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袁福临, 张 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间充质干细胞(MSC)是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强大免疫调节特性的成体干细胞,在平衡体内的免疫紊乱和减轻炎症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被广泛用于炎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MSC通过调控辅助性T细胞1(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亚群的分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通过促进胰岛再生、抑制胰岛素抵抗和调节肝糖原的新陈代谢等,治疗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胰岛素缺陷的1型糖尿病和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2型糖尿病;通过抑制滤泡辅助性T细胞增殖、B细胞分化和抗体产生,促进调节性B细胞增殖和抑炎因子的分泌。另外,MSC还可有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因此,以MSC为主的细胞治疗有望成为替代传统治疗的新方式。本文就MSC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炎性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论著
  • 论著
    黄小凤, 刘泽干, 雷 攀, 孟忠吉, 王莉博, 杜士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d(SSd)对H2O2诱导L02 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① L02细胞分别用SSd 0.5,1和2 μmol·L-1预处理6 h,加H2O2 800 μmol·L-1处理24 h,同时设细胞对照和H2O2 800 μmol·L-1(模型)组;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检测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② L02细胞分别用SSd 2 μmol·L-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tBHO)50 μmol·L-1预处理6 h,加H2O2 800 μmol·L-1处理24 h,同时设细胞对照、模型和单独SSd 2 μmol·L-1组;荧光探针分析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积累,免疫荧光法检测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核转位水平,Western 印迹法检测Nrf2 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MTT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d 1和2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生化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PT和GOT活性及MDA和LDH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d 2 μmol·L-1组GPT和GOT活性及MDA和LDH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② ROS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ROS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d 2 μmol·L-1组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SSd 2 μmol·L-1组Nrf2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核及细胞质中的Nrf2蛋白及HO-1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提升;与模型组相比,模型+SSd 2 μmol·L-1组以及模型+ tBHQ 50 μmol·L-1组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强(均P<0.05);与细胞对照组及模型组相比,单独SSd 2 μmol·L-1组可以显著提高L02细胞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P<0.05)。结论  SSd 能有效保护H2O2诱导的L02细胞损伤,其机制与降低细胞内ROS含量,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李 亮, 曹福羊, 田 冶, 陈 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DEX)在疗效或疗效以上剂量下的自身精神和躯体依赖潜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① 使用20只雄性SD大鼠进行药物辨别实验,用固定比率强化方法,依次经食物训练期、药物辨别〔吗啡(2.5 mg·kg-1)或0.9%氯化钠注射液(NS),sc〕训练期和替代实验期〔用不同剂量的吗啡(0.3125,0.625,1,1.25和2.5 mg·kg-1,sc)替代训练剂量的吗啡〕的训练,使大鼠对吗啡形成稳定的辨别效应。明确吗啡辨别效应曲线及ip给予NS和DEX(5,10和20 μg·kg-1)替代吗啡2.5 mg·kg-1的辨别效应,计算反应正确率。② 使用60只KM小鼠(雌、雄各半)进行催促戒断实验,吗啡组按递增剂量连续5 d sc给予吗啡,每日剂量依次递增为90,120,150,180和210 mg·kg-1;DEX连续5 d每日ip给予恒定剂量5,20和40 μg·kg-1。于末次给药6 h内,ip给予纳洛酮8 mg·kg-1进行催促戒断,观察纳洛酮催促30 min内小鼠的戒断跳跃次数及纳洛酮给药前后1 h小鼠体重变化。结果  在大鼠药物辨别模型中,2.5 mg·kg-1的吗啡能形成稳定的大鼠药物辨别行为;不同剂量吗啡替代组的吗啡反应正确率分别为(4.4±14.6)%,(15.7±33.6)%,(42.1±43.6)%,(63.2±36.5)%和(93.0±23.4)%,吗啡剂量在0~2.5 mg·kg-1之间诱导的辨别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NS和不同剂量DEX替代组的吗啡反应正确率分别为(1.0±1.6)%,(2.1±6.2)%,(1.2±1.4)% 和(1.8±2.6)%,反应正确率均<20%。在小鼠催促戒断模型中,与NS对照组相比,盐酸吗啡组小鼠30 min内的戒断跳跃次数及给药前后1 h的体重变化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1),表明吗啡亚急性给药诱发小鼠形成了躯体依赖;DEX 3个剂量组小鼠在纳洛酮催促30 min内的戒断跳跃次数及纳洛酮给药前后1 h的体重变化与NS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DEX在大鼠吗啡药物辨别和小鼠催促戒断模型上无致精神和躯体依赖潜能。
