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2, 36(7):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谌 赟, 石沁祎, 蔡 毅, 戴 婷, 刘 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亚精胺(SPD)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自噬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① SPD 50,100和200 μmol·L-1预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3 h,加脂多糖(LPS)1 mg∙L-1孵育24 h,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② HUVEC细胞分成7组,细胞对照组、模型组、模型+SPD(100 μmol·L-1预处理3 h)组、模型+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抑制剂多索霉素(Dor,10 μmol·L-1预处理1 h)组、模型+SPD+Dor组、模型+AMPK激活剂阿卡地新(Aicar, 0.5 mmol·L-1预处理1.5 h)组和模型+SPD+Aicar组,药物预处理结束,模型组和用药组加LPS 1 mg∙L-1共孵育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Ⅰ(LC3-Ⅰ)、LC3-Ⅱ和P62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AMPK、mTOR、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S6K)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4EBP1)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①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SPD干预后细胞存活率均显著升高(P<0.01)。②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LC3-Ⅰ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及mTOR,P70S6K和4EBP1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和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SPD和Aicar干预后细胞凋亡率、LC3-Ⅰ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及mTOR,P70S6K和4EBP1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
    (P<0.05),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和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Dor干预后的趋势相反;与Dor和Aicar单独干预相比,联合SPD后,细胞凋亡率、LC3-Ⅰ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及mTOR,P70S6K和4EBP1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LC3-Ⅱ蛋白表达水平和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SPD可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自噬,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 论著
    张雪梅, 胡昌坤, 刘桂芳, 谢光辉, 梅 雨, 张慧婷, 高 月, 马增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阿魏酸对电离辐射诱导的人小肠上皮细胞HIEC6炎症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分别用60Co γ射线4,6,8,10和14 Gy单次照射HIEC6细胞,24 h后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探针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② 设细胞对照组、照射组、照射+阿魏酸0.01,0.10和1.00 μmol·L-1组,各组培养12 h后,照射+阿魏酸组加入阿魏酸;继续培养12 h后,照射和照射+阿魏酸组以60Co γ射线10 Gy单次照射。照射后24 h,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NLRP3、胱天蛋白酶1、活化胱天蛋白酶1及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60Co γ射线4,6,8,10和14 Gy照射后24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P<0.01),其中10 Gy最为明显。②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照射组细胞上清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NLRP3蛋白表达增强(P<0.05),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NLRP3、活化胱天蛋白酶1和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照射组相比,照射+阿魏酸0.01,0.10和1.00 μmol·L-1组细胞上清中IL-1β含量显著减少(P<0.01),NLR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NLRP3、活化胱天蛋白酶1和IL-1β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结论  阿魏酸可能通过激活Sirt1抑制NLRP3炎症小体表达,从而减轻电离辐射诱导的小肠上皮细胞HIEC6的炎症反应。
