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10-25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廖长秀, 吴勇, 平洁, 敖英, 文印宪, 汪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不同时期外源活化相关CYP450亚型——CYP1A1,CYP1B1,CYP1A2,CYP2B1/2和CYP2E1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分离大鼠HSC,接种在无包被塑料培养瓶中作为HSC自氧化活化模型,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HSC活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HSC自氧化激活的不同时期多种外源物活化相关CYP450亚型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在塑料培养瓶中培养1 d的HSC并不表达α-SMA,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α-SMA表达逐渐增强,培养11 d的HSC处于完全活化状态,能表达典型肌丝条纹和较强α-SMA,说明培养1,2,5和11 d的HSC分别处于未活化期、活化早期、中期和晚期。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在未活化的HSC(培养1 d)中,有CYP1A1,CYP1B1,CYP1A2,CYP2B1/2和CYP2E1的mRNA表达;在HSC活化早期(培养2 d),CYP1B1,CYP2B1/2,CYP2E1 mRNA表达最高,分别为未活化HSC的2.1,1.6(P<0.05)和23.9(P<0.01)倍;而在活化中期(培养5 d)及晚期(培养11 d),这些CYP亚型表达显著降低甚至测不出。然而,CYP1A1和CYP1A2在整个活化过程均持续下降。结论 多种外源物活化相关CYP450亚型在HSC自氧化激活过程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CYP1B1,CYP2B1/2和CYP2E1的mRNA表达在活化早期显著升高,这些变化可能与HSC的早期激活增殖有关。
  • 论著
    尚文斌, 罗卓卡, 李雪华, 刘磊, 王伟, 陈可塑, 王中越, 陈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异丙嗪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①豚鼠在体心脏实验:按照顺序累加静脉推注异丙嗪盐酸盐0.5,1,3和5倍临床剂量,即3.83→7.67→15.33→38.33 mg·kg-1的顺序累加静脉推注,每组持续5 min,于处理后5 min后记录心电图。② 豚鼠离体心电图实验:按照顺序灌流异丙嗪盐酸盐0.1→1→10→50 μmol·L-1。上一浓度灌流结束后随后灌流下一浓度,每一组灌流持续5 min,分别记录各浓度组给药5 min后的心电图。③ 记录豚鼠左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实验:按照顺序灌流异丙嗪盐酸盐0.1→1→10→50 μmol·L-1,每一组灌流持续5 min,分别记录各浓度组给药5 min后的L型钙电流。④ 记录HEK细胞表达的hNav1.5和hERG电流:记录hNav1.5电流按照异丙嗪1 →3→10→30 μmol·L-1的顺序灌流,记录hERG电流按照异丙嗪0.3→1→3→10 μmol·L-1的顺序灌流,于灌流的5 min末记录各自的电流。结果 ① 在体心电图结果表明,异丙嗪15.35 mg·kg-1剂量显著延长QRS间期(P<0.05);38.33 mg·kg-1延长QRS,QTc和P-R间期并减慢心率(P<0.05)。② 异丙嗪10 μmol·L-1明显减慢离体豚鼠心脏心率(P<0.05);50 μmol·L-1明显延长QRS和QTc间期(P<0.05)。③ 异丙嗪盐酸盐阻滞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呈浓度依赖性,其抑制L型钙电流的IC50为(8.9±1.0)μmol·L-1。④ 异丙嗪抑制hNav1.5及hERG通道呈浓度依赖性,其IC50分别为(6.1±1.5)和(1.6±0.2)μmol·L-1结论 异丙嗪临床剂量的使用较为安全,但当剂量过大或与其他具有抑制钾、钠和钙通道药物合用时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抑制心肌钾、钠和钙通道是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
  • 论著
    朱文赫, 张巍, 李妍, 徐俊杰, 吕士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鹿茸多肽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VC-304加入鹿茸多肽20,40和80 mg·L-1,培养24 h后再加入H2O2 100 μmol·L-1作用1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258染色法观察EVC-304细胞形态,用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和热激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 同正常组相比,H2O2使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染色质固缩,细胞核致密浓染,且胞核变小浓集,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1),胱天蛋白酶3和HSP70表达升高(P<0.01)。与H2O2组相比,鹿茸多肽20,40和80 mg·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P<0.01),凋亡率由(25.3±1.0)%下降至(15.2±1.2)%,(10.3±0.9)%和(7.9±1.4)%(P<0.01),SOD活性升至19.2±0.5,22.3±1.7和(24.9±0.6)kU·g-1蛋白(P<0.01),MDA含量降至1.51±0.2,1.48±0.3和(1.02±0.1)μmol·g-1蛋白(P<0.01),细胞内胱天蛋白酶3和HSP70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 鹿茸多肽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 论著
