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王医成;王连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是许多抗精神病药物体内效应环节。5-HT相关基因合成酶色氨酸羟化酶、5-HT转运体、5-HT受体及5-HT效应相关G蛋白耦合受体中的一些高频变异基因型具有5-HT能抗精神病药物疗效优势,有的表现为基因型特异的安全反应性。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遗传因素对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同类研究源于不同种族人群,涉及疾病病因与药物疗效评价复杂性,以及研究中的基因型分组方法可能隐含未知遗传异质性的影响等原因,关于特定多态变异对药物作用影响的同类研究结果有时存在较大差异。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抗精神病药物遗传药理学研究的发展,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 综述
    刘晨晖;乐 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色素P450 CYP2E1酶参与代谢活化及失活多种前毒物、前致癌物和少数药物。在细胞色素P450超家族中,CYP2E1具有易介导自由基生成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的特征。CYP2E1表达水平可能是机体对环境和工业毒物或致癌物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CYP2E1可被多种内、外源性物质所调控,并且CYP2E1的药理和毒理学功能与其以蛋白构型为基础的代谢行为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CYP2E1基因多态性、酶构型特征与其代谢活性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其区别于其他细胞色素P450亚型的表达调控机制。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朱金武;关勇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稳定的紫杉醇(paclitaxel)诱导的人肿瘤多药耐药细胞系, 并对其生物学特点进行评价。方法 用亚致死浓度(1/50 IC50值)的紫杉醇连续诱导对化疗药物敏感的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CCRF-CEM细胞,使其成为对紫杉醇耐药的CCRF-CEM/paclitaxel细胞,同时观察CCRF-CEM/paclitaxel细胞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和长春碱(vinblastine)的交叉耐药;用相应的单抗和FITC标记的二抗与细胞孵育后,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细胞表面和细胞总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和肺癌耐药相关蛋白 (LRP)等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CCRF-CEM/paclitaxel细胞传至第90代时,对紫杉醇产生了耐药,耐药倍数约为256.4倍;同时对柔红霉素和长春碱也产生了耐药,耐药倍数约为9.8和2.0倍。与CCRF-CEM细胞比较,CCRF-CEM/paclitaxel细胞表面P-gp和细胞总P-gp表达分别升高了18.8和14.4倍,MRP1和LRP分别升高了2.1和1.2倍; S期细胞比例由(48.3±1.2)%降低至(23.8±0.5)%,细胞凋亡百分率由(7.82±0.19)%减少至(2.47±0.37)%。结论 成功建立了稳定的紫杉醇诱导的人CCRF-CEM/paclitaxel多药耐药细胞模型,该模型具有一般肿瘤多药耐药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 实验方法
    张幸国;马葵芬;娄域峰;饶跃峰;赵青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Ⅱ型超敏反应家兔模型,为免疫毒理学或药效学研究提供新方法。方法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绵羊红细胞(SRBC)5×108 kg-1,每天1次,每周连续6 d,停药1 d,连续6周,诱导Ⅱ型超敏反应。每周观察呼吸和喷嚏等症状,并监测体温,检测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和游离胆红素及尿隐血,计数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及尿素氮和肌酐浓度,用Coombs实验法检测血清抗SRBC抗体水平。6周后处死家兔,测定肝、肾、脾和胸腺指数,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SRBC后1~6周,家兔呼吸和喷嚏等症状及体温未见明显变化,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目和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未见明显变化。但从第1周开始出现尿隐血,第5周时血清游离血红蛋白显著增加,提示出现血管内溶血。外周血淋巴细胞从第1周开始显著增加,第4周时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数目未见明显变化,提示粒细胞受损伤。第1和第2周时血清GPT活性增加,第6周时GOT活性增加,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未见明显变化。第3周时血清中出现抗SRBC抗体,第6周时脾脏和胸腺显著肿大,提示免疫系统参与此过程。第6周时肾脏、脾脏和胸腺组织未见明显变化,肝脏组织出现肝小叶排列紊乱、炎症细胞浸润和大量空泡等现象,提示肝脏有变性性损伤。结论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SRBC 6周可导致Ⅱ型超敏反应。
  • 实验方法
