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2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4-12-25
      

    论著
    综述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梁慧春, 许宇辉, 温泉, 邹凤, 叶恩茂, 杨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归元片对吗啡镇痛以及吗啡所致耐受和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① 吗啡急性耐受模型 小鼠每隔1 h分别ig给予归元片200,400和800 mg·kg-1,15 min后sc给予吗啡10 mg·kg-1,连续给9 h,分别于24和48 h再给予吗啡10 mg·kg-1;② 吗啡慢性耐受模型 小鼠每日ig给予归元片200,400和800 mg·kg-1,15 min后 sc 给予吗啡10 mg·kg-1,连续给8 d,d 9单独 sc给予吗啡10 mg·kg-1;③ 吗啡已形成耐受模型 小鼠每日sc给予吗啡10 mg·kg-1 1次,连续给8 d,分别于d 1,d 4或d 7起联合给予归元片200 mg·kg-1,d 9再单独sc给予吗啡10 mg·kg-1。采用小鼠热板测定给药前痛阈值(T0)和给药后痛阈值(T1),计算最大可能镇痛率(%MPAE)。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脊髓中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热板实验中归元片镇痛效应的ED50为523.5 mg·kg-1。归元片200和400 mg·kg-1能延长吗啡镇痛时间,并使吗啡镇痛ED50值从4.67 mg·kg-1分别降至3.14和0.65 mg·kg-1。在吗啡急性和慢性耐受模型中,归元片能抑制%MPAE值和给药前痛阈值的降低(P<0.05);在已形成的耐受模型中,归元片能快速逆转已降低的%MPAE值(P< 0.05),且当该复方制剂于d 1起与吗啡联用时,能有效抑制吗啡所致脊髓中NOS活性和NO含量的升高(P<0.01)。结论 归元片能有效增强吗啡镇痛,延长吗啡镇痛的持续时间,抑制吗啡所致耐受和痛觉过敏的发展,并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论著
    夏晖, 刘艳芹, 薛瑞, 王真真, 赵楠, 张黎明, 杨日芳, 陈红霞, 李云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5-羟色胺1A受体(5-HT1A)部分激动和5-羟色胺(5-HT)重摄取抑制双靶标抗抑郁候选新药YL-0919的抗抑郁作用及对树突复杂性的影响。方法 每天从10种刺激中随机选1~2种连续4周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每天应激前1 h分别ig给予氟西汀10 mg·kg-1, YL-0919 0.625,1.25和2.5 mg·kg-1。应激结束后第2天行开场实验观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第4天行蔗糖饮水实验检测蔗糖偏嗜度,第5天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检测摄食潜伏期;第6天取脑,高尔基染色法观察海马齿状回锥体神经元树突长度、分支数以及树突棘密度。结果 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显著降低,蔗糖偏嗜度显著降低,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时间显著延长(P<0.01)。给予YL-0919 2.5 mg·kg-1或氟西汀10 mg·kg-1可显著逆转上述抑郁样行为改变;高尔基染色结果显示,与应激模型组比较,YL-0919 1.25和2.5 mg·kg-1或氟西汀10 mg·kg-1组海马齿状回锥体细胞树突长度分别显著增加24.3%, 64.7%和76.0%(P<0.01),分支数分别显著增加38.0%, 118.2%和109.1%(P<0.01),YL-0919 2.5 mg·kg-1或氟西汀10 mg·kg-1组树突棘密度分别显著增加20.5%和21.4%(P<0.05)。给予YL-0919可显著增强树突复杂性。结论 YL-0919的抗抑郁作用与保护海马齿状回锥体神经元树突结构可塑性,增强树突复杂性有关。
  • 论著
    李夏春, 王志强, 柳秀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花萼海绵诱癌素(CA)在成神经瘤细胞(N2a)引起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机制,及褪黑素对其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成神经瘤细胞(N2a)给予CA 5 nmol·L-1处理,或同时给予褪黑素 50 mol·L-1,或同时给予维生素E(Vit E)50 mol·L-1处理12 h,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au蛋白在Ser422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p-JNK)和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MKK4)的含量,免疫荧光检测p-JNK含量和分布,荧光法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含量,32P-特异底物标记技术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活性。结果 CA在N2a细胞引起tau蛋白Ser422位点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1.70±0.19, 1.0, P<0.01), 褪黑素拮抗CA引起的 tau蛋白Ser422位点过度磷酸化(0.98±0.12, 1.70±0.19, P<0.01);CA引起细胞内MDA含量升高(μmol·g-1蛋白, 0.241±0.006, 0.141±0.006,P<0.01),褪黑素和Vit E均可抑制CA引起的细胞内MDA含量升高(μmol·g-1蛋白, 0.172±0.004, 0.193±0.005,0.241±0.006, P<0.01);CA不改变p38MAPK活性和蛋白水平,但引起p-JNK含量升高(1.91±0.27, 1, P<0.01)和p-MKK4(1.81±0.09, P<0.01)含量升高,褪黑素抑制CA引起的p-JNK含量升高(1.11±0.15, 1.91±0.27,P<0.01)和p-MKK4(1.14±0.06, 1.81±0.09, P<0.01)含量升高;JNK抑制剂SP600125可抑制CA诱导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MKK4磷酸化抑制剂地昔帕明可消除CA诱导的JNK磷酸化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结论 褪黑素抑制JNK磷酸化参与其对CA诱导的tau蛋白Ser422位点过度磷酸化的预防作用。
