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其他
  • 其他
    2015, 29(2): 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杨永华, 包勇, 姜小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细胞清除并回收利用错误折叠的蛋白及受损细胞器而维持细胞稳态的分解代谢过程。这一过程与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有密切的关联,现已成为癌症研究的热点。自噬既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在化疗中又能保护肿瘤细胞。近年来,在自噬相关蛋白中,对自噬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液泡分选蛋白34(VPS34)受到了广泛关注,已和自噬一起成为肿瘤防治和抗肿瘤药物筛选靶标。最近,3个VPS34的特异性抑制剂PIK-Ⅲ,VPS34-IN1和SAR405相继面世,它们可能对自噬的抑制及肿瘤干预具有独特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自噬在肿瘤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和VPS34在自噬中的功能调控,还讨论了以自噬及VPS34为靶标的抑制剂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在肿瘤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前沿论坛
    杨怡, 王姗姗, 魏尔清, 张丽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是细胞内物质的降解途径之一,介导长寿命蛋白和部分细胞器的降解,对维持神经元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蛋白质聚集体在神经元内外的堆积是多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神经元轴突和树突(或统称"突起")细长,因而对蛋白质聚集和细胞内受损细胞器的堆积尤为敏感。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发病早期,常伴随突触病变、轴突末梢变性和突起萎缩等病理现象。因此,通过自噬途径有效清除蛋白聚集物和受损细胞器,可能可以缓解神经突起的变性。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自噬不足或过度活化也将加剧神经突起损伤。本文介绍了神经突起中自噬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神经突起中自噬的形成和运输,自噬对神经突起生长和损伤的调控,及自噬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突起损伤的相关性。
  • 论著
  • 论著
    马晓晓, 王春满, 张高龙, 左春龙, 黄意湘, 刘劲, 连庆泉, 林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取孕15 d(E15)远交群(SD)大鼠的胎脑皮质,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进行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巢蛋白(nestin)和胚胎干细胞关键蛋白(SOX2)染色鉴定。姜黄素 0,0.1,0.5,2.5,12.5和62.5 μmol·L-1处理大鼠神经干细胞24 h后,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MTT法检测细胞存活;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增殖试剂盒检测神经干细胞增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检测神经干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R)、信号转导与激活因子3(Stat3)、Notch1和p21 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GR, 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 原代细胞经巢蛋白和SOX2蛋白染色鉴定为神经干细胞。LDH释放法检测结果显示,姜黄素12.5和62.5 μmol·L-1对神经干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P<0.05)。MTT结果显示,姜黄素0.5和2.5 μmol·L-1增强神经干细胞活力,姜黄素62.5 μmol·L-1降低神经干细胞活力(P<0.05)。BrdU结果显示,姜黄素0.1,0.5和2.5 μmol·L-1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P<0.05),姜黄素12.5和62.5 μmol·L-1抑制神经干细胞增殖(P<0.05)。qRT-PCR结果显示,姜黄素0.5 μmol·L-1组GR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Western蛋白印迹法结果表明,姜黄素0.5 μmol·L-1组GR, Stat3和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姜黄素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可能与其抑制GR mRNA转录及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黄立双, 刘伟丽, 弓景波, 杲修杰, 赵云, 马婧, 谢方, 张涛, 田凯琦, 姚林, 钱令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多沙唑嗪及美托洛尔对腹主动脉缩窄(AAC)诱导的大鼠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采用AAC法成功建立血管重塑大鼠模型。