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目录
  • 目录
    2017, 31(1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特邀主编寄语
  • 特邀主编寄语
    王以政,袁增强
    2017, 31(12): 1127-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脑科学专刊Ⅱ
  • 脑科学专刊Ⅱ
    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临床可用的治疗药物均只能短期改善症状,而不能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迄今为止,基于主流发病机制学说的改善病情治疗(disease-modifying therapy)药物的研发尚无一成功,迫使研究者们重新审视、思考并探寻新的研发思路和出路。本文在对AD 防治药物的研发现状进行较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发展方向和趋势、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可能取得的进展进行了分析、思考和展望。
  • 脑科学专刊Ⅱ
    陈丽萍,吴海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变异导致突触发育异常是引发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对ASD患者及模型动物进行深入研究,鉴定出若干ASD发生相关重要基因及信号通路,并进一步证明其在大脑早期突触发育和认知功能建立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突触发育异常调控ASD发生的神经机制尚不明了,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ASD发生相关重要蛋白分子、信号通路、神经环路以及相关靶点ASD治疗药物研发等几个方面,对突触异常发育在ASD发生中的潜在神经机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旨在进一步深化对ASD发病神经机制的理解,为ASD患者临床干预与治疗相关新型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 脑科学专刊Ⅱ
    黄振晖,刘耀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一直是基础和临床医学领域的重大难题之一。脊髓损伤的具体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脊髓损伤发生时的原发性机械损伤,以及随后由于微循环障碍和过度炎症反应等导致的继发性损伤。脊髓损伤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由于脊髓损伤不同程度地破环了来自高级中枢的下行输入支配和来自外周的感觉信息的传入,阻碍了高级中枢和感受器通过前馈、反馈等机制对运动协调功能进行的规划和调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具有相对自主性和可塑性的局部神经环路正常功能的进行。动物脊髓损伤模型主要有切断损伤模型、砸击损伤模型、压迫损伤模型、缺血损伤模型和化学损伤模型等。目前,脊髓损伤在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包括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和基因调控、细胞移植、生物材料的修复、药物神经保护、神经信号刺激及康复训练、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的应用等。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基础研究、积极推广有效的临床康复新技术及促进共享数据库和数据标准等将是今后脊髓损伤机制和治疗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脑科学专刊Ⅱ
    范丽桢,陶文渊,张曦,韩沁煜,徐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缺血性脑损伤是缺血性脑卒中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重要原因,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分化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在卒中后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治疗卒中的方法,因此,研究小胶质细胞的调控机制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本文以小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双重作用和干预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研究靶向小胶质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思路。
  • 脑科学专刊Ⅱ
    刘志文,段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雾病作为一种进展缓慢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其进展过程伴随着大量侧支循环的形成。烟雾病患者临床表现和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形成代偿的程度。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侧支循环结构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愈发多样、精细,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级和评估,有助于判定烟雾病卒中事件的预后和转归,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对烟雾病侧支循环的概念、解剖及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 脑科学专刊Ⅱ
    李硕硕,刘谦东,袁增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机体经受巨大精神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调后遗症,因其受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影响,呈现特定人群高发病率,引发关注。其发病进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发展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生物学研究表明,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为主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系统失调和慢性炎症反应,以及脑解剖结构和神经环路改变在PTSD 的病理进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临床治疗主要以症状为靶向,首选抗焦虑、抑郁药物,同时结合心理治疗,预后效果个体差异较大,更多的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还在试验中。本综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尤其是PTSD 患者中的神经内分泌紊乱、免疫失调和神经环路基础进行初步分析论证,为进一步揭示PTSD 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脑科学专刊Ⅱ
    朱冉,张黎明,李云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现有一线抗抑郁药物绝大多数基于单胺策略研发,普遍存在效率不高、起效缓慢(2~6 周)以及导致认知功能损伤、性功能障碍等诸多缺陷。尤其是其临床起效的延迟效应,会大大降低患者的临床依从性,从而增加患者自杀及自残风险。因此,开发快速起效、低毒副作用的新一代抗抑郁药物已成为国内外药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近年来,关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靶标的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抗抑郁药物研究从传统的增加脑内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NE/5-HT)等单胺水平,逐渐深入到调控神经系统适应性和可塑性变化,尤其是发现了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α-氨基-3 羟基-5 甲基-4 异噁唑丙酸(AMPA)受体、M 胆碱受体等在内的一系列基于非单胺递质的潜在的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分子靶标。围绕着这些潜在靶标,本文对广义的快速抗抑郁药物进行总结和分析,综述其靶标价值及作用机制,旨在对新型快速起效抗抑郁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脑科学专刊Ⅱ
    贾正泰,张志发,赵钰琛,刘美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一些能产生导电性的生物材料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神经的功能性恢复,但其本身对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甚至有时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神经损伤过程往往出现神经轴突的断裂,断裂的神经轴突无法与次级神经元发生突触连接,导致神经的修复再生障碍。神经轴突导向因子netrin-1是神经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分泌蛋白,可定向牵引神经轴突的生长和迁移,导致突触形成,从而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但是它在纳米材料修复神经损伤中的分子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netrin-1 在纳米材料促进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它对神经元的轴突导向生长和神经迁移具有促进作用,抑制纳米材料造成的神经损伤和凋亡,为其应用于纳米材料修复神经损伤且诱导神经再生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脑科学专刊Ⅱ
    樊双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我国重金属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大面积的水源和耕地都遭到严重破坏,生活或职业的频繁接触,使得近些年重金属中毒有明显上升趋势。重金属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早期的预防与救治极其关键。本文以几种常见的重金属中毒为例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对重金属中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进行综述,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