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3, 37(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稿约
  • 稿约
    2023, 37(1):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杨宝学, 林思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慢性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但缺乏有效防治肾病药物。发现和确认治疗肾病新的药物靶点、研发和合理应用防治肾病药物是人类健康的迫切需求,也是肾脏药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近年来,肾脏药理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热点和临床关注重点包括治疗免疫相关肾病药物、新型糖皮质激素、治疗多囊肾病药物、治疗尿酸性肾病药物、治疗肾结石药物、治疗肾性贫血药物和利尿药等新药研发,以及对肾有损伤作用的药物和肾损伤标志物研究。本文对肾脏药理学未来发展趋势亦予以了展望。
  • 论著
  • 论著
    姚 敏, 吴 宁, 宋 睿, 李 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大麻二酚(CBD)在甲基苯丙胺(METH)成瘾中的对抗作用。 方法  以雄性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小鼠行为敏化实验,分别观察形成期伴随ip给予或激发期单次ip给予CBD 20, 40和80 mg·kg-1后小鼠运动距离,评价CBD对行为敏化形成或点燃的影响;采用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实验,分别观察形成期伴随ip给予、表达期测试前单次ip给予或消退期伴随多次ip给予CBD 20,40和80 mg·kg-1后小鼠CPP得分,评价CBD对CPP形成、表达和重建的影响。 结果  在行为敏化实验中,CBD 40和80 mg·kg-1显著抑制METH诱导行为敏化的形成或点燃(P<0.05)。CPP实验中,CBD各剂量对CPP形成和表达均无显著对抗作用,但CBD 80 mg·kg-1显著抑制METH诱导CPP重建(P<0.05)。 结论  CBD对METH的急性效应无明显对抗作用,但显著抑制METH诱导的动机敏化,并干预成瘾记忆的消退学习过程,从而降低成瘾行为重建。
  • 论著
    浦晋军, 王 宇, 陈 鹏, 方伯初, 孙燕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ICA)对高糖诱导大鼠心肌细胞H9c2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H9c2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高糖模型组、高糖+ICA 2.5,5.0,10.0,20.0和40.0 μmol·L-1组,ICA培养1 h后更换含葡萄糖33 mmol·L-1的培养基培养3 d。CCK-8法检测H9c2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生物化学法测定细胞培养基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水平,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Mito-Tracker Red CMXRos荧光探针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印迹法检测动力素相关蛋白1(DRP1)、线粒体分裂蛋白1(FIS1)、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6/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高糖模型组H9c2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MFN2和O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培养基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水平及细胞内ROS含量、DRP1、FIS1和活化胱天蛋白酶3/6/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高糖模型组比较,高糖+ICA 5.0~20.0 μmol·L-1组H9c2细胞存活率、培养基乳酸水平、MFN2和O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细胞凋亡率、DRP1、FIS1、活化胱天蛋白酶3/6/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与高糖模型组比较,高糖+ICA 20.0 μmol·L-1组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1)。结论  ICA可能通过调节乳酸水平、协调线粒体融合分裂及稳定线粒体膜电位而抑制氧化应激和心肌细胞凋亡。
  • 论著
    段 晗, 张 幻, 易 静, 闫凯欣, 张愉宁, 游永刚, 陶 宁, 王 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溶瘤腺病毒rAd.Null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治疗作用。方法  健康雌性Balb/c小鼠第3~4脂肪垫接种EMT-6乳腺癌细胞(第0天,D0),制备EMT-6乳腺癌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D7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移植瘤对照组、rAd.Null组、阿特珠单抗组和rAd.Null+阿特珠单抗(联合治疗)组。D7和D10,rAd.Null和联合治疗组瘤内注射rAd.Null 100 μL(2.5×1010 VPs);D8,D11和D14,阿特珠单抗和联合治疗组ip给予阿特珠单抗10 mg·kg-1。D26将小鼠处死,剥离完整移植瘤组织,测量移植瘤体积和瘤重,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移植瘤组织病理变化。D26同时收集外周血和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移植瘤组织CD8+T淋巴细胞和活化胱天蛋白酶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百分比,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和脾中CD3+CD8+T淋巴细胞及脾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Th2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杀伤相关基因颗粒酶B和穿孔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  移植瘤D26,与移植瘤对照组相比,rAd.Null和阿特珠单抗单独治疗组移植瘤体积无明显变化,联合治疗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减小(P<0.05); 3个治疗组移植瘤重量均明显减轻(P<0.05,P<0.01),抑瘤率分别为(54.6±10.2)%,(48.4±30.8)%和(71.1±24.2)%,联合治疗组虽与两者单独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HE染色结果表明,3个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均有程度不等的坏死,联合治疗组更加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与移植瘤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和凋亡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
