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董文彬;郑高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氧化应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最近的研究发现,氢气具有选择性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吸入氢气、氢盐水注射或滴眼、饮用含氢水及促进肠道细菌产氢的方式预防和治疗如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移植损伤、神经变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与传统抗氧化剂比较,氢气具有多种优点,如选择性抗氧化、可快速扩散至靶点及无毒副作用等。而且,氢气还具有独立于抗氧化作用之外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本文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希望能为深入研究氢气医学提供一些参考。
  • 综述
    2012, 26(5): 719-7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黄帧桧;张年宝;崔卫东;丁伯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胸主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降压机制。方法12周龄SHR适应性喂养及血压测量训练1周后,ip给予葛根素25, 50和100 mg·kg-1,给药6周。以第1次给药为第1周初,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第2, 4和6周测量血压。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放免法测量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HE染色观察胸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制备胸主动脉环,采用累积加药法检测各组动脉环对苯肾上腺素(PE)10-9~10-5 mol·L-1及乙酰胆碱(ACh)10-7~10-3 mol·L-1引起的收缩或舒张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WKY大鼠相比,SHR模型组血压升高, ET-1增多, NO减少(P<0.01);血管肌层有大量脂质及纤维组织沉积,内皮边缘粗糙不平滑。与SHR模型组相比,葛根素25, 50和100 mg·kg-1组血压分别降低了6.7±1.0, 5.1±0.6和(2.2±0.3)kPa,差异显著(P<0.05);葛根素100 mg·kg-1组NO含量升高了1倍(P<0.01),ET-1含量降低了(36.3±4.2)%(P<0.05);血管肌层增生及脂质、纤维组织浸润明显好转,内皮也较平滑;降低PE对胸主动脉的收缩程度(P<0.05),增大ACh对胸主动脉的舒张程度(P<0.05)。结论 葛根素对SHR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与其减弱SHR血管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保护血管内皮、增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血管作用及纠正血液中血管舒缩因子失衡有关。
  • 论著
    梁春光;戴红良;黄雷;王东海;王洪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左旋尼汀对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培养的新生乳大鼠心肌细胞制备H2O2 200 μmol·L-1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H2O2 200 μmol·L-1模型组、左卡尼汀(0.3, 0.6及1.2 mmol·L-1)组、左卡尼汀1.2 mmol·L-1+H2O2 200 μmol·L-1组。左卡尼汀0.3, 0.6和1.2 mmol·L-1作用1 h后加入H2O2 200 μmol·L-1培养12 h,MTT法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测定心肌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测定胱天蛋白酶3表达;用试剂盒方法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左卡尼汀1.2 mmol·L-1作用5 min后加入H2O2 200 μmol·L-1,采用Till阳离子测定系统监测5 min的心肌细胞[Ca2+]i瞬间变化。结果 H2O2 200 μmol·L-1作用于心肌细胞12 h能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左卡尼汀0.3,0.6和1.2 mmol·L-1能够不同程度的逆转由H2O2所致的损伤,使SOD活性明显增加,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左卡尼汀1.2 mmol·L-1作用最强,能够明显降低心肌细胞胱天蛋白酶3表达(P<0.01),明显降低H2O2引起的[Ca2+]i瞬间变化升高(P<0.01),但对于H2O2引起无钙血清培养的心肌细胞静息钙升高无影响。结论 左卡尼汀能够抑制由H2O2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该抑制作用可能与其保护细胞膜和减轻钙通道的损害、纠正[Ca2+]i瞬变失调及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 论著
    赵乐萍;林蒙蒙;邵拓;潘建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V)合用胡椒碱后的抗抑郁作用是否涉及下丘脑5-羟色胺(5-HT)系统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模型,同时每天ip给予胡椒碱2.5 mg·kg-1+ig给予trans-REV 2.5, 5, 10, 20和40 mg·kg-1。开野和穿梭箱实验验证药物的抗抑郁作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下丘脑中5-HT及其代谢产物水平,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计算肾上腺指数;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皮质酮水平。结果 胡椒碱合用trans-REV 20和40 mg·kg-1可改善应激大鼠在开野实验中爬格数和探究次数的降低及理毛次数和粪便粒数的增加;胡椒碱合用trans-REV 10, 20和40 mg·kg-1显著降低大鼠在穿梭箱中逃避失败次数;胡椒碱合用trans-REV 40 mg·kg-1显著逆转下丘脑中5-HT等递质水平的下降及MAO活性的相对增高;此外,trans-REV合用胡椒碱后可抑制肾上腺指数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升高。结论 trans-REV合用胡椒碱可拮抗慢性应激引起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中5-HT系统和HPA轴功能改变有关。
