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3, 37(1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王吴玥, 吴 宁, 宋 睿, 韩 笑, 李 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大麻二酚(CBD)对口腔颌面部炎性痛的镇痛作用及其中枢机制。方法  采用上唇右侧sc给1%福尔马林溶液(37%~40%甲醛)诱发口腔颌面部炎性痛模型。① 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CBD(0.01,0.03和0.06 mg)组(上唇右侧sc给药),给药5 min后,上唇右侧sc给予1%福尔马林溶液。② 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模型+CBD 0.06 mg组,给药方式及部位同分组①。观察记录分组①小鼠一相痛(0~6 min)和二相痛(15~45 min)小鼠抓脸时间;行为实验结束45 min后(相当于注射福尔马林90 min后),分组①中每组随机选取4只,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Sp5C)和前扣带回(ACC)脑区c-Fos蛋白表达。采用内源性大麻素探针结合光纤记录方法检测分组②中小鼠二相痛时期小鼠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和ACC脑区内源性大麻素水平。结果  ①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一相痛和二相痛抓脸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CBD 0.06 mg组二相痛时期小鼠的抓脸时间显著缩短(P<0.01),一相痛时期的抓脸时间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Sp5C和ACC的c-F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CBD 0.06 mg组上述2个脑区的c-F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② 探针结合光纤记录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模型+CBD 0.06 mg BLA的内源性大麻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在口腔颌面部炎性痛中,sc给予CBD可通过降低口面部疼痛上行传导通路中Sp5C和ACC脑区c-Fos蛋白表达,上调疼痛下行抑制通路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功能,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 论著
    杨梦蝶, 寸兴芳, 吴 宁, 李 锦, 宋 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阐明不同成瘾性物质(甲基苯丙胺、可卡因和吗啡)引起的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及其投射脑区伏隔核内多巴胺递质的实时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携带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探针和携带酪氨酸羟化酶钙启动子钙指示剂蛋白病毒分别注射在小鼠伏隔核和腹侧被盖区,每个脑区各28只。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甲基苯丙胺(1 mg·kg-1,ip)组、可卡因(10 mg·kg-1,ip)组和吗啡(10 mg·kg-1,sc)组,给药后,立即采用光纤记录系统监测2 h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实时动力学变化,包括多巴胺神经递质荧光变化曲线下面积(AUC),曲线极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多巴胺能神经元钙离子信号变化AUC,曲线最高值或最低值及达极值的潜伏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结果  ip给予甲基苯丙胺(1 mg·kg-1)和可卡因(10 mg·kg-1)均会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2+信号快速而持续地下降,而sc给予吗啡(10 mg·kg-1)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Ca2+信号缓慢而持续地上升,甲基苯丙胺给药后的多巴胺能神经元Ca2+信号变化曲线极值和AUC显著低于可卡因(P<0.05);甲基苯丙胺对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持续作用时间显著长于可卡因(P<0.05),而吗啡对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持续作用时间显著长于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P<0.01,P<0.05)。上述物质引起多巴胺神经递质表现不同,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吗啡、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均显著诱导小鼠伏隔核内多巴胺显著升高,但也显示了不同的动力学特征:甲基苯丙胺给药后导致的伏隔核脑区多巴胺变化AUC显著高于可卡因和吗啡(P<0.01,P<0.05);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给药后,多巴胺变化达到极值所需时间显著早于吗啡(P<0.01)。结论  不同成瘾性物质对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初始作用显著不同,但均可显著升高伏隔核内多巴胺神经递质,并存在动力学变化的显著差异,提示不同种类物质导致成瘾的神经机制很可能存在不同。
