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19, 33(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刘永强,刘辉,韩培立,周朝元,崔勤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银杏内酯(B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的影响。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 制备MI/R 模型,按分组分别ig 给予BB 2,4 和8 mg•kg-1,连续4 周。记录各组大鼠心率(HR),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用试剂盒检测血液中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HE 染色观察心肌组织损伤,TUNEL 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ELISA 法检测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 浓度。免疫组化检测Ki67 及IL-6 表达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Bcl-2、Bax、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HO-1)、NAD(P)H 醌脱氢酶1(NQO1)、NF-κB P65、磷酸化NF-κB 抑制蛋白(p-IκBα)和IκBα 激酶(p-IK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 模型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外周血中CK-MB 和LDH 浓度显著增加(P<0.01),HR 下降(P<0.01),心肌组织出现心肌纤维断裂及炎性浸润现象。与MI/R 模型组比较,MI/R模型+BB 2,4 和8 mg•kg-1组中心肌梗死面积百分比及CK-MB 和LDH 浓度显著降低(P<0.05),心率上升(P<0.05),肌组织纤维排列趋向规则,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损伤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模型组凋亡细胞百分比及Ki67 阳性细胞百分比、Bax 及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 表达显著增加(P<0.01),Bcl-2表达显著减少(P<0.01)。与MI/R 模型组比较,MI/R 模型+BB 2,4 和8 mg•kg-1组中Ki67 阳性细胞百分比和Bcl-2 表达显著增加(P<0.05),凋亡细胞百分比、Bax 和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 表达显著减少(P<0.05)。MI/R 可降低大鼠心肌组织中SOD 及GSH-Px 活性(P<0.01),提高MDA 浓度(P<0.01),BB 可减弱MI/R 对SOD,GSH-Px 和MDA 的影响(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 模型组大鼠外周血中IL-1β,TNF-α和IL-10浓度及心肌组织中IL-6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MI/R模型组比较,MI/R模型+BB 2,4 和8 mg•kg-1组中IL-1β,TNF-α 浓度和IL-6 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IL-10 浓度显著升高(P<0.01)。此外,MI/R 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Nrf2,HO- 1 和NQ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NF-κB P65,p-IKK 和p-IκBα1 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B 可有效逆转MI/R 对这些信号通路蛋白的作用(P<0.05,P<0.01)。结论  BB可通过抗炎及抗氧化对MI/R 大鼠产生保护作用。
  • 论著
    韩园,刘煜,戈文威,王孝庆,曹红,李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RNA 干扰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对β 淀粉样蛋白片段25-35(Aβ25-35)刺激HT22细胞HMGB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Toll样受体4(TLR4)、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25-35 0,2.5,5,10,20 和40 μmol•L-1作用HT22细胞24 h后,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对数生长期的HT22细胞分为5 组:正常细胞对照组、Aβ25-35 40 μmol•L-1组、小干扰RNA(siRNA)50 μmol•L-1组、siRNA 或scramble siRNA+Aβ25-35组(HT22细胞转染siRNA或scramble siRNA 50 μmol•L-1作用24 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40 μmol•L-1人工合成的Aβ25-35处理24 h),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HMGB1在细胞中位置的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HMGB1,RAGE,TLR4 和NF-κB P65 的表达,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β 和TNF-α 的水平。结果  Aβ25-35作用HT22细胞24 h,IC50为41.17 μmol•L-1。后续采用Aβ25-35 40 μmol•L-1进行实验。Aβ25-35 40 μmol•L-1作用24 h 后,细胞大量死亡,聚集成团,突起减少,细胞间隙增大,且HMGB1 从核内转移至核外。细胞内的HMGB1,RAGE,TLR4 和NF-κB P65 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β 和TNF-α 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经siRNA 50 μmol•L-1处理24 h,可显著降低细胞内HMGB1,RAGE,TLR4 和NF-κB P65的表达(P<0.05)及细胞上清液中IL-1β 和TNF-α 的水平(P<0.05)。结论  RNA干扰HMGB1可减少Aβ25-35刺激HT22细胞HMGB1,RAGE,TLR4 和NF-κB P65的表达。
