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19, 33(6):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 大会报告
    王晓民
    2019, 33(6): 401-4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简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项目的布局。其次简介国家已立项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任务和预期成果。继之探讨了我国脑重大疾病的研究战略,重点聚焦在神经变性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指出神经变性病的防治策略应该是重心前移,促进早诊、早防、早治。要建立包括遗传学、生化学、临床症状学和影像学指标的预警/早期诊断综合诊断体系,关键是要研发特异、灵敏和简便的生物标志物;要建立国人早期诊断用的脑认知功能体系(量表、常模和仪器);要确立新的药物靶点,开发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是首选,中药可能是有价值的宝藏;神经变性病也属于功能性脑疾病,要强化对脑功能进行调控的声、光、电、磁刺激仪的研发与运用,该领域前景广阔;可穿戴技术-移动医疗将对健康人员的预警和患者的监测与管理带来医疗模式的变革;未来神经变性病的防治将可能通过神经调控、药物干预、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来实现。
  • 大会报告
    WANG Jian-zhi
    2019, 33(6): 401-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ZHU Jie
    2019, 33(6): 402-4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XIAO Shi-fu
    2019, 33(6): 403-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唐 毅
    2019, 33(6): 403-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种类繁多,包括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总患病率为5.14%,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高达20.8%,据此推算,我国老年人群中有800余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2500万。仅AD患者我国每年治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计就高达一万多亿元。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老年人功能障碍、进入养老机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前的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用于AD治疗的两大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主要针对痴呆期患者。非药物治疗,特别是认知训练,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手段。
  • 大会报告
    王晓良
    2019, 33(6): 404-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茨海默病(AD)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当今困扰老年人的最严重疾病和主要杀手之一,而且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数百个针对AD开发的新药,其中100余个针对Aβ的新药均宣告失败,治疗AD的药物研究开发似乎已进入死胡同。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AD的发病原因一直不清楚,因而无法找到真正的治疗靶点,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始终未能开发出治疗AD的有效药物。所以,放弃Aβ学说,另辟蹊径,进一步探索AD的发病原理,已成为寻找AD治疗新方法的前提条件。过去10年来,我们从AD血清生物标志物研究入手,到人与实验动物的AD转化医学研究,以及近年来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性与关键蛋白的表达与功能调节研究等,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取得了一定的实验基础,特别是Aβ和tau蛋白磷酸化与引起神经退行性改变的信号通路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为逐渐搞清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寻找治疗AD药物新靶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 大会报告
    ZHOU Wen-xia
    2019, 33(6): 404-4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CHEN Gang
    2019, 33(6): 405-4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GONG Qi-hai, LI Fei, JIN Feng, WU Qin, ZHANG Feng, SHI Jing-shan
    2019, 33(6): 405-4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张 兰
    2019, 33(6): 407-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主要症状是进行性记忆减退、认知障碍、言语功能失调、个性和行为改变、定向力和判断力减弱、疾病末期丧失生活能力。AD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临床上AD的主要治疗药物为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主要通过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含量,进而用于治疗用于轻中度AD;该类药物可改善认知功能、总体印象、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症状。另外一个药物是美金刚,为NMDA受体选择性拮抗剂,批准用于中重度痴呆,美金刚对中重度AD患者妄想、激越等精神行为异常有一定治疗作用。此外还有其他药物,如石杉碱甲和奥拉西坦等也可以用于AD的治疗。
            目前A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已上市的治疗药物,均仅能延缓疾病的发展或轻度好转,迄今尚没有逆转或阻止病情进展的有效药物。而且,国际多个关于AD的药物临床试验均宣告失败,所以仍需要加大对AD治疗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应用历史。我室通过对治疗老年痴呆及脑萎缩的常见33种中药进行了筛选,发现了多个对于治疗AD有效的中药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二苯乙烯苷长时间给药可以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降低Aβ40/42沉积,增加突触可塑性;二苯乙烯苷通过激活AMPK,抑制mTOR促进自噬以维持造血干细胞功能,进而改善衰老致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及淋系分化潜能缺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可以通过调节磷酸激酶及磷酸酯酶PP2A,降低tau蛋白异常磷酸化,进而改善tau蛋白转基因小鼠的认知能力,改善脑萎缩和神经元的丢失,保护细胞骨架形态和突触。
  • 大会报告
    桑绍明, 钱 亭, 黄沙金, 姜东郎, 吴 云, 杨鸿毅, 童海洋, 邱红艳, 程小芹,徐阳奇, 管一晖, 钟 凯, 于 翔, 钟春玖