2周后每天ig给予多沙唑嗪10 mg·kg-1或美托洛尔20 mg·kg-1,连续6周。采用颈总动脉插管测量大鼠的平均动脉压;采用HE染色和图像分析仪检测大鼠主动脉中膜厚度、中膜面积和中膜厚度与管腔内径比值;Masson染色检测纤维化;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血压(17.6±0.5)kPa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压(23.3±0.7) kPa显著升高(P<0.05),给予多沙唑嗪((20.5±0.7)kPa)或美托洛尔((19.0±0.4) kPa)均可有效降低血压(P<0.05)。HE染色结合图像分析仪分析发现,模型组大鼠血管中膜厚度、中膜面积及中膜厚度与血管内径比值较假手术组分别升高39.5%, 46.4%和27.0%(P<0.05),给予多沙唑嗪或美托洛尔使血管的中膜厚度分别下降16.0%和26.1%(P<0.05), 中膜面积分别下降22.8%和29.1%(P<0.05), 中膜厚度与血管内径比值分别下降17.0%和26.0%(P<0.05)。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管组织胶原蛋白的沉积增多,血管出现纤维化;而给予多沙唑嗪或美托洛尔可以缓解高血压诱导的纤维化发生。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血管组织中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多沙唑嗪组和美托洛尔组较模型组胶原蛋白和纤连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多沙唑嗪和美托洛尔可能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选择性地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诱导作用,逆转高血压诱导的血管重塑的发生。
  • 论著
    崔雯雯, 金鑫, 张彦芬, 王宏涛, 秘尧, 何奇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连花清瘟胶囊(LHQW)对脂多糖(LPS)致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组织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地塞米松5 mg·kg-1组、模型+LHQW 2, 4和8 g·kg-1组,每组20只。地塞米松和LHQW均ig给药,每天1次,共7 d。末次给药24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气管内滴注LPS溶液,制备小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24 h后,处死小鼠。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下观察肺泡上皮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表达细胞百分率,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43(Cx43)、闭锁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ZO-1)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小鼠肺内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LHQW 2, 4和8 g·kg-1组较模型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肺泡壁增厚减轻。电镜下可见,模型组肺泡上皮细胞出现损伤,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LHQW 2, 4和8 g·kg-1组较模型组均不同程度减轻。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地塞米松组、模型+ LHQW 2, 4和8 g·kg-1组外周血T细胞中TNF-α阳性表达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6±0.9)%,(6.4±0.8)%,(2.8±0.7)%,(4.7±1.6)%,(4.0±1.5)%和(3.6±1.2)%,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余各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 P<0.01)。模型组肺组织中Cx43、闭锁蛋白和ZO-1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地塞米松、模型+LHQW 4和8 g·kg-1组3种蛋白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LHQW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浸润,改善肺泡上皮细胞和肺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缓解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
  • 论著
