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孙晟杰, 涂 画, 唐励静, 罗秀菊, 彭 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0, 34(8): 623-63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0.08.010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具有铁依赖性,表现为铁超载、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和线粒体膜密度增加等特点,与癌症、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生理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多种铁死亡诱导剂或抑制剂,它们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诱导或抑制铁死亡的发生,在治疗上述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本文从结构、作用靶点、作用特点和应用模型等方面分类综述了铁死亡诱导剂和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为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综述
    尹纪业, 王和枚, 丁日高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2): 309-31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2.028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线抗疟药,能杀灭多种寄生虫如疟原虫、血吸虫、弓形虫、利什曼原虫等,还能调节免疫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体外细胞实验证实对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研究发现,此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存在内过氧桥,催化断裂后产生的碳中心自由基和活性氧,是其发挥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的结构基础。临床上大量的抗疟治疗迄今未见明显的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而动物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研究发现药物的高剂量或长期暴露能导致多个系统和器官的毒性效应。本文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胚胎毒性、遗传毒性、造血和免疫毒性、心脏毒性等,从体外细胞水平、整体动物水平和人体临床试验,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总结青蒿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为以扩大青蒿素类药物临床适应证,选择安全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检测指标为目的的毒理学评价和研究提供支持,更好地服务临床。
  • 前沿论坛
    张彦琼, 李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83-89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2
    中医药具有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中医药现代化亟需建立符合其整体特点的科学研究方法。随着医学与生命科学研究步入大数据时代,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快速发展,网络药理学作为药物研究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辨证论治、组方配伍的原则不谋而合。网络药理学从整体的角度探索药物与疾病间的关联性,强调从"单靶标"向"网络靶标"研究模式的转变,因此,它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本文简要分析和论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过程中的有关研究进展,以及中药网络药理学面对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 学科发展
    李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65-78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53
  • 前沿论坛
    周文霞;程肖蕊;张永祥
    网络药理学是指将药物作用网络与生物网络整合在一起,分析药物在此网络中与特定节点或模块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理解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网络药理学突破传统的“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理念,代表了现代生物医药研究的哲学理念与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系统生物学和网络生物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网络药理学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特点,注重网络平衡(或鲁棒性)和网络扰动,强调理解某个单一生物分子(如基因、mRNA或蛋白等)在生物体系中的生物学地位和动力学过程要比理解其具体生物功能更为重要,揭示药物作用的生物学和动力学谱要比揭示其作用的单个靶标或几个“碎片化”靶标更重要,对认识药物和发现药物的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 综述
    董研博,王健,郑梦竹,刘良发,李山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9, 33(2): 152-16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9.02.010
    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研究模型,由干细胞或肿瘤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自我组装而成。它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长期传代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因此类器官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食道、胃、肠、肝、胰、前列腺和乳腺等结构的类器官和相应的肿瘤类器官均已面世,开拓了体外培养的新平台。本文将对类器官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 学术争鸣
    蒋 宁,张永祥,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9.001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研讨会” 于 2016年8月5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召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祥教授主持会议, 刘建勋教授和李林教授 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3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围绕中药药理学研究与 创新中药研发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文整理了部分专家关于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创新中药研 发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为我国中药药理学研究与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综述
    丁海波,金莉莉,王秋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8.03.010
    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短,表观分布容积小,毒副作用低,已被广泛用于癌症和代谢性疾病的防治。了解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代谢机制有利于指导其合成与优化。肽类药物常通过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生物利用度接近100%,是一种理想的给药方式。多肽类一般膜渗透性较低,其跨膜转运受分子大小、极性以及构象等因素的限制,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与药物潜在的免疫原性都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对药物的定量分析造成干扰。多肽类药物的主要消除机制为代谢酶降解和肾小球过滤消除,还存在基于内体-溶酶体的内吞消除等机制。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其药动学的研究进展和难点,为多肽药物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 综述
    杨慧,马培,林明宝,侯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3.012
    紫苏叶为我国传统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胃之功效,临床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为明确紫苏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抗炎活性机制,本文依据近年来紫苏叶提取物及主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相关文献,对紫苏叶中挥发油类、黄酮和花色苷类、酚酸类、苷类、三萜类和甾体等主要化学成分、紫苏叶提取物的抗炎活性及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活性和功能、调节辅助性T 细胞平衡等主要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发以紫苏叶为原料的抗炎新药提供参考。
  • 论著
    黄先菊;郭莲军;曲 玲;吕 青;徐旭林
    . 2007, 21(1): 1-6.
