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5, 39(8):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朱慧敏, 寸兴芳, 吴 宁, 李 锦, 宋 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参与调控药物成瘾易感小鼠强烈用药动机的神经环路,为药物成瘾的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建立海洛因间歇性自身给药模型,根据用药形成期的获药次数、有效踏板数和累进比率给药断点数等参数,将用药小鼠分为易感、不易感及未习得自身给药3种表型;在累进比率给药程序中,采用化学遗传学技术特异性干预眶额叶皮质(OFC)至背内侧纹状体(DMS)神经投射,检测对3种表型小鼠用药动机的影响。结果  特异性抑制OFC-DMS神经环路可显著降低易感小鼠的累进比率给药断点数,而对不易感及未习得自身给药2种表型的小鼠无显著影响;相反,特异性激活此环路,易感小鼠的累进比率给药断点数显著增加,对不易感及未习得自身给药2种表型的小鼠无显著影响。结论  OFC-DMS 神经环路特异性参与了成瘾易感小鼠用药动机的调控,而对不易感和未习得自身给药的小鼠无显著影响。
  • 论著
    王义文, 白海军, 李占强, 芦殿香, 南星梅, 杨占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紫苏醇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Ang(1-7)〕-Mas原癌基因受体(Mas)轴和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AT1R)轴调控相关的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紫苏醇(25、50 和100 mg·kg-1)组和模型+西地那非30 mg·kg-1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置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 000 m)构建HPH大鼠模型。同时每天按分组ig给予不同药物,28 d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血尿素氮(BUN)的水平;利用右心室导管术测定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HE染色观察HPH大鼠肺血管病理形态并检测血管壁面积比〔WA(%)〕、血管壁厚度比
    〔WT(%)〕、血管腔面积比〔LA(%)〕和右心室肥厚水平;Masson染色检测大鼠肺血管纤维化水平;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肺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中α-SMA、ACE、AT1R、Ang Ⅱ、ACE2和Mas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肺组织中Ang(1-7)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GOT、GPT和BUN含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相比,紫苏醇和西地那非干预组大鼠血清中GOT、GPT和BUN含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mPAP、WA(%)、WT(%)、右心室游离壁厚度(RVFWT)、右心室内径(RVID)和纤维化水平显著升高,LA(%)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紫苏醇、西地那非干预组大鼠的mPAP、WA(%)、WT(%)、RVID、RVFWT和肺血管纤维化水平显著降低,LA(%)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α-SMA、ACE、AT1R和Ang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CE2和Mas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ng(1-7)含量显著降低。紫苏醇和西地那非干预后,HPH大鼠肺组织中ACE和AngⅡ的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下降,ACE2和Mas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ng(1-7)的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紫苏醇显著降低了AT1R的蛋白表达水平,而西地那非则对AT1R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结论  紫苏醇可通过抑制HPH大鼠的肺血管重构、减少肺血管纤维化,从而降低大鼠的mPAP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ACE-AngⅡ-AT1R轴和 ACE2-Ang(1-7)-Mas轴的平衡相关。
  • 论著
    陈泽虹, 邢昊楠, 陆 梅, 王曦维, 李 蒙, 高秀丽, 郑爱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水泡性口腔炎病毒G蛋白(VSV-G)修饰对工程化外泌体疫苗黏膜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  体外实验:将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分为细胞对照组(无外泌体DMEM培养基处理)、受体结合域(RBD)组(转染RBD质粒)和RBD+VSV-G组(共转染RBD和VSV-G质粒),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RBD和VSV-G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评价RBD和VSV-G细胞阳性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RBD和VSV-G的膜定位情况;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透射电镜和纳米粒子示踪分析仪分别测定外泌体的形态、粒径分布;Western印迹法验证外泌体中标志蛋白〔分化群抗原9(CD9)、CD101、CD63和高尔基体蛋白亚家族A成员2(GM130)〕,RBD和VSV-G蛋白表达。