    宋维才, 贺晓丽, 路畅, 李凤金, 童元峰, 肖洪彬, 毕明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6'-羟基爵床素A(JR6)对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的JR6和5-氟尿嘧啶(5-FU)对HepG2细胞存活的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33258染色后细胞核形态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Ⅴ-FITC/PI双染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JC-1荧光染色观察药物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JR6 6.1~196 μmol·L-1和5-FU 3.4~192 μmol·L-1分别作用HepG2细胞48 h,对HepG2细胞存活具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74.90和49.75 μmol·L-1。 JR6 12.3, 49和196 μmol·L-1作用HepG2细胞48 h,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由正常对照组的(6.9 ±2.0)% 增加至(13.8±2.0)%,(18.6±4.3)%和(32.4 ±3.2)%(P<0.05, P<0.01)。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JR6 49和196 μmol·L-1作用HepG2细胞48 h,部分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和染色质凝集等凋亡变化。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发现,JR6 49和196 μmol·L-1作用48 h能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明显降低(P<0.05, P<0.01)。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的检测结果表明,JR6 12.3, 49和196 μmol·L-1作用HepG2细胞48 h,胞浆细胞色素c表达增加,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且Bax/Bcl-2比值增加(P<0.05, P<0.01)。JR6 49 μmol·L-1和5-FU组上述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JR6可能通过促进细胞色素c释放、打破Bcl-2/Bax平衡诱导HepG2细胞凋亡。
  • 论著
    刘建新, 赵君宇, 晋小婷, 李卓玉, 宋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低浓度p,p'-滴滴涕暴露对大肠癌SW62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p,p'-滴滴涕1×10-12~1×10-6 mol·L-1作用于SW620细胞48和96 h后, 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用p,p'-滴滴涕1×10-10, 1×10-9和1×10-8 mol·L-1处理SW620细胞96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成员β-连环蛋白、磷酸化β连环蛋白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下游靶蛋白c-Myc 和细胞周期蛋白D1,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胱天蛋白酶原8和胱天蛋白酶原3表达水平。结果 p,p'-滴滴涕1×10-12~1×10-7 mol·L-1作用96 h,明显促进SW620细胞存活(P<0.01);p,p'-滴滴涕1×10-10, 1×10-9和1×10-8 mol·L-1处理SW620细胞96 h, 与对照组相比,G1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减少(P<0.01),S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成员β-连环蛋白和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以及下游靶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显著升高(P<0.01),磷酸化β连环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凋亡相关蛋白Bcl-2、胱天蛋白酶原8和胱天蛋白酶原3表达显著升高(P<0.01),Bax表达和胱天蛋白酶3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 低浓度p, p'-滴滴涕可能通过激活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及影响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促进SW620细胞增殖,抑制 SW620细胞凋亡。
  • 论著
    林萍萍, 李明春, 刘亮, 刘宁, 刘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厄洛替尼按时辰给药对肺癌裸鼠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HCC827人肺癌细胞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并随机分为6个厄洛替尼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厄洛替尼组分别在08:00, 12:00, 16:00, 20:00, 24:00及次日04:00 ig给予厄洛替尼5 mg·kg-1,模型组给予与厄洛替尼组等体积分数的溶剂磺丁基醚-β-环糊精溶液。测量21 d内裸鼠肿瘤体积变化,处死裸鼠后剥离肿瘤并称量其质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下游信号转导通路分子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以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1A(P21Waf1)的mRNA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厄洛替尼08:00和次日04:00组肿瘤体积显著缩小(P<0.05);厄洛替尼08:00,12:00和次日04:00组肿瘤质量显著降低(P<0.05)。