    目的 研究仙人掌多糖对H2O2所致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脑片氧化应激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离体皮质和海马脑片与2 mmol·L-1 H2O2共孵育30 min造成脑片的氧化应激损伤,分别于加入H2O2前加入仙人掌多糖作用30 min,与H2O2同时加入仙人掌多糖作用30 min或在H2O2损伤之后加入仙人掌多糖作用2 h。TTC染色法检测脑片活性,并检测脑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H2O2孵育30 min明显损伤大鼠海马和皮质脑片,TTC染色A490 nm值下降,LDH释放增加,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加入H2O2前预先加入仙人掌多糖 0.333和1.67 mg·L-1作用30 min显著抑制上述H2O2所致脑片损伤,使受损脑片孵育液中GSH含量增加,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升高。结论 仙人掌多糖能够减轻H2O2所致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脑片的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 药理学研究
    袁守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16-133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1
    许多严重疾病如癌症的病因复杂,属于多靶点疾病,针对多个靶点联合用药比单靶点用药更容易实现治疗目的。药物联用可产生多层面的相互作用,最终表现为药效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前提是获得多药合用组合的预期相加效应值。但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精确计算协同、相加和拮抗的可靠方法,使新复方药物研究等发展受阻。通过等效剂量兑换和引入药理学中的药效的序贯和集合原理,作者发现了多药合用组合预期相加效应的数学规律,简述如下:多药合用剂量组合的预期相加效应值是一个连续的数值范围,即预期相加效应值是药物组合剂量的闭区间数集函数,建立了通用型计算公式。在二维坐标系中显示为一条量效曲带,与多药合用组合的实际量效曲线构成一幅“一条曲带和一条曲线”的图像。组成预期相加量效曲带的量效曲线的数量,随着合用药物数量的增加呈指数性增长。通过计算实际量效曲线和相加量效曲带的交点坐标,能够得出多药合用组合药效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的剂量范围;通过比较实际量效曲线中的效应值(或剂量值)与相加量效曲带的偏离状况,能够得出发生协同、相加或拮抗程度的指标,如剂量合用指数和效应合用指数等。该方法能为新复方药物研发、多药联合效应的定量评价和中药复方的效应评价等提供可靠通用的计算方法,简称为“一带一线”法。
  • 前沿论坛
    林志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6): 865-88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6.001
    灵芝的抗肿瘤作用与其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在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论述灵芝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包括灵芝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和抗原提呈功能;活化淋巴细胞、增强细胞毒T细胞的功能及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反应;以及灵芝免疫治疗的基础研究等。涉及免疫学指标的灵芝的临床研究结果也一并介绍。
  • 毒理学研究
    王玉霞1,乔虹1,刘子侨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385-139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17
    蓖麻毒素为提取自蓖麻子的植物毒素,属于Ⅱ型核糖体活性抑制剂,含有A 和B 亚基(RTA 和RTB),通过二硫键相连。RTB 与靶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或糖脂结合,介导毒素内吞进入细胞并沿逆向转运途径进入内质网,还原释放RTA 进入细胞质。在细胞质内RTA 通过其RNA 核糖酶活性抑制蛋白合成产生细胞毒性。除蛋白合成抑制作用,蓖麻毒素还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因子释放及过氧化作用。蓖麻毒素具有制备成本低廉、性质稳定、多种中毒途径和无特效解毒药等特点。由于它毒性剧烈,作为生物战剂和恐怖剂,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本文针对蓖麻毒素作为恐怖剂应用历史、结构和毒性作用机制、检测方法和特异性
    抗毒药物研究进行综述。
  • 前沿论坛
    邢宇,刘鑫,林园,张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6): 491-50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06.001
    小檗碱是从传统中药黄连和黄柏中提取出的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在我国拥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小檗碱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心脏保护、降血糖、调节脂质代谢以及免疫抑制等。多年以来,小檗碱用于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其临床应用潜力不断被开发,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及其并发症、肿瘤、腹腔黏连和沙眼衣原体感染等均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小檗碱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分子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为小檗碱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 前沿论坛