    关芳, 龙隆, 李微, 冯帆, 李菲菲, 谢蓝, 王莉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体外评价新型微管靶向化合物WX-127-07的抗肿瘤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3种微管靶向药物紫杉醇、长春新碱和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化合物WX-127-07在0.3~300 nmol·L-1浓度下作用于5种细胞,72 h后用SRB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阻滞,用高内涵分析(HCA)技术分析该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特征及其与肿瘤和炎症等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用秋水仙碱/荧光-长春碱竞争实验和胰酶消化微管蛋白实验在分子水平测定该化合物的微管蛋白结合位点。结果 WX-127-07对肝癌HepG2细胞、宫颈癌HeLa细胞、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及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均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4.47±0.05,5.18±0.08,4.90±0.19,4.10±0.16和(5.04±0.08)nmol·L-1,低于秋水仙碱(IC50分别为21.17±1.22,14.19±0.53,43.80±1.64,145.89±10.97和(27.67±1.79)nmol·L-1)和长春新碱(IC50分别为16.51±0.36,16.76±0.33,27.80±2.75,43.80±1.48和(9.15±0.78)nmol·L-1),低于或近似于紫杉醇(IC50分别为10.68±0.61,12.86±0.25,4.81±0.61,102.07±15.17和(3.04±0.12)nmol·L-1)。用HCA技术进行细胞多参数分析显示,与长春新碱和秋水仙碱相似,WX-127-07浓度依赖性地诱发A549细胞微管含量降低(P=0.0075),且作用浓度低于对照药物紫杉醇、长春新碱和秋水仙碱;WX-127-07、紫杉醇、长春新碱和秋水仙碱均能诱发A549细胞出现G2/M期阻滞,并使HepG2细胞核膜通透性增加,出现早期凋亡现象,但不影响肿瘤以及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微管蛋白位点竞争实验结果表明,WX-127-07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秋水仙碱与微管蛋白的结合(P=0.0259)。化合物与微管蛋白作用后用胰酶消化,其产物经SDS电泳,发现 WX-127-07作用后的条带与秋水仙碱相似。结论WX-127-07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符合微管靶向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性地作用于微管秋水仙碱位点,是新型高活性的微管解聚剂。
  • 论著
    张艳欧, 虞游, 陈建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α-硫辛酸(α-LA)对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抑制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喉癌细胞系Hep-2细胞,加入α-LA、PDTC或α-LA联合PDTC作用12,24和48 h后,用WST-1法和软琼脂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结果 α-LA 5~500 μmol·L-1对Hep-2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DTC 5~50 μmol·L-1能明显抑制Hep-2细胞增殖(P<0.05,P<0.01),PDTC 5 μmol·L-1联合α-LA 5,10和20 μmol·L-1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PDTC单独处理组(P<0.05)。PDTC 5 μmol·L-1与α-LA 5 μmol·L-1联合用药,在12~48 h内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呈时间依赖性(r=0.987,P<0.05),24 h后软琼脂细胞集落形成数与PDTC单独处理(P<0.05)和α-LA单独处理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Hoechst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与PDTC和α-LA单独处理组比较,PDTC 5 μmol·L-1与α-LA 5 μmol·L-1联合用药24 h凋亡细胞增加,G2/M期细胞百分率增加(P<0.05)。结论 α-LA可增强PDTC对Hep-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诱导Hep-2细胞凋亡。
  • 论著
    白永恒, 梁勇, 史波, 陆红, 吴存造, 林成成, 洪炜龙, 陈必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减轻输尿管梗阻诱导大鼠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组(n=16)和模型+Res组(n=16)。模型+Res组于手术当天ig给予Res 20 mg·kg-1,每天1次,分别于梗阻术后第7和14天取其梗阻侧肾组织,用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形态变化和RIF程度;ELISA检测肾组织中猬信号起始蛋白猬蛋白质(SHH)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SHH,smoothened(Smo),patched-1(Ptch1)和Gli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以及细胞外基质(ECM)成分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mo,Ptch1和Gli1 mRNA的表达。结果 HE和Masson染色显示,UUO模型大鼠术后RIF程度随着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Res治疗能减轻上述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UUO模型大鼠肾组织Ⅲ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并且与细胞增殖相关的PCNA也明显高表达(P<0.05);Res治疗后Ⅲ型胶原和PCNA表达水平降低(P<0.05);UUO模型大鼠肾组织SHH,Smo和Gli1表达升高(P<0.05),Ptch1表达降低(P<0.05),且均可被Res逆转(P<0.05)。结论 Res可有效缓解输尿管梗阻所致的RIF,其机制可能为Res下调SHH信号活性,抑制细胞增殖,阻碍ECM成分合成,进而减轻其在肾间质的累积而改善纤维化。