  • 论著
    田竹筠,杨春旺,蔡祖超,凤志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p53 对丙戊酸(VPA)所致乳腺癌细胞放射增敏性的影响及其与同源重组(HR)修复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含PLKO.1 或p53 shRNA慢病毒颗粒液感染乳腺癌MCF7 细胞,建立p53表达下调的同源配对MCF7 细胞系,即MCF7/野生型p53(MCF7/wtp53)和MCF7/缺欠型p53(MCF7/dp53)细胞;感染MCF7/(pDR-GFP)细胞,建立MCF7/pDR-GFP/wtp53 和MCF7/pDR-GFP/dp53细胞;各分为细胞对照组、VPA组(VPA 0.5 mmol•L-1处理24 h)、电离辐射(IR,8 Gy)组和VPA+IR组(VPA 0.5 mmol•L-1预处理24 h 后联用IR)。通过Western印迹实验检测P53 蛋白表达水平,彗星和免疫荧光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核拖尾尾距及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焦点细胞比率,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检测HR 修复效率,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含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蛋白和重组酶51(Rad51)蛋白焦点细胞比率。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CF7/wtp53细胞中存在P53 蛋白表达,MCF7/dp53细胞中P5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彗星和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与IR组相比,VPA+IR 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 焦点细胞百分率升高(P<0.05);在MCF7/dp53细胞中,与IR 组相比,VPA+IR 组细胞核拖尾尾距和含γH2AX 焦点细胞百分率均升高(P<0.05),但仍低于MCF7/wtp53细胞VPA+IR 组(P<0.05)。细胞克隆形成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低于IR 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细胞存活率虽低于IR组(P<0.05),但高于MCF7/wtp53细胞VPA+IR组(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在MCF7/pDR-GFP/wtp53细胞中,VPA组HR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在MCF7/pDR-GFP/dp53细胞中,VPA组HR 效率低于细胞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MCF7/pDRGFP/wtp53细胞VPA 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MCF7/wt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组(P<0.05);在MCF7/dp53细胞中,VPA+IR组含BRCA1和Rad51焦点细胞百分率均低于IR 组(P<0.05),但仍高于MCF7/wtp53 细胞VPA+IR 组(P<0.05)。结论  VPA 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性;抑制p53表达可降低VPA的放射增敏作用,与BRCA1-Rad51介导的HR机制过度增强有关。
  • 论著
    陈晨,彭培佩,王健,黄芳,王芃,李山虎,王建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研究对奥西替尼潜在耐药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利用CRISPR-Cas9 全基因组文库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975中筛选奥西替尼潜在耐药基因,并且分别敲除潜在耐药基因铁氧还蛋白1(FDX1)和一个对照基因腺相关病毒整合位点1(AAVS1),建立敲除了FDX1AAVS1稳定细胞,简称sg-FDX1细胞和sg-AAVS1细胞。提取sg-FDX1细胞基因组并且PCR 扩增出sgRNA 序列两侧的DNA 序列,连接到T 载体后进行测序;Western印迹法检测sg-FDX1sg-AAVS1细胞中FDX1蛋白表达水平;将构建的sg-FDX1sg-AAVS1细胞分别与奥西替尼0,30,50 和100 nmol•L-1培养30 h,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切割后的聚(ADP-核糖)聚合酶(c-PARP)蛋白表达水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磷酸化水平。采用平板克隆实验,当克隆生长到约为10个细胞时加入奥西替尼12 nmol•L-1作用10 d,显微镜下计数≥10个细胞的克隆数;细胞用奥西替尼0~30 nmol•L-1作用72 h,或30 nmol•L-1作用3,5和7 d 后,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sg-FDX1细胞中的FDX1基因发生缺失,同时FDX1 在蛋白表达水平被有效敲除;和sg-AAVS1细胞相比,奥西替尼50 nmol•L-1处理的sg-FDX1细胞中c-PARP 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奥西替尼在sg-FDX1细胞中对EGFR和ERK蛋白磷酸化表达抑制作用相对于sg-AAVS1细胞显著降低(P<0.01)。克隆形成和CCK8实验表明,相对于sg-AAVS1细胞,奥西替尼对sg-FDX1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和增殖抑制作用显著降低(P<0.05)。结论  NCI-H1975细胞敲除FDX1,减弱了奥西替尼诱导细胞凋亡功能,可能是FDX1 参与NCI-H1975 细胞对奥西替尼耐药机制之一。