    李 江;瞿林海;姜红柳;Anthony KIORPES;徐 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应用麻醉豚鼠评价药物引起的QT间期延长提供方法学验证。方法 豚鼠分为5组:阳性对照索他洛尔(2,4和8 mg·kg-1)、奎尼丁(3,10和30 mg·kg-1)和西沙必利(0.3,1和3 mg·kg-1)组;阴性对照维拉帕米(0.3,1和3 mg·kg-1)和普萘洛尔(0.3,1和3 mg·kg-1)组。豚鼠ip给予乌拉坦1.5 g·kg-1麻醉后,各组按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药物的顺序静脉滴注,滴注持续10 min,每个剂量给药前留有30 min的平衡时间; 于给生理盐水前及静脉滴注各剂量药物后10 min记录心电图。根据31只豚鼠给生理盐水前实际记录的QT及RR间期分别采用Bazzet公式、Fridericia公式和Van de Water公式进行校正QT(QTc)间期的计算,选择一个合适的校正公式,计算QTc,评价药物对QT和QTc间期的影响。结果 分别使用3个公式计算31只豚鼠给药前的QTc与RR间期进行线性回归评价,Bazett公式为最佳校正公式。阳性对照药索他洛尔、奎尼丁和西沙必利剂量依赖性延长QT及QTc间期;而阴性对照药维拉帕米和普萘洛尔对QTc间期无明显影响。结论 麻醉豚鼠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受试物引起QT间期延长的动物模型。
  • 论著
  • 论著
    陈良冬;何 蔓;裴小锋;陈 创;庞代文;汤钊猷;李 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量子点甲胎蛋白抗体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及毒性特点。方法 将巯基乙酸修饰的水溶性量子点(QD)结合鼠抗人甲胎蛋白(AFP)单克隆抗体(Ab)制备成水溶性QD-AFP-Ab复合物探针,用荧光、紫外光谱分析及透射电镜研究其特性, 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裸鼠尾静脉iv给予QD-AFP-Ab复合物探针0.2 μmol·kg-1,观察裸鼠死亡情况并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和肌苷(Cr)水平,并采用四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测定该探针0.1 μmol·kg-1在裸鼠血清中的浓度及在各主要组织中的含量。结果 QD-AFP-Ab复合物探针在水溶液中分散性好,当其浓度低于0.1 μmol·L-1时,无明显细胞毒性。裸鼠尾静脉iv给予QD-AFP-Ab 0.2 μmol·kg-1均无死亡,血清GPT, GOT, BUN及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该探针在裸鼠体内的循环半衰期约为2 h; 代谢24 h后,主要分布于脾脏、肝脏及肾脏。结论QD-AFP-Ab复合物探针体外低于0.1 μmol·L-1和体内0.2 μmol·kg-1时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主要分布在脾脏、肝脏和肾脏,最终可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 论著
    王诗鸿;董立厚;王清清;欧 伦;陈 方;雒蓬轶;宋海峰;刘秀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rhTRAIL)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恒河猴单次静脉滴注rhTRAIL 1,5和25 mg·kg-1及iv 5 mg·kg-1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rhTRAIL在恒河猴体内的血药浓度,并采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结合三氯乙酸(TCA)沉淀和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25I]rhTRAIL在荷瘤裸鼠组织内的含量。结果 恒河猴单次静脉滴注rhTRAIL 1,5和25 mg·kg-1后,各剂量组的药代参数除cmax和AUC以外,均无显著差异,表现出线性动力学性质。恒河猴每天给药1次,连续7 d,药物在体内没有蓄积。恒河猴静脉滴注和iv给药对药物的体内清除过程无明显影响。[125I]标记rhTRAIL后的放化纯度大于98%。荷瘤裸鼠iv给予[125I]rhTRAIL后,在各组织广泛分布,总放射性在肿瘤组织中于给药后2 h达到高峰,在其他大部分组织中于给药后10 min达高峰。给药后10 min及2,8和24 h,肿瘤/血清的酸沉放射性比值分别为0.07±0.01,0.62±0.17,0.78±0.57和1.66±0.50; 给药后24 h,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浓度高于其他组织和血清。结论 在研究剂量范围内,rhTRAIL在恒河猴体内表现为线性动力学。[125I]rhTRAIL给药后在荷瘤裸鼠中广泛分布,在肿瘤组织中分布浓度较高,并主要经肾脏排泄。
  • 论著
    任丹虹;方 堃;应可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对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人肺腺癌A549细胞分别与穿心莲内酯1.5~30 μmol·L-1作用24 h,以及穿心莲内酯30 μmol·L-1作用4~24 h。用MTT法检测A549细胞存活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10 μg·L-1刺激下,穿心莲内酯30 μmol·L-1对 NF-κB信号通路中的相关蛋白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磷酸化IκBα、IκB激酶β(IKKβ)和磷酸化IKKβ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对A549细胞核内NF-κB 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 穿心莲内酯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与A549细胞的存活率密切相关,穿心莲内酯30 μmol·L-1作用24 h,A549细胞的存活率下降到(22.0±1.2)%,而穿心莲内酯1.5 μmol·L-1作用24 h或者穿心莲内酯30 μmol·L-1作用4 h对A549细胞的存活率几乎无影响。Western印迹法显示,穿心莲内酯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中IKKβ的磷酸化,抑制IκBα的磷酸化,推迟IκBα的降解,对IKKβ的表达无影响。穿心莲内酯还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A549细胞核内NF-κB p65蛋白的DNA结合活性,抑制率达32%。结论 穿心莲内酯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抑制A549细胞的生长。
  • 论著