  • 论著
    禇亚男, 徐芬芬, 江晓宇, 倪永青, 汪李慧, 张毅, 郑荣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利用猪甲状腺球蛋白和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制备EAT小鼠模型。BM-MSC干预组小鼠在建模同时尾静脉输注同源BM-MSC,每只3×;105,每周1次,共4次。所有小鼠均在免疫后28 d处死,分离甲状腺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学分析;分离血清,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总3,5,3',5'-四碘甲腺原氨酸(TT4)、总3,5,3'-三碘甲腺原氨酸(TT3)、干扰素γ(IFN-γ) 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TgAb,TmAb和TPOAb均明显增高,TT4水平明显降低(P<0.05),TT3水平无明显差异,甲状腺组织破坏明显,提示成功建立EAT小鼠模型。② 正常对照组甲状腺组织未见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明显;BM-MSC干预组可见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浸润程度较模型组减轻。③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TgAb,TmAb,TPOAb和IFN-γ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P<0.05);BM-MSC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gAb,TmAb和TPOAb水平明显降低,TT4水平明显升高(P<0.05),TT3水平无明显差异,IFN-γ表达水平降低,IL-10表达水平增高(P<0.05)。结论 BM-MSC对EAT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有可能与其调节辅助性T细胞(Th)1/ Th2免疫平衡有关。
  • 论著
    李开莹, 陆海玲, 陆幸妍, 钟楚倩, 陈艳芬, 郭丽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从多枝雾水葛中分离的新化合物雾水葛木脂素(pouzolignan)D,C和E(本文命名为化合物Ⅰ,Ⅱ和Ⅲ)的抗炎作用,初步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 通过脂多糖(LPS)体外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建立细胞炎症模型,用Griess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化合物Ⅰ和Ⅱ 20,40,80,160和320 mg·L-1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化合物Ⅲ 20,40,80和160 mg·L-1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抑制作用。化合物Ⅰ 40,80和160 mg·L-1组细胞释放NO含量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r= 0.675,P<0.05),化合物Ⅰ 160 mg·L-1组PGE2和TNF-α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化合物Ⅱ 40,80和160 mg·L-1组细胞释放PGE2量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r=0.992,P<0.01),化合物Ⅱ 80和160 mg·L-1组TNF-α含量逐渐减少(r=0.995,P<0.01),160 mg·L-1同时也抑制了NO的释放(P<0.05)。化合物Ⅲ 20,40和80 mg·L-1明显降低炎症细胞释放的NO,无明显浓度效应关系 (r=0.605,P>0.05),同时40和80 mg·L-1组PGE2和TNF-α的释放量也均明显减少,呈浓度依赖性(r=0.993,P<0.01;r=0.984,P<0.01)。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化合物Ⅰ和Ⅱ明显降低COX-2和TNF-α mRNA表达(P<0.05,P<0.01),化合物Ⅱ和Ⅲ能明显降低iNOS mRNA表达(P<0.05,P<0.01)。结论 化合物Ⅰ,Ⅱ和Ⅲ通过减少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PGE2和TNF-α,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iNOS,COX-2和TNF-α基因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
  • 论著
