基因治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迫切需要建立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病毒载体主要有2种:慢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中主要以附加体形式存在,仍能以低频率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其整合方式包括随机整合和靶向整合。本文对已有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包括脱靶修饰的全基因组分析、整合位点分析、核型分析和评估细胞转化潜力试验等进行综述,并对建立准确快速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的评价体系予以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研发新的病毒载体遗传毒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
  • 论著
    毛闪闪, 李 芳, 蔡桂红, 朱云凯, 许 旭, 崔艳君, 周 文, 曹 敏, 周 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12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06
    目的  研究氟诺哌齐(fronopezil)对新西兰家兔胚胎-胎仔发育的影响及其伴随毒代动力学,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按妊娠顺序将孕兔分为溶媒(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1.5%聚乙二醇400水溶液)对照组、环磷酰胺(18 mg·kg-1,阳性对照)组及氟诺哌齐3.6, 9.0和22.5 mg·kg-1组。溶媒对照组和氟诺哌齐组于妊娠第6~18天(GD6-18)ig给药,环磷酰胺组于GD6-20 ig给药。GD28处死孕兔,检测胚胎-胎仔发育,ELISA检测GD5,GD18和GD28孕兔血清中性激素水平,首末次给药前后采血进行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胎仔、胎盘和羊水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氟诺哌齐3.6,9.0和22.5 mg·kg-1对孕兔的体重、增重、摄食量和妊娠结局及胎仔的外观、内脏、骨骼和体格生长发育均未见明显影响;仅在GD18或GD28各剂量组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和孕酮水平有一定程度波动。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氟诺哌齐可通过胎盘屏障,但在孕兔和胎仔体内无明显蓄积;环磷酰胺组胎仔体重、顶臀长和连胎子宫重均低于溶媒对照组(P<0.01),外观和骨骼均出现畸形。结论  氟诺哌齐对新西兰家兔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的未见有害作用剂量为22.5 mg·kg-1,为药效起效剂量的125倍,该剂量下GD18血药峰浓度为1093 μg·L-1,药时曲线下面积为6650 μg·h·L-1
  • 论著
    黄佳颖, 李劲草, 顾永芳, 刘雨萌, 邱仁洪, 张 扬, 薛 瑞, 李 硕, 董华进, 王艳昕, 张有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6): 40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6.001
    目的  探讨加味天王补心丹(JWBXD)对模拟高原暴露大鼠失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JWBXD(9.6 mg·kg-1)组、模型+天王补心丹(TWBXD,9.6 mg·kg-1)组和模型+地西泮(DZP,3 mg·kg-1)组。大鼠进行植入子手术,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置入模拟5000 m海拔高原的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内,连续7 d。每天9∶00 ig给予相应药物,采用无线生理信号遥测系统进行信号采集和睡眠分析,观察药物对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的影响。②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造模和给药同①,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监测体重,造模第7天测试前肢抓力。采用ELISA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褪黑素(MLT)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昼夜节律基因节律周期调节蛋白2(Per2)、时钟节律调节蛋白(Clock)、隐花色素节律调节蛋白2(Cry2)、脑-肌肉Arnt样蛋白(Bmal1)、孤核受体REV-ERBα(NR1D1)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以及松果体组织中褪黑素合成酶乙酰5-羟色胺O-甲基转移酶(ASM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总时间减少(P<0.01),觉醒时间增加(P<0.01),慢波睡眠显著减少(P<0.05),片段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DZP,TWBXD和JWBXD均能延长低氧环境中大鼠睡眠时间(P<0.01),有效抑制觉醒(P<0.01);DZP和JWBXD能够延长慢波睡眠时间(P<0.05,P<0.01),TWBXD无明显作用;JWBXD能够延长模型大鼠慢波睡眠片段平均持续时间(P<0.01),而DZP和TWBXD无此作用。②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力显著下降(P<0.01);血清ACTH,CRH和CORT水平升高(P<0.05,P<0.01),MLT水平降低(P<0.05);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模型+JWBXD和模型+TWBXD组大鼠前肢抓力增加(P<0.01),模型+DZP组前肢抓力无显著变化;模型+JWBXD组血清CORT和ACTH含量减少(P<0.05),模型+JWBXD、模型+TWBXD和模型+DZP组血清CRH含量降低(P<0.01)而MLT水平升高(P<0.01);模型+JWBXD组大鼠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而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模型+TWBXD组下丘脑Bmal1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NR1D1表达水平增加(P<0.05),模型+DZP组下丘脑Per2,Cry2和NR1D1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模型+JWBXD组、模型+TWBXD组和模型+DZP组大鼠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JWBXD可改善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结构,增加大鼠慢波睡眠持续时间,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核心时钟蛋白表达、促进MLT分泌及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相关。