体内实验:①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Mock-Exo对照组(鼻滴源自细胞对照组的外泌体)、RBD-Exo组(鼻滴源自RBD组的外泌体)和RBD+VSV-G-Exo组(鼻滴源自RBD+VSV-G组的外泌体),鼻内接种相应外泌体疫苗后,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疫苗滞留鼻组织时间,流式细胞术评价疫苗将CD49B+自然杀伤细胞、CD11c+树突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招募至鼻组织的能力;初次免疫后每6 d对小鼠进行称重,周期为30 d。初次免疫7 d时,全自动生化仪分析小鼠血清中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白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含量,然后将小鼠处死,收集心、肝、脾、肺、肾和脑组织进行HE染色;②将雌性BALB/c小鼠分为Mock-Exo组、RBD+VSV-G-Exo组和RBD+VSV-G-Exo(im)组(肌肉注射RBD+VSV-G-Exo)。初次免疫7 d和21 d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RBD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肺泡灌洗液和鼻腔灌洗液中RBD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IgA)的滴度。结果 体外实验:RBD和VSV-G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4.4%与31.2%,且RBD和VSV-G蛋白成功表达在细胞膜;提取的外泌体形态规整,高表达阳性标记物CD9、CD101和CD63,不表达阴性标记物GM130,粒径约138 nm且成功装载RBD和VSV-G蛋白。体内实验:与Mock-Exo和RBD-Exo相比,RBD+VSV-G-Exo鼻组织滞留时间达96 h;鼻组织中CD49B+自然杀伤细胞、CD11c+树突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含量显著增加;免疫后30 d内小鼠体重呈稳定增长趋势;免疫7 d后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白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均正常表达,心、肝、脾、肺、肾及嗅球无明显病理改变。RBD+VSV-G-Exo引起高水平的RBD特异性免疫应答,其血清中IgG滴度达1∶5 215,肺泡灌洗液中IgA滴度达1∶2 560,鼻腔灌洗液IgA滴度达1∶1 114;RBD+VSV-G-Exo(im)未在肺泡灌洗液和鼻灌洗液中检测到RBD特异性的IgA抗体滴度。结论  VSV-G修饰可延长工程化外泌体疫苗在鼻组织的滞留时间,增强其对免疫细胞的招募能力,诱导高水平的抗原特异性呼吸道黏膜免疫应答。
  • 论著
    刘 娇, 陈 蕾, 秦 慧, 康庆琳, 李格格, 杨志新, 杜 鹏, 周春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对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中和活性的重链抗体重链可变区(VHH),即纳米抗体。方法  采用皮下单次注射人源GM-CSF 0.5 mg的方法免疫骆驼,免疫5次后采集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抽提总mRNA,逆转录后PCR扩增获得VHH基因;将VHH克隆到pADSCFV-S噬菌体载体,电转化TG1感受态细胞,构建VHH免疫库;固相包被重组人源GM-CSF对免疫库进行筛选,将获得的特异性结合人源GM-CSF的VHH基因通过酶切连接克隆到pABG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人胚肾上皮细胞293F细胞表达制备VHH-Fc样品。采用ELISA检测候选VHH-Fc分子与GM-CSF的响应曲线探究其结合活性,检测候选VHH-Fc与不同抗原的结合显色值初步确定其特异性;采用生物膜干涉(BLI)技术测定候选VHH-Fc与GM-CSF结合的亲和力;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候选VHH-Fc对GM-CSF的抑制率曲线,确定其中和活性;采用蛋白质稳定性分析系统Uncle检测其热稳定性;小鼠尾静脉注射VHH-Fc 100 μg,ELISA定量检测血清VHH-Fc浓度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曲线。结果  免疫5次后骆驼血清抗人GM-CSF抗体滴度高于1∶800 000,构建的VHH库库容量约为5.55×107。筛选获得5个特异性结合人源GM-CSF的VHH-Fc候选分子,其中22N10可有效中和GM-CSF的促细胞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为17.23 nmol·L-1,与人源GM-CSF相互作用的亲和力为1.97×10-8 mol·L-1,可阻断GM-CSF与其受体GM-CSFRα的结合,热稳定性良好(溶解温度Tm1=59.2 ℃),小鼠体内半衰期为87.2 h,体内稳定性良好。结论  获得靶向人源GM-CSF的候选VHH新分子22N10,在小鼠体内稳定性良好。
  • 论著
    尹敬雯, 王风红, 迟宝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硅颗粒(SiNPs)与高脂饮食联合暴露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分析SiNPs的粒径及分散性。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标准饮食对照组、标准饮食+SiNPs组、高脂饮食对照组和高脂饮食+SiNPs组。通过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或SiNPs 10 mg·kg-1并结合标准饮食或高脂饮食处理,每4 d一次,持续90 d。多普勒超声评估大鼠血管功能和结构;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析胸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和纤维化程度;试剂盒检测主动脉血管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PTEN诱导的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帕金蛋白(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P62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SiNPs平均粒径为(51.24±8.54)nm,形态规则且分散性良好。