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5, 39(7):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冉玉华, 王奕娴, 石丽铭, 李志平, 高 翔, 高 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5-羟色胺1A(5-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和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维拉唑酮(Vil)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 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分为模型组、模型+吗啡10 mg·kg-1组和模型+Vil 2、4和8 mg·kg-1组,分别ig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或相应药物30 min后,各组ip给予2%醋酸水溶液(0.01 mL·g-1),观察记录 5~20 min内小鼠的扭体次数。② 小鼠福尔马林致痛实验,分为模型组和模型+Vil 2、4和8 mg·kg-1组,分别ig给予生理盐水(模型组)或药物30 min后,在小鼠右足跖sc 给予5%福尔马林溶液20 μL,分别观察记录急性期(sc福尔马林后 0~5 min)和迟发期(sc福尔马林后15~35 min)2个时段小鼠的舔足时间(舔、咬爪的时长之和)。③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实验,将造模成功[足底机械痛阈值(PWT)<5 g]的大鼠随机分为CCI模型组和CCI模型+Vil 2、4和8 mg·kg-1组,分别ig给予溶剂(模型组)或相应药物,首次给药后 30、60、120和 240 min 测定各组造模侧足的PWT,评价Vil对机械痛的急性镇痛作用;然后连续ig给药14 d,每天1次,在第7 d和第14 d给药后1 h分别测定PWT,评价Vil 的长期镇痛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标记分析脑组织中炎症相关蛋白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CCI模型大鼠脊髓背根节组织中IBA-1、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  ① 与模型组相比,吗啡10 mg·kg-1和Vil 2、4和8 mg·kg-1单次ig给药均显著降低醋酸引起的扭体次数。② 模型组小鼠在炎性疼痛急性期的平均舔足时间为50.5 s,炎性疼痛迟发期为 347.9 s。与模型组相比,单次ig给予Vil(2~8 mg·kg-1)可降低福尔马林诱导的小鼠迟发期疼痛,Vil 2、4和8 mg·kg-1均可显著降低小鼠舔足时间;对小鼠急性期疼痛发作的舔足时间无明显影响。③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CI模型大鼠PWT显著下降,脑组织中IBA-1表达显著增高,TNF-α和IL-1β无明显变化,脊髓背根节组织中IBA-1、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升高。与CCI模型组相比,单次给予Vil(2~8 mg·kg-1) 60、120 和 240 min后,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PWT;连续给药2周后,Vil 4和8 mg·kg-1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PWT,Vil 2~8 mg·kg-1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Vil 8 mg·kg-1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升高的炎症因子IBA-1、TNF-α和IL-1β水平。结论  抗抑郁药Vil在小鼠醋酸扭体、福尔马林致炎以及大鼠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上表现出镇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BA-1激活的炎症通路有关。
  • 论著
    张伟琳, 张梓倩, 孙 韬, 李 燕, 盛 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对大鼠和人脑中IMM-H004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影响。方法  ① 分别将人脑胶质细胞(HEB)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分为细胞对照组和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组(氧糖剥夺1 h后再灌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及其调控因子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mRNA水平,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IMM-H004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生成IMM-H004G及IMM-H004G水解代谢生成IMM-H004的含量。②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IR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大鼠不予处理,CIR模型组大鼠通过四血管结扎法手术构建急性C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除不进行四血管闭塞外,其余手术操作与CIR模型组保持一致。LC-MS/MS测定大鼠脑组织中UGT和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侧脑室注射IMM-H004后6、15、30、45和60 min取不同脑区(小脑、脑干、下丘脑、海马、中脑、纹状体、皮质)制匀浆,并通过LC-MS/MS测定IMM-H004和IMM-H004G含量。结果  ① OGD/R损伤使HEB和SH-SY5Y细胞存活率分别降至细胞对照组的72.30%和53.56%。OGD/R损伤显著降低HEB细胞中UGT1A1UGT1A7UGT1A8 mRNA表达,IMM-H004G的生成量降至细胞对照组的50.05%~68.95%,但未影响其水解代谢。SH-SY5Y细胞中未检测到IMM-H004G的生成和水解。②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CIR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UGT和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未见显著性差异;IMM-H004及IMM-H004G在CIR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各脑区中含量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OGD/R损伤降低HEB细胞中UGT介导的IMM-H004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但CIR损伤未显著影响IMM-H004的脑内代谢,提示脑组织中可能具有代偿机制以维持药物稳态。
