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15, 29(1): 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王立生, 王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鞘氨醇(S1P)是重要的磷脂代谢产物并介导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包括细胞增殖、存活和迁移等。S1P在细胞内由鞘氨醇激酶(SphK)使鞘氨醇磷酸化而形成。S1P代谢的异常调节已经成为血液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利用抑制剂、激动剂及抗体等靶向SphK-S1P 信号通路(包括S1P受体及参与合成和降解的关键酶)已经成为血液肿瘤的新治疗策略。本文综述了SphK-S1P的重要生理作用,重点阐述了其异常调节机制及其靶向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病理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对磷脂代谢和信号调控进行了概述,然后总结了S1P的合成、代谢、病理和生理作用、异常调节机制以及在血液肿瘤中靶向策略。另外,还讨论了靶向SphK信号通路在新药研发中的前景和重要性。
  • 前沿论坛
    李爱玲, 宋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标志物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能够判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指示物,根据特性可将其分为小分子生物标志物、大分子生物标志物、复合生物标志物和生物种群标志物。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监测疾病的发展和严重程度,检验临床治疗效果,预测个体发病的风险,并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生物标志物的选择需要详尽和严格的临床验证,并考虑其在特定临床情况下使用的可行性和易用性。随着对生物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其应用逐步从单一化向组合化发展。将生物标志物与其他检测手段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加早期、快速而准确地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论著
  • 论著
    徐茂磊, 张艳丽, 周玲, 张静, 姚庆收, 杨小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OK432作为佐剂制备的内皮细胞疫苗体内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方法 以OK432为佐剂,体外混合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HUVEC-OK432疫苗。雄性健康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肝癌细胞5×105建立肝癌肺转移模型,皮下注射HUVEC-OK432疫苗,分别在预防性和治疗性免疫中评价HUVEC-OK432疫苗抗肿瘤转移活性;皮内注射5×104肝癌细胞建立皮内肿瘤血管模型,皮下注射HUVEC-OK432疫苗,评价HUVEC-OK432疫苗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活性;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小鼠免疫血清中HUVEC抗体水平;采用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实验考察HUVEC-OK432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 肺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在预防性和治疗性免疫中,HUVEC-OK432免疫均能有效降低小鼠肺上的肿瘤转移灶数目(P<0.01);皮内肿瘤血管模型的结果显示, HUVEC-OK432免疫能显著降低肿瘤新生血管的数目(116.5±20.6 vs 45.0±8.9, P<0.01);ELISA测定抗体的结果显示, HUVEC-OK432初次免疫后1周小鼠即产生了高滴度的特异性HUVEC抗体,随免疫次数的增加抗体水平不断升高,且该抗体在体外可以显著抑制HUVEC细胞的增殖;CTL实验的结果表明,HUVEC-OK432免疫组淋巴细胞体外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HUVEC的作用。结论 HUVEC-OK432疫苗免疫可以有效诱导小鼠产生靶向内皮细胞的免疫应答,从而有效抑制小鼠肝癌细胞转移。
  • 论著
    张彦敏, 段丽红, 李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激活心肌内源性大麻素1型(CB1)受体是否通过改变蛋白激酶C(PKC)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探讨激活CB1受体导致PKC活性变化的信号途径。方法 利用酶解法制备大鼠心室肌细胞,分别单独应用CB1受体特异性激动剂2-氯乙胺花生四烯酸(ACEA)100 nmol·L-1、CB1受体阻断剂AM251 100 nmol·L-1或PKC非特异性激动剂十四烷酸乙酸大戟二萜醇酯(PMA) 500 nmol·L-1孵育细胞10 min;此外提前应用AM251或PMA孵育细胞5 min后,再用ACEA孵育细胞10 min。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单个心肌细胞的L型钙电流;应用PepTag非放射性蛋白激酶C检测系统检测细胞PKC活性;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中二酰甘油(DAG)的含量;Western 蛋白印迹法测定磷脂酶Cβ(PLCβ)和磷酸化磷脂酶Cβ(p-PLCβ)表达。结果 给予ACEA激动大鼠心肌细胞的CB1受体,可显著抑制L型钙电流,最大峰值电流密度由11.4±0.8降至(6.4±1.5)pA·pF-1;预先给予AM251或PMA可以完全阻断此抑制效应。检测心肌细胞PKC活性发现,与正常对照组(1.59±0.50)μmol·min-1·L-1相比,ACEA组心肌细胞PKC活性为(0.69±0.48)μmol·min-1·L-1,明显降低;同样预先给予AM251或PMA完全阻断ACEA对PKC活性的抑制效应。而给予ACEA没有影响心肌细胞DAG含量和PLCβ的磷酸化。结论 激活心肌细胞CB1受体后抑制细胞PKC的活性,从而抑制L型钙电流,此过程没有PLCβ-DAG途径参与。
