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4, 38(6):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黄佳颖, 李劲草, 顾永芳, 刘雨萌, 邱仁洪, 张 扬, 薛 瑞, 李 硕, 董华进, 王艳昕, 张有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加味天王补心丹(JWBXD)对模拟高原暴露大鼠失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JWBXD(9.6 mg·kg-1)组、模型+天王补心丹(TWBXD,9.6 mg·kg-1)组和模型+地西泮(DZP,3 mg·kg-1)组。大鼠进行植入子手术,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置入模拟5000 m海拔高原的低压低氧动物实验舱内,连续7 d。每天9∶00 ig给予相应药物,采用无线生理信号遥测系统进行信号采集和睡眠分析,观察药物对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时间和睡眠结构的影响。②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造模和给药同①,实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并监测体重,造模第7天测试前肢抓力。采用ELISA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和褪黑素(MLT)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中昼夜节律基因节律周期调节蛋白2(Per2)、时钟节律调节蛋白(Clock)、隐花色素节律调节蛋白2(Cry2)、脑-肌肉Arnt样蛋白(Bmal1)、孤核受体REV-ERBα(NR1D1)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β)以及松果体组织中褪黑素合成酶乙酰5-羟色胺O-甲基转移酶(ASM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总时间减少(P<0.01),觉醒时间增加(P<0.01),慢波睡眠显著减少(P<0.05),片段平均持续时间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DZP,TWBXD和JWBXD均能延长低氧环境中大鼠睡眠时间(P<0.01),有效抑制觉醒(P<0.01);DZP和JWBXD能够延长慢波睡眠时间(P<0.05,P<0.01),TWBXD无明显作用;JWBXD能够延长模型大鼠慢波睡眠片段平均持续时间(P<0.01),而DZP和TWBXD无此作用。②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肢抓力显著下降(P<0.01);血清ACTH,CRH和CORT水平升高(P<0.05,P<0.01),MLT水平降低(P<0.05);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模型+JWBXD和模型+TWBXD组大鼠前肢抓力增加(P<0.01),模型+DZP组前肢抓力无显著变化;模型+JWBXD组血清CORT和ACTH含量减少(P<0.05),模型+JWBXD、模型+TWBXD和模型+DZP组血清CRH含量降低(P<0.01)而MLT水平升高(P<0.01);模型+JWBXD组大鼠下丘脑Per2,Cry2,GSK-3β和NR1D1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而Bmal1和Clock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模型+TWBXD组下丘脑Bmal1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NR1D1表达水平增加(P<0.05),模型+DZP组下丘脑Per2,Cry2和NR1D1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模型+JWBXD组、模型+TWBXD组和模型+DZP组大鼠松果体内ASMT表达水平增加(P<0.05)。结论  JWBXD可改善模拟高原暴露模型大鼠睡眠结构,增加大鼠慢波睡眠持续时间,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核心时钟蛋白表达、促进MLT分泌及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亢进相关。
  • 论著
    苏小月, 李静璇, 林 颖, 张永祥, 肖智勇, 周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糖尿病(DM)合并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小鼠模型,研究DM合并SARS-CoV-2感染病程发展中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将野生型(WT)小鼠和由细胞角蛋白18基因启动子驱动的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受体(K18-hACE2,简称hACE2)的转基因小鼠分别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DM组、SARS-CoV-2病毒刺突蛋白感染(S)组以及DM合并S蛋白感染(DM+S)组,每组10~12只。除溶剂对照组及S组外,其余组通过10周高脂饮食后连续3 d  ip 给予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诱导DM症状,溶剂对照组及S组给予等体积0.1 mol·L-1柠檬酸钠缓冲液。