  • 论著
    张秀丽;于德红;刘德胜;刘秀珍;张树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梓醇对鱼藤酮致小鼠脑组织线粒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昆明小鼠分别ip给予梓醇10 mg·kg-1,连续7 d后,改ip给予鱼藤酮1.5 mg·kg-1,连续28 d;或ip给予鱼藤酮1.5 mg·kg-1,连续28 d后,改ip给予梓醇10 mg·kg-1,连续7 d。取小鼠中脑和纹状体提取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复合物酶Ⅰ、Ⅱ、Ⅱ+Ⅲ、Ⅳ、线粒体一氧化氮合酶(mtNOS)活性、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内活性氧(ROS)。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鱼藤酮组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复合物Ⅰ和Ⅳ活性明显下降(P<0.01),预防或治疗性地给予梓醇后活性明显上升(P<0.05);线粒体复合物Ⅱ和Ⅱ+Ⅲ活性各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相比,鱼藤酮组小鼠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1),mtNOS活性升高(P<0.05),ROS的生成增多(P<0.05),预防或治疗性地给予梓醇后中脑和纹状体线粒体膜电位升高(P<0.01),mtNOS活性降低(P<0.05),ROS的生成减少(P<0.05)。结论 梓醇可能通过恢复脑内线粒体复合物酶活性和膜电位水平、减少线粒体内ROS生成的作用而抑制鱼藤酮诱导的脑损伤。
  • 论著
    杨云秀;胡孙宽;叶星照;白永恒;王斯璐;刘彪;王本泉;陈必成;陈宗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诱导胰腺癌细胞PANC-1细胞凋亡机制。方法 TSA 0.1~0.6 μmol·L-1培养PANC-1细胞0~48 h,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TSA 0.4 μmol·L-1 PANC-1培养0~48 h, 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TSA 0.4 μmol·L-1 PANC-1培养0~12 h,检测胱天蛋白酶3活性。TSA 0.4 μmol·L-1与PANC-1培养24 h, 实时定量 PCR检测c-myc,p53,Bcl-2,Bax,存活素,基质金属蛋白酶1 (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和Notch-1基因的表达。TSA 0.4和0.6 μmol·L-1与PANC-1培养24 h,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Notch-1蛋白的胞内活性形式NICD表达。结果TSA可以明显抑制PANC-1细胞增殖,12,24和48 h的IC50值分别为0.42,0.32和0.19 μmol·L-1,具有量效(r=0.640,P=0.01)和时效(r=0.768,P=0.002)关系。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表明, TSA 0.4 μmol·L-1增加PANC-1细胞核的蓝色荧光并出现凋亡特征。TSA 0.4 μmol·L-1作用4,8和12 h后, 胱天蛋白酶3的活性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2±0.12, 2.68±0.17和(3.92±0.23)倍。PCR结果显示, TSA 0.4 μmol·L-1作用24 h后,p53, c-myc和存活素mRNA表达下降, 分别为对照组的(18.3±5.1)%, (24.2±0.9)%和(15.8±1.0)%,Bcl-2和Notch-1 mRNA未见明显变化,而Bax, MMP1和TIMP-1 mRNA升高(P<0.05),Bcl-2/Bax比值降低到正常对照组的(13.0±2.8)%。Notch-1活性分子NICD明显升高(P<0.05)。结论TSA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而且使Notch-1激活,促进转移相关基因表达。
  • 论著
    洪兴福;李宝赛;孙震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去甲斑蝥素(NCTD)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蛋白凝胶电泳鉴定从猪脑中提取的微管蛋白,并用Bradford法测定微管蛋白含量。在经过秋水仙碱和紫杉醇验证稳定的37℃和4℃平衡体系内加入NCTD 10,20和30 μmol·L-1观察微管蛋白聚合-解聚活性。人卵巢癌SK-OV-3细胞加入NCTD 60 μmol·L-1作用8 h,取上清和沉淀,Western印迹法检测微管蛋白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在37℃聚合反应中,NCTD 10,20和30 μmol·L-1组对微管蛋白聚合的抑制率分别为(5.5±2.7)%,(7.1±1.2)%和(27.5±0.4)%,在此浓度范围内NCTD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P<0.05),但对微管蛋白在4℃的解聚影响不显著。NCTD 60 μmol·L-1作用人卵巢癌细胞后,细胞中游离微管蛋白增加了(91.5±8.5)%,聚合微管蛋白量减少了(51.8±3.8)%,说明NCTD抑制了人卵巢癌细胞SK-OV-3中微管蛋白的聚合。结论 NCTD对体外微管蛋白的聚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论著