与20:00组((0.70±0.36)g)比较,08:00((0.30±0.17)g)和次日04:00((0.39±0.29)g)组裸鼠肿瘤质量显著降低(P<0.05)。08:00组裸鼠肿瘤组织中EGFR和MAPK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20:00组(P<0.05),而P21Wa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厄洛替尼08:00和次日04:00组p-EGFR和p-MAP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厄洛替尼时辰给药对裸鼠移植肺癌的抗肿瘤作用具有时辰节律性,08:00给药组效果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GFR/MAPK/P21Waf1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论著
    周开宇, 吉海龙, 毛天明, 白志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苦参碱在体外诱导人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苦参碱0.5, 1.0, 1.5和2.0 g·L-1组,作用时间为24,48和72 h。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Bax、Bcl-2、胱天蛋白酶3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Bcl-2同源结构域蛋白抗体beclin1蛋白表达。随后在苦参碱作用前1 h加入终浓度为5 mmol·L-1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观察细胞beclin1和LC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苦参碱0.5~2.0 g·L-1能明显抑制D341细胞增殖,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24 h=0.994,r48 h=0.992,r72 h=0.996,P<0.01),而且可诱导D341细胞凋亡(r24 h=0.937,r48 h=0.947,r72 h=0.987,P<0.01);苦参碱浓度为2.0 g·L-1时,对D34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0.999,P<0.01)和凋亡的诱导作用(r=0.990,P<0.01)具有时间效应关系。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苦参碱2.0 g·L-1作用24 h,D341细胞出现气穴样的空泡结构,细胞染色质浓缩、边缘化;作用48 h,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明显,细胞胞浆中可见空泡;作用72 h,细胞核固缩明显,部分细胞可见核裂解,空泡明显增大。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实验结果表明,苦参碱0.5~2.0 g·L-1增强D341细胞Bax蛋白表达(r24 h=0.981,r48 h=0.967,r72 h=0.998,P<0.01),抑制Bcl-2蛋白表达(r24 h=-0.977,r48 h=-0.989, r72 h=-0.968,P<0.01)。苦参碱作用48 h可增强D341细胞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r48 h=0.995,P<0.01),作用24, 48和72 h能增强D341细胞beclin1蛋白的表达,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24 h =0.989,r48 h= 0.986,r72 h=0.966,P<0.01),自噬抑制剂3-MA可抑制此作用(P<0.05)。苦参碱能使D341细胞LC3-Ⅰ蛋白表达减少,LC3-Ⅱ表达增加, LC3-Ⅰ/LC3-Ⅱ比值降低(r24 h=-0.795,r48 h=-0.886,r72 h=-0.901,P<0.05);自噬抑制剂3-MA可抑制苦参碱对LC3-Ⅰ和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 (P<0.05)。 结论 苦参碱体外具有抑制D34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和促进自噬的作用。
  • 论著
    赵锡鹏, 罗月, 董超, 张凤梅, 凤志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乳腺癌细胞MCF7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MCF7细胞用VPA临床安全剂量0.5 mmol·L-1和临界剂量1 mmol·L-1分别预处理0, 24, 48和72 h,8Gy电离辐射后6 h,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焦点形成。对数生长期的MCF7细胞分别以VPA 0.5和1 mmol·L-1预处理72 h,4 Gy电离辐射后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MCF7细胞用VPA 0.5 mmol·L-1预处理24 h后,按照每皿接种细胞数分别给予电离辐射2 Gy(每皿500和1000),4 Gy(每皿2000和4000)和6 Gy(每皿8000和16000),计算克隆形成率。MCF7细胞分别用VPA 0.5和1 mmol·L-1预处理0, 24, 48和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独VPA 0.5 mmol·L-1处理0, 24, 48和72 h后,γ-H2AX焦点阳性率分别为(5.3±0.6)%,(10.8±1.0)%,(12.6±0.9)%和(17.8±1.1)%(r=0.985, P<0.05);VPA 1 mmol·L-1对γ-H2AX焦点形成有相同的影响趋势。