  • 论著
    谢英花, 张楠, 马燕山, 张建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硫氢化钠(NaHS)对离体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线粒体保护途径,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离体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心肌缺血2 h后,模型组继续灌注K-H液2 h;NaHS组分别灌注含NaHS 5,10和20 μmol·L-1的K-H液2 h。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测定心肌线粒体活力、膜肿胀度及线粒体总ATP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线粒体膜肿胀,线粒体活力下降;模型组线粒体内总ATP酶、GSH-Px和SOD活性(分别为4.76±0.25,68.59±2.00和(23.37±1.13)kU·g-1蛋白)低于假手术组(分别为11.23±0.65,133.37±3.47和(74.42±1.97)kU·g-1蛋白),MDA含量(1.45±0.09)μmol·g-1蛋白)高于假手术组(0.85±0.05)μmol·g-1蛋白);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104±6)U·L-1高于假手术组(50±3)U·L-1(P<0.01)。与模型组相比,NaHS 5,10和20 μmol·L-1组明显抑制膜肿胀,线粒体活力有所恢复;线粒体内总ATP酶(分别为5.06±0.22,7.72±0.37和(10.57±0.44)kU·g-1蛋白)、GSH-Px(分别为87.94±1.65,106.66±2.14和(125.57±2.12)kU·g-1蛋白)和SOD(分别为39.00±1.00,57.46±1.21和(69.56±1.56)kU·g-1蛋白)活性明显升高,MDA(分别为1.28±0.09,1.06±0.06和(0.89±0.04)μmol·g-1蛋白)含量降低(P<0.05或P<0.01);冠脉流出液中LDH活性(分别为84±3,70±4和(60±4)U·L-1)显著减低(P<0.01)。结论 NaHS对离体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有关。
  • 论著
    韩双雪, 郑海洋, 刘洋, 麦紫君, 黄秀娴, 何晓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病变与肝Ⅰ相药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为早期和长期药物干预AD病程提供实验参考。方法 制备B6.129-PS1M146V/APPSwe/TauP301L三重转基因AD模型小鼠(3×Tg AD小鼠)及同系非转基因正常小鼠(NTg小鼠)肝组织总RNA和总蛋白质样品,逆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肝核因子4(HNF4)等7种核受体和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1a2(Cyp1a2)等7种CYP 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基因转录谱差异;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技术检测差异显著的目的基因蛋白质水平。结果 与NTg小鼠相比,3×Tg AD小鼠HNF4、雌激素受体(ERα)及组成型雄甾烷受体均下调近66%(P<0.01),孕烷X受体和芳香烃受体分别上调1.84和1.64倍(P<0.05),糖皮质激素受体及受氧化应激激活的核因子E2相关因子未见显著变化;主要药物代谢酶Cyp2b10及Cyp2a5 mRNA分别降低至正常小鼠水平的3%(即下降97%,P<0.01)和30%(P<0.05),Cyp2e1、Cyp2j9、Cyp3a11基因的转录水平则分别上调了2.26 倍、2.42倍和3.66倍(P<0.05);Cyp1a2和Cyp2d22基因转录在两种小鼠中无明显差异。Western蛋白印迹分析证实,3×Tg AD小鼠ERα和CYP2a5明显下降(P<0.05)而Cyp3a11表达则明显上升(P<0.05),蛋白质表达变化的趋势与其相应mRNA水平改变一致。结论 3×Tg AD小鼠肝内核受体基因及CYP酶基因转录谱发生显著改变,提示AD病变可能干扰机体肝代谢功能,对机体内源性及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运产生影响。
  • 论著