    毕丹蕾, 文朗, 熊伟, 申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4): 507-53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4.00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高发于65岁以上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是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而成的神经元纤维缠结、长期炎症反应以及神经元死亡等。因此,除了衰老之外,Aβ聚集、tau过度磷酸化、慢性炎症及神经元死亡被认为是AD的主要发病假说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以上假说的AD治疗靶点的研究及药物研发进展。目前进展最快的药物都基于神经保护假说,全部5个小分子AD药物都是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传递通路而改善AD患者认知障碍的,但是它们的疗效非常有限。基于这一机制的新药研发也主要集中在抑制兴奋性递质受体这一方向,然而进展有限。基于tau假说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tau的磷酸化、异常聚集及病理扩散。然而,由于无法特异性抑制tau的磷酸化,目前进展较快的是tau疫苗。目前处于临床试验中的4个tau相关药物有2个是tau的主动免疫疫苗,均处于Ⅰ期临床中。在Aβ假说方面,药物研发思路主要集中在抑制Aβ合成/聚集、促进Aβ清除上。由于γ-分泌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失败,目前的热点是β-分泌酶(BACE1)抑制剂以及Aβ疫苗。另外,通过抗炎药物抑制患者脑内的长期慢性炎症也被认为是AD治疗的可能手段之一。虽然,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尚无成功案例,但仍有以其他炎症因子为靶点的药物,如沙利度胺,处于临床试验中,进展良好,值得期待。总之,目前AD药物研发的主要障碍是药物缺乏临床应用指标,特异性不强,而临床试验多由于不良反应以及疗效不足等原因而失败。虽然如此,目前仍有82种AD药物处于临床阶段,其中18种进入了Ⅲ/Ⅳ期临床。同时,计算机设计靶向药物及CRISPR/Cas9等新技术的发展为AD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 综述
    王可鉴, 贺林, 杨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4, 28(1): 118-125.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4.01.018
    生物信息学作为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数学理论开发新的算法和统计方法的学科,对生物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数据中所隐含的生物学意义,并开发新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实现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和管理的交叉学科。其主要优势在于以低成本和高通量的方式对大量生物学和医学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侧重于从中进一步挖掘与药物疗效、作用机制和副作用等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为药物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基于低通量药理或毒理学实验的传统新药研发流程具有周期长、成本高和失败率高的局限性。结合其成功运用药物生物信息学进行新药研发和旧药新用的经验,本综述介绍了药物生物信息学在新药研发中的新进展,表明在我国建设药物生物信息学平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学科发展
    周文霞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60-762.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51
  • 综述
    位瑞淼, 刘凯新, 王增阳, 董德利, 孙志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1): 5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1.007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症因子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并影响脂代谢相关酶表达,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脂代谢调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肝X受体可调控脂代谢和炎症信号通路,进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本文综述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并对目前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予以汇总和展望。
  • 综述
    金英善;陈曼丽;陶俊
    芍药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传统中药。芍药除含有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等成分外,还包含异芍药苷和4-氧-甲基-芍药苷等多种新的化学成分。芍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抗癌、抗抑郁和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也能起到改善和治疗作用。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芍药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助于西方国家对中药的认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芍药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综述
    焦龙华, 田从魁, 王胜超, 王永广, 郜红利, 史伯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3): 217.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3.03.008