单独照射组细胞核内γ-H2AX焦点阳性率为100%,其中表示DNA损伤较重的焦点较大且明亮的B类细胞所占比例为(16.5±1.8)%;与单独照射组相比,VPA 0.5 mmol·L-1预处理0, 24, 48和72 h后,B类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16.5±1.8)%,(28.9±1.0)%,(58.0±2.0)%和(70.8±0.9)%(r=0.986, P<0.05);VPA 1 mmol·L-1对辐射诱导的γ-H2AX焦点形成的影响有相同趋势。MTT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独给予VPA 0.5 mmol·L-1可显著降低细胞克隆形成率(P<0.05);与单独照射组相比,VPA预处理后接受电离辐射能显著降低细胞存活率(P<0.05)和细胞克隆形成率(P<0.05);VPA 0.5和1 mmol·L-1对细胞周期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临床安全剂量和临界剂量VPA对肿瘤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且对肿瘤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增加电离辐射所致的DNA双链断裂损伤的蓄积有关。
  • 论著
    高艺洋, 魏晓莉, 杨晓雯, 任凤霞, 郑建全, 郑志兵, 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硫代二酮哌嗪类化合物C87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磺酰罗丹明B法观察C87 0.05~1 μmol·L-1与A549,HCT116,HeLa和SMMC7721作用24,48和72 h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计算50%生长抑制浓度(GI50);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87 0.1~2.5 μmol·L-1作用HCT116和HeLa细胞6 h, C87 2.5 μmol·L-1作用0~6 h活性氧(ROS) 的生成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87 2.5 μmol·L-1伴随给予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用HCT116和HeLa细胞6 h ROS的生成量;用SRB法观察C87 0.05~1 μmol·L-1伴随给予NAC作用24和48 h对HCT116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C87 0.05~1 μmol·L-1作用24,48和72 h,可明显抑制A549, HCT116, HeLa和SMMC7721细胞存活(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72 h,r2=0.946,0.989,0.973和0.984 ,P<0.05);C87 1 μmol·L-1与上述4种肿瘤细胞作用24, 48和72 h能时间依赖性地抑制细胞存活(r2=0.983,0.956,0.951和0.873, P<0.05)。C87 0.25~2.5 μmol·L-1与HeLa细胞和HCT116细胞作用6 h,可诱发细胞内ROS产生,且呈浓度依赖性 (r2=0.760, P=0.045; r2=0.987, P=0.001);C87 2.5 μmol·L-1作用0.5~6 h,诱导ROS的产生呈时间依赖性 (r2=0.886, P=0.017; r2=0.994, P=0.000)。给予抗氧化剂NAC后能明显抑制C87引起的HeLa细胞和HCT116细胞ROS生成(P<0.05 ),NAC 5和10 mmol·L-1可明显逆转C87引起的HCT116细胞死亡,GI50值明显增大,作用24 h时GI50为1.446和1.134 μmol·L-1(C87处理组为0.513 μmol·L-1);处理48 h时GI50为0.882和1.166 μmol·L-1(C87处理组为0.333 μmol·L-1)。结论 化合物C87对A549, HCT116, HeLa和SMMC7721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细胞内氧化应激有关。
  • 论著
    华辰凤, 杨嵘, 刘羽欣, 黄丽娜, 张丽, 张添光, 田冬冬, 赵君, 赵增明, 王以美, 彭双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在雌二醇(E2)诱导大鼠青春期启动提前中的作用。方法 18日龄雌性SD大鼠分别经口给予玉米油和E2 50 μg·kg-1,连续给药5 d。观察大鼠阴道开口时间及卵巢组织变化;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下丘脑的GnRH、G蛋白偶联受体54(GPR54)和磷脂酶C(PL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玉米油对照组相比,E2组大鼠阴道开口时间显著提前约12.2 d(P<0.01)。卵巢组织切片可见黄体,且下丘脑GnRH, GPR54和PLC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47%, 55%和56%(P<0.05)。结论 E2诱发的大鼠青春期启动时间提前可能与调节下丘脑GnRH, GPR54和PLC表达相关。
  • 论著