在此基础上,S组及DM+S组小鼠经鼻腔滴入15 μg SARS-CoV-2 S蛋白与1 g·L-1聚肌胞苷酸(Poly [I:C])的混合溶液50 μL,溶剂对照组滴鼻给予等体积无菌水。在高脂喂养第6周和ip 给予STZ 1周后,以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评价小鼠糖耐量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高脂喂养第6周至ip 给予STZ 2周后,每周用血糖仪检测小鼠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DM小鼠S蛋白感染前及感染24,48和120 h后,每组取3只小鼠颌下静脉取血后处死并取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合并S蛋白感染前后的肺组织病理改变。S组小鼠在感染S蛋白前及感染6, 24, 48, 72和120 h后采血,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小鼠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2、IL-6、IL-10、IL-17、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ELISA检测血浆硫酸乙酰肝素(HS)水平;将细胞因子水平、HS水平与小鼠感染S蛋白后的肺部病理损伤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STZ合并高脂饮食可诱导小鼠DM样表现,hACE2-DM组随机血糖(P<0.01)和1周后的空腹血糖(P<0.05)均显著高于WT-DM组,且hACE2-DM小鼠胰岛功能损伤程度显著高于WT-DM小鼠(P<0.05)。与DM组相比,DM+S组小鼠均表现出更严重的肺部病理变化,并伴有大量炎症浸润和肺间质增厚。与溶剂对照组相比,S蛋白感染6 h,WT-S组小鼠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G-CSF,IL-6和IP-10均显著升高(P<0.01),S蛋白感染24 h,促炎细胞因子IL-17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均显著升高(P<0.05);S蛋白感染6 h,hACE2-S组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MCP-1,
    G-CSF和IP-10均显著升高(P<0.05,P<0.01);WT-DM+S组和hACE2-DM+S组IL-17分别在S蛋白感染24 和6 h显著升高(P<0.01,P<0.05),hACE2-DM+S组IFN-γ和IL-1β延迟至48 h显著升高(P<0.05,P<0.01),MCP-1延迟至72 h显著升高(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S蛋白感染6和24 h后,WT-S组血浆中HS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48 h开始降低;同时,与WT-S组相比,感染6 h后,WT-DM+S组HS水平略升高,24 h出现降低;hACE2-S组HS水平于24 h显著升高(P<0.01),且在S蛋白感染24,48和120 h后与WT-S组基本持平;S蛋白感染6,24 和48 h后,hACE2-DM+S组血浆H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P<0.05),升高持续时间较其S组长。小鼠血浆中IL-1β,IL-10,MCP-1,IP-10,G-CSF以及HS水平与DM+S小鼠肺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DM合并SARS-CoV-2 S蛋白感染小鼠模型能成功模拟临床患者的部分病理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较单纯感染免疫反应钝化,HS水平升高且持续时间较长。IL-1β,IL-10,MCP-1,IP-10,G-CSF以及HS可能有助于及时了解DM合并SARS-CoV-2感染患者的病程。
  • 论著
    刘梦楠, 田萧羽, 方文灿 , 吴 宁, 李 锦, 李 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铁硫簇结合蛋白1(ISCA1)磁场刺激后对细胞钙内流的影响。方法  ① 制备携带ISCA1基因的质粒、携带Magneto 2.0序列的质粒和空载质粒,且3种质粒均携带mCherry基因,包装成慢病毒感染HEK293A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慢病毒感染效率。② 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ISCA1与隐花色素1(CRY1)和CRY2蛋白之间的结合。③ 在磁场(40 mT,0.1 Hz,90%占空比)条件下,活细胞钙成像技术检测高表达ISCA1或Magneto 2.0细胞的钙内流。结果  ① 在HEK293A细胞中观察到红色荧光,表明慢病毒转染成功。② 外源ISCA1蛋白与内源CRY1或CRY2蛋白不结合。③ 与加磁前相比,加磁后Magneto 2.0组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增加(1.8±0.5)倍(P<0.05),即发生显著的钙内流;而ISCA1组及细胞对照组细胞的绿色荧光强度与加磁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外源高表达ISCA1的细胞在此磁场条件刺激后未引起细胞钙内流,无明显磁感应性。