    (P<0.05,P<0.01),且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治疗组(P<0.05,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与移植瘤对照组相比,3个治疗组外周血和脾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但联合治疗组高于阿特珠单抗单独治疗组(P<0.05);两者单独治疗组脾Treg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联合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两者单独治疗组(P<0.05)。RT-qPCR结果表明,与移植瘤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移植瘤组织中INF-γ、颗粒酶B和穿孔蛋白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IL-10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且明显高于两者单独治疗组(P<0.01)。结论  rAd.Null与阿特珠单抗联合治疗对TNBC的治疗作用优于两者单独治疗,该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肿瘤微环境中CD8+ T淋巴细胞浸润、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功能有关。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孙传耀, 刘 爽, 张树卓, 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小鼠无线头皮脑电图(EEG)记录平台。 方法  小鼠颅骨表面植入EEG/肌电图(EMG)底座,术后恢复7 d开始实验。分别在第1天18∶00 ip给予溶剂(1% DMSO)和第2天同一时间 ip给予镇静催眠药地西泮(DZP)1.0 mg·kg-1,随后采用Pinnacle EEG/EMG无线记录系统采集自由活动小鼠ip注射后3 h内EEG和EMG数据,最后使用睡眠分析软件Sirenia® Sleep pro分析EEG和EMG信号,判读睡眠-觉醒时相,通过MATLAB软件分析滤波后数据的功率谱。结果  该平台可高效且准确地采集和解析小鼠睡眠-觉醒行为。与溶剂组相比,DZP 1.0 mg·kg-1增加非快眼动睡眠和总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时间(P<0.05);同时,降低睡眠期δ和θ波功率谱(P<0.05,P<0.01),增加睡眠期慢波振荡-睡眠纺锤波相位-振幅耦合度(P<0.05)。结论  成功建立小鼠无线头皮EEG技术平台,此平台可用于研究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及筛选新药。
  • 综述
  • 综述
    陶永彪, 汪龙德, 李正菊, 靳三省, 吴毓谦, 张瑞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日益升高,且已成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最大的潜在风险。肠道微生物群被认为是代谢器官之一,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肠道微生物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新型靶点,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菌群代谢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机制与“多重打击”有关。本文综述近几年国内外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机制,如改善脂代谢紊乱、恢复胰岛素敏感性、修复肠道屏障功能和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涉及解偶联蛋白2/腺苷酸活化激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禁食诱导脂肪因子/脂蛋白脂酶等多个信号途径,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位瑞淼, 刘凯新, 王增阳, 董德利, 孙志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炎症性皮肤病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皮肤屏障破坏的一类疾病,包括银屑病、特应性皮炎和Netherton综合征等。炎症性皮肤病患者血脂水平与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两者共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皮肤脂质分泌异常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高水平炎症因子导致血脂水平异常,并影响脂代谢相关酶表达,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脂代谢调控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和肝X受体可调控脂代谢和炎症信号通路,进而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本文综述脂代谢紊乱在炎症性皮肤病的作用,并对目前炎症性皮肤病治疗药物予以汇总和展望。
  • 综述
    黄湘鹭, 罗飞亚, 邢书霞, 孙 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二氧化钛(TiO2)及其纳米颗粒(TiO2 NP)具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鉴于欧盟目前将TiO2归为2类致癌物(吸入),并逐步禁止其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其安全性引起行业高度关注。TiO2及TiO2 NP可通过经口、经皮、吸入和注射4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安全风险。TiO2经口暴露具有潜在遗传毒性,TiO2 NP经口暴露可能对肠道功能及肠道菌群造成影响;吸入TiO2 NP易导致肺部炎症,其是否具有皮肤渗透性存在争议。本文对TiO2和TiO2 NP的暴露途径、毒性及国内外安全性评估进展和管理情况等进行综述,并提出下一步研究思路及监管建议,为我国食品、药品、化妆品监管工作提供参考。
  • 综述
    侯衍豹, 荆宝琴, 温 和, 张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局部给药毒性试验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对局部给药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剂量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而由于药物类型众多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在实际试验过程中,试验方法、剂量设计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指导原则进行操作。本文选用部分案例总结了部分无法完全参考指导原则的药物在进行局部给药毒性试验时的试验方法、剂量设计及关注点,以期为指导原则的补充及为局部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