    赵旺, 赵水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诱发HepG2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 HepG2细胞分别给予胰岛素0.5 μmol·L-1,匹伐他汀1, 10和100 μmol·L-1,阿托伐他汀1, 10和100 μmol·L-1,以及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1+MK886 100 μmol·L-1。48, 72和96 h后检测细胞残余[125I]胰岛素结合率,[3H]D-葡萄糖摄取率,糖原和三酰甘油(TG)含量;作用48 h时细胞载脂蛋白A5(ApoA5)mRNA、ApoA5蛋白和Akt信号通路。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残余[125I]胰岛素结合率和糖原含量无明显作用。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1增加TG含量(mg·g蛋白:0.71±0.04 vs 1.51±0.05, P<0.05),降低[3H]D-葡萄糖摄取率(37.2±3.2 vs (26.7±1.9)μmol·g-1·h-1, P<0.05),减少磷酸化Akt表达水平(0.92±0.09 vs 0.32±0.02, P<0.05),升高ApoA5 mRNA(0.30±0.02 vs 0.69±0.06, P<0.05)和蛋白表达水平(0.30±0.04 vs 0.91±0.03, P<0.05),与胰岛素0.5 μmol·L-1组类似。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1上述作用与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0.729, P<0.05),而MK886可拮抗这些作用。结论 阿托伐他汀100 μmol·L-1时间依赖性地增强ApoA5表达,导致细胞糖脂代谢异常,诱发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
  • 论著
    韩红梅, 陈梅花, 朴东明, 崔明花, 朴熙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防治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采用(自由摄取)胆碱缺乏氨基酸(CDAA)饮食诱导建立NASH模型的同时,每周2次(周二和周六) ip给予1,25(OH)2D3 1, 5和10 μg·kg-1。第12周末,测量大鼠体质量、肝质量,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和肝组织TG水平;苏木素和伊红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6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指数明显增加(P<0.01);血清GPT和GOT和肝组织TG水平明显升高(P<0.01),血清CHO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NAS积分和CD68, TGF-β1和α-SM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予1,25(OH)2D3治疗后,5 μg·kg-1剂量组肝指数下降(P<0.05);血清GPT和GOT活性均明显下降(P<0.05);5 μg·kg-1剂量组血清TG水平显著升高(P<0.01);5 μg·kg-1剂量组肝组织TG水平、NAS积分和CD68, TGF-β1, α-SM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1,25(OH)2D3可通过抑制肝组织的CD68、TGF-β1和α-SMA蛋白表达改善NASH大鼠炎症。
  • 论著
    魏守鹏, 李语玲, 梁慧, 宫琦, 王燕婷, 梁建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改进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NO)合成的工艺路线,并初步评价其戒酒药理活性。方法 以马钱子碱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其氮氧化物,并进行结构分析和纯度鉴定。雄性嗜酒Fawn-Hooded(FH/Wjd)大鼠(乙醇偏爱率 >65%)分别sc给予BNO 30, 50, 70, 90, 120和150 mg·kg-1,每日2次,处理1 d,记录饮酒量。雄性FH/Wjd大鼠分别sc给予BNO 70 mg·kg-1,每日2次,处理1 d,分为2个小组,分别记录总饮水量及蔗糖溶液饮用量和糖水偏爱率。结果 马钱子碱经过氧化处理后得到的衍生物结晶经1H-NMR分析为BNO。BNO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嗜酒FH/Wjd大鼠的饮酒量,最小有效剂量70 mg·kg-1。给予BNO 70 mg·kg-1后,FH/Wjd大鼠的总饮水量、蔗糖溶液饮用量和糖水偏爱率与对照组大鼠无差异。结论 BNO可特异性地抑制饮酒行为,改善乙醇依赖症状。
  • 论著
    李帅, 王玉霞, 李海霞, 贾培媛, 刘坤璐, 贾启燕, 单俊杰, 马百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茯苓总多糖(PCP)对人用H1N1流感疫苗抗原和乙肝疫苗抗原的佐剂作用。方法 在50℃条件下,采用水提、醇沉、透析和冷冻干燥方法制备PCP。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单糖组成。H1N1流感病毒裂解液为抗原(每鼠3 μg),与PCP(每鼠0.2或1.0 mg)联用,肌内注射免疫小鼠1次,免疫后14 d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乙肝表面抗原(HBsAg)蛋白为抗原(每鼠2 μg),与PCP(每鼠1.0 mg)联用,肌内注射免疫小鼠2次,于第2次免疫后14, 21, 28和35 d, 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IgG滴度。结果 PCP中多糖含量为40.8%,由岩藻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 摩尔比为1.00:1.36:0.48:2.67。PCP与H1N1流感抗原联用免疫小鼠1次,能明显提高小鼠抗原特异性抗体IgG滴度(P<0.05),效果与铝佐剂相当。与单用HBsAg抗原组相比,PCP与HBsAg联用初次免疫即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抗原特异性抗体滴度(P<0.01),且与铝佐剂组无显著性差异;二次免疫后14~21 d,PCP与HBsAg联用组小鼠抗体水平进一步升高,且高于铝佐剂组(P<0.05),28~35 d PCP与HBsAg联用组小鼠抗体滴度与铝佐剂组相当。结论 PCP对人用H1N1流感疫苗和HBsAg疫苗具有良好的佐剂活性,该多糖能显著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