  • 论著
    王淑颜, 汪溪洁, 靳康, 惠涛涛, 马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实时细胞分析系统(RTCA)心脏毒性研究方法,并应用于药物心脏毒性的早期筛选。方法 采用RTCA Cardio系统和新生1~2 d SD大鼠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建立体外药物心脏毒性早期筛选方法,并用具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和利多卡因,通过观察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幅度和搏动节律不规则性(BRI)指数的变化,验证其评价药物的心脏毒性的效果。结果 原代心肌细胞接种到RTCA Cardio E-Plate 96孔板 24 h后出现心肌细胞搏动,48 h后心肌细胞搏动规律且稳定,可持续至少3 d。加入奎尼丁后迅速抑制心肌细胞的搏动,使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由155±5降到0,6 h后抑制作用减弱;低浓度奎尼丁(3.1 μmol·L-1)使心肌细胞搏动恢复到124±16。24 h奎尼丁浓度小于100.0 μmol·L-1时,均能全部恢复细胞搏动。利多卡因加入原代心肌细胞后,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幅度、BRI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浓度越高,对心肌细胞的抑制作用越显著。结论 RTCA Cardio心脏毒性筛选方法可精确地检测出奎尼丁和利多卡因的心脏毒性,提示RTCA Cardio心脏毒性筛选方法可用于心脏毒性早期筛选。
  • 论著
    汪溪洁, 惠涛涛, 宋征, 马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氟西汀对hERG(ether-a-go-go-related gene)钾通道的作用及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佛波酯(PMA)对氟西汀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氟西汀0.01, 0.1, 1和10 μmol·L-1处理后稳定表达hERG钾通道的HEK293细胞(hERG-HEK293稳态细胞)上hERG钾通道电流(IKr)的变化,研究氟西汀对IKr作用的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并观察氟西汀1 μmol·L-1处理后hERG钾通道激活、失活和复活动力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观察PMA 1 μmol·L-1对氟西汀1 μmol·L-1作用IKr后的影响。结果 氟西汀0.01, 0.1, 1和10 μmol·L-1对hERG-HEK293稳态细胞上IKr具有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0.8 μmol·L-1,Hill系数约为1.1。氟西汀1 μmol·L-1可以减小IKr激活、失活和复活电流,并影响hERG钾通道的激活和复活过程。在氟西汀对IKr电流的抑制作用达到稳态后,PMA 1 μmol·L-1可抑制氟西汀对hERG钾通道的阻断作用。结论 氟西汀对hERG-HEK293稳态细胞上hERG钾通道具有明显的阻断作用,该作用可被PKC激动剂PMA抑制。
  • 论著
    文松, 李倩, 贾培媛, 赵修南, 武军华, 麻浩, 张永平, 王玉霞, 单俊杰, 王海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板蓝根α-葡聚糖对H1N1流感疫苗免疫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 μg α-葡聚糖按+H1N1流感病毒裂解液3 μg给每只小鼠一次性肌内注射。分别在免疫后3, 5, 8, 10, 12和14 d采血,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和亚类抗体滴度;MTT法测定小鼠脾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脾细胞中CD3+, CD19+, CD4+, CD8+ T细胞亚群百分率。结果 板蓝根α-葡聚糖对人用H1N1流感疫苗抗原显示优良的佐剂作用,初次免疫后5 d即能促进特异性抗体的生成,抗体亚型主要为IgM。免疫后5~14 d,总抗体及亚类IgG1, IgG2a和IgG2b滴度持续升高,IgG3在免疫8 d达峰,之后无明显变化。IgA滴度水平最低,且随时间无明显变化。α-葡聚糖显著促进H1N1流感疫苗免疫小鼠脾T细胞和B细胞增殖(增殖率分别为44.2%和37.8%),促进脾细胞分泌IFN-γ(P<0.01)和IL-12(P<0.05),刺激胸腺细胞分泌IL-4(P<0.01);与单独抗原组相比,联用α-葡聚糖明显提高免疫小鼠脾CD3+细胞百分率(P<0.01)及CD3+/CD19+比值(P<0.01),提高CD8+T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P<0.01)。α-葡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促进TNF-α的分泌。结论 板蓝根α-葡聚糖能显著提高免疫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 论著