  • 论著
    李素云,李峥,王立芹,高蔚娜,张振清,郭长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人小肠吸收模型,研究槲皮素的跨膜吸收和甲基化代谢。方法  人小肠吸收模型选用Caco-2单层细胞,分别于基底侧或腔侧加入槲皮素9.0和18.0 mg•L-1(终浓度),于30,60,90,120和150 min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法测定加载侧和透过侧样品中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的含量。先于腔侧加入外排蛋白P-糖蛋白(P-pg)或多药耐药蛋白2(MRP2)的特效抑制剂环孢菌素A(CysA)10 mmol•L-1或MK571 1 mmol•L-1(pH=7.2),孵育15 min后,再于腔侧加入槲皮素(终浓度9.0和18.0 mg•L-1),同法测定透过侧样品中槲皮素含量。结果  双向转运过程中,在150 min 孵育时间内,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的动态变化表现为随孵育时间持续下降(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P<0.05);透过侧槲皮素透过量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征,120 min 达峰,150 min 下降(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P<0.05);在透过侧和加载侧均检测到槲皮素的甲基化产物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两侧的动态变化特征与槲皮素相似;不同的是,无论腔侧还是基底侧加载槲皮素,在30~60 min 后,腔侧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基底侧。分析双侧槲皮素、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占槲皮素加载量的百分比,发现孵育30 min 时,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不足加载量的20%~25%,透过侧槲皮素含量仅为加载量的约1%;150 min 时加载侧槲皮素剩余量下降至不足加载量的10%,而透过侧槲皮素含量仅为加载量的6%~7%;槲皮素甲基化产物异鼠李亭和柽柳黄素在两侧的产生量也仅为槲皮素加载量的0.1%~0.3%。与槲皮素对照组比较,预先加入CysA 或MK571,均明显增加槲皮素从腔侧到基底侧的转运(P<0.05)。结论  槲皮素在Caco-2 单层细胞模型上的转运具有先升后降的趋势特征,并发生甲基化代谢;P-pg 和MRP2 的外排作用对槲皮素跨膜转运可能具有一定影响。
  • 论著
    吴晓利,张志明,何冬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在体和离体镉(Cd)暴露对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 在体实验:C57BL/6小鼠连续30 d每天1次ig给予二氯化镉(CdCl2)10 mg•kg-1构建慢性Cd中毒模型;单次ig给予CdCl2 80 mg•kg-1构建急性Cd 中毒模型,观察小鼠生存状况和生存率。分离培养急性和慢性Cd中毒小鼠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经E-钙黏蛋白免疫荧光鉴定为上皮细胞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Cd 离子含量。② 离体实验:分离培养正常C57BL/6小鼠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与CdCl2 2.5~100 μmol•L-1共孵育24 h,CellTite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与CdCl2 15 μmol•L-1共孵育24 h,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CdCl2 30 μmol•L-1共孵育3~12 h,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内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结果  ①在体实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Cd中毒小鼠活动状况正常,急性Cd中毒小鼠出现萎靡不振,进食减少和死亡现象,在急性Cd暴露第5 天时,小鼠生存率降低至40%;急、慢性Cd中毒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Cd离子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② 离体实验:CdCl2对体外培养的十二指肠上皮细胞活力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55±0.84)μmol•L-1。与细胞对照组相比,CdCl2 15 μmol•L-1使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P<0.05),且CdCl2 30 μmol•L-1处理6,9和12 h后,十二指肠上皮细胞中活化的胱天蛋白酶3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P<0.01)。结论经消化道进入体内的Cd会被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吸收并对其造成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细胞周期阻滞和胱天蛋白酶3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论著