  • 论著
    熊克朝, 徐伟, 李志刚, 张纲, 李泽君, 韩刚, 李磊宁, 袁本利, 王和枚, 吴纯启, 李振江, 唐春萍, 丁日高, 王全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T细胞依赖性抗体反应(TDAR)大鼠模型,研究参麦注射液( SMIJ )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按分组分别ig给予环孢素A(CSA)0.02 g·kg-1,iv给予SMIJ溶剂或SMIJ 0.6,1.2和2.4 g·kg-1,每天1次,连续28 d。于给药第15天和第22天经左后足趾sc给予钥孔其虫戚血蓝蛋白(KLH) 2.4 mg·kg-1进行免疫刺激。实验期间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每周测体质量和摄食量。在第20天和第29天用ELISA法分别测定大鼠血清KLH-IgM和KLH-IgG抗体浓度,第29天活杀大鼠,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及白细胞分类,用天平称取肺、肝、脾和胸腺质量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肝、脾、胸腺和淋巴结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期间未见大鼠死亡,各给药组体质量增长和摄食量无异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KLH-IgM和KLH-IgG抗体浓度均明显增高(P<0.01),提示KLH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与模型组相比,血清KLH-IgM和KLH-IgG抗体浓度在CSA组均明显降低(P<0.01),而在SMIJ溶剂组和给药组则无明显变化。给药后第29天,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各项血液学指标和脏器系数无差异,各组织脏器亦无明显病变;与模型组相比,CSA组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脾和胸腺脏器系数均明显降低(P<0.05, P<0.01),脾出现白髓范围和脾小体淋巴细胞数目减少及淋巴小结界限不清等免疫抑制现象,而SMIJ溶剂和给药组各项血液学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改变,各组织脏器亦无明显病变。结论 建立了SD大鼠TDAR研究模型,连续尾静脉给予SMIJ 28 d对SD大鼠TDAR无明显影响。
  • 论著
    王雁, 汤纳平, 惠涛涛, 富欣, 李华, 杨琛懋, 周国民, 马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氯胺酮的线粒体毒性,从而探讨氯胺酮可能的毒性机制。方法 Hep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齐多夫定10~2000 μmol·L-1培养7 d,或加入氯胺酮50~3000 μmol·L-1培养24 h,CCK8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epG2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齐多夫定100 μmol·L-1培养7 d后,或加入氯胺酮100和1200 μmol·L-1培养24 h,化学发光法检测胞内ATP合成水平,荧光探针法检测胞内钙离子浓度、活性氧及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同时设齐多夫定1000 μmol·L-1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mtD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齐多夫定10~2000 μmol·L-1可以抑制细胞存活,IC50为100 μmol·L-1;氯胺酮1000~3000 μmol·L-1抑制细胞存活,IC50为1200 μmol·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齐多夫定100 μmol·L-1组线粒体ATP合成水平显著下降(P<0.05),胞内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P<0.05),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P<0.05),ΔΨm显著下降(P<0.05),而1000 μmol·L-1可以明显干扰mtDNA表达水平(P<0.05)。氯胺酮100 μmol·L-1组ATP合成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氯胺酮1200 μmol·L-1组ATP合成水平显著下降(P<0.01),活性氧水平和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P<0.01),ΔΨm显著下降(P<0.05),mtDNA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 氯胺酮可以通过干扰线粒体代谢功能而诱导线粒体损伤。
  • 论著