    郜娜, 高远, 田锋奇, 乔海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黄芩苷的致敏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活性酯法制备黄芩苷全抗原,建立黄芩苷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模型;采用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分析豚鼠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规律性以及IgE和IgG抗体效价,采用ELISA测定豚鼠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成功合成黄芩苷全抗原,黄芩苷与牛血清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偶联效率分别为9:1和5:1。成功建立黄芩苷致敏的豚鼠休克模型,并显示典型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特征。致敏豚鼠第一次致敏后第19天开始用PCA实验检测出抗黄芩苷抗体,第31天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致敏豚鼠体内同时存在IgE和IgG型特异性抗体,且两抗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致敏豚鼠血清中黄芩苷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率为84%,致敏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72.6±11.4)%,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26.8±6.9)%。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经黄芩苷-HSA激发后收缩明显。结论 黄芩苷能够导致豚鼠出现过敏反应,并与特异性IgE和IgG抗体有关。
  • 论著
    赵绿翠, 张景勍, 游智梅, 李科琼, 罗念, 李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吴茱萸碱对人结肠癌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分别加入吴茱萸碱1.5,3.0,6.0和12 μmol·L-1继续培养 24, 48和72 h,CCK-8法检测吴茱萸碱对HCT-116细胞存活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吴茱萸碱对HCT-11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倒置显微镜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Hoechst染色后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A1的表达及凋亡相关蛋白P53, Bax,Bcl-2,激活型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 吴茱萸碱1.5,3.0和6.0 μmol·L-1作用24, 48和72 h后,HCT-116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且呈时间(r时间=0.744, P<0.05)和浓度(r浓度=0.953, P<0.01)依赖性。吴茱萸碱作用HCT-116细胞48 h后, S期细胞由正常对照组的(13.9±7.0)%增加至(39.7±11.7)%(P<0.05);细胞凋亡率由正常对照组的(4.2±3.0)%增加至(14.9±5.8)%(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见,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胞膜破裂,产生细胞碎片,并出现大量漂浮细胞;Hoechst染色可见部分细胞出现细胞核固缩、核发白、染色质凝集等凋亡变化;P53、Bax和激活型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增加,Bcl-2、细胞周期蛋白A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 吴茱萸碱能够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A1的表达;激活P53信号通路,下调Bcl-2、上调Bax,破坏Bcl-2/Bax的比例;激活胱天蛋白酶3,共同促进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凋亡。
  • 论著
    李春杰, 赵建, 张世勇, 潘微彤, 蒲韵竹, 贾启燕, 查晓丹, 尚艳楠, 黄春倩, 刘艳琴, 钟玉绪, 李前, 丁日高, 付爱玲, 赵宝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细胞色素P450CYP3A65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用于快速、直观检测重金属(铜、镉、锌)及类二噁英化合物五氯联苯(PCB126)等环境污染物。方法 PCR方法钓取斑马鱼CYP3A65基因调控序列,构建于pT2AL200R150G转座载体克隆位点,将pTol2-CYP3A65-EGFP质粒与pCS-TP转座酶mRNA共同注射入斑马鱼胚胎单细胞,通过荧光筛选,遗传选育和建立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品系Tg(CYP3A65-EGFP);利用该转基因斑马鱼胚胎及幼鱼检测上述3种重金属及PCB126的生物学响应。结果 成功建立了CYP3A65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品系,绿色荧光在肝和消化道表达;该转基因斑马鱼对3种重金属及PCB126产生生物学响应。