    约30%人类癌症与RAS突变有关。RAS家族有3种亚型,即KRAS,HRAS和NRAS。KRAS已成为人类癌症中最常出现突变的基因之一,在多种癌症如胰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均发现KRAS蛋白被上调或被突变激活。多年来,针对KRAS突变抗癌药物的临床活性并不乐观。安进公司利用KRAS突变产生的半胱氨酸残基成功开发上市了共价抑制剂AMG510,使KRAS再次成为新药研发热点。本文以小分子与KRAS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为依据,将KRAS小分子抑制剂分为直接作用抑制剂和间接作用抑制剂,综述了各类抑制剂的代表结构、作用机制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KRAS小分子抑制剂抗肿瘤新药的开发提供思路和方向。
  • 脑科学专刊1
    李忠秋,焦建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7, 31(11): 1050-1056.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7.11.003
    小胶质细胞是一类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免疫细胞,其数量占整个神经胶质细胞数量的5%~20%。小胶质细胞最早由Hortega 通过碳酸银法所区分鉴定出来,认为小胶质细胞来源于中胚层,在胚胎发育后期形成血管时侵入脑内。最新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来源于卵黄囊原始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作为CNS 常驻免疫细胞,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是CNS 抵御病原入侵的一道重要的免疫防线。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系统起到监视维持内稳态的作用;其活化后,一方面起到吞噬细胞碎片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起到神经保护与神经毒性双重作用。本文对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及在CNS 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 论著
    王子晗, 莘裕辰, 楼 凯, 沈方敏, 王钰婷, 鲍欣怡, 章璐冰, 张 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4, 38(3): 183-193.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4.03.004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对氟化钠(NaF)所致骨细胞MLO-Y4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NaF(2 mmol·L-1)与MLO-Y4细胞共孵育 48 h,构建MLO-Y4细胞损伤模型。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NaF 组及NaF+Art 0.25,0.50和1.00 μmol·L-1组(Art预孵育2 h后,加NaF继续孵育12或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钙黄绿素乙酰甲酯(calcein-AM)染色观察细胞活性。 化学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水平,DCFH-DA染色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Hoechst33342染色和Annexin-V/PI染色分析细胞凋亡,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Lyso-Tracker和Mito-Tracker染色观察自噬泡形成和线粒体形态,荧光素酶法检测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LC-3、p62、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和E3泛素-连接酶(Park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NaF组细胞存活率和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LDH含量、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和自噬泡形成明显增加(P<0.0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增加(P<0.01),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增加且LC-3Ⅰ向LC-3Ⅱ转换增加(P<0.01),SOD活性、MMP水平、ATP水平和P6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与NaF 组比较,NaF+Art 0.25,0.50和1.00 μmol·L-1组细胞活性和存活率显著增加(P<0.01),LDH含量、ROS水平、MDA含量、细胞凋亡率和自噬泡形成明显减少(P<0.05,P<0.01),PINK1和Parkin蛋白表达下降(P<0.01),LC3在线粒体中的表达下降且LC-3Ⅰ向LC-3Ⅱ转换减少(P<0.01),SOD活性、MMP、ATP水平和P6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  Art对NaF所致MLO-Y4细胞氧化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自噬水平有关。
  • 综述
    徐 蓓;杜冠华
    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是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神经系统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毒性物质的攻击都十分敏感,因而毒性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较其他系统更为严重。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主要用于药物筛选的早期阶段以及毒性机制研究。神经毒性的体外评价以各种培养的细胞和组织模型为基础,随着体外培养的复杂程度增加,培养物与活体内组织的相似性越高。体外评价的终点包括一般细胞毒性指标、神经轴突生长的形态学指标和反映特异神经毒性的指标。
  • 综述
    李小林;朱心强