  • 综述
    单士喆, 文 博, 乔天慈, 单光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29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7
    近年来,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暴发,药物再利用成为寻找COVID-19治疗药物的有效策略。人工智能(AI)能够快速计算筛选大量药物数据库以获取候选药物,在药物再利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算法设计原理,AI应用于药物再利用治疗COVID-19研究的方法可分为3类:① 基于网络的模型,强调药物与疾病间关联性的识别,以揭示药物的潜在治疗机制;② 基于结构的方法,通过药物和靶点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实现精确筛选;③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复杂非线性数据的多维度处理进行候选药物预测。尽管AI在药物再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AI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实验研究无法全面模拟人体的复杂生理环境,从而可能限制候选药物在非临床研究阶段的精确验证;而且针对原始适应证的药物优化可能影响候选药物在治疗COVID-19中的有效性,治疗时机和个体差异也可能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对AI在药物再利用治疗COVID-19研究中的应用和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将AI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治疗COVID-19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依米妮古丽·麦麦提, 麦麦提亚森·多力昆, 古丽那孜·别克达吾来提, 热孜亚·阿不来孜, 陈 龙, 郑梦竹, 杨占群, 蔡梓恒, 许 诺, 李琳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10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04
    目的  构建胰岛素抵抗(IR)小鼠小肠类器官模型,研究两色金鸡菊黄酮类成分黄诺玛苷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① 构建C57BL/6J和db/db小鼠小肠类器官模型,3D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肠类器官细胞核核抗原(Ki-67)、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溶菌酶(Lyz)和黏蛋白2(MUC-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纤连蛋白(Fn)、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肽YY(PYY)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Fn,GLP-1和PYY蛋白表达;ELISA检测Lyz分泌水平。② 将构建的小鼠小肠类器官分为5组:以C57BL/6J小鼠小肠类器官为正常对照组,db/db小鼠小肠类器官为IR模型组,db/db小鼠小肠类器官用黄诺玛苷25,50和100 μmol·L-1处理48 h为IR模型+黄诺玛苷组,RT-qPCR检测各组类器官Lyz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Lyz蛋白表达。结果  ① C57BL/6J和db/db小鼠小肠类器官培养第6天形成管腔结构清晰的环状结构,IR小鼠小肠类器官模型建立成功。3D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小肠类器官均表达Ki-67,E-cad,Lyz和MUC-2;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模型组Fn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GLP-1PYY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Western 印迹法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模型组F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GLP-1(P<0.01)和PYY(P<0.0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模型组Lyz分泌量显著降低(P<0.01)。② 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模型组Lyz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IR模型组相比,IR模型+黄诺玛苷50和100 μmol·L-1Lyz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Western 印迹法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模型组Lyz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IR模型组相比,IR模型+黄诺玛苷50和100 μmol·L-1组Lyz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  构建的IR小鼠小肠类器官模型为探讨药物干预修复肠黏膜屏障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更完善的体外研究模型。黄诺玛苷可能通过逆转IR小鼠Lyz表达水平的降低维护肠黏膜屏障,进而发挥改善IR作用。
  • 综述
    陈佳胜, 张鑫月, 刘俊宏, 孟文琪, 张 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2): 95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12.008
    基于活性的蛋白质表达谱(ABPP)和基于亲和性的蛋白质表达谱(AfBPP)分析技术是以化合物为中心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鉴定小分子药物和(或)毒物的直接作用靶点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明确直接作用靶点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理毒理机制。本文简要介绍ABPP和AfBPP技术,并总结了近年来该技术在药物脱靶、毒物靶点鉴定方面的应用实例,如克雷诺拉尼、BIA 10-2474和奥利司他等药物的脱靶效应及VX、杀螟硫磷和丙烯醛等有毒化合物的直接作用靶点鉴定,以期对药理学、毒理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 综述