    周瑾, 寇皓, 郭喻, 张郦, 汪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孕期咖啡因暴露(PCE)子代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孕鼠妊娠第11天开始,每天灌胃给予咖啡因120 mg·kg-1至自然产仔。仔鼠断奶后改为高脂饲料喂养,16周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17~19周行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20周再次进行OGTT后处死。检测慢性应激前、后血清皮质酮、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肝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和葡萄糖转运体2(GLUT2)的mRNA表达;HE染色观察肝和胰腺形态。结果 PCE组仔鼠1周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11周开始体质量增长率显著增加(P<0.05);应激前血皮质酮浓度降低(P<0.01),而应激后升高(P<0.01);应激前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无差异,血胰岛素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应激后血糖和IRI均升高(P<0.05,P<0.01),血胰岛素改变不明显;应激前OGTT血糖曲线差异不明显,血胰岛素释放升高(P<0.05),应激后血糖代谢加快(P<0.05,P<0.01),胰岛素释放无明显差异;肝IR、IRS2和GLUT2的mRNA表达,应激前、后均无差异(应激后IR表达例外,低于对照组,P<0.05);相对于对照组,PCE组仔鼠肝组织出现脂肪变性,胰岛数量减少且出现萎缩。结论 PCE子代出生后高脂饮食下出现HPA轴低基础活性和高应激敏感性反应,并伴随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发生。
  • 论著
    汪宁, 张冬霞, 张素才, 杜牧, 李晶丽, 孙云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肾损伤尿液生物标志物对于不同药物诱导的大鼠肾损伤的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SD大鼠分别ip给予硫酸庆大霉素30, 100和200 mg·kg-1,每天1次,给药14 d,以给药当天为第1天(d 1),分别于d 4, d 7, d 10和d 15给药前采集动物尿液及全血;2 SD大鼠一次性分别iv给予多柔比星3, 6和9 mg·kg-1,于药后d 4, d 7, d 10和d 15采集动物尿液及全血;3 SD大鼠分别ig给予腺嘌呤30和60 mg·kg-1,每天1次,给药10 d,于d 4, d 7和d 11给药前采集大鼠尿液及全血;检测动物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丛生蛋白(Clu)、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以及血清中肌酐(Cre)和尿素氮(BUN)的水平。HE染色观察各时间点肾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 硫酸庆大霉素30 mg·kg-1组于d 10,100和200 mg·kg-1组于d 7可见肾间充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扩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蛋白管型。30 mg·kg-1组Kim-1和Cys C于d 4,β2-MG于d 7开始升高(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100 mg·kg-1组Clu, Cys C和β2-MG于d 4开始升高(P<0.05),BUN于d 10开始升高(P<0.05),Cre无明显变化;200 mg·kg-1组Kim-1, Clu, Cys C和β2-MG于d 4开始升高(P<0.05),Cre于d 4、BUN于d 7开始升高(P<0.05)。2 多柔比星6和9 mg·kg-1组d 15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滴样变性,蛋白管型,肾小管扩张。6 mg·kg-1组Clu, Cys C, β2-MG于15 d开始升高(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9 mg·kg-1组β2-MG于d 10开始升高(P<0.05),Kim-1, Clu和Cys C于d 15开始升高(P<0.05),BUN于d 15开始升高(P<0.05),Cre无明显变化(P>0.05)。3 腺嘌呤30 mg·kg-1组于d 11,60 mg·kg-1组d 4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小管扩张。30 mg·kg-1组Kim-1于d 4开始升高(P<0.05),Clu和Cys C于d 7,β2-MG于d 11开始降低(P<0.05),Cre和BUN无明显变化;60 mg·kg-1组Kim-1于d 4开始升高(P<0.05),Clu和Cys C于d 7,β2-MG于d 11开始降低(P<0.05),Cre和BUN于d 4开始升高(P<0.05)。各标志物ROC曲线下面积(AUC)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组Kim-1和Clu的AUC高于BUN;多柔比星组Cys C高于BUN,Clu的AUC高于Cre;腺嘌呤组Clu的AUC高于BUN,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硫酸庆大霉素及多柔比星损伤模型中,β2-MG出现变化较早,且在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下变化较为稳定,具有一定肾损伤早期预测的能力。Clu在3种肾损伤模型中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作为肾损伤标志物应用于药物肾毒性的评价。