  • 论著
    陈 瑛, 曹爱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liraglutide)抗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诱导的人足细胞脂质沉积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① 葡萄糖40 mmol·L-1刺激人足细胞24 h,棕榈酸250 μmol·L-1刺激人足细胞6 h,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CXCL16蛋白表达水平。② 重组CXCL16 100 μg·L-1刺激足细胞0,6,12和24 h,Western 印迹法检测足细胞裂隙素蛋白表达水平。 ③ 足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CXCL16 100 μg·L-1组、CXCL16+利拉鲁肽10,50和100 nmol·L-1组及CXCL16+辛伐他汀100 nmol·L-1组,加药2 h后加重组CXCL16 100 μg·L-1继续培养24 h,油红O染色检测足细胞脂滴面积。 ④ 足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CXCL16 100 μg·L-1组、CXCL16+利拉鲁肽100 nmol·L-1组和CXCL16+辛伐他汀100 nmol·L-1组,加药2 h后加CXCL16 100 μg·L-1继续培养24 h,鬼笔环肽染色检测足细胞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百分比,ELISA检验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浓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TGF-β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足细胞裂隙素、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SREBP2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RP)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高糖和棕榈酸刺激均可引起人足细胞CXCL16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 ②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CXCL16刺激可引起足细胞裂隙素表达显著下调(P<0.01)。③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CXCL16刺激可引起足细胞脂滴面积显著升高(P<0.01),辛伐他汀和不同浓度利拉鲁肽均可显著缓解这一变化(P<0.01)。④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重组CXCL16可引起足细胞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培养液中TNF-α,TGF-β和L-1β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1),足细胞TNF-α,TGF-β和IL-1β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裂隙素表达显著下调(P<0.01),SREBP1,SREBP2和ADR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CXCL16组比较,利拉鲁肽和辛伐他汀可以显著恢复足细胞肌动蛋白应力纤维百分比(P<0.01),下调培养液中TNF-α,TGF-β和IL-1β蛋白浓度(P<0.01),抑制足细胞TNF-α,TGF-β和IL-1β mRNA水平(P<0.05,P<0.01),上调裂隙素蛋白表达水平(P<0.01),下调SREBP1,SREBP2和ADRP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  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CXCL16诱导的脂质沉积减轻足细胞损伤,并缓解脂质沉积引起的炎症激活,这可能与利拉鲁肽能够抑制SREBP和ADRP表达有关。
  • 论著
    马永成, 范霞霞, 苏 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T-2毒素的抗癌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人食管癌细胞EC109和EC1、人胃癌细胞MGC-803、人肺癌细胞H460及人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各细胞分别分为细胞对照组(二甲亚砜,终浓度<0.01%)和T-2毒素0.375~100 nmol·L-1组,处理细胞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C1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和T-2毒素5和10 nmol·L-1组,实时无标记动态细胞分析技术(RTCA)进一步分析EC1细胞增殖和迁移;EC1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和T-2毒素5,10和20 nmol·L-1组,T-2毒素处理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及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色素c、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剪切形式PARP、P21、γ-H2AX、P53、Bax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7蛋白表达。结果  T-2毒素作用EC109,EC1,MGC-803和H460 4种人癌细胞72 h,IC50值分别为6.34,5.54,6.94和5.96 nmol·L-1,T-2毒素对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的IC50为16.4 nmol·L-1。在0~