  • 论著
    蒋 莉, 韩 雪, 吴德生, 黄海燕, 刘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三氯异氰尿酸(TCCA)对小鼠睾丸精原细胞GC-1氧化应激和DNA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以TCCA 0(细胞对照),97,194和387 μmol·L-1处理GC-1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形态和凋亡率;流式法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Fas、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铁死亡相关基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和DNA甲基转移酶3L(DNMT3L)mRNA表达水平;Griess法测定GC-1细胞一氧化氮(NO)含量,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GC-1细胞活性氧(ROS)水平,DNTB比色法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WST-8法测定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含量。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CCA 194和387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出现细胞核固缩及核碎裂,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细胞被阻滞在G2/M期(P<0.05);TCCA 387 μmol·L-1组细胞NO和MDA含量增加(P<0.01),ROS水平升高(P<0.01),GSH和NADPH含量降低(P<0.01),SOD2,GPX4,Nrf2,SLC7A11和DHODH mRNA表达减少(P<0.05,P<0.01);Bax,Fas,DNMT3L和DNMT3A mRNA表达增加(P<0.05,P<0.01)。结论  TCCA可降低GC-1细胞存活率,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破坏抗氧化系统、增强氧化应激、诱导铁死亡及干扰GC-1细胞甲基化有关。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赵田田, 何伟伟, 周长慧, 赵泽浩, 杨紫轩, 常 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并验证基于4%中性甲醛固定肝组织制备肝细胞的大鼠肝微核实验(LMNT)方法(甲醛固定-LMNT法)。方法  ① SD大鼠分为雌性和雄性组,然后分别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肝微核阳性化合物N-亚硝基二乙胺(DEN) 12.5 mg·kg-1组,每组5只,分别 ig给予生理盐水和DEN,每天1次,连续14 d 后取肝组织,同时用胶原酶消化-LMNT法和甲醛固定-LMNT法检测微核化肝细胞数量和处于有丝分裂期肝细胞数,分别计算肝细胞微核率和有丝分裂指数,肝细胞微核率>0.07%判定为阳性结果。② 雄性SD大鼠分为喹啉(30,60和120 mg·kg-1)组、N-亚硝基吡咯烷(NPYR,25, 50和100 mg·kg-1)组、各自溶剂对照组(NPYR,去离子水;喹啉,玉米油)及阳性对照DEN(12.5 mg·kg-1)组,每组5~6只,连续 ig 15 d。每日记录体重,实验结束取肝记录肝总重,计算肝系数。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相关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 草 转 氨 酶(GOT)活性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水平。采用胶原酶消化-LMNT法和甲醛固定-LMNT法测定肝细胞微核率,用外周血微核实验和肝彗星实验评价喹啉和NPYR遗传毒性。结果  ① 与各自溶剂对照组的肝细胞微核率(0.069%和0.030%)相比,甲醛固定-LMNT法测得的DEN组雄性大鼠肝细胞微核率为1.10%,雌性大鼠为0.82%,均显著升高(P<0.05);与各自溶剂对照组(0.060%和0.030%)相比,胶原酶消化法-LMNT法测得的DEN组雄性大鼠肝细胞微核率为1.45%,雌性大鼠为0.46%,均显著升高(P<0.05),判定为阳性。2种方法中雄性大鼠的肝细胞微核率均显著高于雌性(P<0.05)。与各自溶剂对照组相比,2种方法测得的DEN 组雄性和雌性大鼠肝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均无明显差异。②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NPYR 50和100 mg·kg-1组大鼠体重在ig第 7~14天显著降低(P<0.01),DEN 组在ig第8~14天显著降低(P<0.01);喹啉120 mg·kg-1组大鼠在ig第4~14 天 显 著 降 低(P<0.01),DEN组在ig第10~14天显著降低(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NPYR 100 mg·kg-1组(P<0.01)和DEN 组(P<0.05)的肝重和肝系数均显著降低; 喹啉60和120 mg·kg-1组肝重(P<0.01)和肝系数(P<0.05)均显著增加。