  • 论著
    山 花, 贺亚南, 冯元州, 何嘉玲, 朝 宝, 刘彩萍, 王永安, 董 武, 张东威, 赵宝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影响斑马鱼幼鱼心脏发育和运动行为的二甲亚砜(DMSO)浓度。方法  受精后4 h斑马鱼囊胚暴露含终浓度(V/V)为0.15%,0.30%,0.45%和0.60% DMSO的 E3孵化液中,持续6 d。用Noldus斑马鱼幼鱼行为学分析系统,于暴露2,3和4 d,记录胚胎和幼鱼心率;暴露6 d进行行为学实验,检测幼鱼游动时间、游动速度、游动距离和游动频次;暴露2,4和6 d, RT-PCR检测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心房特异性肌球蛋白重链(amhc)和心室特异性肌球蛋白重链(vmhc)基因及运动相关基因谷氨酸脱羧酶1b(gad1b),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α1(gabra1)和γ氨基丁酸转氨酶(abat)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0.3%~0.60% DMSO 对胚胎(暴露2 d)心率无影响;幼鱼(暴露4 d)心率显著降低(P<0.05,P<0.01)。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暴露6 d, 0.3%~0.60% DMSO组幼鱼游动时间、游动速度、游动距离和游动频次显著下降(P<0.05)。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暴露2 d,仅0.60% DMSO组胚胎vmh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DMSO 0.15%~0.60%组gad1b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仅0.45% DMSO组gabr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15% DMSO组aba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而DMSO 0.45%和0.60%组显著下调(P<0.01);暴露4 d,0.15%~0.60% DMSO组gad1b,gabra1和abat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暴露6 d,0.15%~0.60% DMSO组gad1b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aba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0.60% DMSO组gabra1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论  DMSO浓度≥0.3%,持续暴露6 d,对斑马鱼心率、运动行为、心脏发育相关基因和运动相关基因表达有影响。
  • 论著
    杨思霞, 李深盼, 任晓虎, 陈 效, 刘云岗, 刘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SET蛋白在三氯乙烯(TCE)致肝细胞毒性中表观遗传效应的作用。方法  以TCE 8.0 mmol·L-1分别处理L-02细胞和SET稳定低表达的L-02细胞(SET-siRNA细胞)24 h,酸法提取组蛋白后通过乙酸尿素-SDS-PAGE胶双向分离,经胶内酶解后,用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组蛋白泛素化及类泛素化水平。结果  TCE处理的L-02细胞共鉴定出31个组蛋白赖氨酸泛素化修饰位点,32个赖氨酸类泛素化位点,其中15个泛素化位点和17个类泛素化位点与TCE致肝细胞毒性相关。经TCE处理后,L-02细胞有7个位点泛素化水平降低,8个位点泛素化水平升高;14个位点类泛素化水平降低,3个位点类泛素化水平升高。经TCE处理的SET-siRNA细胞中,SET介导了组蛋白H1和组蛋白H2B的10个位点泛素化修饰改变,同时还介导了组蛋白H2B中9个类泛素化修饰位点改变。结论  TCE致L-02细胞毒性中,SET介导改变了组蛋白泛素化及类泛素化水平。
  • 论著
    贺泳迪, 宋金瓯, 武 斌, 王晓文, 谢继标, 王 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毒性评价软件工具(TEST)和Toxtree软件预测硝基烃及其衍生物的危害性,包括急性经口毒性、发育毒性、致突变性及致癌性。方法  在化学品商业平台Aladdin和MACKLIN在售的1200余种硝基烃及其衍生物中,逐个筛选了449种仅含有≤2种官能团的硝基烃及其衍生物,并应用TEST和Toxtree软件预测其毒理学关注阈值(TTC)、急性毒性〔大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发育毒性、致突变性(Ames实验)和致癌性,致癌性包括遗传毒致癌性结构预警(GC SA)和非遗传毒致癌性结构预警(NGC SA)。结果  基于修订的Cramer决策树,所有的硝基烃及其衍生物均被预测为TTC Ⅲ类物质;66.4%硝基烃及其衍生物的大鼠经口LD50预测值属于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标签制度分类法(GHS)急性经口毒性第4类,23.2%属于GHS急性经口毒性第5类;78.8%的硝基烃及其衍生物的大鼠经口LD50预测值属于“低毒”,18.3%属于“中毒”;47.4%硝基烃及其衍生物被预测为发育毒性阳性,88.2%提示有GC SA,94.0%被预测为致突变性阳性,仅2.9%提示有NGC SA;各结构分类的预测结果和46种硝基烃的详细预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多环芳烃前驱物的硝基衍生物均被预测为具有发育毒性、致突变性和遗传毒致癌性。结论  绝大多数硝基烃及其衍生物具有急性经口毒性,这与硝基官能团的存在有关,但大部分硝基烃及其衍生物的急性经口毒性预测值属于“中毒”和“低毒”;大多数硝基烃及其衍生物被预测为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对于官能团复杂的硝基烃及其衍生物,TEST和Toxtree的预测准确性尚显不足。
  • 综述
  • 综述