  • 论著
    王洪玲, 李秋月, 陈秋彤, 刘 川, 赵 芡, 张英睿, 张 艺, 沈晓飞, 张 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藏药西藏猫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合文献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获取西藏猫乳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查询化学成分对应靶点。通过Drug Bank和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等数据库以“rheumatoid arthritis”为关键词搜索RA靶点;运用Cytoscape3.7.2构建“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DAVID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其作用机制。采用Maestro version 11.5软件,对核心化学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用Griess法测定山奈素、芹菜素和鼠李柠檬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一氧化氮(NO)释放的影响,验证其抗炎活性。结果  西藏猫乳化学成分可能作用于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等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318个(P<0.05),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80条信号通路(P<0.05)。以“化学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设置等级值(degree)≥14为核心化学成分,筛选出了西藏猫乳中9个主要化学成分,通过选取等级值(degree)≥22为潜在作用靶点,得到9个靶点。将上述9个主要化学成分与9个靶点分别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鼠李柠檬素与雄激素受体,芹菜素与热休克蛋白90AA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柚皮素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人源重组蛋白RELA,山奈素与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Tristin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槲皮素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结合最稳定。山奈素、鼠李柠檬素和芹菜素对脂多糖所致RAW264.7巨噬细胞NO释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表明该3个化合物确有抗炎作用。结论  西藏猫乳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抗RA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调控炎症、免疫、内分泌等相关靶点和通路有关,可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 论著
    相亚楠, 王灵超, 高 尤, 罗龙龙, 张文鹏, 庄笑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食蟹猴血清中抗西尼罗河病毒单抗MIL94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定量测定法,并进行食蟹猴体内药动学初步研究。 方法  抗原包被量为每孔100 ng,酪蛋白封闭液于37℃孵育1 h,血清样品用PBS进行前处理,二抗按1∶10 000稀释,3,3′,5,5′-四甲基联苯胺溶液室温显色10 min,硫酸终止反应。12只食蟹猴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30 min内静脉推注MIL94 5和100 mg·kg-1,不同时间点(1 h~56 d)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测定血清中MIL94浓度。WinNonlin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分析药动学特征。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32 mg·L-1,板内精密度1.18%~4.62%,板间精密度8.19%~10.20%。食蟹猴静注MIL94 5和100 mg·kg-1,半衰期分别为8±5和(8±5) d,清除率(Cl)分别为0.25±0.08和(0.26±0.009) mL·h-1·kg-1,稳态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55±21和(74±19) mL·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51.2±393和(18030±6139) d·mg·L-1,AUC与剂量成正比,Cl不随剂量改变而改变。 结论  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的灵敏度、特异性、线性范围、精密度和稳定性等均满足临床前药动学研究需求。初步获得了MIL94在5~100 mg·kg-1的静注剂量范围内,食蟹猴体内的线性药动学特征,为MIL94的研发提供支持。