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2, 36(4): 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热点关注
  • 热点关注
    周建花, 桂 芳, 张 囡, 敬兆飞, 乐 鑫, 潘勇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重组全人源抗新型冠状病毒单克隆抗体(2B11)注射液对恒河猴2周重复给药的毒性反应,确定无毒性反应的安全剂量及给药剂量、给药时间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30只健康恒河猴,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溶媒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实验组分别给予2B11 100 和400 mg·kg-1。每隔6 d iv给药1次,2周共给药3次,停药后恢复9周。实验期间进行一般症状观察、体重、摄食量、体温、眼科检查、血压、心电图、血常规、止凝血、血液生化及电解质、尿液、系统解剖、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同时进行抗药抗体(ADA)及血药浓度检测,并分析毒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实验期间2B11 2个剂量组恒河猴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体温、眼科检查、血压、心电图、血常规、止凝血、血液生化及电解质、尿液、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测等指标均未见与受试物有关的明显改变。2B11 2个剂量组均未检测到ADA,血浆药物浓度变化基本一致,且与给药剂量呈正比,峰浓度之比和暴露量之比也与给药剂量呈正比,2B11注射液在体内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恒河猴2周重复iv给予2B11 3次是安全的,400 mg·kg-1未观察到临床不良反应。
  • 论著
  • 论著
    李佩云, 景漫毅, 吴 宁, 李 锦, 宋 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脑内奖赏系统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DA)能神经元对灯光线索诱发小鼠自身给糖行为重建的调控作用。方法  以转基因DAT-Cre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病毒转染的方式,将光敏感通道蛋白特异性表达在小鼠VTA的DA能神经元上。采用10%蔗糖水训练注射过携带光敏感通道蛋白重组腺相关病毒的小鼠建立自身给糖行为,然后进行首次消退训练,达到首次消退期稳定阶段(连续3 d小鼠有效鼻触次数<10%形成期稳定操作值)后,进行线索点燃测试。随后,小鼠进行第2次消退,达到第2次消退期稳定阶段,采用频率20 Hz、脉冲时长15 ms的激光连续100次集中刺激VTA的DA能神经元。最后进行第3次消退,达到第3次消退期稳定阶段,采用频率80 Hz、脉冲时长15 ms的激光连续100次集中刺激VTA的DA能神经元。结果  在相关灯光线索刺激下,小鼠出现蔗糖行为重建,表现为有效鼻触次数较首次消退期稳定阶段有效鼻触次数(首次消退期最后3 d的有效鼻触次数平均值)显著升高(P<0.01),提示蔗糖相关灯光线索可显著诱发小鼠觅糖行为重建,实验模型建立成功。20 Hz 15 ms或80 Hz 15 ms的激光刺激小鼠VTA能特异性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与第2次消退期稳定阶段或者第3次消退期稳定阶段的有效鼻触次数相比,上述激光刺激对小鼠有效鼻触次数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自身给糖小鼠模型中,VTA脑区单一类型DA能神经元的短暂激活不足以诱发小鼠觅糖行为重建。
  • 论著
    郑层层, 杨翠翠, 郜 丹, 郝晋萍, 张 兰, 胡朝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淫羊藿苷(ICA)靶向Nod 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抑制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细菌脂多糖(LPS)+干扰素γ(IFN-γ)诱导小鼠BV2小胶质细胞,构建拟神经炎症反应的小胶质细胞模型。BV2细胞用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分为细胞对照组、ICA 10 μmol·L-1组、模型组及模型+ICA 5,10和20 μmol·L-1组。细胞对照和模型组加入DMEM高糖培养基培,ICA组加入ICA 10 μmol·L-1,模型+ICA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ICA,孵育24 h;随后模型和模型+ICA组加入LPS 
    100 μg·L-1和IFN-γ 20 μg·L-1,细胞对照和ICA组用等体积培养基代替,孵育18 h;最后模型+ICA组加入相应浓度的ICA,其他各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继续孵育24 h。用Luminex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3( IL-3)、IL-5、IL-17和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1(CCL11)含量;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CD16/CD32(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阳性和D206(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阳性细胞百分比; Western 印迹法检测细胞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和胱天蛋白酶原1蛋白表达。结果  ① Luminex法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细胞+ICA组细胞上清中IL-3,IL-5,IL-17和CCL11水平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ICA 20 μmol·L-1组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P<0.01)。②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ICA组CD16/CD32和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模型组CD16/CD32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模型+ICA 10和20 μmol·L-1组CD16/CD32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P<0.01),CD206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③ Western 印迹法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ICA组
    NLRP3、ASC、胱天蛋白酶1和胱天蛋白酶原1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模型组NLRP3、ASC和胱天蛋白酶1蛋白表达增多(P<0.05, P<0.01),胱天蛋白酶原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ICA 5,10和20 μmol·L-1组NLRP3、ASC和胱天蛋白酶1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胱天蛋白酶原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ICA可减轻LPS和IFN-γ联合诱导的BV2细胞拟神经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李汁涵, 陈艳莉, 田 欣, 路鸿瑜, 殷 航, 邬 钰, 黄宏靓, 陈 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橘红素预处理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成骨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① 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颅骨来源的原代成骨细胞,分别培养7和21 d后,采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细胞。② 橘红素5~40 μmol·L-1孵育成骨细胞48 h后,加H2O2 300 μmol·L-1 1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AKP试剂盒测定AKP活性。③ 培养的成骨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模型组(H2O2 300  μmol·L-1,孵育 1 h)、模型+橘红素组(橘红素10 μmol·L-1预处理48 h后加H2O2 300  μmol·L-1,1 h)。茜素红染色检测钙化结节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成骨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SOD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成骨细胞转录因子(OSX)和骨保护素(OP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① AKP染色成骨细胞细胞胞质呈蓝色,茜素红染色可见钙化结节,结节呈深红色。②与模型组相比,橘红素(10~30 μmol·L-1)预处理组成骨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1),橘红素(10~20 μmol·L-1)预处理组成骨细胞AKP活性显著增加(P<0.05)。③ 与细胞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成骨细胞矿化结节数量显著降低(P<0.05),ROS水平明显升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OSX和OP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橘红素10 μmol·L-1预处理组矿化结节数量明显增加(P<0.05),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OSX和OPG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橘红素可通过激活SOD、减少ROS累积而降低氧化应激,对H2O2诱导的成骨细胞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论著
