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4, 38(4):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著
  • 论著
    王向伟, 周永馨, 庄永杰, 陈继巧, 毛佳静, 周 静, 邓志豪, 邢柳柳, 周业明, 付立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阿伦狄克酸对食蟹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治疗作用。方法  9只健康雄性食蟹猴,通过阻断左侧大脑中动脉4 h后再灌注建立CIRI模型。脑梗死72 h后,随机分为模型〔20%(WV)Solutol HS15 和10%(VV)PEG400〕、模型+阿伦狄克酸钙10 和30 mg·kg-1组, 每组3只,口服给药,每天2次,连续 28 d。治疗期间,通过一系列神经行为学检查,如上肢采食技能测试和笼旁行为观察,及大脑梗死体积和脑水肿体积磁共振数据评估神经损伤和恢复。 结果  模型组食蟹猴在CIRI后表现出自然自发性恢复。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阿伦狄克酸钙30 mg·kg-1组行为学、上肢活动和脑病变体积明显恢复(P<0.05),模型+阿伦狄克酸钙10 mg·kg-1组无明显改善。结论  阿伦狄克酸可缩小CIRI食蟹猴模型脑梗死面积,改善神经行为活动和骨骼肌协调功能。
  • 论著
    王福旗, 田京伟, 张树卓, 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5-羟色胺2A受体(5-HT2AR)激动剂2,5-二甲氧基-4-碘苯丙胺(DOI)对自由活动小鼠次级视觉皮质V2区场电位的影响。方法  将C57BL/6J小鼠手术埋置皮质脑电(ECOG)电极,恢复7 d后ip给予1%DMSO(溶剂),记录次级视觉皮质V2区局部场电位(LFP)30 min;而后ip给予DOI 2.0 mg·kg-1,记录该区LFP 30 min;最后ip给予5-HT2AR拮抗剂氟利色林0.3 mg·kg-1,记录该区LFP 30 min。将数据导入Neuro Explorer软件进行频谱分析,用GraphPad Prism 8.0.2软件分析给药前后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谱密度变化,用Matlab软件分析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结果  与给予溶剂相比,给予DOI 2.0 mg·kg-1可显著增高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30~80 Hz)功率(P<0.05)和θ振荡(4~7 Hz)功率(P<0.05),显著降低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调制指数(P<0.01);氟利色林可逆转DOI引起的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的增高(P<0.05)。结论  DOI的致幻作用可能与其增高小鼠次级视觉皮质V2区γ振荡和θ振荡功率及降低θ振荡和γ振荡相位振幅耦合有关。
  • 论著
    张夏茹, 赵薪丰, 郑远静, 刘元林, 李 雪, 王 洋, 王丽峰, 张 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2(IL-32) 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成脂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① 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20 μg·L-1和干扰素γ(IFN-γ) 20 μg·L-1处理HuMSC 24 h得到激活的HuMSC (S-HuMSC),流式细胞术检测HuMSC和S-HuMSC表面标志物CD14,CD34,CD45,CD73,CD90和CD105表达鉴定其表型;对HuMSC和S-HuMSC进行成脂诱导10 d后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脂滴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脂相关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和脂肪酶(ADI)mRNA表达,测定其成脂分化能力;成骨诱导14 d后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ALP着色面积,RT-qPCR检测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ALP和无远侧同源盒5(DLX5)mRNA表达,测定其成骨分化能力。②构建含有过表达IL-32基因序列且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及嘌呤霉素抗药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和阴性对照(NC)空载体并收获慢病毒,分别感染HuMSC得到IL-32highHuMSC和NC-HuMSC。对HuMSC,NC-HuMSC和IL-32highHuMSC进行成脂诱导分化,于诱导后第0,3,5,7,10和14天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形成面积,RT-qPCR检测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结果  ①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HuMSC和
    S-HuMSC均高表达CD73,CD90和CD105,低表达或不表达CD14,CD34和CD45,两者表型符合MSC的生物学特征。HuMSC和S-HuMSC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后,与各自自分化对照组相比,诱导组ALP染色面积和脂滴面积增加(P<0.01),成骨分化相关转录因子RUNX2,ALP和DLX5及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亦显著增加(P<0.01),表明两者均具有MSC的特性。与HuMSC诱导组相比,S-HuMSC诱导后脂滴形成面积明显减少(P<0.01),成脂分化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亦显著下降(P<0.05),且S-HuMSC高表达IL-32 (P<0.01)。② HuMSC,NC-HuMSC和
    IL-32highHuMSC体外成脂诱导后,从第3天开始IL-32highHuMSC诱导组细胞脂滴形成面积明显小于HuMSC和NC-HuMSC诱导组(P<0.01),且成脂相关转录因子PPARγ,C/EBPαADI 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过表达IL-32可显著降低HuMSC的成脂分化能力。
  • 论著
    王勇懿, 叶雨萌, 李小宇, 王雪佳, 段 敏, 杨雪枫, 左红艳, 郝延辉, 李 杨, 周平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重组人胸腺素β4(rh-Tβ4)对急性放射损伤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放射损伤模型组和模型+rh-Tβ4组。8 Gy 60Co 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小鼠制备急性放射损伤模型,模型+rh-Tβ4组于照射后24 h立即ip给予rh-Tβ4 5 μg·kg-1,每天1次,连续3 d。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IL-4、IL-13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炎症细胞因子含量,用炎症小体和凋亡PCR芯片分别检测各组织中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差异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验证部分差异基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肺及脑组织中TNF-α,TGF-β和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及脑组织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肠和脑组织中TGF-β和IL-18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炎症小体PCR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3,9和11个;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4和20个;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5,3和3个。RT-qPCR验证结果显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PCR芯片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为:小肠组织中,模型组炎症小体相关基因炎症小体负向调节基因Bcl2样1(Bcl2l1)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组织中,模型组炎症小体相关基因NLR家族凋亡抑制蛋白1(Naip1)、炎症小体负向调节基因MEFV先天免疫调节因子(Mefv)及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1(Tnfsf11)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模型+rh-Tβ4组Tnfsf11 mRNA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凋亡PCR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3,6和12个,模型+rh-Tβ4组小肠、肺和脑组织中差异基因分别为10,4和1个;与模型组相比,模型+rh-Tβ4组小肠和肺组织中无差异基因,脑组织中差异基因4个。