    2019, 33(6): 407-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研究仍然面临全面挑战:不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和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对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葡萄糖代谢异常、神经炎症、神经退变与神经元/突触丢失等AD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关系也知之甚少。转入Aβ相关基因尽管能在动物模型脑内产生大量可溶性Aβ沉积和斑块,但却不能诱发脑葡萄糖代谢减少、神经退变等病理生理特征;AD患者脑Aβ沉积与脑葡萄糖代谢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和疾病病程并无关联。这导致长期以来无法建立有效的理论假说和真实反应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特征的AD动物模型。
           先前研究已经证明,饮食剥夺导致硫胺素缺乏显著增加AD模型小鼠脑Aβ沉积。我们进一步研究表明,AD患者以二磷酸硫胺素(TDP)减少为显著特征的硫胺素代谢异常是特异性病理生理特征之一,与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为了探索TDP减少与AD其他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我们建立了硫胺素代谢异常小鼠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小鼠先后表现AD几乎全部的病理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糖耐量异常、脑葡萄糖代谢异常、脑Aβ沉积、Tau异常磷酸化、胶质细胞激活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异常高分泌、脑微循环形成障碍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动态研究表明,模型小鼠从6周开始表现显著的进行性脑萎缩;病理学研究也证实,模型小鼠皮质和海马神经元显著减少;行为学研究也表明,模型小鼠显著地认知功能损害。
           我们的研究表明,硫胺素代谢异常导致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才是诱发AD多级联病理生理反应和特征的原因。结合先前针对Aβ靶标预防和治疗AD临床试验持续性失败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应该是重新研究和认识AD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关系和发病机制,探索新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途径与方法。

  • 大会报告
    宋楚黎, 李洪立, 张天宇, 王振兴, 杨 冰, 张应玖
    2019, 33(6): 408-4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β-淀粉样蛋白(Aβ42)以其特有的一级结构使其易发生聚集和沉积, 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典型的及基本的病理学特征之一。这些Aβ42的聚集体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很大,其中Aβ42寡聚体(Aβ42O)为主要神经毒形式,最终引起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靶向Aβ42O的制剂,不论是抗体制剂,还是化合物制剂,或来自天然药物组分,已有许多报道,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β42O的进一步沉积(被认为是Aβ42O的储存库),以及Aβ42O的细胞毒性。然而,不同的制剂在结合Aβ42O或Aβ42时结合的靶部位不同,引起的效应或细胞保护作用也是不同的。
            由于Aβ42O存在构象多样性,这是否会导致毒性效应的差异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不同的靶向Aβ42O的抗体或药物制剂,研究了它们对Aβ42O的定向靶向性和相应的功效,发现这些制剂的功效与它们靶向Aβ42分子的位点之间有着复杂但统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抗Aβ42O药物的定向设计或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大会报告
    龚其海, 朱依谆
    2019, 33(6): 408-4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炎症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等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硫化氢(H2S)是近年来在继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后被认为是第3个气体信号分子。本研究旨在首先观察外源性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对双侧脑室注射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神经炎症模型的影响,再观察内源性H2S供体炔丙基半胱氨酸(SPRC)对该模型的影响,最后观察SPRC对右侧脑室注射淀粉样蛋白(Aβ)神经毒性的影响,并分别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研究有效的AD治疗药物。方法  ① 双侧脑室注射LPS诱导大鼠的神经炎症模型,以布洛芬(IBU)灌胃为阳性对照,Morris水迷宫观察腹腔注射NaHS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测定大鼠海马的H2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实时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 TNF-α受体1 (TNFR1)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TNF-α及TNFR1蛋白表达、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的磷酸化;② 双侧脑室注射LPS诱导大鼠的神经炎症模型,以IBU灌胃为阳性对照,Morris水迷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PRC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测定大鼠海马的H2S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实时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TNF-α,TNFR1及淀粉样前体蛋白(AβPP)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TNF-α,TNFR1及AβPP蛋白表达、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的磷酸化;③ 通过右侧脑室注射Aβ25-35的大鼠神经毒性模型,以多奈哌齐(DON)灌胃为阳性对照,Morris水迷宫观察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SPRC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实时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TNF-α、AβPP及环氧合酶-2(COX-2)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TNF-α,AβPP和COX-2蛋白表达、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ERK和AKT的磷酸化。