    25 nmol·L-1浓度范围内,T-2毒素对EC1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4 h,
    r   =0.9204; 48 h,r   =0.9745; 72 h,r   =0.9772),此外T-2毒素亦可强烈抑制EC1细胞迁移;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2毒素5,10和20 nmol·L-1组EC1细胞凋亡率(P<0.01)、G2/M期细胞比例(P<0.01)、ROS含量(P<0.05,P<0.01)、低MMP细胞比例(P<0.01)、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含量(P<0.01)、剪切形式PARP含量(P<0.01)、P21(P<0.01)和γ-H2AX、P53、Bax及活化胱天蛋白酶3/7含量(P<0.05,P<0.01)均显著升高。结论  T-2毒素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抑制癌细胞生长,其机制与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和上调周期抑制因子P21表达有关。
  • 论著
    马 雪, 刘芷毓, 邢云昆, 姚碧云, 傅娟玲, 赵 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苯并[a]芘(BaP)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T-16HBE-C1(THBEc1)中微RNA(miRNA)调控叉头框蛋白A1(FOXA1)表达上调的机制,并筛选和验证FOXA1的潜在靶基因。方法  利用TargetScan,ENCORI数据库和THBEc1细胞与非转化细胞16HBE间miRNA的二代测序(NGS)结果,综合预测靶向调控FOXA1的mi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进一步筛选预测的miRNA。采用miRNA模拟物(mimics)转染THBEc1细胞,Western印迹法测定FOXA1蛋白表达水平,对靶向调控FOXA1的miRNA进行鉴定。利用hTF,JASPAR和ENCODE数据库结合FOXA1敲除细胞THBEc1-ΔFOXA1-c34和对照细胞THBEc1-ctrl间mRNA的NGS结果,综合预测FOXA1的潜在靶基因。利用RT-qPCR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跨膜蛋白98(TMEM98)、IKAROS家族锌指2(IKZF2)、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5(TRAF5)、骨形态发生蛋白2型受体(BMPR2)、热休克蛋白B1(HSPB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golgin A7家族成员B(GOLGA7B)和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A(RORA)〕进行筛选。通过转染过表达质粒构建稳定表达FOXA1的细胞模型THBEc1-ΔFOXA1-c34-oe,即FOXA1功能回补,并利用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验证FOXA1的潜在靶基因。结果  TargetScan和ENCORI数据库分别预测到213和145个可能靶向调控FOXA1的miRNA。NGS共发现351个miRNA在THBEc1细胞中表达下调(差异倍数<0.5,且错误发现率<0.05),其中hsa-miR-584-5p(miR-584-5p),hsa-miR-142-5p(miR-142-5p)和hsa-miR-211-5p(miR-211-5p)在上述2个数据库中均被预测可靶向调控FOXA1。RT-qPCR结果证实,THBEc1细胞中miR-584-5p,miR-142-5p和miR-211-5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16HBE细胞(P<0.01)。转染miR-584-5p模拟物或miR-211-5p模拟物均可显著下调THBEc1细胞FOXA1蛋白表达水平(P<0.01),而转染miR-142-5p模拟物对THBEc1细胞FOXA1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THBEc1-ΔFOXA1-c34和THBEc1-ctrl细胞间的20个差异表达基因(差异倍数<0.5或>2,且错误发现率<0.05)被hTF,JASPAR和ENCODE数据库均预测为FOXA1的潜在靶基因。RT-qPCR结果显示,在THBEc1-ΔFOXA1-c34中,TMEM98,IKZF2,IDH1,TRAF5,BMPR2,HSPB1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P<0.01),GOLGA7B和RORA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P<0.01);在THBEc1-ΔFOXA1-c34-oe中,IDH1和HSP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余7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未见改变。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THBEc1-ΔFOXA1-c34细胞中IDH1和HSPB1表达水平较THBEc1-ctrl均显著下调(P<0.01);而恢复FOXA1表达的THBEc1-ΔFOXA1-c34-oe细胞中IDH1和HSPB1表达水平较对照细胞THBEc1-ΔFOXA1-c34-ctrl均显著上调(P<0.01)。结论  BaP恶性转化细胞THBEc1中miR-584-5p/miR-211-5p/FOXA1轴参与IDH1和HSPB1转录调控。