    康桂英,董武,杨景峰,杨晓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对斑马鱼色素及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发育良好的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PAP 2,4 和8 mmol•L-1染毒组。从受精后4 h(4 hpf)开始持续染毒,分别在24,48,72 和96 hpf 观察斑马鱼发育情况。用Image J 分析斑马鱼心囊面积,ELISA法测定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含量,荧光定量PCR 检测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TPO,TrhDio2Dio3Thrα和Thr β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72 hpf 时,APAP 8 mmol•L-1组胚胎孵化率下降(P<0.01),心囊面积增加(P<0.01),眼部视网膜色素沉积降低,T4 和T3 含量降低(P<0.05),TPO,TrhThrβ基因表达降低(P<0.05),其他基因表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PAP 可引起斑马鱼色素及孵化率降低,可能与甲状腺激素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有关。
  • 论著
    李玉蕾,颜慧,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免疫磁珠(IMB)细胞分选技术结合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A-CM)进行低密度条件下原代神经元培养。方法  取新生(24 h)内昆明小鼠取大脑半球,通过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制备细胞悬液进行原代培养。培养10 d 后,利用恒温振荡法去除小胶质细胞等杂细胞,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纯度。利用达到纯度要求的细胞培养物制备A-CM。分别取新生(24 h)内昆明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通过机械分离与胰酶消化制备细胞悬液,经IMB 细胞分选获得高纯度神经元,加入A-CM进行低密度条件下神经元的原代培养。观察培养过程中神经元的形态学指标,以抗160 ku神经丝抗体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神经元纯度。结果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95%。小鼠皮质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学观察与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神经元在低密度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明显,纯度较高。结论  低密度条件下成功培养了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原代神经元。
  • 综述
  • 综述
    尹健彬,皮娜,张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 型辅助性T细胞(Th2)是CD4+ T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分化的细胞群,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4(IL-4)/IL-13 作用于巨噬细胞,使其经“替代激活”活化为M2 型巨噬细胞,从而发挥特定作用;肺组织在受到抗原持续刺激后,存在于肺泡及间充质中的巨噬细胞在经Th2 细胞分泌的IL-4 和IL-13 激活形成M2 型肺泡巨噬细胞,从而参与肺纤维化(PF)的进程,可见M2 肺泡巨噬细胞在PF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以PF 为背景,探讨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3在PF中的作用,M2型肺泡巨噬细胞的抗炎和促纤维化作用,IL-4和IL-13受体在治疗PF中的作用,IL-4和IL-13激活的M2型肺泡巨噬细胞对PF的双重作用,为抗PF药物研究提供思路。
  • 综述
    李余佳,王玲,金春,高俪原,梁宝瑜,王桭屹,张峰,郑仕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铁死亡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细胞死亡方式,是由于细胞内铁离子水平异常升高,导致氧化还原失衡,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最终细胞膜破裂导致细胞死亡。目前认为铁死亡的中心环节是铁代谢和活性氧代谢。铁死亡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癌细胞死亡、神经毒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和T 细胞免疫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铁过载以及脂质活性氧堆积等铁死亡特征,而铁死亡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铁离子水平及脂质过氧化程度,影响肝疾病的进程。因此,调控铁死亡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肝疾病的策略。本文综述了铁死亡及其在肝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为探索肝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 综述
    李爱,魏安奎,徐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柔比星(DOX)作为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中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DOX 在使用时可剂量依赖性诱导骨骼肌功能障碍,致使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本文通过对DOX 毒性作用、DOX 诱导骨骼肌功能障碍特点以及DOX 诱导骨骼肌功能障碍的相关发生机制进行综述,重点对氧化应激、Ca2+超载、线粒体能量代谢失调、细胞自噬与凋亡、一氧化氮浓度和氨基酸代谢及肌源性调节因子表达等病理机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予以展望,希望为临床深入研究DOX 肌肉毒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