结果  ①双侧脑室注射LPS可引起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海马的H2S水平明显降低,且海马TNF-α,TNFR1和AβPP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海马IκB-α的降解增多并加重NF-κB p65的磷酸化;② 腹腔注射NaHS明显减轻LPS诱导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增加海马的H2S水平,降低海马TNF-α和TNFR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阻遏海马IκB-α的降解及NF-κB p65的磷酸化,对假手术大鼠未见明显影响;③ 腹腔注射SPRC(40和80 mg·kg-1)明显减轻LPS诱导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增加海马的H2S水平,降低海马TNF-α,TNFR1和AβPP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阻遏海马IκB-α的降解及NF-κB p65的磷酸化;④ 右侧脑室注射Aβ25-35引起了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增加TNF-α,AβPP和COX-2的mRNA表达及其蛋白表达,促进ERK的磷酸化,增加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的激活,降低AKT的磷酸化;然而,腹腔注射SPRC(40和80 mg·kg-1)明显减轻Aβ25-35诱导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降低TNF-α, AβPP和COX-2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抑制ERK的磷酸化,抑制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的激活,增加了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① H2S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海马CA1区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其机制至少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抑制促炎介质的产生有关;② SPRC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其机制至少与调节内源性H2S生成,抑制NF-κB信号通路而抑制促炎介质及AβPP的产生有关;③ SPRC可减轻Aβ25-35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减退及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损伤,其机制与抑制海马TNF-α,AβPP和COX-2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抑制ERK的磷酸化水平,抑制IκB-α的降解以及NF-κB p65的激活,增加AKT的磷酸化等有关。
  • 大会报告
    禹文峰
    2019, 33(6): 409-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元损伤主要有2种形式:迟发性神经元坏死和凋亡。线粒体损伤和功能紊乱是脑缺血再灌注中导致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清除损伤的线粒体并避免对神经元造成更严重危害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的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保护的重要策略之一。内质网蛋白Seip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能够清除受损线粒体,但机制不清。本研究旨在探索circRNA4736是否竞争性吸附miR-206,解除miR-206对Seipin的抑制作用,从而上调Seipin蛋白的表达,促进Seip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最终抑制神经元凋亡。方法  通过RNA-seq检测PC12 细胞正常组与 OGD/R 处理组中差异表达circRNA和miRNA的筛选及验证;构建circRNA4736和Seipin敲除、脑缺血再灌注的动物和细胞模型;检测目标circRNA4736、miR-206 与靶基因Seipin内源性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miR-206 沉默对氧糖剥夺 PC12 细胞的影响;在 PC12 细胞中分析过表达 circRNA4736通过充当“分子海绵”吸附miR-206,从而抑制 miR-206 对Seipin的阻碍作用;分析外源性 circRNA4736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Seipin-KO小鼠的 MCAO模型发现,线粒体自噬水平较野生型小鼠 MCAO 模型显著降低;在Seipin敲低的 PC12 细胞经 OGD/R 处理后,线粒体自噬水平较野生型 PC12 细胞显著下降;PC12 细胞Seipin缺失导致Akt-mTOR信号活性增加;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分析获得了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circRNA4736;同时我们发现,miR-206表达水平与 circRNA4736 呈负相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发现miR-206 与circRNA4736和Seipin之间均具有相互结合位点,并且过表达circRNA4736或下调miR-206能够恢复Seipin表达及其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 PC12 细胞的 OGD/R 模型中抑制 miR-206 水平,Seipin蛋白的表达得到回复,细胞纯化线粒体蛋白中P62和BNIP3的表达及Beclin-1和LC3Ⅱ/LC3Ⅰ均显著上调,即线粒体自噬增强;过表达 circRNA4736 能够有效促进 OGD/R 模型的 PC12 细胞Seipin的表达上调及显著抑制 PC12 细胞凋亡。结论  Seipin及其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可能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研究靶点,外源性circRNA4736 通过“海绵状”竞争性结合 miR-206,解除 miR206对Seipin的 3'UTR 区的抑制作用,从而重新激活Seipin蛋白生物学功能,进而促进Seip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最终抑制神经元的凋亡。
  • 大会报告
    张占军
    2019, 33(6): 41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老年脑健康社区临床队列研究计划(Beijing Aging Brain Rejuvenation Initiative,BABRI)于2008年启动,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初步建成基于社区老年人群的脑老化与认知老化数据库,建立了中国人群的认知老化常模,揭示了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并系统阐释了轻度认知障碍及其高危因素脑损伤的不同特征。同时开发的电子化记忆门诊和痴呆风险筛查体系,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技术和便携式的应用载体,集合了丰富的测评工具集,通过定制优化的科学测评方案和提供分级的筛查测评,成为实现痴呆、认知障碍、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以及心血管、内分泌等慢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评估及干预的一体化平台。
  • 大会报告
    柏 峰