与溶剂对照组相比,DEN组大鼠血清 T-BIL水平显著升高(P<0.01),NPYR 100 mg·kg-1组 GPT、GOT活性和D-BIL、T-BI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NPYR 25,50 mg·kg-1和喹啉各剂量组则均无显著差异。甲醛固定-LMNT法测得的NPYR组肝细胞微核率较胶原酶消化-LMNT法略高,均判定为阳性;与溶剂对照组相比,2种方法测得的NPYR组肝细胞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5),喹啉组结果相当,均判定为阳性;2种方法测得的喹啉组肝细胞微核率均显著增加(P<0.05)。2种方法测得的NPYR和喹啉组肝细胞微核率相关性较好(R 2分别为0.8614和0.9279)。NPYR组外周血微核实验为阴性,彗星实验结果为阳性;喹啉组外周血微核实验和彗星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初步建立并验证了甲醛固定-LMNT法,且该方法检测肝致癌物的灵敏度与胶原酶-LMNT法相近。
  • 综述
  • 综述
    吴明达, 洪啟元, 兰月娇, 姚 岚, 习诗婷, 刘雪莹, 高俊涛, 郑 锴, 郝 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钙激活氯离子通道(CaCC)是一类能通过胞内钙离子激活转运氯离子的通道蛋白,其主要在神经元和肌细胞中参与调节膜电位、细胞内钙平衡和细胞兴奋性等重要的生理作用。Anoctamin(Ano)家族中Ano1是最经典的CaCC,Ano1的靶向调节剂对癌症、囊性纤维化、高血压、腹泻和哮喘等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自2008年Ano1首次被发现后,先后出现了多种CaCC特异性调节剂的筛选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荧光蛋白的高通量初级筛选、电生理膜片钳技术和虚拟筛选,进而发现了多种药理学作用不同的小分子调节剂。本文综述了目前较为主流的筛选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并对迄今发现的Ano1特异性调节剂的化学结构和潜在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陈丽芬, 许 丽, 孙祖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膀胱结石是一种泌尿系统疾病,多源于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种族遗传及各种尿路疾病等。为研究其发生机制、开发治疗药物并寻找防治措施,有必要建立或改进膀胱结石实验动物模型。膀胱结石实验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共有4类:物理诱导、化学诱导、微生物诱导和基因敲除。本综述对膀胱结石啮齿类实验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特征和优缺点进行归类总结,重点介绍模型的制备流程、周期和有效性,并比较其特点,指出现有模型在药物研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防治膀胱结石疾病药械的非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何凤阳, 刘媛媛, 孟庆斌, 刘许歌, 张 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电离脂质构成的脂质纳米粒(LNP)是目前临床上最具应用前景的非病毒核酸药物递送载体之一,在递送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LNP的主要成分可电离脂质对LNP的内涵体逃逸率、转染效率、器官靶向性和安全性等起决定性作用。可电离脂质的亲水头基含有叔胺基,可提高LNP缓冲能力,进而改变其pKa值,并含有咪唑,可增强mRNA-LNP的稳定性和转染活性;连接体含有酯基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并可提高其降解速率和安全性;疏水尾数量在3~4个,具有1~2个不饱和度和8~18个碳链长度时,LNP能够高效诱导基因沉默,同时含有分支或不对称的疏水尾时可提高LNP的转染效率。本综述从可电离脂质的化学结构出发,总结了其结构对载核酸药物LNP的转染效率和安全性的影响,并总结归纳其构效关系,为新型可电离脂质的研究提供借鉴。
  • 综述
    李旻涛, 陈佳辉, 姜蓓蓓, 高 杰, 邹家丽, 周倩如, 严晓峰, 罗书全, 张华东, 陈锦瑶, 练雪梅, 霍 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毒性测试——愿景与策略”对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愿景,推动了新一代毒性测试方法和新一代风险评估方法学的发展。有害结局路径(AOP)作为一种先进的方法,具有较大应用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毒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新兴研究热点。定量AOP(qAOP)是在AOP理论上发展的新策略,其将定性AOP作为初始概念模型,通过数理模型描述剂量-响应和(或)响应-响应关系,提供了一种可定量预测体内毒性和风险的策略。本文就qAOP的概念和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2种构建qAOP的常用方法,贝叶斯网络模型和回归模型,并以实际案例展示qAOP在毒理学中的不同应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