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20, 34(4):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蒋 宁, 杜保民,杜冠华, 段大跃, 方坚松, 高兴华, 高秀梅, 顾金辉, 郭彦飞, 侯 悦, 黄 晏, 李 琦,林志彬, 刘建勋, 陆 茵, 吕圭源, 聂 红, 庞晓斌, 齐晓甜, 秦雪梅, 任 巧,任 远, 任周新, 茹祥斌, 申竹芳, 石京山, 孙建宁, 孙 蓉, 孙晓波, 王 陈, 王 梅, 王同兴, 吴春福, 谢宗杰, 徐惠波, 薛云丽, 杨宝学, 杨 奎, 余林中, 张丹参,张 兰, 张 林, 张永鹤, 张永祥, 赵勤实, 周玉枝, 朱 焰, 周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十二届全国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学术会议”于2019年10月11-13日在天津市社会山国际会议中心酒店举行。会议期间,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召开了“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相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专题研讨会。研讨会分为主题报告和综合讨论2部分。主题报告由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春福教授主持,刘建勋、孙晓波、段大跃和吕圭源教授作主题报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兼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祥研究员主持综合讨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重大专项处顾金辉处长全程参加。与会专家围绕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相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本文整理了专家们的主要观点和建议,希望能为中药复方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为提高我国中药复方新药的研发水平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 热点关注
  • 热点关注
    张赛龙, 缪朝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面对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并流行,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迫切需要寻找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在COVID-19患者中进行的初步临床治疗表明,氯喹和羟氯喹显示一定疗效,由此正在开展多项临床试验以测试它们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由于氯喹和羟氯喹有很大的表观分布容积和很长的半衰期,长期较大剂量应用有导致视网膜病变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临床注意。为了让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氯喹和羟氯喹药理特性,本文简要概括它们的临床应用发展史,重点介绍其药动学特征、不良反应及最近COVID-19治疗应用和潜在的药理作用机制,希望有助于临床用药。
  • 热点关注
    贾海盼, 宋 婧, 王 丽, 付中华, 赵成龙, 方凤琴, 马培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冠状病毒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可引起肺部感染,严重的会引起死亡甚至肆虐传播。2019年12月底陆续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针对冠状病毒,目前并无特效药。氯喹作为一种经典抗疟药,可通过改变内吞体pH值、自噬反应以及改变病毒包膜的糖基化模式等途径发挥抗病毒效应。在细胞水平上,氯喹对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SARS-CoV-2均有抑制作用。近期临床研究初步表明,氯喹可以提高COVID-19患者成功救治率,改善预后。由于氯喹副作用较多,近些年已经较少用于临床,氯喹用于治疗COVID-19的安全性需要深入评估。本文结合氯喹的药理学特点,针对氯喹抗冠状病毒感染的作用及其安全性作一概述,以期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 论著
  • 论著
    马君梅, 南海函, 胡志妍, 陈依尔, 崔燕华, 陈星驰, 李 莉, 苏 颖, 梅虹霞, 缪项慧, 张旭彤, 林 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BVT-14225(BVT)通过抑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还原活性对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取孕15 d SD胎大鼠的大脑皮质,分离培养原代NS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NSC标志物巢蛋白和性别决定基因相关转录因子2(Sox2)进行染色,鉴定原代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核酸凝胶电泳法检测11β-HSD1 mRNA在NSC上的表达。细胞随机分为5组:细胞对照组(培养48 h)、溶剂对照组(0.1% DMSO孵育48 h)、DHC模型组(DHC 10.0 μmol·L-1处理48 h)、BVT对照组(BVT 10.0 μmol·L-1 处理48 h)和BVT干预组(BVT 10 μmol·L-1 处理1 h后再给予DHC 10.0 μmol·L-1 ,继续处理48 h)。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试剂盒检测NSC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毒性;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检测11β-HSD1酶的还原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NSC的分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NSC的迁移能力。结果  巢蛋白和Sox2免疫染色鉴定原代培养细胞为NSC,核酸凝胶电泳条带图证明11β-HSD1 mRNA在NSC定性表达。LDH释放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 μmol·L-1和BVT 10.0 μmol·L-1对NSC均无毒性作用。UPLC-MS实验结果显示,BVT 10.0 μmol·L-1能显著降低11β-HSD1的还原活性(P<0.01)。Western 印迹结果显示,DHC 10.0 μmol·L-1和BVT 10.0 μmol·L-1均不改变11β-HSD1蛋白表达水平。EdU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 μmol·L-1可抑制NSC增殖(P<0.01),但BVT 10.0 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缓解DHC 10.0 μmol·L-1对NSC增殖的抑制(P<0.05)。GFAP和NeuN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表明,DHC 10.0 μmol·L-1和BVT 10.0 μmol·L-1均不影响NSC分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HC 10.0 μmol·L-1不影响NSC的迁移,但BVT 10.0 μmol·L-1预处理可显著促进NSC迁移(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浓度显著升高时,BVT可通过抑制NSC 11β-HSD1的还原活性促进NSC增殖和迁移,但对分化无影响。