    谢 珍, 业 康, 匡 荣, 陆静娴, 陈碧莲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8): 61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8.007
    灵芝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灵芝酸A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灵芝酸A具有抗肿瘤、抗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肝保护作用、降血脂作用、抗炎和肾保护作用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对灵芝酸A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梳理与总结,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杨茜茜, 高菲菲, 杨潇宇, 高靖麒, 张玉向, 阎春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4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6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新兴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大脑中广泛表达,并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circRNA通过吸附微RNA、结合蛋白质和翻译多肽等多种机制,在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大脑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在药物成瘾领域,circRNA的表达在成瘾动物模型和成瘾者大脑中显著改变,调控涉及伏隔核、前额叶皮质等构成奖赏环路脑区的神经适应性变化。此外,成瘾相关circRNA还与神经递质系统、信号传导通路以及神经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通过调控药物成瘾相关的基因表达网络,影响药物成瘾的形成和维持。本文就circRNA的生物发生和调控机制,及其在大脑生理病理功能调控和在药物成瘾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探究药物成瘾的病理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 论著
    王福旗, 田京伟, 张树卓,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24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2
    目的  研究5-羟色胺2A受体(5-HT2AR)激动剂2,5-二甲氧基-4-碘苯丙胺(DOI)对自由活动小鼠次级视觉皮质V2区场电位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J小鼠手术埋置皮质脑电(ECOG)电极,恢复7 d后ip给予1%DMSO(溶剂),记录次级视觉皮质V2区局部场电位(LFP)30 min;而后ip给予DOI 2.0 mg·kg-1,记录该区LFP 30 min;最后ip给予5-HT2AR拮抗剂氟利色林0.3 mg·kg-1,记录该区LFP 30 min。将数据导入Neuro Explorer软件进行频谱分析,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分析给药前后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谱密度变化,用Matlab软件分析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结果  与给予溶剂相比,给予DOI 2.0 mg·kg-1可显著增高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30~80 Hz)功率(P<0.05)和θ振荡(4~7 Hz)功率(P<0.05),显著降低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调制指数(P<0.01);氟利色林可逆转DOI引起的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的增高(P<0.05)。结论  DOI的致幻作用可能与其增高小鼠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及降低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有关。
  • 综述
    欧红玲, 艾文超, 王 岩, 马盈盈, 时 磊, 张巧云, 宋秀军, 王欣茹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1): 7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1.008
    电离辐射通过干扰基因组稳定性和基因表达,诱导复杂的生物反应破坏细胞和器官的正常代谢过程。血液或组织中基因组变异,基因表达和代谢物浓度等的改变反映了全身辐射损伤。随着新的研究技术不断应用和电离辐射损伤相关机制研究的深入,染色体畸变、基因表达、脂质和代谢等相关指标被认识并有望成为辐射损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标志物。本文就近年来电离辐射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和潜在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综述
    吴海燕, 陈国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15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10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具有高传染性,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出现严重出血热等症状,病死率高达90%。Niemann-Pick C1(NPC1)蛋白是埃博拉病毒感染过程中表达于宿主细胞内体膜上的一个重要受体,其与埃博拉病毒被组织蛋白酶裂解的糖蛋白(GP)的相互作用是病毒感染宿主的关键环节,介导病毒囊膜与内体膜的融合,进而将病毒基因组释放到宿主细胞。近年来,将NPC1蛋白作为广谱抗丝状病毒药物靶点研发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治疗药物均有突破性进展。本文介绍了NPC1的结构及其在埃博拉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并对靶向NPC1的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 论著