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安磊, 李静, 金增亮, 李云峰, 李锦, 张有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人源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hNET)稳定表达细胞系,并对细胞系hNET的结合和重摄取功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hNET转染于母细胞-人胚肾(HEK)293细胞(HEK293-hNET);采用RT-PCR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对HEK293-hNET细胞系进行鉴定和稳定性验证;采用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检测HEK293-hNET的结合和重摄取功能。并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地昔帕明(DIM)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双重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DLX),在0~1×10-4 mol·L-1浓度梯度范围绘制药物与hNET的结合与重摄取抑制曲线,进一步验证HEK293-hNET细胞系的结合和重摄取功能。结果 RT-PCR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EK293-hNET细胞系在15代内均稳定表达hNET;放射性配基结合实验表明,HEK293-hNET细胞具有内源性hNET的结合和重摄取功能。并且,DIM和DLX与HEK293-hNET细胞中hNET具有明显的特异性结合(Ki值分别为2.45和3.40 nmol·L-1),并可显著抑制hNET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作用(IC50分别为5.78和10.23 nmol·L-1)。结论 成功建立的可稳定表达hNET的HEK293-hNET细胞系具有内源性hNET的结合和重摄取功能,可用于hNET靶标药物研究。
  • 实验方法
    魏会妙, 尹洪萍, 阎政礼, 付虎, 朱江波, 朱勇飞, 张天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大鼠体外多器官细胞共培养(IdMOC)方法检测药物靶细胞毒性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大鼠多器官原代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浓度0.143, 0.286, 0.572, 1.144, 2.289和4.578 mmol·L-1,硫酸链霉素0.214, 0.429, 0.858, 1.715, 3.431和6.862 mmol·L-1,多柔比星4.310, 8.620, 17.242, 34.483和68.967 μmol·L-1,白消安0.508, 1.015, 2.03, 4.06和8.12 mmol·L-1,均作用24 h后,对心肌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肝细胞、肾皮质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形态的变化,并用MTT比色法测定并计算各IC50值。结果 红霉素的毒性为:肺泡巨噬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心肌细胞 >肾皮质细胞 >肝细胞;链霉素的毒性为:肺泡巨噬细胞 >肾皮质细胞 >心肌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肝细胞;多柔比星的毒性为:星形胶质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 >肾皮质细胞 >肝细胞 >心肌细胞;白消安的毒性为:星形胶质细胞 >心肌细胞 >肺泡巨噬细胞 >肾皮质细胞 >肝细胞。结论 利用大鼠IdMOC模型可检出受试物多数已知的靶器官毒性,同时发现了一些可能的潜在毒性。
  • 综述
  • 综述
    王智超, 蒋雅楠, 白云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首要的致死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兰尼碱2受体(RyR2)是心肌细胞肌浆网上重要的钙释放通道,其调控机制复杂,一些相关研究仍存在争议。RyR2的基因突变、结构改变、功能障碍或与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异常均可造成RyR2受体的钙释放阈值降低,引起肌浆网钙异常释放,诱发或加重多种心脏疾病。以RyR2为靶点的药物对心脏疾病很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一种针对RyR2靶点的新药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随着RyR2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必将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药物研发等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本文就RyR2参与重大心脏疾病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 综述
    邹剑, 刘培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Toll样受体(TLR)尤其是TLR3作为介导天然免疫反应的一类模式识别受体,在AS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LR3属于TLR/IL-1受体超家族的I型跨膜蛋白,由胞外区、侧翼区、跨膜区和胞质尾区4部分组成。TLR3在胎盘和胰腺组织表达最高,选择性地表达于树突状细胞的内涵体,在其他细胞类型则表达于细胞膜。TLR3识别病毒来源的双链RNA,激活干扰素调节因子及NF-κB,引起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研究发现,TLR3与AS早期病变(内皮受损和泡沫化细胞形成)密切相关;也有研究发现TLR3在AS进程中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本文就TLR3在AS疾病进程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综述