染毒96 h后,铜0.1和0.2 μmol·L-1、镉0.35和0.7 μmol·L-1组、锌1.5和3 μmol·L-1组、PCB126所有浓度组荧光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强(P<0.01);铜0.9 μmol·L-1组、镉2.7和5.4 μmol·L-1组及锌24 μmol·L-1组荧光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弱(P<0.01);染毒168 h后,铜0.1和0.2 μmol·L-1组、镉0.35和0.7 μmol·L-1组、锌1.5和3 μmol·L-1组及PCB126 2~32 μmol·L-1浓度组荧光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强(P<0.01),铜0.9 μmol·L-1组、镉2.7 和5.4 μmol·L-1组、锌12和24 μmol·L-1组荧光相对表达量减弱(P<0.05),随着浓度增加荧光减弱,呈现出量效关系。结论 CYP3A65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模型可以用来检测铜、镉、锌及PCB126等环境污染物。
  • 论著
    奇锦峰, 孙晨, 王永辉, 余文浩, 韩坚, 林梅, 张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板蓝根颗粒剂(GRI)和饮片水煎剂(DRI)及其所含主要成分靛蓝和靛玉红对小鼠肾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中3 个主要亚型Oat1,Oat2和Oat3的影响。方法 NIH小鼠分别ig给予GRI 0.615 和2.460 g·kg-1,DRI 1.6 和6.4 g·kg-1(生药量),靛蓝0.008和0.640 mg·kg-1,靛玉红0.0192 和1.5360 mg·kg-1,每组60 只(雌雄对半),每天2 次,连续5 d。同时设丙磺舒(0.05 g·kg-1)阳性对照组和两种溶媒[纯水和0.5%羧甲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对照组及糊精加蔗糖(各1.5 g·kg-1)添加剂组。最后1次给予供试物后实施对-氨基马尿酸(PAH, iv, 0.03 g·kg-1)清除实验,即在iv PAH后 1.0,2.5,5.0,7.5,10.0和20.0 min 时每组分别各取10只小鼠(雌雄对半),安乐处死收集全血制备血清,并迅速摘取双肾,右肾进行组织匀浆后测定PAH蓄积量,左肾组织用于提取总mRNA。每组另取10只小鼠(雌雄各半),同样给药处理,按Nakakariya法做肾切片进行摄取PAH实验。用Kiguchi法测定血清和肾组织匀浆液中PAH浓度。以药动学软件(DAS 2.0)计算血清及肾组织中PAH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以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小鼠肾组织Oat1,Oat2及Oat3 mRNA表达。结果 与纯水对照组比较,0.5%CMC-Na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两种溶媒对照组相比,GRI 2.460 g·kg-1,靛蓝 0.640 mg·kg-1和靛玉红1.5360 mg·kg-1组消除半衰期(t1/2β)显著延长(P<0.05);各供试物组分布容积(Vd)和清除率(Cl)均显著减少(P<0.01),曲线下面积(AUC0→20 min)均显著增加(P<0.01);由采血时间段内各组肾组织中的PAH蓄积量所求得的AUC0→20 min显著大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且肾AUC0→20 min与血液AUC0→20 min的比值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各剂量供试物均可使肾切片摄取PAH的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P<0.01)。与纯水/CMC对照组相比,GRI 2.460 g·kg-1,DRI 6.4 g·kg-1,靛蓝0.640 mg·kg-1,靛玉红1.5360 mg·kg-1组小鼠肾组织Oat1,Oat2及Oat3 mRNA表达除靛玉红组Oat2 mRNA(P<0.05)、GRI组Oat3 mRNA(P<0.01)表达水平被显著上调外,其余均被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 GRI、DRI、靛蓝、靛玉红在所用剂量下对小鼠肾组织Oat1,Oat2及Oat3均有明显抑制作用,GRI和DRI的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主要来自其所含的靛蓝和靛玉红成分。
  • 论著
    林立红, 于巍, 孟庆贺, 孙常松, 李晓磊, 汤保华, 段明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氨氟乐灵(PDM)及其代谢产物2,4-二硝基-N3-丙基-6-三氟甲基-1,3-苯二胺(DTB)的分析方法,进行氨氟乐灵大鼠体内毒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ig(100 mg·kg-1,1000 mg·kg-1)和iv(100 mg·kg-1)单次给予雄性SD大鼠PDM,应用液质联用仪(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PDM和DTB的含量,采用DAS软件拟合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单次ig给予PDM 100 mg·kg-1,PDM和DTB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715±102和(6845±316)μg·h·L-1;半衰期(t1/2z)分别为9.0±1.4和(7.1±1.3)h;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7.0±1.6和(7.0±0.0)h;峰值浓度(cmax)分别为146±51和(473±103)μg·L-1。单次ig给予PDM 1000 mg·kg-1,PDM和DTB的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0-t)分别为3401±242和(10364±573)μg·h·L-1;t1/2z分别为8.8±2.1和(6.0±1.8)h;Tmax均为(7.0±1.6)h;cmax分别为175±56和(586±152)μg·L-1。PDM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4.9%(100 mg·kg-1)和17.1%(1000 mg·kg-1)。结论 该LC-MS/MS分析方法适用于大鼠血浆中PDM和DTB的测定。PDM和DTB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过程具有非线性动力学性质。