    . 2007, 21(2): 152-156.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主要终产物,也是肝和小肠对食物中的脂类进行分解、吸收与转运的重要成分。体内多种核受体参与胆汁酸的代谢调节,如法呢醇受体、孕烷X受体、组成性雄烷受体、维生素D受体、肝X受体α、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等。核受体调节胆汁酸代谢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胆汁酸代谢相关的核受体,对于了解胆汁酸代谢的调节机制,指导胆汁酸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探索新药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 中毒防治
    冯书芳,邱泽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6, 30(12): 1431-1438.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12.022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有机磷杀虫剂通过抑制神经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使乙酰胆碱(ACh)蓄积,引起先兴奋后抑制的胆碱能症状。中毒早期应联合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及AChE复能剂。阿托品和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是最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能有效争夺ACh受体,对AOPP所致的胆碱能危象起到治“标”的作用;肟类化合物能够使被抑制的AChE 恢复其水解ACh的活性。此外,脂肪乳、新型解毒药物、血液净化和中药辅助治疗AOPP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对AOPP药物研究及中毒救治认识已经取得相当大的进展,结合药理学和毒理学等相关领
    域最新研究将对AOPP救治产生重要影响。
  • 前沿论坛
    张永祥;程肖蕊;周文霞
    药物重定位是指发现已上市药物的新适应症,是网络药理学的重要应用领域。药物重定位策略是目前已知的药物研发策略中风险与效益比最好的策略之一,也是一种解决新药开发高投入低成功率困境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已成功进行重定位的药物已超过百余种(国内有老药新用专著收载123种),药物重定位研究已超越了随机发现药物新适应症的阶段,进入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崭新研究阶段。现有研究方法主要有基于小分子(或配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蛋白靶点(或受体)特征的方法、基于表型(或网络)特征的方法。随着对防治重大疾病有效药物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面对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大的严峻形势,药物重定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在药物研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 前沿论坛
    李擎宇, 张孝昌, 王升启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2, 36(1): 1-10.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2.01.001
    药物-靶标相互作用(DTI)鉴定是药物研发中的关键步骤,可有效缩小候选药物分子的搜索范围。同时,DTI鉴定也是多重药理和药物重定位等研究的基础。然而,通过生物实验研究DTI耗时长、成本高且伴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信息科学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在药物研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DTI的有效策略。根据算法设计原理的不同,用于DTI预测的AI方法可分为基于相似性、基于特征、基于网络和基于深度学习4类。本文重点介绍该4类方法的构建思路,并讨论模型评价问题和负样本问题。AI在DTI预测工作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为药物研发带来新的机遇。
  • 论著
    闫亮平;窦桂芳;朱晓霞;甘 慧;孙文种;孟志云 (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室;北京 00
    . 2007, 21(2): 124-130.
    目的 研究拟治疗2型糖尿病的创新化合物西格列他钠(chiglitazar)的体外代谢速率、代谢酶和代谢转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紫外检测(HPLC-UV)的方法测定肝微粒体孵育液中西格列他钠的浓度,用特异性抑制剂的方法分析化合物的代谢酶,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研究西格列他钠可能的代谢产物和代谢途径。结果 建立了可靠的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西格列他钠的HPLC 分析方法;体外半衰期方法求得西格列他钠的t1/2为27.2 min,固有清除率(Clint)为50.9 mL·min-1·g-1蛋白;代谢酶研究表明,西格列他钠主要被P450酶中的CYP3A亚型代谢;西格列他钠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主要为羟基化和O-脱烷基化,采用LC/MS n分析共发现了8个代谢物。结论 西格列他钠是代谢活跃的化合物,有必要研究代谢产物的活性及临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 综述
    乔洪翔;李连达;吴理茂
    . 2006, 20(6): 515-520.
    马兜铃酸属于硝基菲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马兜铃属中药中,具有肾毒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马兜铃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纤维化及凋亡;促进细胞周期加速,而导致泌尿道上皮异常增殖;经还原代谢,并与DNA形成加合物,使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进而诱发癌变。本文对马兜铃酸的细胞分子毒性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可能的减毒方法进行了探讨。
  • 论著
    李茹柳;迟 莉;石忠峰;郭文峰;陈蔚文;
    . 2007, 21(3): 223-228.