    李佳佳, 王 娇, 肖文一, 韦冬晖, 张永祥, 蒋 宁,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8): 56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8.001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TX)及其活性代谢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4-HC)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用CTX〔0(细胞对照),0.01,0.1,1,5,10,20,40和80 mmol·L-1〕和4-HC〔0(细胞对照),0.01,0.1,1,5,10,20,40和80 μmol·L-1)〕处理SH-SY5Y细胞48 h,应用IncuCyte ZOOM系统记录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曲线;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率。CTX(0,1,5,10和20 mmol·L-1)和4-HC(0,1,5,10和20 μmol·L-1)处理SH-SY5Y细胞48 h,用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荧光法检测DNA双链断裂标志物γ-H2AX的含量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CTX(0,1,5和10 mmol·L-1)和4-HC(0,1,5和10 μmol·L-1)处理SH-SY5Y细胞48 h,SeaHorse XF检测细胞糖酵解及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CTX组和4-HC组的细胞融合率曲线逐渐下降;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44 mmol·L-1和4.78 μmol·L-1;LDH释放率显著增加(P<0.01);EdU+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γ-H2AX+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CTX和4-HC处理导致最大糖酵解能力、酵解储备、最大呼吸速率和ATP产生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CTX和4-HC对SH-SY5Y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降低细胞活力,破坏细胞膜结构,抑制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导致细胞DNA损伤、能量代谢紊乱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 论著
    廖晗婧, 罗扬淦, 卢姿含, 刘珍清, 郝逗逗, 黄镘静, 朱枝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9): 66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9.003
    目的  研究小鼠骨髓移植后造血和免疫系统重建的动态过程,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和药物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60只CD45.2+雄性C57BL/6小鼠作为受体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经致死剂量钴60射线全身照射后,经尾静脉输注移植CD45.1+雄性C57BL/6小鼠骨髓细胞,正常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体积PBS。移植后1,2,4,8和16周取2组受体鼠外周血、脾、淋巴结、胸腺和骨髓,外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其他样本制备细胞悬液后利用自动细胞计数仪测定细胞总数,用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髓系白细胞和红细胞祖细胞比例、巨核细胞及其祖细胞比例及造血干细胞比例。结果  骨髓移植后4周,移植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数量恢复至正常对照组同等或更高水平(P<0.05);血小板数量虽有明显恢复,但直至16周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骨髓移植后4周,移植组小鼠外周血、脾、淋巴结和骨髓中髓系白细胞和B细胞及骨髓中巨核细胞和红细胞祖细胞的比例恢复至正常对照组同等水平,且髓系白细胞和B细胞均由自供体的CD45.1+ 细胞占据主导地位。骨髓移植后8周,移植组受体小鼠外周血、脾、淋巴结、胸腺和骨髓中T细胞的比例恢复至正常对照组相同水平,并以CD45.1+ T细胞占据主导地位。结论  骨髓移植后8周,受体小鼠的造血和免疫系统重建基本完成,但不同细胞的重建速度及同种细胞在不同部位的重建动态过程具有较大差异。
  • 综述
    何凤阳, 刘媛媛, 孟庆斌, 刘许歌, 张 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6): 46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6.008
    可电离脂质构成的脂质纳米粒(LNP)是目前临床上最具应用前景的非病毒核酸药物递送载体之一,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LNP的主要成分可电离脂质对LNP的内涵体逃逸率、转染效率、器官靶向性和安全性等起决定性作用。可电离脂质的亲水头基含有叔胺基,可提高LNP缓冲能力,进而改变其pKa值,并含有咪唑,可增强mRNA-LNP的稳定性和转染活性;连接体含有酯基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并可提高其降解速率和安全性;疏水尾数量在3~4个,具有1~2个不饱和度和8~18个碳链长度时,LNP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同时含有分支或不对称的疏水尾时可提高LNP的转染效率。本综述从可电离脂质的化学结构出发,总结了其结构对载核酸药物LNP的转染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并总结归纳其构效关系,为新型可电离脂质的研究提供借鉴。
  • 论著
    张菊云, 陈绵雄, 华炳红, 蒙绪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177-18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3
    目的  探讨毛兰素对糖尿病肾病(DN)模型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slit同源蛋白2(Slit2)/轴突导向受体蛋白1(Robo1)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饲料持续饲养雄性SD大鼠8周,ip给予链脲佐菌素35 mg·kg-1制备DN大鼠模型。将DN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及模型+毛兰素10,20和40 mg·kg-1组(ig给予毛兰素,持续8周),每组10只,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ig给予0.5%羟甲基纤维素钠,持续8周)。尿蛋白定量试剂盒测定大鼠24 h尿蛋白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PG)和血肌酐(Scr)水平,PAS染色观察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31(CD31)和足细胞标志蛋白(PCX)表达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肾组织Slit2和Robo1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PG、Scr和24 h尿蛋白水平以及肾组织CD31、Slit2和Rob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肾组织新增肾小球毛细血管,并出现肾小球肥大和系膜面积扩张,存在非管状CD31染色,缺少相邻PCX染色,以及部分CD31管状区域染色也缺乏相邻的PCX染色。与模型组比较,模型+毛兰素10,20和40 mg·kg-1组大鼠FPG、Scr和24 h尿蛋白水平及肾组织CD31、Slit2和Rob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肾组织新增肾小球毛细血管、肾小球肥大和系膜面积扩张现象减轻,CD31管状区域染色与PCX足细胞区域染色基本相邻。结论 毛兰素可能通过抑制Slit2/Robo1信号通路而抑制DN模型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血管生成。