    王丽;虞莹;龙林梅;张庆青;唐丽华;梁中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珍珠菜抗肿瘤有效部位ZE4对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分别ig给予ZE4 100, 200和400 mg·kg-1 每天1次, 或ip给予5-FU 20 mg·kg-1, 隔日1次,共21 d。移植肿瘤细胞后每3 d测量移植瘤体积并绘制生长曲线,末次给药后处死小鼠,剥离移植瘤组织称瘤质量并计算抑瘤率。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匀浆中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D34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ZE4可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给药21 d后, ZE4 200 mg·kg-1组瘤质量为(1.5±0.5)g,较模型组(3.2±1.0)g明显减轻(P<0.01),抑瘤率达52.1%;移植瘤体积在给药14 d后为(0.83±0.27)cm3,与模型组(1.74±0.67)cm3相比, 明显减小(P<0.05), 给药21 d后为(1.40±0.42)cm3,比模型组(2.90±0.89)cm3相比,明显减小(P<0.05)。ZE4 200 mg·kg-1组Bax/Bcl-2比值(1.157±0.058)较模型组(0.253±0.008)显著升高(P<0.01),ZE4 100和400 mg·kg-1组无明显变化。ZE4 100, 200和400 mg·kg-1组血管生成均明显减少,其中ZE4 200 mg·kg-1组MVD(13.5±1.0)较模型组(42.3±2.5)mm-2明显降低(P<0.01)。结论 ZE4对肝癌Bel-7402细胞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 论著
    张可;马旭;韩淑燕;马治中;屠鹏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人参总皂苷 (EPG) 和丹参总酚酸 (ESM) 配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大鼠按分组分别ig给予EPG 200 mg·kg-1, ESM 200 mg·kg-1, EPG 200 mg·kg-1+ESM 200 mg·kg-1和阿司匹林100 mg·kg-1(阳性对照),每天早晚各1次,共7次。第5次给药后,大鼠再sc给予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锥板法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光电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光电电磁法测定凝血参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显著增加,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独应用EPG和ESM均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显著降低Fib含量,显著延长APTT,其中EPG还能明显延长PT和TT,ESM还能显著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单独应用EPG或ESM相比,EPG与ESM配伍组能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方面显著优于单用EPG(P<0.05),在延长TT方面显著优于单用ESM(P<0.05),在降低Fib含量方面显著优于单用EPG或ESM(P<0.05)。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相比,单用EPG或ESM对血液流变性的改善作用不及阿司匹林,但EPG与ESM配伍对血液流变的改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EPG和ESM单用能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的异常,且二者配伍后能进一步增强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的改善作用。
  • 论著
    吴博;江海燕;王一龙;朱加银;赵惠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番茄红素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2型糖尿病大鼠分别ig给予番茄红素5,10和20 mg·kg-1每天1次,连续8周。8周后取尾尖血用罗氏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FBG)含量,腹主动脉采血后分离血清和血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和24 h尿蛋白(UP)含量,放免法检测血浆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肾组织AngⅡ含量。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的变化,RT-PCR法检测肾组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ACE2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肾组织ACE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FBG, Ins, Scr, BUN, AngⅡ和24 h U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番茄红素10和20 mg·kg-1组Scr, BUN, AngⅡ和24 h UP含量均显著降低,Scr由(54.2±4.3)μmol·L-1分别降低到40.3±2.0和(34.4±3.8)μmol·L-1,BUN由(17.7±2.3)mmol·L-1分别降低到15.5±1.2和(13.1±0.5)mmol·L-1,血浆中AngⅡ由(858±56)ng·L-1分别降低到680±62和(623±64)ng·L-1,肾组织AngⅡ由(19.8±2.9)ng·g-1分别降低到16.7±2.6和(13.6±2.4)ng·g-1蛋白,24 h UP由(16.4±3.5)mg分别降低到13.7±1.9和(9.9±2.3)mg(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ACE2, ACE mRNA和ACE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番茄红素5,10和20 mg·kg-1组ACE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其中番茄红素20 mg·kg-1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ACE 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番茄红素能降低糖尿病模型大鼠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变化,增强肾组织ACE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提示番茄红素对糖尿病性肾病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肾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途径有关。