    莫泽君, 李汉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的病理特征,其中神经酰胺在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神经酰胺能激活细胞凋亡通路,增加线粒体膜通透性,诱导内质网应激,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从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诱导胰岛素抵抗;通过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抑制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激活剂、基因干预或运动等方法,干预神经酰胺合成和代谢,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本文将阐述神经酰胺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以及干预研究进展。
  • 综述
    于洋, 张明, 陈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肥胖是由多种炎性因子诱导产生的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在肥胖过程中,脂肪组织内稳态平衡被打破,巨噬细胞数量增加。极化的巨噬细胞在肥胖状态下的脂肪组织微环境中,与脂肪细胞相互作用引起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组织区域免疫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是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始动因素,巨噬细胞募集/极化及脂肪前体细胞巨噬样变是脂肪组织区域免疫异常的中心环节, 通过炎症信号通路与胰岛素信号通路之间的交叉对话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分子, 引起胰岛素抵抗。这种免疫异常为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为肥胖及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思路。
  • 综述
    刘妍, 黄燕青, 黄淑琼, 文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等生物膜上一类允许离子通透的蛋白质。许多离子通道,如大多数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部分氯通道受电压门控调节,这些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人参皂苷是中药人参、西洋参和三七等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Ra1, Ra2, Rb1, Rb2, Rb3, Rc, Rd, Rg3和Rh2等原人参二醇,以及Re, Rf, Rg1, Rg2和Rh1等原人参三醇等。本文综述了人参皂苷多种成分对各种电压门控钠通道、钾通道、钙通道和氯通道的不同作用特点及可能的机制,提示人参皂苷多种成分不仅能直接作用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还可以通过G蛋白和一氧化氮等信号通路途径,间接影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功能。
  • 综述
    黄志华, 李良东, 韩立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染料木素是从大豆、三叶草、葛根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异黄酮化合物,为植物雌激素的一种。其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能与雌激素胞膜及胞内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如抗肿瘤作用、神经保护作用、调节骨代谢与脂代谢、抗肝纤维化、心血管保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文从神经毒性物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去卵巢大鼠神经损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染料木素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文献分析表明,染料木素可通过直接与淀粉样蛋白β(Aβ)结合、抗氧化作用、抑制Ca2+超载、减轻谷氨酸的毒性、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及调节信号转导通路实现对各种因素所致的神经损伤保护效应。
  • 综述