    杨翠平, 何 园, 刘慧莹, 张 硌, 周晨辰, 米志强, 查玉华, 柏长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含有Smad响应元件(Smad RE)和红色荧光蛋白mCherry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序列的慢病毒报告载体,为筛选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提供有效工具。方法  合成UAS-Smad RE-Pmin-Gal4VP64-mCherry和UAS-Smad RE-Pmin-Gal4VP64-luciferase报告基因序列,分别将其插入经EcoR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的pCDH-GFP-Puro-noCMV慢病毒质粒载体,获得响应TGF-β的含有Smad RE和mCherry或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序列的慢病毒报告载体,分别命名为pCDH-USPG-mCherry和pCDH-USPG-luciferase。 利用慢病毒三质粒包装系统在293FT细胞中分别包装出慢病毒并感染A549细胞(分别命名为USPG-mCherry A549和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鉴定A549细胞是否被感染成功。用TGF-β(10 μg·L-1)及其受体拮抗剂LY2109761(5 μmol·L-1)和SB431542(10 μmol·L-1)分别处理USPG-mCherry A549和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24 h,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USPG-mCherry A549细胞mCherry的表达,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验证所构建慢病毒报告载体用于筛选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的可行性。用TGF-β及其受体拮抗剂LY2109761和SB431542处理A549细胞24 h,Western印迹法检测A549细胞磷酸化Smad2/3蛋白表达,验证LY2109761和SB431542对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成功构建pCDH-USPG-mCherry和pCDH-USPG-luciferase慢病毒重组质粒;分别转染293FT细胞包装出慢病毒并感染A549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被感染的A549细胞表达GFP,表明USPG-mCherry A549和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构建成功。加入TGF-β处理24 h后,USPG-mCherry A549细胞表达mCherry,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表达荧光素酶;而加入LY2109761和SB431542后,USPG-mCherry A549细胞几乎检测不到mCherry的表达,USPG-luciferase A549细胞检测不到荧光素酶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结果表明,TGF-β刺激后A549细胞中有磷酸化Smad2/3蛋白表达,加入LY2109761和SB431542后未检测到磷酸化Smad2/3蛋白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由TGF-β诱导的受Smad调控表达mCherry和荧光素酶的2个慢病毒报告载体,可有效感染目的细胞。该慢病毒报告载体可用于筛选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
  • 综述
  • 综述
    赵香婷, 杜英杰, 刘 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物大多是基于经典“单胺假说”研发的,普遍存在起效延迟、有效率不高、损伤认知等缺陷。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能致幻剂具有改善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的潜能。本文重点围绕5-HT能致幻剂对神经可塑性、炎症反应和神经递质水平的调节作用,综述了其抗抑郁的可能机制,为重度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综述
    范吉林, 朱婷婷, 田晓玲, 刘思佳, 苏 静, 张世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卒中等多种致命疾病的病理基础。自噬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内过程,通过控制蛋白质质量起到保持细胞稳态作用。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AS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天然产物,如槲皮素、山奈酚、姜黄素、丹参酚酸B和小檗碱等,具有靶向自噬治疗AS的潜力。本综述总结了天然产物靶向自噬治疗AS的分子机制,包括诱导内皮细胞自噬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巨噬细胞自噬抑制脂质积累以及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自噬,减少凋亡等,涉及信号通路主要包括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c-Jun 氨基端激酶信号通路和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信号通路等,以期为AS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综述
    马雪雯, 张 晗, 李 霖, 邓雁如, 房士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为滑膜增生和骨侵蚀,最终导致关节畸形而致残。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是真核细胞中参与调节细胞有丝分裂、分化和凋亡及炎症和应激反应的重要通路之一,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A患者关节内细胞因子可与对应受体结合,激活胞内上游调控因子,以三级酶联的方式激活MAPK信号通路。活化的MAPK蛋白通过激活下游转录因子,一方面促进滑膜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凋亡,另一方面导致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中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表达而过度水解细胞外基质,最终造成关节损伤。本文就MAPK信号通路在RA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RA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王 钒, 张黎明, 王蓓蕾, 王倩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活性广泛,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药物和海洋药物研发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河鲀毒素、石房蛤毒素以及芋螺毒素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的镇痛药物;海葵毒素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靶向药物;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诱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工具药物。本文对几种代表性海洋生物毒素的生源分布、结构特点、毒理作用和应用前景等进行概述,并介绍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综述
    姚 青, 杨国宝, 王 皓, 郭永学, 杨 阳, 高春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种类重金属引起的中毒,尽管其中毒机制不尽相同,但均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故合理使用高效解毒剂成为治疗重金属中毒的关键。二巯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钠、青霉胺和硫辛酸等巯基螯合剂是应用于重金属中毒解毒最广泛的治疗药物。不同巯基螯合剂的化学特征不同,其与重金属离子的络合机制也具有明显差异。针对不同的重金属中毒,临床治疗药物也应有所不同。联合用药可提高重金属中毒的解毒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