    周莉, 王永, 杨春雷, 骆永伟, 姜娟, 贾玉玲, 桂博, 孙祖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G中药注射液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中 "过敏反应检查法"(以下简称为"药典法")和《中药、天然药物免疫毒性(过敏性、光过敏反应)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005版中载明的方法(以下简称为"指导原则法")分别评价并比较灯盏花素对豚鼠全身过敏反应,为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将豚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注射用灯盏花素5和50 mg·kg-1组,分别按照"药典法"和"指导原则法"观察豚鼠对注射用灯盏花素全身主动过敏反应。致敏阶段,豚鼠ip给予注射用灯盏花素溶液每只0.5 mL,剂量分别为5和50 mg·kg-1,隔日1次,共3次。"药典法"在首次致敏后第14和21天ip给予注射用灯盏花素每只1 mL激发;"指导原则法"在末次注射后第12天激发1次,观察豚鼠的过敏症状和过敏时间。结果 "药典法":第1次激发(首次致敏后第14天)注射用灯盏花素5 mg·kg-1组在不同时间点出现喷嚏1声和(或)搔鼻1次的现象,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kg-1组不同时间点出现喷嚏1声或2声和(或)搔鼻1次等现象,判定过敏反应阴性。第2次激发(首次致敏后第21天)灯盏花素5 mg·kg-1组给药后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出现发抖、喷嚏1声或2声和(或)搔鼻1次的现象,判定过敏反应阴性;注射用灯盏花素剂量50 mg·kg-1组4只豚鼠(4/4)给药后在不同时间点分别出现喷嚏1声和3声、咳嗽1声和2声、搔鼻1次以及排尿等现象;1只豚鼠(1/4)出现连续喷嚏3声和发抖,判定过敏反应阳性。"指导原则法":末次注射后第12天激发,注射用灯盏花素5 mg·kg-1组激发后10 min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症状,其中3只豚鼠出现搔鼻症状,为弱阳性;3只豚鼠出现喷嚏和(或)排尿症状,为阳性。注射用灯盏花素50 mg·kg-1组过敏症状包括搔鼻、喷嚏、咳嗽和(或)排尿症状,为阳性。结论 在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豚鼠全身过敏试验过程中,从动物数量、评定标准、观察时间和剂量设置等多方面要采取2种方法的优势,利用"药典法"对供试品进行初筛,一旦有疑似反应,最好采用"指导原则法"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
  • 论著
    刘银品, 唐深, 陆彩玲, 秦富, 孙斌, 许扬, 李习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NIH/3T3细胞中蛋白磷酸酶2A催化亚基C(PP2Ac)甲基化的影响。方法 1 H2O2 0,0.1,1,5,10和25 mmol·L-1刺激NIH/3T3细胞1 h,刃天青还原率检测细胞活性;2 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H2O2 0,0.1,1和5 mmol·L-1作用1 h后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3 分别用羧基端甲基酯酶(PME-1)抑制剂AMZ30 0,0.1,0.5,1.0,5.0和10.0 μmol·L-1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0,0.5,1和5 mmol·L-1预处理细胞30 min,再用H2O2 1 mmol·L-1作用细胞1 h,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4 免疫荧光实验观察NIH/3T3细胞H2O2 1 mmol·L-1处理1 h、AMZ30 10.0 μmol·L-1或NAC 1 mmol·L-1分别预处理30 min后再加H2O2 1 mmol·L-1处理1 h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结果 1 刃天青检测实验结果显示,H2O2对细胞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浓度≥0.1 mmol·L-1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2 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H2O2可致NIH/3T3细胞内去甲基PP2Ac蛋白表达升高,H2O2 0.1,1和5 mmol·L-1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AMZ30与NAC二者均可拮抗H2O2对细胞内PP2Ac去甲基的作用,与H2O2 1 mmol·L-1组相比,加入AMZ30 5.0和10.0 μmol·L-1或NAC 1和5 mmol·L-1细胞内去甲基PP2Ac含量明显降低(P<0.01);4 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加入H2O2 1 mmol·L-1刺激1 h后,细胞内去甲基PP2Ac的表达要高于正常细胞组,而用AMZ30 10.0 μmol·L-1与NAC 1 mmol·L-1干预后,去甲基PP2Ac表达降低。结论 H2O2可诱导NIH/3T3细胞内PP2Ac去甲基,而PME-1抑制剂AMZ30和抗氧化剂NAC均能拮抗H2O2诱导的PP2Ac去甲基作用。
  • 论著
    郭自景, 徐丹, 罗瀚文, 邓梓辛, 钟卫华, 汪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孕期尼古丁暴露所致宫内发育迟缓(IUGR)子代大鼠神经内分泌代谢编程改变的跨代遗传效应。方法 Wistar大鼠孕11 d起每天sc给予尼古丁2 mg·kg-1至分娩。子1代(F1)正常组和尼古丁组IUGR交叉配对而得子2代(F2):CC组(亲氏为正常F1)、CN组(父为正常F1,母为IUGR F1)、NC组(父为IUGR F1,母为正常F1)和NN组(亲氏为IUGR F1)。成年F2给予2周冰水游泳刺激,收集刺激前、后血样,采用放免试剂盒检测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皮质酮(CORT)水平,生化试剂盒检测葡萄糖、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水平。结果 慢性刺激前,NN组雄性子代血清CORT较CC组显著降低,为CC组的73.9%(P<0.05),CN和NC组雄性子代血清TG分别升高到CC组的1.43和1.52倍(P<0.05),同时CN, NC和NN组雌性子代血清TG分别升高到CC组的1.71, 1.80和1.81倍(P<0.05);慢性刺激后,CC组雄性子代血清CORT增加率为-1.67%,而NN组雄性子代血清CORT增加率为36.0%,NC组雄性及CN组雌性子代血糖显著升高,分别升高至各自CC对照组的1.61和1.62倍(P<0.01),同时各尼古丁组雌、雄中子代血清TG增加率均较CC组显著降低(P<0.05),具体表现为CN, NC和NN组雄性子代血清TG增加率分别降低至CC组的46.4%, 16.7%和7.7%,而相应雌性子代血清TG增加率分别降低至CC组的20.6%, 4.0%和8.4%。与CC组相比,慢性刺激前,NN组雌、雄性子代血清TCH分别下降40.5%和21.9%(P<0.01);慢性刺激后,雌性子代TCH增长率升高49.7%(P<0.05)。结论 孕期尼古丁暴露致大鼠神经内分泌代谢编程改变具有跨代遗传效应,且具有一定的性别和亲源性差异。