    陈华英, 张跃飞, 金若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OTC类解热镇痛药,肝毒性是其主要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对APAP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使用miRNA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发现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循环miRNA和血清酶等,在临床和动物研究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经典生物标志物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联合评价有利于提高预测和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结合APAP肝毒性机制的研究,对近年来发现的APAP肝毒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分类描述,为临床应用APAP时出现肝毒性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供其他具有潜在肝毒性类药物的研究提供借鉴。
  • 综述
    况慧娟, 杨林, 许恒毅, 张婉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纳米氧化锌因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已成为目前抗菌材料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和分析,详细介绍了纳米氧化锌的强抗菌性能,并介绍了粒径大小、浓度、与细菌作用时间、细菌的类型及外界条件等因素对其抗菌性能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制,主要包括锌离子的释放、与细菌表面的相互作用、活性氧及光催化机制,进一步对纳米氧化锌在今后研究中的抗菌机制和安全性研究及其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综述
    金欢欢, 陈琴, 陈连云, 张峰, 陆茵, 郑仕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小RNA(miRNA)是一段含21~23个核苷酸的小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UTR部分或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或降解mRNA,进而调节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肝星状细胞由静息态向活化态转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过程。近年研究发现,miRNA-29(miR-29)在静息态的肝星状细胞中高表达,且在肝纤维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调控参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增殖等。本文针对近年来miR-29在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综述
    李劲草, 孙岚, 姜爽, 刘岩, 姚红娟, 蒲韵竹, 朱静雨, 张英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增强的透过与滞留(EPR)效应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DDS)对肿瘤组织靶向性的生物学基础。肿瘤血管和淋巴系统结构功能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是EPR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NDDS载体的粒径、形态及表面理化性质、系统对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和肿瘤组织微生化环境是肿瘤组织中EPR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载体粒径和形态的选择和表面理化性质的设计,提高系统对肿瘤组织的血液灌注及改变肿瘤组织微环境,可以实现对EPR效应的人为调节,提高NDDS对肿瘤组织的选择性,充分发挥EPR效应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对NDDS在肿瘤组织中的EPR效应原理及影响因素等进行综述。
  • 综述
    欧红梅, 周长慧, 涂宏刚, 常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体外哺乳动物细胞遗传毒性试验假阳性率高的不足引起了毒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体外微核试验常用的啮齿类动物细胞系如CHO, V79, CHL和L5178Y,易产生假阳性结果,可能原因之一是啮齿类动物细胞系的p53基因为突变型,即p53基因功能缺陷。但也有观点认为,p53基因功能不同的细胞系不影响体外微核试验结果的判定。本文主要比较了不同细胞系体外微核试验结果,包括常用的p53基因功能缺陷的啮齿类动物细胞系、p53基因功能完整的细胞系和p53基因功能缺失的NH32细胞。希望有助于阐明遗传毒性化合物引起p53功能不同的细胞系的DNA损伤的机制,合理选择体外微核试验系统,从而降低体外微核试验结果的假阳性率。
  • 综述
    霍娇, 李岩, 陈锦瑶, 张立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位于人类X染色体短臂,参与糖基磷脂酰肌醇(GPI)连接蛋白的早期合成。Pig-a基因突变后不能正常合成GPI连接蛋白,致使细胞表型缺失,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发病的分子机制。该特性被应用于一项新的体内致突变试验-Pig-a基因突变试验:动物经过一次或多次染毒,一段时间后收集少量目标细胞,即可采用流式细胞术或有限稀释法对细胞突变频率进行定量检测,从而判定化学物的致突变性。Pig-a基因突变试验具有相对快捷、样品需求量小、可与重复毒性试验相结合的优势,能够更为全面可靠地评价受试物遗传毒性,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