  • 论著
    潘晓东, 陈文伟, 倪晓洁, 王瑾珺, 吴存造, 蔡勇, 夏鹏, 郑少玲, 陈必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50酶 (CYP)家族中CYP3A5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他克莫司(Tac)和环孢素A(CsA)早期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08-2013.04期间肾移植受者74例,其中术后口服给予Tac+吗替麦考酚酯胶囊(MMF)+甲泼尼松龙三联用药的43例,给予CsA+MMF+甲基强的松龙三联用药的31例。术前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PCR)检测受者CYP3A5基因型;分别采用ELISA和化学发光法检测全血Tac和CsA浓度,监测术后2周及1,2,3和6个月血药浓度/剂量比(c/D);同时用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肌酐酶法检测肌酐、尿素酶法检测尿素氮和尿酸酶法检测尿酸水平。结果 74例肾移植受者中,CYP3A5*1/*1型占9.5%,CYP3A5*1/*3型占48.6%,CYP3A5*3/*3型占41.9%。按其表型可分为CYP3A5表达型(包括CYP3A5*1/*1型和CYP3A5*1/*3型)和不表达型(CYP3A5*3/*3型),分别占58.1%和41.9%。Tac受者中CYP3A5表达型在术后2周及1,2,3和6个月时c/D中位值分别为25.49, 49.64, 53.72, 51.93和44.5;CYP3A5不表达型受者则分别为65.48,100.84,99.54,123.01和133.21;前者均明显低于后者(P<0.05)。对于CYP3A5不表达型受者, Tac的起始剂量(0.1 mg·kg-1)偏大,术后早期肾功能恢复较表达型慢,存在一定的肾毒性损伤。而CYP3A5基因型与 CsA疗效无明显相关性,CsA受者上述各时间点血药浓度、血糖、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CYP3A5表达型和CYP3A5不表达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YP3A5不表达型受者使用常规Tac 0.1 mg·kg-1的起始剂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药物过量,CYP3A5表型是影响Tac肾移植术后受者早期疗效的因素之一。而CYP3A5基因型与术后早期CsA的疗效无相关性。
  • 综述
  • 综述
    郭家彬, 冯敏, 张丽, 彭双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硫蛋白(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残基的低分子量金属连接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有MT-Ⅰ, Ⅱ和Ⅲ亚型。MT可广泛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生长、自主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和脑损伤修复等活动。MT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脑细胞离子稳态、重金属解毒、抗炎症和抗细胞凋亡等多种重要生物学功能。脑缺血应激可显著诱导脑组织细胞MT的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T对脑缺血损伤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或)治疗脑缺血疾病的重要靶点。本文简要综述中枢神经系统中MT的表达与调控特点以及脑缺血应激对MT表达的影响,重点讨论MT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 综述
    严春琳, 杨静, 韩际宏, 朱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因脂质代谢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激活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造成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防治效果,部分中药复方和单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阐明。本文从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及稳定斑块等方面对相关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综述