  • 论著
    唐 轩, 吴旭敏, 陈可一, 胡 亮, 李基晟, 刘传丽, 覃金华, 张博文, 李艳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① 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2 d后将细胞诱导至中胚层祖细胞,添加第二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3 d后将细胞诱导至生血内皮/造血祖细胞。随后将细胞消化成单细胞并接种至低吸附孔板,通过悬浮培养再诱导8 d。通过细胞形态观察、流式分析各阶段特征分子标志物〔hESCs:TRA-1-60、唾液酸糖脂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SSEA4);中胚层祖细胞:brachyury;生血内皮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CD43;MKs:CD41a、CD42b〕,细胞免疫荧光染色β微管蛋白(β1-tubul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FLI1)、CD42鉴定MKs的特征蛋白;② MKMPs收集和验证:通过差速离心法收集MKMPs,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实验(NTA)检测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征蛋白CD41、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CD9的表达水平;③ MKMPs生物学功能分析:将MKMP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用CD41a-PE及CD34-APC抗体标记后进行孵育,结合活细胞成像观察培养3 h后细胞吞噬MKMPs的现象;以HUVECs为实验对象分别开展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以血小板微囊泡(PMPs)作为阳性对照,评估MKMPs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实验分为未添加微囊泡组(0 mg·L-1,对照组)及添加不同浓度微囊泡组(1、5、10和20 mg·L-1,实验组),对细胞在基质胶内培养5 h后形成管腔的结点数量进行计数,并分析6 h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微囊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① 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分化前细胞表达多能性标志物SSEA4及TRA-1-60,诱导至第2 d的细胞表达中胚层祖细胞标志brachyury;诱导至第5 d的细胞表达生血内皮标志CD34和早期造血细胞标志物CD43;诱导至第13 d的细胞表达MKs标志物CD41a和CD42b。分化第13 d细胞表达MKs特征蛋白CD42、β1-tubulin、VWF及FLI1;② MKMPs具有典型双层膜状结构,NTA分析表明该囊泡粒径为(164.3±14.0) nm,且表达TSG101、CD9及CD41等标志蛋白;③ 荧光标记的MKMPs与HUVECs共培养3 h后,HUVECs能够摄取MKMPs;与对照组相比,添加MKMPs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其中MKMPs 5 mg·L-1处理促进管腔形成及细胞迁移能力最强,其促进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5 mg·L-1的PMPs处理组;与PMPs相比,MKMPs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hESCs来源MKs具备产生微囊泡的能力,MKMPs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 论著
    黄丽娟, 杜 冰, 徐子瑛, 袁 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对芥子气(SM)经呼吸道中毒导致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雾化给予生理盐水)、SM组(雾化给予SM 5 mg·kg-1)和SM+Res 10和20 mg·kg-1组(雾化给予SM 5 mg·kg-1 1 h后,分别雾化给予Res 10和20 mg·kg-1)。各组小鼠SM处理0、24、48和72 h后分别称重。给予SM 72 h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分别称湿重和干重,计算肺组织湿/干比;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β mRNA表达;二代测序技术检测SM组和SM+Res 20 mg·kg-1组小鼠肺组织的转录组变化,RT-q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和沉寂信息调节因子1(SIRT1)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给予SM 72 h后,SM组体重显著降低,肺组织湿/干比显著增加;肺泡腔萎缩,组织明显实质化,肺组织内局部炎性细胞弥散性浸润;肺组织中IL-6和IL-1β mRNA表达显著升高。与SM组比较,SM+Res 10和20 mg·kg-1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肺组织湿/干比显著减小;肺组织病理变化明显改善,肺组织中IL-6IL-1β mRNA 表达显著降低。转录组数据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M组小鼠肺组织中AMPKSIRT1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与SM组相比,SM+Res 10和20 mg·kg-1组小鼠肺组织中AMPK mRNA表达显著升高,SIRT1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Res对SM诱导的小鼠ALI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AMPK/SIRT1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