    目的 探讨白术黄芪汤(DAA)益气健脾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 DAA以原方配伍水提,煮沸浓缩至相当于药材1500 g·L-1;DAA单药提取部位组方(PEAAG)以组成DAA的3个单药白术、黄芪和甘草提取部位白术糖复合物(AMPS-Ⅱ)、黄芪总皂苷(TSA)和甘草总黄酮(TFG)以4∶3∶3比例混合,加蒸馏水混匀研磨配成储存液,含提取物100 g·L-1。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d 2分别灌胃给予DAA(相当于药材15 g·kg-1)和PEAAG (含提取部位0.3 g·kg-1)连续15 d,肉眼观察大鼠结肠病变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用TNBS制备小鼠结肠炎模型,于d 2分别灌胃给予PEAAG及其3个组成部位(剂量均为0.2 g·kg-1)连续10 d,观察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变化。用一次最大耐受量实验观察DAA和PEAAG的小鼠急性毒性。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EAAG组结肠的肉眼和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降低,DAA组变化不明显。PEAAG和AMPS-Ⅱ可降低TNBS致小鼠结肠炎结肠组织MPO的活性,PEAAG作用更明显,TSA和TFG作用不明显。DAA和PEAAG一次最大耐受量分别为60 g·kg-1和4 g·kg-1,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80倍和300~600倍。结论 单药提取部位组方PEAAG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所观察的剂量条件下可能优于原方DAA和3个提取部位,且毒性未增加。

  • 综述
    韩俊源, 李亚娟, 王海学, 王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35(1): 65-71.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21.01.009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将靶向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进行泛素化标记,然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将其降解,从而将过表达和突变的致病蛋白清除。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报道,总结PROTAC药物研发进展,针对其存在的分子质量较大、生物利用度低、稳定性和血管穿透能力差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从药理药效、代谢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对该类药物的非临床评价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制定PROTAC药物非临床评价研究方案提供参考。
  • 综述
    徐朝1,顾伟桢1,邓建平2,许启泰2,许君1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6.011.015
    药物靶标是指存在于组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98%药物靶标为蛋白质。药物与细胞内靶标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如何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和确证药物作用新靶标是目前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药物亲和反应的靶点稳定性(DARTS)技术是根据小分子药物与其靶标蛋白结合后导致对蛋白酶敏感性下降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无需药物保护性修饰且无药物活性依赖性,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与靶标鉴定。本文对DARTS 技术的发现、技术原理及方法要点和应用进行综述。
  • 综述
    山丽梅;赵艳玲;金 城;张 萍;蔡光明;肖小河
    . 2007, 21(4): 293-296.

    嘌呤P2受体家族是目前发现的最复杂的受体家族之一,在体内分布广泛,功能复杂,目前已有7种P2X受体和8种P2Y受体被克隆。P2受体的分类和研究历史非常复杂,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P2受体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特别是新克隆出的P2Y12, P2Y13和P2Y14受体,丰富了P2受体家族,使其结构特征、药理学特性不断被揭示。本文对P2受体的研究历史、分类方法、分子结构特征和药理学特性做一概述,并对最新报道的P2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关于P2Y15受体的争论进行综述。

  • 学科发展
    张振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5, 29(5): 752-754. https://doi.org/10.3867/j.issn.1000-3002.2015.05.048
  • 第二十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3, 37(7): 481.
  • 论著
    徐永祥;汪海涛;徐江平
    目的 探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淀粉样β蛋白(Aβ)诱导的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己酮可可碱(PTX)16.5 mg·kg-1组和咯利普兰1 mg·kg-1组。模型组及给药组大鼠两侧海马内分别注射Aβ25-35 5 μL,术后24 h给药组ip给药,每日1次,连续14 d。给药7 d后进行避暗实验,14 d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之后处死大鼠,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海马组织cAMP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PTX组和咯利普兰组大鼠在避暗实验中潜伏期明显延长,在水迷宫实验中寻台时间明显缩短,海马组织cAMP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升高脑内cAMP水平可能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TX和咯利普兰增强Aβ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机制之一。
  • 论著
    刘 丽;李 林;赵 玲;张 丽;李雅莉;叶翠飞
    . 2008, 22(2): 108-115.