    刘 倩, 黄勇祥, 郑昌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可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生,其主要损伤机制是引起细胞胞内Ca2+超载、过氧化反应、炎症和细胞酸中毒等,造成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和心肌细胞过度挛缩,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5-羟色胺(5-HT)及其受体在MIRI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5-HT受体亚型在MIRI中的调控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如5-HT1A受体介导氧化应激,5-HT1B/1D受体介导炎症反应,5-HT2A受体介导冠状动脉收缩,5-HT2B受体介导心肌纤维化与瘢痕组织形成,5-HT3受体介导心肌交感神经传入神经的激活,5-HT7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迁移和炎症反应。本文简要介绍不同5-HT受体亚型在MIRI中心脏损伤作用机制,为以5-HT受体为靶点改善MIRI提供研究思路和参考依据。
  • 综述
    廖春雨, 李清钰, 原玉柱, 赵永睿, 张 曦, 肖 莉, 孙丽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疾病。低氧诱导因子(HIF)及铁代谢紊乱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含量受铁代谢相关蛋白调控。一般缺铁上调HIF表达,而HIF通过调控铁代谢相关蛋白以改变机体各部位铁含量。铁代谢紊乱和HIF上调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能量代谢异常,促进肿瘤血管生长,抑制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联合使用铁离子螯合剂和HIF抑制剂能够显著增强其抗肿瘤作用,靶向铁代谢与HIF途径可能为肿瘤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综述
    何欢欢, 宋新强, 王 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焦亡是一种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主要由活化的胱天蛋白酶1/4/5/11和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介导发生。炎症小体激活后,一方面活化的胱天蛋白酶1/4/5/11能促使炎症因子活化,同时还能切割GSDM家族蛋白产生N端片段,并随后转移至细胞膜并形成孔道,加速炎症因子释放的同时还引起细胞肿胀破裂死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焦亡与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一方面,炎症小体过度激活所致的炎症反应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缺失细胞焦亡功能的细胞更易向癌细胞转变;同时,靶向癌细胞诱导其发生细胞焦亡可有效杀伤癌细胞。细胞焦亡与癌症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多种癌症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癌症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 综述
    盛明月, 陈刚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ev-erbα是生物钟系统的时钟基因,广泛表达于生物体各组织器官。作为核受体超家族中的成员,Rev-erbα可被GSK4112,SR9009,SR9011和SR8278等配体调控并发挥转录抑制作用。研究表明,Rev-erbα可通过调控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及增强β淀粉样蛋白的吞噬在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外,Rev-erbα可通过抑制自噬和细胞增殖发挥抗癌作用。Rev-erbα的配体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防治研究中。本文对Rev-erbα及其配体在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同时对Rev-erbα作为药物靶标的可行性作简要探讨。
  • 综述
    高 爱, 张文生, 冯成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栀子是我国首批公布的药食同源物,兼具临床药用和日常食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但近年来多有文献报道其主要活性成分栀子苷具有肝毒性,这使得其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栀子苷可通过胃肠道、皮肤、鼻腔吸入、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体内;进入体内后广泛分布在肾、脾、肝、心、肺和脑等器官中;在Ⅰ相反应阶段主要发生水解反应,京尼平是其主要水解产物,京尼平进一步与氨基、葡萄糖醛酸和磺酸基等发生Ⅱ相结合反应;栀子苷经过体内代谢后多以栀子蓝形式排出体外。对于栀子苷毒性参数研究多集中在半数致死剂量以及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尚未见文献报道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栀子苷肝毒性效应表现为影响大鼠行为、肝指数增加、肝功能指标升高、肝细胞损害、胆汁淤积和影响肝窦状隙等,其肝损伤机制包括引发共价结合反应,影响代谢酶表达和活性,引起胆汁酸稳态失衡、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肝细胞凋亡等。
  • 稿约
  • 稿约
    2022, 36(7): 559-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