  • 综述
    赵品楠, 罗龙龙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30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8
    产气荚膜梭菌(CP)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分泌的外毒素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CP最主要的致病毒素为α,β,ε和τ毒素及肠毒素和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其导致的疾病各不相同。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治疗CP感染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耐药性不断增长,控制CP感染愈发困难。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外毒素的疫苗或抗体有可能成为应对CP感染的新一代免疫治疗手段。研究表明,针对CP α毒素的疫苗可预防小鼠A型CP感染;抗α毒素的单链抗体、双价单链抗体和纳米抗体等,可与α毒素特异性结合,有效中和α毒素的磷脂酶C活性,在小鼠模型中对致死量α毒素攻击具有保护作用。本文简述CP的主要致病因子、致病机制和基因工程抗体治疗研究进展,为CP感染防治提供参考。
  • 论著
    王子晗, 莘裕辰, 楼 凯, 沈方敏, 王钰婷, 鲍欣怡, 章璐冰, 张 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183-19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4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对氟化钠(NaF)所致骨细胞MLO-Y4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NaF(2 mmol·L-1)与MLO-Y4细胞共孵育 48 h,构建MLO-Y4细胞损伤模型。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NaF 组及NaF+Art 0.25,0.50和1.00 μmol·L-1组(Art预孵育2 h后,加NaF继续孵育12或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钙黄绿素乙酰甲酯(calcein-AM)染色观察细胞活性。 化学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DCFH-DA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oechst33342染色和Annexin-V/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Lyso-Tracker和Mito-Tracker染色观察自噬泡形成和线粒体形态,荧光素酶法检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LC-3、p62、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和E3泛素-连接酶(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NaF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LDH含量、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和自噬泡形成明显增加(P<0.0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增加(P<0.01),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增加且LC-3Ⅰ向LC-3Ⅱ转换增加(P<0.01),SOD活性、MMP水平、ATP水平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NaF 组比较,NaF+Art 0.25,0.50和1.00 μmol·L-1组细胞活性和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LDH含量、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和自噬泡形成明显减少(P<0.05,P<0.0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下降(P<0.01),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下降且LC-3Ⅰ向LC-3Ⅱ转换减少(P<0.01),SOD活性、MMP、ATP水平和P6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  Art对NaF所致MLO-Y4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水平有关。
  • 论著
    张夏茹, 赵薪丰, 郑远静, 刘元林, 李 雪, 王 洋, 王丽峰, 张 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4): 25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4.00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2(IL-32) 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成脂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①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 μg·L-1和干扰素γ(IFN-γ) 20 μg·L-1处理HuMSC 24 h得到激活的HuMSC (S-HuMSC),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和S-HuMSC表面标志物CD14,CD34,CD45,CD73,CD90和CD105表达鉴定其表型;对HuMSC和S-HuMSC进行成脂诱导10 d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脂肪酶(ADI)mRNA表达,测定其成脂分化能力;成骨诱导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ALP着色面积,RT-qPCR检测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ALP和无远侧同源盒5(DLX5)mRNA表达,测定其成骨分化能力。②构建含有过表达IL-32基因序列且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及嘌呤霉素抗药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和阴性对照(NC)空载体并收获慢病毒,分别感染HuMSC得到IL-32highHuMSC和NC-HuMSC。对HuMSC,NC-HuMSC和IL-32highHuMSC进行成脂诱导分化,于诱导后第0,3,5,7,10和14天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形成面积,RT-qPCR检测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结果  ①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HuMSC和