    常丽俊, 郭卫伟, 葛翠翠, 牛侨, 张勤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纳米氧化铝对新生Wistar乳大鼠皮质神经元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 神经元原代培养4 d进行纯度鉴定,13 nm纳米氧化铝0.5 mmol·L-1染毒12,24和48 h,检测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线粒体自噬体;单丹酰戊二胺(MDC)荧光染色观察自噬小体的形成;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Bcl-2结合蛋白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Ⅰ蛋白的表达;溶酶体红色荧光探针Lysotracker和线粒体绿色荧光探针Mitotracker共染色观察溶酶体与线粒体的融合。结果 神经元培养4 d,经纯度鉴定95%以上为神经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纳米氧化铝0.5 mmol·L-1染毒12和24 h组上清液中LDH活性均明显增加(P<0.05),但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LDH活性呈下降趋势。MMP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MMP逐渐降低(P<0.01)。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纳米氧化铝组有线粒体肿胀和空泡形成,并可检测到线粒体自噬体。MDC荧光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仅见极少量的MDC阳性荧光颗粒,纳米氧化铝组可见明显的MDC阳性荧光颗粒。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Ⅰ的表达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0.05)。荧光共染色显示,纳米氧化铝组线粒体与溶酶体融合。结论 纳米氧化铝可引起神经元发生自噬以及线粒体损伤,受损的线粒体可能通过线粒体自噬作用清除。
  • 论著
    付洁, 刘潜, 欧伦, 孙云娟, 李梦怡, 张晶, 宋海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考察基于核酸的酶联桥接分析(ELBA)法定量分析生物基质中双链siRNA药物的反义链RNA的可行性,为研究siRNA药物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方法 在LNCap细胞空白基质中采用ELBA方法建立siRNA反义链的标准曲线(5~50 000 pmol·L-1)。LNCap细胞中转染双链siRNA(终浓度100 nmol·L-1),24 h后取上清、细胞裂解物及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ISC),根据标准曲线对各组分中反义链RNA浓度进行定量。分别配制含双链siRNA 5~25 000 pmol·L-1或反义siRNA 5~25 000 pmol·L-1的小鼠全血浆样品,用小鼠肝、心、肾和脾生物基质配制反义siRNA 3~6250 pmol·L-1 样品,考察ELBA方法对血浆和生物基质中siRNA反义链进行定量的特异性和定量范围。sc给予C57小鼠LNCap细胞制备移植瘤模型,iv给予双链siRNA药物15 nmol·kg-1,30 min后ELBA法测定血浆、肿瘤组织、肝、肾、心和脾中反义链siRNA浓度。结果 基于ELBA方法对细胞基质中反义链siRNA定量范围为5~50 000 pmol·L-1,且ELBA可以对转染双链siRNA的细胞裂解物和RISC复合物中的反义链siRNA进行特异定量。ELBA对血浆中双链siRNA中的反义链无响应,对血浆和组织中siRNA反义链的定量分析范围分别为5~25 000 pmol·L-1和3~3125 pmol·L-1。双链siRNA在前列腺特异膜抗原-适配子递送系统下静脉给药30 min后,ELBA检测发现,反义链RNA分布丰度依次为肿瘤组织、肝、肾、血和脾。结论 ELBA方法可用于siRNA药物的反义链的定量分析及组织分布研究。
  • 综述
  • 综述
    杨胜乾, 杜冠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变性疾病是由于神经元或者髓鞘的损伤、丢失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影响因素甚多,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蛋白激酶在神经变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蛋白激酶抑制剂能有效保护神经细胞,缓解或减轻神经变性疾病的病情。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神经变性疾病中所涉及的蛋白激酶及其抑制剂进行综述,分析各蛋白激酶与主要神经变性疾病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针对这些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认为新型复方药物可能成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药物研发的方向。
  • 综述
    董国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片受体激动剂羟考酮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作用强,但其耐受性、依赖性及其抑制胃肠道平滑肌蠕动等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自20世纪末,研究者开始分别将解热镇痛药、阿片受体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与羟考酮以不同比例进行组方,在增强镇痛作用的同时能降低羟考酮的用量并减少其不良反应,从而达到限制其滥用的目的。本文仅就羟考酮复方的发展进行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 综述
    林子桐, 张超, 沈雪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在其发病过程中都伴随着复杂的机体代谢紊乱性改变,目前糖尿病肾病肾损伤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潜在的糖尿病肾病治疗靶点,包括血流动力学、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氧化应激、多元醇通路、蛋白激酶C及各种细胞因子的激活等多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病机制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对治疗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意义。
  • 综述