  • 论著
    胡晓丞;李亚洲;佟继铭;张树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大黄及其总蒽醌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 8周龄SD大鼠50只,分别ig给予大黄水提取物(RWE)0.3, 0.6, 1.2 g·kg-1及大黄总蒽醌0.1 g·kg-1,每天1次,连续30 d。取睾丸、附睾称质量,检测精子数量、活动率及畸变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免疫组化SP法检测睾丸Bcl-2, 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WE 0.3, 0.6和1.2 g·kg-1组大鼠精子数量和活动率均明显降低(P<0.05),精子畸变率无统计学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WE 0.6和1.2 g·kg-1以及大黄蒽醌0.1 g·kg-1组血清中T由5.0±0.7降低到2.6±0.4, 1.5±0.5和(1.2±0.3)μg·L-1(P<0.05),LH由4.3±0.4升高到6.9±0.5, 10.1±1.0和(10.5±0.8)μmol·min-1·L-1及FSH由2.7±0.5升高到6.3±1.2, 11.3±0.8和(12.0±1.2)μmol·min-1·L-1(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WE 0.6和1.2 g·kg-1以及大黄蒽醌0.1 g·kg-1组睾丸生精上皮和睾丸间质细胞内Bax蛋白表达率由12±3升高到35±4, 55±6和(57±5)%(P<0.01),而Bcl-2蛋白表达率由60±4降低到31±4, 8±4和(8±4)%(P<0.05)。结论 长期应用大黄对成年大鼠睾丸功能有较强的毒性。
  • 论著
    杨渊;刘新民;肖芳;李鹏;邹悦;戴璐;钟才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金属六价铬[Cr(Ⅵ)]的体外肝毒性。方法 L-02肝细胞经Cr(Ⅵ) 0, 2, 4, 8, 16和32 μmol·L-1分别染毒12, 24或36 h后,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荧光光度法分别对腺苷酸转运体1(ANT1)mRNA表达水平和活性氧簇(ROS)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Cr(Ⅵ) 32 μmol·L-1处理细胞12和24 h后,ROS水平明显升高,而处理36 h后,ROS水平明显下降。Cr(Ⅵ) 2~32 μmol·L-1处理细胞12和24 h后,细胞内ANT1 mRNA呈明显低表达水平,而处理36 h后,细胞内ANT1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达正常对照组的2倍左右。结论 Cr(Ⅵ)在早期(12, 24 h)可使L-02肝细胞内ROS水平升高,发生氧化应激,在后期(36 h)可诱导ANT1 mRNA表达水平升高,发生能量代谢应激,可能是Cr(Ⅵ)诱导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毒性机制之一。
  • 论著
    楼希文;栾洋;姜宝红;陈笑艳;钟大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鱼腥草素钠(SH)急性毒性及其对腹腔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观察BALB/c小鼠单次ip给予SH 50, 125和200 mg·kg-1后的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测小鼠单次ip给予SH后血浆中组胺的浓度。将SH与小鼠腹腔细胞进行体外孵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渗出和组胺释放。观察SH对人血红细胞的溶血作用。结果 小鼠单次ip给予SH后,SH 50 mg·kg-1组没有观察到小鼠死亡,SH 200 mg·kg-1组小鼠全部死亡, 死亡原因为肝充血。与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组胺浓度(45.8±9.6)μg·L-1相比,小鼠ip给予125 mg·kg-1后0.5 h血浆中组胺浓度为(66.1±3.9)μg·L-1,明显增加(P<0.05)。SH 0, 32和128 mg·L-1体外处理小鼠腹腔细胞,上清中的相对含量LDH分别为1.2±1.1, 19.2±3.3和30.6±3.1,组胺的浓度分别为36.5±9.0, 73.3±3.8和(82.7±3.6)μ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溶血实验发现,SH能够引起小鼠及人血红细胞显著的溶血现象。结论 SH对小鼠具有一定的急性毒性,可引起小鼠腹腔细胞LDH和组胺的释放,并且SH具有溶血作用。
  • 综述
  • 综述
    宋东颖;王毅;孙岚;张英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是当今社会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即使在人类医学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肿瘤的治疗仍是一大难题,其根本原因是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机制尚不清楚。