  • 论著
    李亚男, 孙黔云, 路青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原矛头蝮蛇毒(PMV)及其组分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部分生物学活性,进一步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Sephadex G-75凝胶层析方法分离不同分子质量范围的蛋白组分FⅠ, FⅡ和FⅢ。贫血小板血浆调节富血小板血浆使血小板为3×1011 L-1,血小板悬液分别与PMV, FⅠ, FⅡ和FⅢ 0.03 g·L-1预孵育5 min,血小板聚集仪测定PMV及其组分诱导血小板聚集活性;PMV, FⅠ, FⅡ和FⅢ 0.05 g·L-1分别与纤溶酶原0.1 U·L-1预孵育10 min,采用单一时间点测定和酶动力学测定PMV及其组分酶切发色底物S-2251的作用;将大鼠血浆与PMV, FⅠ, FⅡ和FⅢ 1.0 g·L-1分别孵育5和30 min,测定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PMV, FⅠ, FⅡ和FⅢ 10, 50和250 mg·L-1处理微血管内皮细胞24 h,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存活;PMV, FⅠ, FⅡ和FⅢ 0.1 g·L-1与含卵磷脂和不含卵磷脂的豚鼠红细胞悬液分别孵育不同时间,计算溶血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MV和高分子质量蛋白组分FⅠ(>71 ku)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61.0±5.8)%和(56.9±5.9)% vs(12.4±4.1)%)(P<0.01)。酶切发色底物S-2251结果显示,PMV与中分子质量组分FⅡ(18~37 ku)具有酶切发色底物的作用(P<0.01)。PMV和FⅠ可引起血浆凝固。与对照组相比,FⅡ组分和低分子质量蛋白组分FⅢ(<10 ku)明显使TT, APTT和PT的时间延长(P<0.01)。PMV, FⅠ及FⅡ导致内皮细胞解离悬浮,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存活率下降,分别为(56.8±3.6)%,(71.6±3.8)%和(58.2±5.5)%。在无卵磷脂条件下,PMV和FⅡ可缓慢地引起红细胞轻度溶血;在卵磷脂参与下,PMV和FⅡ引起豚鼠红细胞急剧溶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0.5 min内溶血率从(17.7±1.0)%分别升高至(81.0±4.0)%和(81.0±1.0)%(P<0.01)。结论 PMV在体外表现出多方面的血循毒性质的活性,不同分子质量蛋白组分活性机制及作用不同。
  • 论著
    罗凌凤, 崔栋, 龚春梅, 吴德生, 黄海燕, 刘建军, 张文昌, 庄志雄, 杨淋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酚A(BPA)对胚胎干细胞(ESC)分化潜能的影响,为合理评价BPA的安全性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制备及培养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和小鼠ESC,用BPA 0.1, 1, 10, 100和1000 μmol·L-1持续培养8 d,CCK-8法检测MEF和ESC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SC中α肌球蛋白重链mRNA表达并计算其半数最大分化抑制浓度 (ID50)。悬滴悬浮法培养的拟胚体,用BPA 0.001, 0.01, 0.1和1 μmol·L-1持续培养10 d,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拟胚体各胚层标志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BPA对小鼠ESC的IC50为5.22×10-4 mol·L-1,对MEF的IC50为6.25×10-4 mol·L-1,对小鼠ESC体外心肌细胞定向分化的ID50为7.0×10-7 mol·L-1。BPA 0.001和0.01 μmol·L-1可以上调拟胚体的中胚层标志基因胎肝激酶1和球蛋白转录因子1的表达。结论 BPA属于强胚胎毒性化合物。低浓度BPA对小鼠ESC分化为中胚层细胞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 综述
  • 综述
    梁晓南, 俞纲, 郑志兵, 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电压门控型钠离子通道(NaV1.1~NaV1.9)在细胞兴奋的产生和维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NaV1.7亚型主要分布于外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编码NaV1.7的SCN9A基因功能增强导致先天性神经痛,而功能缺失则导致无痛症,但并不影响运动、认知和心跳。NaV1.7与一些疼痛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相关,选择性NaV1.7阻断剂具有镇痛作用。因此,NaV1.7已成为疼痛治疗的潜在靶标。本文就NaV1.7与疼痛的关系进行综述。
  • 综述