    龚福恺, 孔庆军, 王晓琴, 李照雪, 张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维尼非林(viniferin)是白藜芦醇寡聚体的总称,其作为植保素存在于豆科、蓼科、葡萄科、毛茛科和龙脑香科等植物中,并承担抗菌、抗真菌和病毒侵染以及紫外损伤等生理功能。维尼非林具有抗氧化、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且对心脑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本文对近年维尼非林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药物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曾菊, 程肖蕊, 周文霞, 张永祥, 王仲孚, 黄琳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组学研究通常包括聚糖组的分离与纯化、糖链组的分离和富集糖链的结构解析和定量以及糖链的性质和功能研究。根据糖蛋白组、蛋白聚糖组和糖脂组生物化学性质的不同,可相应采用分步沉淀法、硼酸亲和法、二氧化钛法、亲和层析法、体积排阻法、凝胶过滤层析和柱层析法等进行分离与纯化,进而通过植物凝集素、亲水色谱和固相萃取等技术富集高纯度且特异性的糖链。通过凝集素芯片技术、各种生物质谱及其联用并辅以糖链的衍生化标记对糖链进行结构解析,并用同位素标记法和代谢标记法对糖链进行相对定量。最后,借助糖链结构解析软件工具及糖链相关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可对糖链的生物学功能进行更全面的解析。本文对复合糖的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以及糖组生物信息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 综述
    曹明楠, 崔俊, 李卫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通过多步骤诱变过程导致多个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细胞发生包括凋亡调节和DNA修复损伤等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的结果。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分析方面具有高通量、多因素、微型化和快速灵敏等特点,因此将基因芯片技术运用到涉及众多基因改变的肿瘤研究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为肿瘤的诊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近些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筛查、药物筛选和毒理学研究、药物基因组学、肿瘤诊断以及寻找肿瘤相关基因等抗肿瘤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孔令雷, 李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NA 干扰是一种利用双链RNA分子特异的沉默靶基因表达的技术,目前已广泛用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作为一种高选择性和有效的基因调控手段,这一技术也已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和药物转运体的研究。药物转运体是一类细胞膜蛋白,在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转运体功能的抑制或缺失将改变药物的清除和药代动力学,导致药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因此,在新药研发以及药物临床应用中,研究药物转运体在药物跨膜转运、组织分布、排泄清除和药-药相互作用中的作用,对于药物的有效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RNA干扰技术在药物转运体介导的药物转运和药-药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近年来RNA干扰技术在药物转运体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重点阐述这一技术在药物转运体介导的肿瘤耐药、药物体内转运、清除和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为药物转运体的功能和调节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应佳丽, 张婷, 唐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量化构效关系(QSAR)是用来预测单一系列化合物结构和效应关系的方法,近年来逐渐应用于纳米材料毒性高通量筛选和预测。本文结合传统QSAR研究方法以及金属纳米材料结构和毒性特点,探讨目前金属纳米材料QSAR研究方法,主要针对仪器测量和量子化学等结构描述符获取方法,金属纳米材料毒理学实验数据质量评定标准,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等模型构建方法,留一法、留多法等模型验证方法的研究进展及所面临的研究难点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 综述
    赵颖, 穆鑫, 阿丽塔, 李阳, 王昕, 唐小利, 张永祥, 杜冠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2012版汤森路透科学引证报告自然科学版中药理学源学科222种期刊检索,从学科分类、研究对象和地区、机构分布的角度,通过分析2013年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情况,对我国药理学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总结与分析。2013年,中国学者参与发表的药理学国际期刊文章共5090篇。学科分布与社会疾病发生率关系密切,基础研究占比重较大,而临床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地域、机构分布集中性明显且与科技经费投入密切相关。我国药理学研究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将继续以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为重点目标,加强基础与临床药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