    张跃文;乔海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白细胞介素13(IL-13)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51例青霉素过敏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IL-13浓度,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8种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法检测IL-13+2044G/A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 青霉素过敏患者血清IL-13浓度的中位数为19.80(0.10, 50.00)ng·L-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68(0.20, 22.90)ng·L-1,而且血清IL-13浓度随着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阳性种类的增加而增加。IL-13+2044G/A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GG基因型患者血清氨苄西林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水平显著高于GA和AA基因型患者。结论 青霉素过敏反应可能与血清IL-13浓度升高有关;IL-13+2044G/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某些青霉素特异性IgE抗体浓度升高有关。
  • 论著
    刘燕飞;李向东;陈 军;徐云龙;刘建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纳米氧化钛(nano-TiO2)对大鼠神经胶质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①体外实验:制备3种粒径10,20和200 nm的nano-TiO2颗粒悬液,分别以6.25,12.5,25,50和100 mg·L-1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72 h染毒培养,应用磺基罗丹明B法检测nano-TiO2对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影响。②体内实验:Wistar大鼠气管内分别注入上述3种粒径的nano-TiO2悬液,每种粒径设0.1,1.0和10.0 mg·kg-1 3个剂量组,每组3只,72 h后分别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nano-TiO2的含量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nano-TiO2对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结果 ①体外实验发现,nano-TiO2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存活率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3种粒径10,20和200 nm的nano-TiO2与胶质细胞培养72 h,其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5.9,66.0和3827.0 mg·L-1;细胞形态亦发生明显变化,细胞排列稀疏,间隙增大,胞内颗粒物增多,细胞透明度下降。②体内实验发现,粒径10和20 nm的nano-TiO2 0.1 mg·kg-1及粒径200 nm的nano-TiO2 0.1, 1.0和10.0 mg·kg-1组,大鼠脑组织中的nano-TiO2,IL-1β,TNF-α及IL-10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粒径10和20 nm的nano-TiO2 1.0及10.0 mg·kg-1组大鼠脑组织中nano-TiO2,IL-1β,TNF-α及IL-10浓度随nano-TiO2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nano-TiO2破坏大鼠血脑屏障,造成脑组织坏死,并进入神经胶质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水肿。结论 Nano-TiO2对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其作用强度与粒径大小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炎症反应有关。
  • 论著
    石海莲;刘 燕;马春来;周吉燕;胡之璧;吴大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雷米普利对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45只雄性Spar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肥厚模型组和雷米普利治疗组。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制备心肌肥厚模型,造模12周后ig给予雷米普利1 mg·kg-1,每天1次,连续12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大鼠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压变化速率最大值(±dp/dtmax);测定心脏重量指数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Van Gieson染色法测定心肌间质和心肌血管纤维化程度;实时PCR法测定胶原Ⅰ型和胶原Ⅲ型mRNA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LVEDP和LVSP分别升高了103.9%和37.7%;LVMI、心肌间质和血管纤维化分别增加了35.5%, 306.3%和104.1%; 胶原Ⅰ型和胶原Ⅲ型mRNA表达分别上调2.1倍和4.4倍。与模型组大鼠比较,雷米普利组大鼠LVEDP, LVSP和LVMI分别降低了62.5%, 27.4%和18.6%;大鼠心肌间质和心肌血管的纤维化分别降低了44.9%和55.6%;心肌组织胶原Ⅰ型和胶原Ⅲ型mRNA表达分别降低了44.8%和67.0%。结论 雷米普利能改善高血压并发左心室心肌肥厚伴心肌舒张功能不全大鼠的心肌舒张功能,可能与其延缓心肌纤维化的病理进程有关,提示雷米普利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论著