    S-HuMSC均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低表达或不表达CD14,CD34和CD45,两者表型符合MSC的生物学特征。HuMSC和S-HuMSC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后,与各自自分化对照组相比,诱导组ALP染色面积和脂滴面积增加(P<0.01),成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RUNX2,ALP和DLX5及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表明两者均具有MSC的特性。与HuMSC诱导组相比,S-HuMSC诱导后脂滴形成面积明显减少(P<0.01),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亦显著下降(P<0.05),且S-HuMSC高表达IL-32 (P<0.01)。② HuMSC,NC-HuMSC和
    IL-32highHuMSC体外成脂诱导后,从第3天开始IL-32highHuMSC诱导组细胞脂滴形成面积明显小于HuMSC和NC-HuMSC诱导组(P<0.01),且成脂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过表达IL-32可显著降低HuMSC的成脂分化能力。
  • 论著
    李鹏飞, 石华香, 周梦玮, 郭家彬, 王永安, 王丽韫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2): 89.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2.002
    目的  研究氰化钠(NaCN)急性染毒对密闭缺氧致小鼠脑神经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① 将小鼠随机分为缺氧+NaCN〔0(缺氧对照组),2.56,3.8和5.1 mg·kg-1〕组,ip 给予不同浓度NaCN染毒后立即放入密闭缺氧罐,观察小鼠缺氧存活时间。②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aCN 3.8 mg·kg-1组、缺氧30和60 min组及NaCN (3.8 mg·kg-1)+缺氧(30 和60 min)组,按分组处理后,用动脉血气分析仪检测小鼠动脉血气指标酸碱度(pH)、氧饱和度(sO2)、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用激光散斑成像仪检测小鼠大脑皮质脑血流;分别称量脑组织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率;试剂盒检测海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染色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HE染色检测海马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① 与缺氧对照组比较,缺氧+NaCN 各剂量组小鼠缺氧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②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30 min组动脉血pCO2上调(P<0.05),pH和pO2下调(P<0.05);缺氧60 min组pCO2上调(P<0.05),皮质脑血流下调(P<0.01);NaCN 3.8 mg·kg-1组动脉血pO2sO2显著下调(P<0.05),皮质脑血流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和T-SOD活性显著上调(P<0.01),脑组织含水率增加(P<0.01)。与缺氧30 min组相比,NaCN+缺氧30 min组sO2pO2显著上调(P<0.05),pCO2显著下调(P<0.05);分别与缺氧30或60 min组比较,NaCN+相应时间缺氧组皮质脑血流均显著下调(P<0.01),MDA含量、T-SOD活性和脑组织含水率显著上调(P<0.01)。HE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组、NaCN+缺氧30或60 min组海马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肿胀和空泡化,神经元数量减少,出现核固缩和核深染,缺氧30和60 min组海马细胞未见明显改变。TUNEL染色结果显示,NaCN 3.8 mg·kg-1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aCN+缺氧30 min组与缺氧
    30 min组比较、NaCN+缺氧60 min组与缺氧60 min组比较,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NaCN可加剧缺氧导致的小鼠脑血流降低、脑组织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从而减少小鼠在密闭缺氧罐内的氧耗量,延长其存活时间,其机制与降低细胞利用氧能力、延缓CO2体内蓄积和增加体内游离氧有关。
  • 综述
    张娅红, 张 琪, 张 彩, 魏 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7): 55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7.009
    在人体药物代谢研究和肝病造模及药物筛选研究中,主要依赖于细胞培养做体外验证,实验动物模型做体内分析。然而离体环境下细胞状态不稳定;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种属差异,使得2种模型在预测体内药物代谢情况以及模拟人体肝病特征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人源化肝嵌合小鼠模型通过移植人肝细胞入活体小鼠的肝脏中并扩增,使其能发挥与人类肝脏相似的特异性功能。这一功能满足了多种研究需求,包括小鼠体内肝炎病毒的复制、肝脏代谢疾病的模拟、肝细胞靶点治疗药物的筛选,以及药物肝毒性评价等。因此,人源化肝嵌合小鼠是候选药物临床前药效验证和安全性评估的理想模型之一。本文针对三类代表性人源化肝嵌合小鼠模型,对其分类、构建原理、受限因素以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为人源化肝嵌合小鼠模型的选用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