RT-qPCR验证结果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PCR芯片变化趋势一致的基因为:肺组织中,模型组抗凋亡基因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0(Tnfsf10)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1),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模型组及模型+rh-Tβ4组抗凋亡基因CD40配体(Cd40lg)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1);模型组促凋亡基因凋亡相关因子配体(Fas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脑组织中,模型组抗凋亡基因Tnfsf10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模型组抗凋亡基因Cd40lg mRN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模型+rh-Tβ4组该基因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rh-Tβ4抑制照射所致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并可调节炎症小体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马瑞麟, 岳 亮, 贠志敏, 楼张蓉, 刘 琦, 崔宏图, 钟鹏飞, 高 卓, 檀英霞, 吴成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人肾类器官建立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AKI)模型。方法  ①基于人多能干细胞(hiPSC)诱导技术设计并构建含有多种细胞类型的肾类器官,利用HE染色法和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② 基于构建的人肾类器官模型,将顺铂20,50和75 μmol·L-1分别作用于人肾类器官模型48 h,观察肾类器官形态变化,Live/Dead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肾损伤因子1(Kim-1)和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 mRNA表达水平。结果  ① 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hiPSC诱导分化后可产生成熟的人肾类器官,该类器官具有原始肾小管样结构,并包含近端肾小管、远端肾小管、足细胞、肾间质内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类型。② 单次给顺铂20,50和75 μmol·L-1均造成细胞形态结构的破坏,管状结构大量消失;Live/Dead染色结果表明,顺铂可引起肾类器官细胞凋亡,20 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50%,75 μmol·L-1组存活率接近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im-1IL-8 mRNA水平在不同浓度顺铂致AKI模型中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人肾类器官模型,验证了使用人肾类器官体外模拟化疗药物致AKI的可行性,Kim-1联合IL-8有望为临床预测药物引发AKI的可能性和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判断标准。
  • 综述
  • 综述
    肖雨薇, 胡伟强, 赵梦华, 连俊荣, 温金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损害,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近年来,依据AD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进行靶向治疗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重点。靶向药物β淀粉样蛋白(Aβ)单克隆抗体阿度奴单抗和来卡内单抗获美国FDA批准用于AD的治疗,调节肠道菌群药物甘露特纳在中国批准上市,β分泌酶抑制剂、抗Aβ疫苗、tau蛋白聚集抑制剂等创新药物也表现出对AD的治疗潜力并先后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梳理近年来治疗AD的创新药物研究进展,分析创新药物研发策略,为治疗AD和开展相关新药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 综述
    单士喆, 文 博, 乔天慈, 单光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暴发,药物再利用成为寻找COVID-19治疗药物的有效策略。人工智能(AI)能够快速计算筛选大量药物数据库以获取候选药物,在药物再利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算法设计原理,AI应用于药物再利用治疗COVID-19研究的方法可分为3类:① 基于网络的模型,强调药物与疾病间关联性的识别,以揭示药物的潜在治疗机制;② 基于结构的方法,通过药物和靶点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实现精确筛选;③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复杂非线性数据的多维度处理进行候选药物预测。尽管AI在药物再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对AI计算结果影响显著;实验研究无法全面模拟人体的复杂生理环境,从而可能限制候选药物在非临床研究阶段的精确验证;而且针对原始适应证的药物优化可能影响候选药物在治疗COVID-19中的有效性,治疗时机和个体差异也可能对临床效果产生影响。本文对AI在药物再利用治疗COVID-19研究中的应用和挑战进行综述,以期为将AI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治疗COVID-19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赵品楠, 罗龙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气荚膜梭菌(CP)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分泌的外毒素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CP最主要的致病毒素为α,β,ε和τ毒素及肠毒素和坏死性肠炎B样毒素,其导致的疾病各不相同。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治疗CP感染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耐药性不断增长,控制CP感染愈发困难。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针对不同外毒素的疫苗或抗体有可能成为应对CP感染的新一代免疫治疗手段。研究表明,针对CP α毒素的疫苗可预防小鼠A型CP感染;抗α毒素的单链抗体、双价单链抗体和纳米抗体等,可与α毒素特异性结合,有效中和α毒素的磷脂酶C活性,在小鼠模型中对致死量α毒素攻击具有保护作用。本文简述CP的主要致病因子、致病机制和基因工程抗体治疗研究进展,为CP感染防治提供参考。
  • 综述
    何伟伟, 周长慧, 郑明岚, 李嫚琪, 崔文腾, 方雅励, 王晓炜, 常 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基因治疗产品逐渐进入市场,迫切需要建立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目前应用广泛的病毒载体主要有2种:慢病毒载体和腺相关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能够稳定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而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组在宿主细胞核中主要以附加体形式存在,仍能以低频率随机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其整合方式包括随机整合和靶向整合。本文对已有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包括脱靶修饰的全基因组分析、整合位点分析、核型分析和评估细胞转化潜力试验等进行综述,并对建立准确快速的病毒载体介导的遗传毒性的评价体系予以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研发新的病毒载体遗传毒性评价方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