  • 论著
    王珑睿, 赵子源, 姜胤如, 李朝唯, 孙闻婧, 杜冠华, 孔令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丹酚酸A(SAA)对体外活化后的中性粒细胞不同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提取大鼠中性粒细胞,采用脂多糖(LPS)0.3、1.0和3.0 mg·L-1诱导中性粒细胞活化,用荧光显微镜检测黏附细胞数,用比色法检测阳性药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确定LPS浓度。将中性粒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4-氨基苯甲酰肼(ABH)20 μmol·L-1组和模型+SAA 1、3和10 μmol·L-1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均使用LPS刺激30 min造模后给药,给药孵育1 h,免疫荧光检测黏附细胞数;给药孵育2 h,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免疫球蛋白G分子复合物检测吞噬功能;给药孵育3 h,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率和细胞内MPO活性及次氯酸(HOCI)生成水平;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LPS的增加黏附细胞数和MPO活性,其中LPS 3.0 mg·L-1作用最显著。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和吞噬功能显著增强;MPO活性和HOCl生成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ROS和MDA水平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和SOD、GSH、T-AOC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SAA 1,3和10 μmol·L-1抑制LPS诱导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吞噬、脱颗粒和ROS生成功能,SAA 3和10 μmol·L-1作用显著。结论  SAA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后的不同功能,可能是靶向中性粒细胞功能调控的潜在药物。
  • 综述
  • 综述
    陈湘诺, 叶宇豪, 马宁辉, 熊 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高发恶性肿瘤,其临床治疗面临术后高复发率、高转移率,以及治疗耐药性等重大挑战。研究表明,单核源性免疫细胞通过构建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和转移前微环境成为促进乳腺癌进展的关键细胞。单核髓源性抑制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等单核源性免疫细胞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CXC基序)配体(CCL/CXCL)及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激活多条信号通路,通过CCL/CXCL介导募集、促血管生成及诱导免疫逃逸等机制,促进乳腺癌的发展及向骨、肺、脑、肝等器官转移。因此,靶向调控单核源性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向。本文综述了单核源性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乳腺癌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针对这些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如调控细胞表型转化和代谢重编程及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等,为乳腺癌治疗新策略提供参考。
  • 综述
    张心怡, 姜胤如, 赵子源, 王珑睿, 孙闻婧, 杜冠华, 孔令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罕见疾病。由于EG发病机制不清,缺少有效治疗药物,开展其新机制、新靶点和新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EG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球蛋白E介导的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辅助型T细胞2介导的迟发性过敏反应。EG治疗的相关靶点主要是辅助型T细胞2细胞因子和调节嗜酸性粒细胞功能的相关因子,但针对这些靶点的治疗仍未取得突破。目前EG的治疗药物以糖皮质激素、抗过敏药和生物制剂为主,各类药物优缺点,目前尚无法满足临床治疗需求,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本文对EG发病机制、治疗靶点和治疗药物的系统综述,提出多靶点治疗是EG理想的治疗策略,中药及天然产物可作为未来EG治疗药物的主要研发方向。期望为EG的临床治疗策略和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 综述
    张萌萌, 申亮亮, 曲 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反应是身体在遭受感染或损伤时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是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起点。糖酵解是机体能量供应的一种方式,对炎症反应的启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丙酮酸激酶M2(PKM2)作为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不仅通过核移位和二聚体等途径介导糖酵解和乳酸化修饰参与炎症过程,还调控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调控炎症。本文综述靶向PKM2抑制炎症反应的机制,旨在为炎症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 稿约
  • 稿约
    2025, 39(7): 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