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5, 39(4):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朱云峰, 边祥雨, 常燕云, 姚站馨, 李爱平, 高蔚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仿野生黄芪和平栽黄芪水提物在模拟高原低压低氧环境下的抗疲劳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① 将56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低氧游泳对照(HSC)组、仿野生黄芪水提物(IWA)430、860和1 720 mg·kg-1组和平栽黄芪水提物(CA)463、925和1 850 mg·kg-1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15 d。每3 d记录小鼠体重。给药15 d后,各组在低压氧舱(模拟4 000 m海拔高度)内负重游泳,记录力竭游泳时间,筛选最佳给药剂量。② 将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NC)组、低氧对照(HC)组、HSC组、IWA 860 mg·kg-1和CA 925 mg·kg-1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15 d。每3 d记录小鼠体重。给药15 d后,HSC组、IWA 860组和CA 925 mg·kg-1组分别在低压氧舱内进行90 min非负重游泳,进行肌力测定。HE染色观察肝组织和腓肠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血糖(BG)和乳酸(LA)含量及肝和骨骼肌中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肝糖原(LG)和肌糖原(MG)含量以及骨骼肌组织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活性氧(ROS)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骨骼肌组织中牛磺酸和亚牛磺酸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半胱氨酸亚磺酸脱羧酶(CSAD)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骼肌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HSC组相比,IWA 430 mg·kg-1组、IWA 860 mg·kg-1组、CA 925 mg·kg-1组和CA 1 850 mg·kg-1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② 与HSC组相比,IWA 860 mg·kg-1组和CA 925 mg·kg-1组小鼠肌力增加;肝和腓肠肌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减轻;血清中LA和BUN含量下降,BG、HG和MG水平显著增加;肝组织中GSH、GSH-Px和SOD水平显著增加,MDA水平显著下降,CSAD表达显著增加;骨骼肌组织中GSH、T-AOC、牛磺酸及亚牛磺酸含量显著增加,ROS水平显著降低,PI3K、Akt、Nrf2和HO-1蛋白表达上调。结论 在模拟高原环境下,2种栽培方式的黄芪水提物均可发挥其抗疲劳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增强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激活PI3K/Akt和Nrf2/HO-1通路,其中IWA抗疲劳能力强于CA。
  • 论著
    李 静, 张凯迪, 肖智勇, 周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α吡喃酮类化合物Rasfonin对鸟苷酸交换因子SOS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将MCF-7、Calu-1和UM-UC-3细胞分别分为溶剂对照组和Rasfonin组(1、5、10和15 μmol·L-1),处理24 h后CCK-8法检测MCF-7、Calu-1和UM-UC-3细胞存活率。将MCF-7、Calu-1和UM-UC-3细胞分别分为细胞对照组(培养基)、表皮生长因子组(EGF 50 μg·L-1处理5 min),EGF+Rasfonin组(Rasfonin分别以5和10 μmol·L-1预处理不同时间后,再EGF 50 μg·L-1处理5 min),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CF-7、Calu-1和UM-UC-3细胞中SO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② 将阴性对照(NC)质粒、KRASWT质粒和KRASG12C质粒分别与SOS1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转染后分为溶剂对照组和Rasfonin组(1、5和10 μmol·L-1),处理12 h后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SOS1启动子活性。将质粒KRASWT、KRASG12C、NC+SOS1、KRASWT+SOS1和KRASG12C+SOS1分别转染至293T细胞,分为EGF组和EGF+Rasfonin组(Rasfonin 10 μmol·L-1预处理12 h后,再EGF处理5 min),Western印迹法检测293T细胞中SOS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Rasfonin 5、10 和15 μmol·L-1显著抑制Calu-1和UM-UC-3细胞增殖,IC50分别为8.22和4.94 μmol·L-1,MCF-7细胞的IC50为45.15 μmol·L-1。Rasfonin处理3 h MCF-7细胞SOS1 mRNA水平升高;Rasfonin处理1 h Calu-1细胞SOS1 mRNA水平升高,3和6 h SOS1 mRNA水平降低;Rasfonin处理3 h UM-UC-3细胞SOS1 mRNA表达,6 h降低。与EGF组相比,EGF+Rasfonin组MCF-7细胞的SOS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Calu-1与UM-UC-3细胞的SO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②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Rasfonin对SOS1单表达组SOS1启动子活性无显著影响,但SOS1与KRASWT或KRASG12C蛋白共表达时,SOS1启动子活性被Rasfonin显著抑制。与EGF组相比,Rasfonin对SOS1单表达组及SOS1+KRASWT共表达组的SOS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SOS1+KRASG12C共表达组的SO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Rasfonin通过KRASG12C依赖性途径抑制SOS1表达,这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
  • 论著