  • 论著
    邢云昆, 马 雪, 姚碧云, 付娟玲, 赵 鹏, 祁妍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苯并[a]芘(BaP)恶性转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T-16HBE-C1(THBEc1)的裸小鼠原位肺癌模型,评估血清人源神经纤维网蛋白2(NRP2)对该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  1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右肺分别一次性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0,30和40 μL,观察14 d内小鼠死亡数,以确定小鼠肺内注射安全体积。16只雄性BALB/c-nu裸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皮下和肺内同时一次性接种人支气管上皮16HBE(HBE)细胞,皮下1×106,肺内2×105〕、皮下荷瘤模型组(皮下一次性接种THBEc1细胞1×106)、原位肺癌模型组(肺内一次性接种THBEc1细胞2×105或5×105)。接种后每7 d监测小鼠体重和皮下肿瘤体积;HE染色检测肺肿瘤和皮下肿瘤组织病理特征,计算成瘤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裸小鼠血清和胸水中人源NRP2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血清人源NRP2对THBEc1细胞导致的裸小鼠原位肺癌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内注射40 μL无菌生理盐水可致2/4小鼠死亡,20和30 μL组未见小鼠死亡,但整体表现欠佳,故后续实验注射体积选择20 μL。对照组裸小鼠均未在接种部位检出肿瘤,小鼠体重持续增长;皮下荷瘤模型组祼小鼠全部成瘤,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接种细胞后第10天,原位肺癌模型5×105细胞组裸小鼠全部成瘤(4/4);第14天,原位肺癌模型2×105细胞组裸小鼠3/4成瘤,且2个剂量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肿瘤组织均呈鳞状细胞癌特征。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裸小鼠血清人源NRP2水平均显著低于皮下荷瘤模型(4只)和原位肺癌模型(7只)裸小鼠(P<0.05)。原位肺癌模型组(4只)裸小鼠胸水中均可检出高水平的人源NRP2。ROC曲线显示,血清人源NRP2水平能有效区分THBEc1细胞在裸小鼠肺内是否成瘤,最佳截断值为123.00 ng·L-1。结论  通过肺内注射接种THBEc1细胞建立了裸小鼠原位肺癌模型,血清人源NRP2可用于该模型诊断。
  • 综述
  • 综述
    张敏娜, 钟 鸣, 王光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传统药物治疗靶向性较差,到达损伤区域的药物剂量不足且停留时间偏短。近年来研究显示,纳米药物实现了对病变组织的选择性靶向输送,在心肌梗死的靶向治疗中,借助其独特的理化性质,纳米载体可携带炎症因子受体、炎症信号通路抑制剂、抗氧化剂、治疗基因、特异性抗体和生长因子等到达心肌组织释放药物。纳米药物通过中和炎症因子、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和炎症基因表达、调节巨噬细胞表型等对抗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通过抗氧化剂消除过氧化物的方式对抗氧化应激性损伤;通过生长因子促进心肌组织的再生和修复;通过水凝胶修复心脏电传导功能并促进心脏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研究发现,纳米药物可保护缺血心肌组织,改善心脏功能。本文对纳米药物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齐子棠, 宋殿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胎盘作为联系母体和胎儿的独特的临时性器官,在妊娠期间发育并不断改变其结构和功能。作为物质交换的场所,其对病原体、外源化合物的屏障作用也保证了胎儿的健康发育。由于物种间生理差异与人类伦理约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胎盘屏障体外模型的发展将为探究药物与毒物透过胎盘屏障的转运代谢过程、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对胎儿的影响带来更多详细信息。本文通过对胎盘灌注、滋养层细胞与组织培养、类器官、胎盘微流控芯片等模型进行评价,综述其在药理与毒理研究中的应用,提示此类模型对妊娠期药物疗效评估、胎儿宫内治疗、围产期新药开发等具临床前瞻性意义。
  • 综述
    王一凡, 孙 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癌(肝癌,HCC)是一种肝恶性肿瘤,同时也是一种代谢性疾病。脂蛋白作为一种大分子复合物,参与体内脂质代谢过程,调控脂质稳态。当肝细胞受损时,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质稳态失衡,过量脂质积累,加速肝细胞癌变;癌变的肝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脂蛋白受体,激活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加速HCC进展。脂蛋白及其受体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热点,相关药物主要分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两大类。本文从HCC发生发展及HCC治疗药物现状等方面综述脂蛋白对HCC进展的作用,为靶向脂蛋白治疗HCC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