    裴天仙;郭传敏;于 靖;杨 东;郭景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多柔比星致乳大鼠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乳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多柔比星1.72 μmol·L-1损伤组和多柔比星+槲皮素25,50及100 μmol·L-1组。槲皮素与心肌细胞培养3 h 后,加入多柔比星继续培养24 h,正常对照组仅加等量DMEM培养液。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比色法检测培养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Fas和FasL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多柔比星损伤组心肌细胞生长状态差,GSH-Px和SOD的活性降低,Fas和FasL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升高。槲皮素25,50及100 μmol·L-1均可拮抗多柔比星所致的上述变化:GSH-Px分别为(76±3),(73±4),(71± 3) vs (69±3)kU·L-1;SOD活性分别为(31±2),(29±2),(29±2) vs (26±2)kU·L-1;Fas mRNA:0.61±0.11, 1.04±0.12, 1.29±0.11 vs 1.61±0.16; FasL mRNA: 0.81±0.07, 1.24±0.10, 1.57±0.09 vs 1.79±0.11; Fas蛋白: 1.08±0.12, 1.54±0.10, 1.89±0.11 vs 2.15±0.15; FasL蛋白: 1.51±0.08, 1.70±0.12, 2.20±0.09 vs 2.41±0.26。结论 槲皮素可减轻多柔比星致乳大鼠心肌细胞凋亡,Fas和FasL蛋白表达的减少是其可能机制之一。
  • 论著
    王 蕊;金 英;闫恩志;刘 卓;隋海娟;潘月星;张智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谷氨酸所致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乳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 d后用于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加入0.1%二甲亚砜;谷氨酸损伤组,加入谷氨酸100 μmol·L-1作用2 h或24 h;吡格列酮组,先分别加入吡格列酮0.01,0.1和1 μmol·L-1作用1 h,然后加入谷氨酸;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先加入GW9662 10 μmol·L-1作用30 min,然后加入吡格列酮1 μmol·L-1, 作用1 h后加入谷氨酸。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 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钙蛋白酶Ⅰ及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ATF2)表达。结果 谷氨酸作用24 h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从对照组的(100±15.4)%降低至(71.5±6.1)%;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从对照组的(8.7±1.3)%增加至(35.4±6.9)%;磷酸化JNK1、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ATF2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吡格列酮0.1及1 μmol·L-1明显对抗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1±4.7)%和(96.6±3.4)%;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5.5±3.8)%和(9.2±0.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拮抗吡格列酮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细胞存活率为(91.3±6.7)%,细胞凋亡百分率为(10.2±1.8)%。单独应用GW9662 10 μmol·L-1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没有影响。吡格列酮也可抑制谷氨酸引起的磷酸化JNK1、磷酸化ATF2、钙蛋白酶Ⅰ表达增多及Bcl-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 吡格列酮对谷氨酸引起的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吡格列酮抑制磷酸化JNK1和钙蛋白酶Ⅰ表达,以及增强Bcl-2蛋白表达有关,与PPARγ激活无关。
  • 论著
    李文德;吴玉娥;闵凡贵;;黄家园;黄 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颅内注射淀粉样β蛋白片段1~42 (Aβ1-42)和thiorphan对恒河猴脑内Aβ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恒河猴随机分为模型组(n=3)和正常对照组(n=1),模型组开颅后于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先注射thiorphan以消耗已存在的脑啡肽酶,然后缓慢注射纤丝状Aβ1-42,再植入含有thiorphan的微渗透泵到基底神经节,持续28 d;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至50 d时处死恒河猴,开颅取大脑,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等部位Aβ1-42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恒河猴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Aβ1-42免疫反应阳性,30个高倍视野(×400)的积分吸光度(IA)分别为0.22±0.06,0.20±0.04和0.19±0.07。模型组3只恒河猴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Aβ1-42免疫反应均明显增强,海马IA分别为0.57±0.05,0.60±0.05和0.61±0.05;基底神经节IA分别为0.62±0.06,0.63±0.05和0.65±0.05;大脑皮质IA分别为0.67±0.06,0.68±0.05和0.65±0.07。结论 颅内联合注射Aβ1-42和thiorphan可增加脑内Aβ1-42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