    吴 超, 杨晓敏, 徐小佳, 时晓婉, 刘 宇, 张明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甲基亚砜(DMSO)对离体大鼠主动脉和肾内动脉舒张效应及其机制。方法  ① KCl 60 mmol·L-1、U46619 0.3 μmol·L-1和 PE 3 μmol·L-1预收缩大鼠主动脉和肾内动脉,稳定后累积加入DMSO(0.1%、0.3%、1.0%、3.0%和10.0%),采用离体血管张力法记录主动脉和肾内动脉血管张力变化;KCl 60 mmol·L-1、U46619 0.3 μmol·L-1和 PE 3 μmol·L-1预收缩大鼠肾内动脉,累积加入DMSO(3.0%和10.0%)作为对照组,3种刺激剂预收缩后分别加入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Kv)抑制剂4-AP 0.5 mmol·L-1孵育15 min,累积加入DMSO(3.0%和10.0%),计算前后DMSO血管舒张百分比。急性分离大鼠肾内动脉平滑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累积加入DMSO(0.1%、0.3%、1.0%和3.0%)后的Kv电流。② 以DMSO 0%(细胞对照)、0.1%、0.3%、1.0% 和3.0% 分组处理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7r5)24 h;采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A7r5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A7r5细胞丙二醛(MDA)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JC-1荧光探针检测A7r5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①DMSO(0.1%~10.0%)浓度依赖性地舒张KCl 60 mmol L-1、U46619 0.3 μmol L-1和PE 3 μmol L-1预收缩大鼠主动脉和肾内动脉,最大舒张率分别为(42.3±9.7)%、(73.2±8.4)%、(99.2±4.7)%和(84.0±1.9)%、(80.5±6.1)%、(81.2±4.4)%;与对照组相比,Kv抑制剂4-AP显著抑制DMSO对U46619预收缩肾内动脉的舒张作用。② 低浓度(0.1%和0.3%)DMSO显著增强Kv电流密度,而高浓度(1.0%和3.0%)DMSO显著降低Kv电流密度;高浓度(1.0%和3.0%)DMSO显著提高A7r5细胞ROS水平和MDA水平,显著降低CAT活性、SOD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结论  DMSO(0.1%~10.0%)对大鼠离体主动脉和肾内动脉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其舒张机制与Kv通道、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有关。
  • 论著
    肖振宇, 孙阳阳, 杨 呓, 马莹凯, 王永安, 骆 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鼻滴吡非尼酮对百草枯所致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生理盐水)组、吡非尼酮对照组、百草枯组、百草枯+吡非尼酮治疗15、10和5 d组。除正常对照组和吡非尼酮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ip给予百草枯 (35 mg·kg-1)建立肺纤维化模型;百草枯+吡非尼酮治疗15、10和5 d组小鼠分别于百草枯染毒后第1、6和11 d开始滴鼻给予吡非尼酮(20 mg·kg-1),每天1次,至第15 d。百草枯染毒后第15 d进行小鼠肺功能检测、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分析和腹主动脉血气测定;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纤维化标志物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lⅠ)、E钙黏蛋白(E-cad)、波形蛋白(Vi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ELISA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β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百草枯组小鼠呼气时间(TE)显著延长、增强停顿(PENH)显著升高、通气量(TV)显著降低;CT扫描成像可见网状高密度影,伴散在磨玻璃样病变;动脉血氧气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血红蛋白(FO2Hb)、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还原血红蛋白(FHHb)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百草枯染毒后小鼠出现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肺组织出现明显的间质增厚、肺泡塌陷、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现象,肺组织边缘区域出现明显纤维化病变,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肺纤维化标志物FN、CollⅠ、Vim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E-cad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肺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8和IL-1β显著升高,促纤维化细胞因子CTGF显著升高。与百草枯组相比,百草枯+吡非尼酮治疗15、10和5 d组小鼠PENH均显著下降,其中百草枯+吡非尼酮治疗15 d组小鼠肺功能改善效果最好,TV、呼气量(EV)、分钟潮气量(MV)均显著升高;肺部高密度影区域减少、通透性增加;PaO2和SaO2显著升高,FO2Hb比例显著提升;肺组织间质变薄,炎症细胞浸润与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其中以百草枯+吡非尼酮治疗15 d组小鼠全肺区域的完整性保持最为良好;肺组织中FN、CollⅠ、Vim和α-SM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E-cad表达水平升高,TNF-α、IL-6、IL-8和IL-1β表达也显著降低;肺内生物标志物IL-6和IL-1β的降低作用显著。结论  通过非侵入性鼻腔给药途径,吡非尼酮对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表现出时间依赖性治疗效果,越早干预可获得更显著的抗纤维化效应。
  • 论著