  • 论著
    马立威, 陈 哲, 陈晓婷, 倪世宇, 贾永明, 樊 丽, 刘吉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戟大枣汤(DEFSJ)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每天2次分别ig给予溶剂(生理盐水)、DEFSJ 2.5,5.0和10.0 g·kg-1,共3 d。末次给药1 h后,腹主动脉采血,分离制备DEFSJ含药血清(DEFSJ-CS)。乳腺癌MCF-7细胞分别用对照血清、DEFSJ-CS 2.5,5.0和10.0 g·kg-1及紫杉醇8 mg·L-1处理48 h。用甲基纤维素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能力;JC-1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Bcl-2,Bax和Bim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Bcl-2,Bax和Bi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含溶剂(生理盐水)血清对照组相比,DEFSJ-CS 2.5,5.0和10.0 g·kg-1组及紫杉醇组人乳腺癌MCF-7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5,P<0.01);MCF-7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ROS含量显著升高(P<0.01);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调,Bax和Bim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P<0.01)。结论  细胞内线粒体通路参与调控DEFSJ抑制MCF-7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 论著
    张 娴, 杨 鹏, 赵 军, 胡 娜, 党学良, 张 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刀豆蛋白A(Con A)致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时,肝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方法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 A 10和20 mg·kg-1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灭菌生理盐水、Con A 10和20 mg·kg-1,给药8 h后,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和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检测血清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评价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用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肝组织匀浆液中ATP,ADP和AMP含量,计算肝总腺苷酸库(TAN)及能荷水平(AEC),评价线粒体功能状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Con A 10和20 mg·kg-1组小鼠血清GPT和G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P<0.01)。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线粒体膜结构破坏,线粒体肿胀,形状高度不规则。功能学研究表明,小鼠肝组织中ATP含量分别降低了25.6%和38.3%(P<0.01),ADP含量分别降低了36.0%和47.1%(P<0.01),TAN水平分别降低了16.5%和18.9%(P<0.05),AEC分别降低了15.7%和28.1%(P<0.01)。结论  Con A免疫性肝损伤与肝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完整性破坏、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能力下降和肝细胞能量储备减少有关。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郭 冉, 李芸芊, 屠鹏飞, 朱枝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优化B细胞亚群及其组织分布的流式细胞分析的荧光染色方案,以用于免疫调控药物的活性评价。方法  取小鼠外周血、腹膜腔细胞、脾细胞、淋巴结细胞和骨髓细胞,分别通过3种荧光抗体染色方案对各种细胞进行染色:① 抗B220,CD5和CD11b的荧光抗体及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色;② 抗B220,CD43,CD93,CD23和IgM的荧光抗体及7-AAD染色;③ 抗B220,CD27和CD138的荧光抗体及7-AAD染色。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细胞亚群,通过优化的表面标志物组合确定各种B细胞亚群,再统计各种B细胞亚群在多种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第① 种染色方案可区分B1a,B1b和B2细胞;第②种染色方案可区分原始B细胞、不成熟和成熟B细胞;第③种染色方案可区分记忆性B细胞和浆细胞。外周血中主要包含成熟B细胞和一种特殊的不成熟B细胞;腹膜腔中主要包含B1a细胞和成熟B细胞;脾中主要包含成熟B细胞、边缘区B细胞及T1和T2期不成熟B细胞;淋巴结中主要包含成熟B细胞;骨髓中包含各种发育阶段B细胞,主要包含前B细胞(pre-B细胞)和T1期不成熟B细胞。记忆性B细胞和浆细胞在各种组织中都只占B细胞的较小比例。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荧光染色方案可特异准确地分析B细胞亚群及其组织分布,可用于免疫调控药物的活性评价。
  • 综述
  • 综述
    王静静, 江振洲, 张陆勇, 黄 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TP结合盒转运体家族和溶质转运体家族的转运体参与众多的中药与化学药相互作用过程,因其可介导内外源性药物及其代谢物的跨膜转运。转运体同细胞色素P450酶类似,会对特征底物的血药浓度和组织分布产生一定影响,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或者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等5种转运体所介导的中药与化学药相互作用,以期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