    万红贵, 彭银成, 黄志旭, 严湘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锌及其配合物具有类胰岛素作用,并且生物兼容性强,稳定性好及体内外降糖作用明显。自发现锌化合物具有类胰岛素作用以来,锌配合物及其抗糖尿病作用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锌在体内参与糖类和脂质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锌及其配合物抗糖尿病作用机制主要包括直接参与胰岛素合成、抗氧化、参与调控酪氨酸蛋白磷酸化酶和提高免疫功能等。具有Zn(N2O2)配合型的锌配合物有较好的类胰岛素作用,其中,L-茶氨酸锌是具有天然配基的一类锌配合物,对糖尿病模型小鼠有显著降糖作用,且化学性质稳定,体内吸收快,口服无副作用。本文就锌及其配合物在抗糖尿病应用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洪星辉, 黄金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近几年对Wnt/β连环素和NF-κB 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发现磷脂酶D(PLD)作为其下游共有的靶基因与肿瘤的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最新研究表明,Wnt/β连环素和NF-κB 信号通路介导PLD表达的同时,也增强了PLD活性。PLD/磷脂酸作为重要的调控因子,通过靶向及正反馈循环调控机制的方式增强β连环素/T细胞因子和NF-κB 的转录活性,促进下游靶基因,包括细胞周期蛋白D1、c-myc、存活蛋白、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和环氧化酶2的转录和表达,而PLD/磷脂酸的抑制剂可逆转以上作用且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效应。因此,PLD/磷脂酸信号通路有望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靶点。
  • 综述
    陶婧婧, 秦川, 张星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雷公藤内酯醇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提取的一种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雷公藤内酯醇能减轻气道高反应性,改善气道平滑肌增生和气道重构。雷公藤内酯醇对过敏性哮喘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缓解Th1/Th2失衡、减少炎症因子分泌、减轻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及降低炎症反应等有关。
  • 综述
    谷枫, 王玉霞, 麻浩, 郭华, 单俊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动适度有益身心健康,但长期运动过度则可会引起心、肝、肾、横纹肌以及免疫功能的损伤。近几年来,康复学家致力于寻找能预防和治疗运动损伤的天然药物。运动过度导致脏器损伤的可能机制包括免疫功能失调、激素紊乱、代谢异常和氧化损伤等。天然多糖可通过提高免疫功能、调节物质代谢和减轻自由基损伤等减轻运动过度性损伤。
  • 综述
    吴添舒, 唐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光电学特性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因而其安全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中枢神经系统作为量子点作用的潜在靶器官之一,量子点的神经毒性研究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关注。量子点可跨越血脑屏障或通过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破坏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神经突触可塑性等神经毒性效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离子通道改变3条途径有关。
  • 综述
    刘悦, 呼丹, 樊星, 吴纯启, 王全军, 丁日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转化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之一,转化毒理学的研究目的是将毒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疾病和有害作用的提示与防控。在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面,转化毒理学工作的重点在于寻找更优的转化性生物安全标志物。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早期心血管、肝和肾损伤以及致癌作用的提示上,微小RNA是有潜力成为转化性生物安全标志物的物质中比较热门的一类分子。转化毒理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多学科与多机构间沟通合作。目前,预测安全检测协会的工作模式相对完善,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以药物毒理学研究为例,对于转化医学与转化毒理学、转化毒理学的工作重心,以及预测安全检测协会及其示范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综述
    朱蓉, 马越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细胞药物转运体包括摄取转运体和外排转运体,可影响药物在肝的分布和清除过程。肝细胞药物转运体包括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和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4个转运体家族的肝细胞摄取转运体,以及多药耐药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癌耐药蛋白和胆盐外排泵4个转运体家族的肝细胞外排转运体。肝细胞转运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基因敲除动物、离体肝灌流、肝切片、原代肝细胞和转染细胞等,肝细胞药物转运体研究在药物组织分布、相互作用及药物毒性研究中得到较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