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黄鹏程, 王敬亭, 赵田田, 赵泽浩, 周长慧, 李若婉, 朱春梅, 郑 阳, 常 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快速和准确的体外多终点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组蛋白γ-H2AX、P53蛋白、磷酸化组蛋白H3(p-H3)以及活化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4个生物标志物整合到γ-H2AX灶点试验中。DNA断裂剂依托泊苷(未加S9条件下,0.2,0.4,0.8和1.6 mg·L-1)、环磷酰胺(S9条件下,3.75,7.5,15和30 mg·L-1)和非整倍体诱导剂秋水仙素(未加S9条件下,0.0063,0.0125,0.025和0.05 mg·L-1)处理TK6细胞24 h,收获细胞、固定,洗涤后加入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γ-H2AX、P53蛋白和p-H3荧光强度。选择4种不同作用机制的DNA断裂剂(有S9条件下,丝裂霉素C 0.05,0.1和0.2 mg·L-1,甲磺酸甲酯3,6和12 mg·L-1,苯并芘0.5,1和2 mg·L-1,顺铂2.5,5和10 mg·L-1;无S9条件下,分别加丝裂霉素C 0.025,0.05,0.1 mg·L-1,甲磺酸甲酯1.5,3和6 mg·L-1,苯并芘25,50和100 mg·L-1,顺铂1.25,2.5和5 mg·L-1)、2种非整倍体诱导剂(S9条件下,长春新碱0.005,0.01和0.02 mg·L-1,紫杉醇0.02,0.04和0.08 mg·L-1;未加S9条件下,长春新碱0.01,0.02和0.04 mg·L-1,紫杉醇0.005,0.01和0.02 mg·L-1)和3种不具有遗传毒性的化合物(有/无S9条件下,氯化钠125,250和500 mg·L-1,氨苄青霉素G 125,250和500 mg·L-1,盐酸普萘洛尔15,30和60 mg·L-1),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在方法建立阶段,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无S9依托泊苷组和有S9的环磷酰胺组γ-H2AX和P53蛋白荧光强度增加,且依托泊苷组1.6 mg·L-1和环磷酰胺30 mg·L-1组组荧光强度为溶剂对照组的2倍以上,p-H3阳性细胞比例无显著升高;秋水仙素组γ-H2AX和P53蛋白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p-H3细胞比例为溶剂对照组2倍以上。在方法验证阶段使用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化合物验证得到的灵敏度(6/6)和特异性(3/3)均较高。结论  建立了体外多终点遗传毒性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应用于药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的潜力。
  • 综述
  • 综述
    廖 蕾, 沈秀芸, 吕保江, 蒋雅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心律失常中具有重要作用。lncRNA通过影响心脏电重构、结构重构、能量代谢障碍及自主神经重构等机制参与房颤的发生,通过调节离子通道编码基因诱发长QT间期综合征,通过改变心脏传导影响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诱导的心律失常等。本文综述上述研究进展,以期为心律失常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综述
    范丽丽, 李文静, 吴斐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高死亡率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转录因子EB(TFEB)可通过调节自噬和溶酶体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自噬和溶酶体的主要调控因子。本文对TFEB的生物学特点、功能、调控及其通过调节自噬和溶酶体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性心肌病、外周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综述
    李泽华, 王 凯, 徐 斌, 庄笑梅, 赵 瑾, 郭 磊, 谢剑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是μ阿片受体的强效激动剂,药用芬太尼在临床上多被用于镇痛及麻醉。其镇痛的不良反应之一为欣快感,导致包括药用芬太尼在内的芬太尼类衍生物在国际上部分地区的滥用问题,致死案例逐年攀升。为逃避法规监管,新型芬太尼类衍生物层出不穷,对公众健康、社会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全面认识掌握芬太尼类衍生物的代谢转化规律特征,对实现其暴露中毒后的精准溯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芬太尼类衍生物的代谢研究模型、代谢途径及产物特征进行简要综述,包括芬太尼类衍生物在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下发生多种官能团化反应(Ⅰ相代谢),以N-脱烷基化和羟基化代谢途径为主;还可发生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等结合反应(Ⅱ相代谢),生成相应的结合产物;骨架上的设计型修饰对代谢物谱改变明显。提出单一代谢产物不能准确追溯至原型,尚需对于不同芬太尼衍生物类型关注不同代谢产物;芬太尼类的代谢产物是良好的候选暴露生物标志物,亟需开展全面时-量-效关系研究以准确确定暴露及效应生物标记物谱。本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法医鉴定及政府管控方面所涉及到的芬太尼类衍生物的代谢转化、筛查溯源等研究提供支持。
  • 综述
    陈光辉, 刘 奕, 柳 毅, 汪 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睾丸产生的精子在经过附睾头、体和尾部后,经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方面的变化从而获得运动及受精能力的过程,称为精子在附睾中的成熟。附睾精子成熟易受到外源化学物的影响,但其具体机制尚未系统阐明。本综述概述附睾精子成熟的基本生理调节过程,总结了近年来外源化学物(主要包括环境毒物、药物和食品等)对附睾精子成熟的影响,并归纳其潜在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对保障精子质量、改善男性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可为成年男性精子成熟障碍以及不孕不育的干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