    郭 帅, 邢欢纯, 曹文斌, 王 淋, 陈爱兵, 王永安, 杨 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硫芥类似物1-氯-2-乙基硫基乙烷(CEES)诱导不同品系小鼠皮肤染毒模型,并评估反应性皮肤去污乳液合剂(RSDL)的洗消效果。方法  ① 以昆明小鼠、BALB/c小鼠、BALB/c-nu小鼠和C57BL/6N小鼠为实验动物,以暴露染毒与覆膜染毒2种给药方式对小鼠背部皮肤(4 cm2)实施CEES染毒(75 μL·kg-1,暴露10 min),通过创面愈合天数和面积确定建模品系和染毒方法;② 对建模动物采用覆膜染毒法实施CEES浓度梯度(75、150、250、350和500 μL·kg-1,暴露10 min)染毒,通过创面愈合天数和面积,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确定最佳染毒剂量;③ 对建模动物用覆膜染毒法进行背部CEES染毒(固定剂量150 μL·kg-1,暴露时间分别为5、10和20 min),通过创面愈合天数和面积,结合Kaplan-Meier生存曲线,确定最佳染毒时间。④ 将建模动物分为染毒对照组(CEES剂量覆膜染毒10 min)、洗消组(覆膜染毒10 min后RSDL洗消)、5 min洗消组(覆膜染毒5 min后给予RSDL洗消,再覆盖保鲜膜5 min)和即时洗消组(给予CEES后,立即RSDL洗消,再覆盖保鲜膜10 min)通过创面面积、皮下微泡的数量和角质层厚度以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评估建模动物RSDL洗消效果。结果  ① 相较于暴露染毒法,覆膜染毒法创面面积更大,创面愈合更缓慢;4种品系小鼠CEES染毒后,BALB/c小鼠创面面积最大,创面愈合最缓慢,确定BALB/c小鼠为建模动物。② CEES(250、350和500 μL·kg-1)染毒后BALB/c小鼠存活率均<50%,CEES 150 μL·kg-1染毒后BALB/c小鼠存活率为83.3%,确定CEES 150 μL·kg-1为最佳染毒剂量;③ CEES 150 μL·kg-1染毒20 min组小鼠3 d内全部死亡,染毒5 min组小鼠创面面积在相同时间均<染毒10 min组,确定10 min为最佳染毒时间;④ 在洗消组与染毒对照组中,CEES诱导的皮肤损伤可导致表皮细胞核固缩、毛囊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及皮下微泡形成。相较于即时洗消组,5 min洗消组创面面积在14 d更大,创面愈合更缓慢。洗消组IL-6蛋白表达与染毒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ALB/c小鼠以覆膜染毒法进行CEES 150 μL·kg-1染毒10 min可诱导皮肤损伤,应在染毒10 min内用RSDL洗消。
  • 论著
    付大维, 付于津, 闫赖赖, 陈 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 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硝酸镧﹝La(NO3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33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  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1/2a)和消除半衰期(T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3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3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3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1/2aT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G2细胞给予La(NO3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  在峰值浓度(Cmax)3.91~1 000.00 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3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 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1/2a、达峰时间(Tmax)、C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 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3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33 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33诱导Hep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33诱导Hep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 综述
  • 综述
    韩冬梅, 周 菂, 张 毅, 魏开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间充质干细胞因具有来源广泛、无伦理限制、免疫豁免等优势和治疗潜力,成为细胞类产品开发的热点方向,但真正成药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基于当下中国监管法规框架,在药品研发和审评方面,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从“干细胞移植技术”向“干细胞治疗药品”转化中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来源异质性、差异化生产工艺、质量表征等使研发和监管面临挑战。本文聚焦MSC治疗产品成药性相关研究进展,针对MSC治疗产品在国内外的注册申报现状以及成药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综述,并基于技术审评角度探讨克服这些障碍和转化应用的策略,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此类产品的研发和申报。
  • 综述
    彭蕴慧, 张士坤, 季守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外囊泡(EVs)是细胞释放的亚细胞成分,其可携带蛋白质、脂质、mRNA和miRNA等成分,在维持细胞内环境和介导细胞间通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EVs在药物递送领域备受关注。血小板来源的细胞外囊泡(P-EVs)不仅具有细胞外囊泡的优势,还融合了血小板的独特性质。P-EVs在体内药物递送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对P-EVs的提取方法、作为药物递送载体的靶向机制与药物装载方法,及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药物应用和疾病治疗带来新的方案和思路。
  • 综述
    淦新悦, 宋居星私, 邹帅军, 王倩倩, 张黎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毒素是动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的对其他物种有毒害作用的天然化学物质。生物毒素种类繁多、结构复杂,部分生物毒素毒性剧烈,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毒素靶细胞膜包覆纳米材料,构建了系列生物相容性高、免疫原性低、循环时间长和靶向作用强的仿生纳米系统,利用生物毒素与其靶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对毒素进行诱捕,相关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对生物毒素的毒性机制、仿生纳米系统应用于生物毒素解毒的发展历程、常见制备方式及表征手段、仿生纳米系统的组成及解毒效应进行综述,为仿生纳米系统的进一步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