    目的 观察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致痴呆模型。术前2周起,分别给TSG 30,60及120 mg·kg-1·d-1, ig,连续11周。术后8周时,分别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术后9周时,采用生化方法检测海马乙酰胆碱酯酶 (AChE)活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蛋白磷酸酶2A(PP-2A)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慢性脑缺血模型组大鼠空间和被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海马AChE活性显著升高, PP-2A和MAP-2表达明显减少。TSG给药10周可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给药11周明显抑制海马AChE活性增高,并增加PP-2A和MAP-2的表达。结论TSG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AChE活性,增加海马PP-2A和MAP-2的表达有关。
  • 论著
    雍 政;颜玲娣;周培岚;温 泉;颜 慧;宫泽辉
    目的 从整体动物水平探讨噻吩诺啡强镇痛和低依赖的药理学特性与激动中枢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在小鼠乙酸扭体和热辐射甩尾模型上,利用阿片μ和κ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评价噻吩诺啡对阿片μ和κ受体选择性作用的强度;在小鼠躯体依赖模型上,利用κ受体特异性拮抗剂评价噻吩诺啡低依赖性是否与其激动中枢κ受体的作用有关。结果 在小鼠乙酸扭体模型和热辐射甩尾模型上,脑室注射κ受体特异性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可以显著抑制噻吩诺啡的镇痛效果,使其镇痛作用分别下降28%(乙酸扭体模型)和29%(热辐射甩尾模型);μ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纳络肼也能显著抑制噻吩诺啡的镇痛效果,使其镇痛作用分别下降40%(乙酸扭体模型)和44%(热辐射甩尾模型),略强于κ受体拮抗剂Nor-BNI。在小鼠躯体依赖模型上,Nor-BNI伴随噻吩诺啡连续给药后纳洛酮催促,小鼠未出现跳跃等躯体依赖的戒断症状。结论 噻吩诺啡在小鼠疼痛模型上的镇痛作用与其激动中枢μ和κ受体均有关。噻吩诺啡躯体依赖潜能低与其激动中枢κ受体无必然联系。
  • 实验方法
    张呈菊;钱蓓丽;顾性初;马 璟
    目的 建立大鼠原代培养肝细胞微粒体睾酮羟化酶系列同工酶(CYP2A1, CYP2B1/2, CYP2C11, CYP3A1/2)的体外诱导模型。方法 应用胶原酶原位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苯巴比妥钠(PB, 1 mmol·L-1)、地塞米松(Dex, 10 μmol·L-1)和β-萘酚黄酮(β-NF, 50 μmol·L-1)诱导培养肝细胞72 h,提取肝细胞微粒体,进行其肝CYP总量、肝微粒体蛋白含量和睾酮羟化酶比活性的测定。另外采用体内诱导方法,SD大鼠分别给予PB 80 mg·kg-1, Dex 50 mg·kg-1和β-NF 80 mg·kg-1,ip, 每天1次,连续5 d,停药24 h后制备肝微粒体进行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 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PB, Dex和β-NF对肝微粒体蛋白含量、CYP总量和睾酮羟化酶同工酶活性均具有较高的诱导效应。PB对肝CYP总量在体外的诱导效应高于体内,对睾酮不同位置羟化作用的诱导效应体内外无显著性差异;Dex和β-NF对肝CYP总量及睾酮不同位置羟化作用的诱导效应体内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大鼠肝睾酮羟化酶体外诱导模型可替代体内实验,用于药物代谢、新药安全性评价及其他外源性化合物代谢和毒性研究。
  • 综述
    徐玉英;沈汉明;朱心强
    . 2008, 22(2): 151-155.
    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非依赖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核受体可以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影响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肿瘤细胞的自噬。目前研究发现,一些植物化学物,如异硫氰酸盐、黄酮类化合物、皂苷、植物雌激素、蒽醌类和生物碱等,可诱导特定的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异硫氰酸盐、黄酮类化合物和植物雌激素等植物化学物与核受体结合可使核受体活化。除此之外,一些通过核受体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如他莫昔芬、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维生素D类似物EB1089、倍半萜烯紫杉醇类似物AGS 115和EFDAC也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上述研究为了解植物化学物、核受体和自噬三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