近些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肿瘤细胞表面标志物、增殖能力和致瘤能力等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肿瘤干细胞理论,即肿瘤中存在着少数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和异种免疫缺陷动物致瘤能力的干细胞样肿瘤细胞,它们在肿瘤的发生、生长和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该理论的提出给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本文将对肿瘤干细胞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肿瘤干细胞的特性以及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汪雪峰;陈思煜;陈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急性肺损伤(ALI)中炎症信号通路的失调控以及炎症因子平衡紊乱是其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能直接被cAMP活化的交换蛋白(Epac)在调节肺部气道炎症和细胞增殖方面是一个新的效应器,新的关于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PKA)非依赖性通路研究表明, cAMP/Epac/Rap1信号通路参与并行使许多类型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分泌、细胞间黏附和连接、细胞凋亡、细胞增殖和分化等。cAMP能通过Epac/Rap1信号通路参与ALI的发病过程,Epac/Rap1信号通路是ALI防治的潜在靶点。本文综述Epac/Rap1信号通路在肺部相关炎症及急性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综述
    谢颖;钟才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肝脏是化学毒物攻击的主要靶器官,线粒体作为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亚细胞器,是许多外源化合物最敏感、也是最早侵入的靶点。探讨化学毒物诱导的肝细胞线粒体代谢障碍及保护剂的拮抗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减轻氧化损伤、稳定线粒体膜功能、抑制线粒体钙超载、维持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和调节线粒体依赖性相关因子等方面对化学毒物造成的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相关保护机制进行了综述。
  • 综述
    孔德松;魏东华;张峰;张自力;陆茵;王爱云;陈文星;郑仕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脱离细胞周期并不可逆地丧失增殖能力后进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一种客观规律。细胞衰老与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肝星状细胞的大量活化、增殖和肝细胞的凋亡是肝纤维化病理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促进肝星状细胞的衰老可阻断其活化从而实现抗肝纤维化的效果;肝细胞与胆管上皮细胞等各类型细胞的衰老在肝纤维化进程中也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细胞衰老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综述
    高绪聪;柴振海;张宗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性肝损伤是伴随药物使用而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肝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等传统标志物在药物性肝损伤的预测和诊断中的地位尚无可取代,但近年发现的血清药物-蛋白加合物、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胺脱氢酶及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对弥补传统生物标志物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结合药物性肝损伤评价现状对传统生物标志物和近年发现的新的肝损伤生物标志物进行概述,为更好地预测和诊断肝损伤、减轻药物性危害提供可能的帮助。
  • 综述
    张晓璐;乐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以及代谢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与药物安全性密切相关。细胞色素P450(CYP)是参与内、外源性化合物I相代谢反应的重要超家族酶系。特异性探针、诱导剂、抑制剂以及实验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CYP介导的代谢途径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已知CYP底物存在明显重叠性,且表达调控机制种属差异显著,故研究中选择适当的实验动物以及特异性的探针、诱导剂和抑制剂,成为影响数据外推的关键问题。本文简要综述了CYP1A2,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3A4/5的常用体内外探针、诱导剂、抑制剂以及动物种属表达调控的差异。
  • 综述
    李沿涛;许瑞安;崔秀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乙型肝炎的严重致病因子之一,属于 DNA 病毒,具有较强的复制增殖能力和典型的病毒感染过程。具有抗HBV作用的天然药物作用机制往往与核苷类药物不同,抑制 HBV 增殖的作用靶点主要集中在HBV转录过程中的启动子及其与HBV启动子结合的肝细胞核因子、HBV成熟组装过程中的热激同源蛋白70和α葡糖苷酶以及 DNA 损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激酶 ATM 等。本文介绍了HBV的生物学特征和HBV感染过程,并且以天然药物抑制 HBV 增殖的不同靶点为阐述依据,介绍相关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 综述
    邢国振;栾洋;任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加合物是一种判断DNA损伤的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对于某些特殊DNA加合物的检测不仅能够获取个体对于这些化合物的接触情况,而且还可以判断其可能产生的效应。DNA加合物有许多检测方法,如32P后标记法、免疫法和液相/气相-质谱联用法等等。随着液相-质谱偶联技术(LC-MS)的发展,离子化方法尤其是电喷雾离子化(ESI)方法在技术上的突破以及离子发射和检测技术的进步,LC-MS可以检测暴露外源遗传毒性化合物后与动物和人组织DNA形成的加合物水平。本文就LC-ESI-MS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在检测碱基、核苷和核苷酸DNA加合物方面的应用做一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