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19, 33(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王淑娜,缪朝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致死和主要致残原因,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仅有3%~5%脑卒中患者可接受唯一的脑缺血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出血性脑卒中尚无药可治。干细胞治疗的提出,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了再生医学的治疗策略。本文基于脑卒中干细胞研究指南出发,阐述神经干细胞如人神经前体细胞系NT2/D1 和人永生化神经干细胞系CTX 及成体干细胞如骨髓单核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多能成体干细胞在脑卒中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并进一步指出了干细胞治疗的局限性。未来,脑卒中干细胞研究可与基因编辑技术和药物治疗等相结合,提高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脑卒中再生医学治疗研究。
  • 论著
  • 论著
    文媤贤,杨玮春,申子宜,王维,胡敏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高脂血症所致脑血管和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在饲喂高脂饮食的同时每天ig 给予番茄红素5,25,45,65,85,105 和125 mg•kg-1,同时设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和氟伐他汀钠10 mg•kg-1组,实验期4 周。用试剂盒检测血清和脑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总抗氧化能力(T-AOC)、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水平;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脑组织密封蛋白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磷酸化P38蛋白(p-P38)水平;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 和CA3 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并对其计数;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番茄红素浓度。结果  实验第4周末,与高脂模型组相比,番茄红素25~85 mg•kg-1 组血清和脑TC,TG,LDL-C,Ox-LDL,IL-1,TNF-α,VCAM-1,VEGF 及脑NO,GFAP,p- P38 水平降低(P<0.01),血清T-AOC,NO 及脑密封蛋白5 水平和脑海马区神经元数升高(P<0.01),105 和125 mg•kg-1组仅血清TC,TG,LDL-C 及血清和脑IL-1,TNF-α 水平降低(P<0.05),血清NO水平升高(P<0.01)。番茄红素干预剂量与血清番茄红素浓度呈二次曲线关系(P<0.01),其中65 和85 mg•kg-1组血清番茄红素浓度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番茄红素主要通过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以减少Ox-LDL 生成,减轻炎性反应,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维护血脑屏障通透性,间接降低星型胶质细胞活化程度,减少脑P38 蛋白磷酸化及IL-1,TNF-α和NO分泌,发挥脑血管和神经元保护作用。
  • 论著
    朱明好,蒋宁,周文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比较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法和束缚应激法诱发小鼠产生焦虑样情绪,筛选一种重复性好、刺激性小且易于操作的方法建立小鼠焦虑模型,为寻找合适的抗焦虑药物的药效学评价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法建立小鼠焦虑模型,实验分为自由饮水组、定时饮水组、生理应激组和空瓶刺激组,每组8 只。自由饮水组小鼠全天自由进食饮水;定时饮水组小鼠每天固定2 个时间点、间隔12 h,每次饮水10 min;在相同的时间点,生理应激组小鼠每天确保1 次饮水10 min,另一次既不给水也不给空瓶;空瓶刺激组小鼠每天饮水时间随机给予1 次或2 次空瓶进行刺激,共计饮水12 次,空瓶16次;实验持续14 d。采用束缚应激法建立小鼠焦虑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束缚应激组,每组8 只。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饲养,束缚应激组小鼠于每天早上9∶00 头朝离心管的底部束缚在管内,第1 天束缚2 h,随后每天束缚时间延长2 h,直至每天8 h,连续21 d。小鼠在空瓶刺激7 和14 d后或束缚应激7,14 和21 d后观察体质量的变化。造模结束后,通过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自主活动和探索行为,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在开放臂内停留时间;采用ELISA 测定束缚应激21 d后小鼠血浆皮质酮(CORT)水平和海马组织中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  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法:与自由饮水组相比,定时饮水组小鼠在开放臂内停留时间显著下降(P<0.05);与定时饮水组相比,空瓶刺激7 d后,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5),其他各项行为学指标无明显变化。束缚应激法: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束缚应激14 d 后,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小鼠的自主活动和探索行为无明显变化,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在开放臂内停留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束缚应激21 d 后,小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血浆CORT含量和海马组织中5-HT 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法建立小鼠焦虑模型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欠佳,不可控因素较多,刺激14 d 未成功建立小鼠焦虑模型。束缚应激14 d可成功建立小鼠焦虑模型,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和5-HT 代谢异常相关。
  • 论著
    吕行直,李瑞芳,高子涵,王红伟,李三强,王建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柴胡皂苷-b2(SS-b2)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S-b2(5,10 和20 mg•kg-1)组和阳性药(水飞蓟宾10 mg•kg-1)组。各组小鼠连续7 d每天ig给予不同剂量的SS-b2、水飞蓟宾或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2 h,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分别一次性ip 给予5% CCl4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比色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磷酸化真核起始因子2α(p-eIF2α)、转录激活因子4(ATF4)、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 和GOT 的活性及MDA 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SOD 活性明显降低(P<0.01),同时,肝组织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PERK,p-eIF2α,ATF4,GRP78 和CHOP 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浓度SS-b2 组小鼠血清中GPT 和GOT的活性及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SOD 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上述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HE 染色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S-b2 明显改善CCl4引起的小鼠肝细胞肿胀、肝小叶周围胞核溶解和肝索排列紊乱,使细胞形态明显好转。结论  SS-b2 对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的激活有关。