与标准饮食对照组相比,标准饮食+SiNPs组大鼠左颈动脉舒张末期内径(LCCA-EDD)和主动脉舒张末期内径(AEDD)显著缩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AIMT)显著增宽;SOD活性和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INK1、Parkin、LC3BⅡ/Ⅰ、P62、α-SMA、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主动脉内膜出现炎性浸润和血管纤维化。与标准饮食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对照组大鼠AEDD显著缩窄,CIMT和AIMT显著增宽;SOD活性和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INK1、Parkin、LC3BⅡ/Ⅰ、P62、α-SMA、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与高脂饮食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SiNPs组LCCA-EDD和AEDD显著缩窄,CIMT和AIMT显著增宽;SOD活性和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INK1、Parkin、LC3BⅡ/Ⅰ、P62、α-SMA、Col-Ⅰ和Col-Ⅲ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主动脉内膜炎性浸润和血管纤维化增加。与标准饮食+SiNPs组相比,高脂饮食+SiNPs组大鼠LCCA-EDD显著缩窄,CIMT和AIMT显著增宽;SOD活性和GSH/GSSG比值显著降低,MDA含量显著升高;PINK1、Parkin、LC3BⅡ/Ⅰ、P62、α-SMA和Col-Ⅰ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SiNPs和高脂饮食联合暴露对LCCA-EDD和AEDD,CIMT和AIMT,SOD活性、MDA含量和GSH/GSSG比值、PINK1和Parkin,Col-Ⅰ和Col-Ⅲ表达具有协同效应。结论  SiNPs和高脂饮食联合暴露可能通过PINK1/Parkin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自噬,导致血管抗氧化能力下降和血管纤维化。
  • 综述
  • 综述
    尹 语, 文 青, 宋 伦, 彭 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睡眠是生物体维持生命过程必不可少的行为。睡眠障碍,如失眠、睡眠碎片化、睡眠不足等,严重影响人体的生理及心理健康。近年来睡眠对脑功能的调控作用被广泛认可。本文围绕睡眠与注意力,综述当前主要睡眠问题、睡眠-觉醒调控过程、睡眠与注意力的关系和潜在的调控机制及目前主要干预手段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睡眠相关的注意力障碍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 青, 张萌萌, 于吉军, 冯健男, 魏寅祥, 王 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XV)引发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发热、皮疹及淋巴结病为主要临床特征。2024年9月刚果(金)暴发的新型MPXV CladeⅠb变异株疫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揭示现有病毒防治体系的不足。尽管改良减毒天花疫苗对MPXV感染有交叉保护,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安全风险问题。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替考韦马特虽显示出治疗MPXV感染的潜力,但治疗效果有限,且存在病毒耐药性的问题。单克隆抗体(mAb)可通过靶向病毒关键膜蛋白发挥中和作用,兼具检测、预防与治疗功能,已成为突破现有防治瓶颈的重要策略。本文系统综述了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MPXV的生物学特性和其主要免疫原性结构蛋白(如A29L、M1R、H3L、E8L、B6R和A35R等)的功能特征,并重点聚焦针对这些关键靶点的mAb的研究进展,详述其中和效力和体内外保护效果,并探讨多种mAb联用提升疗效和克服耐药性的策略。旨在为深入理解MPXV的免疫原性、加速开发高效安全的抗MPXV治疗性抗体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同时为应对猴痘疫情、制定精准防控和治疗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 综述
    雒 欢, 陶功华, 肖 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发育毒性(DNT)评估是化学品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但传统动物实验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局限性,开发体外测试方法可为高效筛选化学品DNT效应提供新路径。本文概述DNT体外测试组合(DNT IVB)的发展目标及测试方法,重点分析单细胞模型、3D培养体系及器官芯片等技术的应用进展,并结合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探讨DNT IVB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DNT IVB结合整合测试与评估方法可显著提高化学品DNT评估效率与精准度,未来研究应聚焦开发更接近体内生理环境的类器官模型,建立科学、高效的化学品DNT评估体系,加速推动DNT IVB在全球监管层面的认可与应用,为化学品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 稿约
  • 稿约
    2025, 39(8): 6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