    2019, 33(6): 410-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高级脑功能紊乱症候群。阐明各认知障碍特征内表型、发现早期预警标记和早期干预措施是AD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遗传因素已被证实与AD致病机理的各种假说密切相关。AD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证实AD发生是诸多基因共同参与、具有复杂的致病机制,明确遗传因素与神经环路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关联机制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探讨基因通路水平多基因的集聚效应对AD神经影像环路的影响,可揭示AD风险人群神经环路中功能和结构网络异常变化特征,为AD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转归及治疗等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指标。然而,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多模态影像学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因此本文将初步讨论目前AD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 大会报告
    杜怡峰
    2019, 33(6): 411-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表明,正常人或健康的脑老化现象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间,具有相似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生化改变,相互重叠的临床和神经病理特征。鹿特丹研究(The Rotterdam Study)发现痴呆患病率从55岁的不到1%,增加到90岁及以上的超过40%,且血管病理学和血管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降低相关。
            有关研究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脑血管病等能导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认知下降促进其向阿尔茨海默病(AD)的转换。糖尿病、LDL、总胆固醇水平与老年认知功能下降程度有关。纵向观察性研究发现,高血压特别是发生于中青年期且未经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与晚年发生痴呆症的风险有关。而服用抗高血压药物与痴呆症危险性降低有关联,临床随机化对照试验也部分支持在老龄高血压人群中用药物控制血压能降低痴呆发病风险。
    挪威Nord-Trøndelag健康研究(HUNT研究)于1984-1986年(HUNT1)和1995-1997年(HUNT2)纳入24 638名受试者,随访时间最长27年(平均17年),监测受试者的血压和认知功能。完成全部检测的受试者中,有579名被诊断患有AD,混合性痴呆或VaD。
            在瑞典一项队列研究中,基线时纳入793名认知正常的年龄≥50岁的中老年人,进行23年随访。根据受试者血糖水平及医院诊断、降糖药应用情况将受试者分为非糖尿病、前驱糖尿病、糖尿病3组。该研究发现患有前期糖尿病的受试者记忆力比无糖尿病的受试者更差(P=0.035)该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受试者语言能力的逐年下降(P=0.014)和感知速度的下降(P=0.012)均大于无糖尿病受试者。
            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纳入13997名受试者,20年中随访5次。研究发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处理速度测试的下降有关。高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记忆的下降有关;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认知改变无关。观察性研究表明中年期高胆固醇血症与晚年AD风险增加有关,尽管小规模临床随机化对照试验未能证明服用降胆固醇药物能降低AD风险。系统综述支持中年期肥胖和晚年AD发病危险增加有关,但中年后体重下降或晚年(如年龄≥75岁)低体重指数可能是AD临床前期的伴随现象。
            另外,神经病理学证实AD与脑血管疾病共存,它们共享许多风险因素,导致认知能下降的累加或协同效应。大量研究证明,大多数AD患者的脑血管结构发生变化。脑血管疾病和AD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重叠,白质损伤(WML)患病率增加Aβ这些病变降低痴呆的临床表现的阈值,表明WML与脑Aβ负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人群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证实,不仅具有临床表现的脑卒中而且隐匿性脑梗塞以及腔隙梗塞、脑白质病变和微出血等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均增加认知功能退化和痴呆症发病风险。近10多年研究表明, SVD(脑微血管或小血管损害) 与衰老过程中的认知损害、轻度认知障碍和老年痴呆有密切关系。
            总之,长期暴露于心血管危险因素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脑卒中与AD病理损伤的关系需要重视和进一步探索。
  • 大会报告
    赫荣乔
    2019, 33(6): 411-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1815 年,法国化学家Chevreul发现糖尿病患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以来,历时200年,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群。还原糖对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形成具有细胞毒性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广泛存在于机体内的核糖,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中却被忽略。作者在对2型糖尿病临床患者和同龄正常人体内的核糖及葡萄糖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糖尿病组体内的核糖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的尿和血核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是糖化血清蛋白的相关性高于葡萄糖;在相同条件下,核糖与血清蛋白反应的一级动力学常数大于葡萄糖2个数量级。通过服用或腹腔注射,建立核糖造成小鼠空间认知损伤的模型。在相同条件下,核糖能够迅速导致蛋白质糖基化,生成AGE;相比之下,葡萄糖则明显较慢。蛋白质核糖糖化产物的细胞毒性远较葡萄糖糖化产物显著;核糖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蛋白质的迅速糖化和AGE的累积。从而导致神经细胞代谢失调,甚至死亡。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表明,口服6个月或腹腔注射核糖3个月以上,能够明显导致大鼠空间认知损伤。而葡萄糖对照组,则没有表现出对大鼠的认知损伤。STZ-糖尿病大鼠模型,同样表现出核糖代谢失调和认知损害。这些结果提示,糖尿病不但存在葡萄糖代谢失调,而且存在核糖代谢失调。核糖代谢失调可能是2型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糖尿病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 大会报告
    HAN Yi-fan, HU Sheng-quan, Marvin MAK, WANG Jia-jun
    2019, 33(6): 412-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会报告
    CUI De-hua, ZHAO Lei, WANG He-cheng, HAN Hong-bin
    2019, 33(6): 412-4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青年报告
  • 青年报告
    2019, 33(6): 413-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摘要
  • 论文摘要
    2019, 33(6): 426-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作者索引
  • 作者索引
    2019, 33(6): 478-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