    江洁冰, 周培岚, 郑志兵, 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片受体是一类重要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内源性阿片肽及阿片类药物结合的靶点,阿片受体激活后对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阿片受体在反复激活后,容易出现耐受,导致阿片成瘾。受体的内吞和再循环对受体复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受体的泛素化修饰参与了GPCR的转运过程,并且多数配体作用于阿片受体后,受体的泛素化水平明显升高。将阿片受体的泛素化位点突变后,对不同阿片受体亚型的内吞和降解过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了阿片受体的信号转导过程。本文着重对阿片受体3种亚型的泛素化修饰特点及泛素化对受体转运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樊鸿浩, 李茹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缺血灌注损伤主要指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液灌注后,脑组织损伤加重的病理现象。涉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相关细胞分子通路十分广泛,如NF-κB通路、酸敏感离子通路、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路和水通道蛋白通路等,其主要参与再灌注损伤机制包括基于炎症、凋亡相关通路调节机制;基于钙离子作用相关通路调节机制;基于细胞凋亡通路调节机制以及脑水肿变化的通路机制。本文拟总结主要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细胞分子通路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了解再灌注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 综述
    彭笑, 顾嘉杰, 顾贤波, 王凯, 袁仙丽, 李明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细胞介素36 (IL-36)包括IL-36α,IL-36β,IL-36γ和IL-36受体拮抗剂(IL-36Ra)。IL-36Ra, IL-36α,IL-36β和IL-36γ曾分别被命名为IL-1家族成员5, 6,8和9,它们均通过IL-1受体相关蛋白2和IL-1受体辅助蛋白介导信号通路。IL-36Ra能够阻止IL-36受体信号的活化。IL-36参与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文对IL-36的生物学特征、受体与信号通路、生物学活性及其在银屑病、局限性脱发、关节炎症、肺部炎症及其他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任改艳, 孙阿宁, 张晶晶, 邓超, 王峥涛, 窦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主动死亡过程,主要有3条通路参与引起细胞凋亡,即细胞内的线粒体通路、内质网通路和细胞外的死亡受体通路。近年研究表明,NF-κB与细胞凋亡关系密切,具有抑制凋亡和促进凋亡的双向调节作用,其在细胞凋亡中调节作用与凋亡抑制蛋白家族、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家族、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家族、c-Jun氨基端激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和Fas相关死亡域蛋白样白细胞介素1β转化酶抑制蛋白等有关。探索NF-κB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机制,对凋亡相关疾病的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NF-κB在细胞凋亡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崔栋, 杨淋清, 何云, 庄志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逐渐增多的研究表明,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化学物质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同时一些研究证实,Hedgehog (Hh) 信号通路在乳腺癌患者组织中存在异常激活,参与乳腺癌的发生、调节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促进肿瘤组织血管新生和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过程。本文通过对化学物质与 Hh 信号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阐述乳腺癌发病机制和乳腺癌的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线索。
  • 综述
    黎俊, 黄永平, 颜崇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铅中毒已成为危害我国公共健康的一个较大因素,传统的螯合剂药物副作用较大,且对损伤修复效果甚微,需要发现更理想的药物。抗氧化剂效果明显,副作用较小,且疗效较为持久,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此类药物的铅中毒治疗作用。本文综述国内外关于铅中毒的抗氧化药物治疗进展,介绍葛根素、槲皮素、姜黄素、大蒜素和褪黑素5种抗氧化药物治疗铅中毒的的实验研究进展,这5种药物能有效降低血铅含量,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并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修复铅对细胞、器官组织的损伤,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