  • 论著
    王震,李玉蕾,周培岚,苏瑞斌,傅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能够稳定表达α2B-肾上腺素能受体(α2B-AR)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EGFP- NFAT2)的稳转细胞株。方法  构建具有潮霉素(Hydro)抗性的pcDNA3.1 α2B-AR 重组质粒(pcDNA3.1-Hygro-α2B-AR),转染至表达EGFP-NFAT2 的U2OS 细胞(U2OSEGFP-NFAT2细胞),使用Hygro 200 mg•L-1压力筛选10 d后,进行NFAT2核转位实验筛选细胞株并用Z’因子法评价细胞模型的可靠性,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α2B-AR 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选择α2-AR 的激动剂盐酸右美托咪啶(DMED)和拮抗剂盐酸阿替美唑(ATI)通过NFAT2核转位实验评价α2B-AR 的功能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Hygro-α2B-AR 后,稳定转染至U2OS-EGFPNFAT2细胞,采用NFAT2核转位实验筛选发现,编号12的细胞株相对核转位指数为0.445,活性最高;3次独立实验中,Z’因子分别为0.664,0.533 和0.634。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编号12的细胞株α2B-AR mRNA表达水平是U2OS-EGFP-NFAT2细胞株的140倍,表达显著增加(P<0.01),且在20代次内表达稳定。Western蛋白印迹结果显示,编号12的细胞株出现明显的α2B-AR蛋白条带,而U2OS-EGFP-NFAT2细胞中未检测到α2B-AR 蛋白表达。DMED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提高该细胞株的核转位水平〔EC50=(2.616±0.121)nmol•L-1〕,ATI 可以浓度依赖性地对抗DMED的作用〔IC50=(89.05±0.22)nmol•L-1〕。结论  成功构建了共表达α2B-AR与EGFP-NFAT2的稳转细胞株,可用于靶向α2B-AR化合物的筛选和受体分子机制的研究。
  • 论著
    李荣巧,李发珍,谢童,范彦英,杨彩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柔比星(DOX)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环恒温灌流系统,通过累积加药法每10 min加入DOX 依次使其终浓度递增为1,3,10,30 和100 μmol•L-1,观察其对基础状态、去氧肾上腺素(PE,1 μmol•L-1)和氯化钾(KCl,60 mmol•L-1)预收缩的胸主动脉及颈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并采用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4-氨基吡啶(4-AP)、溴化四乙铵(TEA)、氯化钡(BaCl2)、格列苯脲(Gli)、吲哚美辛(Indo)和普萘洛尔预处理探讨其对血管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  DOX对基础状态下及KCl预收缩的胸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环张力无明显影响;DOX可浓度依赖性地舒张PE预收缩的内皮完整胸主动脉和颈总动脉环(P<0.05),且其对去内皮胸主动脉血管环也有舒张作用,但舒张程度弱于内皮完整组(P< 0.05);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 0.1 mmol•L-1、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抑制剂4-AP 1 mmol•L-1、钙敏感性钾通道(KCa)抑制剂TEA 1 mmol•L-1和内向整流型钾通道(KIR)抑制剂BaCl2 1 mmol•L-1均可明显抑制DOX 的舒血管作用(P<0.05),环氧化酶抑制剂Indo 0.01 mmol•L-1、ATP 敏感性钾通道抑制剂Gli 0.01 mmol•L-1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0.01 mmol•L-1对DOX舒血管作用无明显影响;DOX 1,10和100 μmol•L-1可浓度依赖性减弱无钙液中PE诱发的血管收缩,并可使氯化钙量效曲线右移。结论  DOX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和颈总动脉血管环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其舒血管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cGMP途径、KV、KCa、KIR、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有关。
  • 综述
  • 综述
    陈晓丹,张雪,孙灏,陈克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作为重要的mGluR之一,通过第二信使发挥生物学效应。mGluR5以二聚体形式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海马和纹状体等区域,通过激活磷脂酶C-肌醇1,4,5-三磷酸-甘油二酯-Ca2+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等信号通路,参与神经兴奋性网络调节、神经发生以及与学习记忆相关的突触可塑性形成。近来研究证实,mGluR5在神经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mGluR5的过度激活或抑制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多种选择性激活或抑制mGluR5活性的药物已被应用于神经性疾病的治疗。
  • 综述
    樊好飞,张勇,刘嫱,贾皓,刘启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是目前较为认可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及寻找新药物靶点的关键工具,也应用于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和毒理研究。载脂蛋白E(Apo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和B 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等基因的表达促进机体脂质、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等转运和代谢,维持血管正常功能,敲除这些基因会引起脂质转运及代谢紊乱从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常见的基因敲除小鼠有ApoE基因敲除、LDLR基因敲除及其改良品系,这些模型小鼠能够客观反映敲除基因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且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临床研究。本文阐述了当前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机制、应用和优缺点,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筛选提供参考。
  • 综述
    李若婉,周长慧,黄鹏程,于春荣,常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突变是遗传毒性损伤的重要检测终点。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议(ICH)M7指南中将啮齿类动物体内磷脂酰肌醇聚糖A 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列为药物杂质遗传毒性试验阳性结果的追加试验。啮齿类动物Pig-a基因突变试验作为一项新的检测体内基因突变的方法,相对于转基因动物等其他体内基因突变试验,具有成本低、方法简单和检测快速的优点。基于Pig-a基因的物种保守性,近年来开发了检测人外周血以及体外人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方法,以期用于临床基因突变监测以及非临床遗传毒性评价。本文主要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常用人外周血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及TK6细胞和MCL-5细胞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综述。
  • 综述
    董研博,王健,郑梦竹,刘良发,李山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器官是一种新型体外研究模型,由干细胞或肿瘤细胞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自我组装而成。它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经长期传代保持遗传信息的稳定,因此类器官在构建疾病模型、药物筛选及个体化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目前,食道、胃、肠、肝、胰、前列腺和乳腺等结构的类器官和相应的肿瘤类器官均已面世,开拓了体外培养的新平台。本文将对类器官的类型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