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中药毒理学前沿——肝毒性
  • 中药毒理学前沿——肝毒性
    宋海波,韩 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中药及天然药物肝损伤的报道不断增多,中药致肝损伤的风险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本文对中药肝损伤流行特点、风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对目前在中药肝损伤研究及认识方面的误区进行了剖析,并结合中药及临床使用特点,提出了中药肝毒性预测、基础及临床安全性评价方面建议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 中药毒理学前沿——肝毒性
    盛云华,乔靖怡,金若敏,姚广涛,周 璐,唐黎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基于1H-核磁共振 (NMR) 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黄药子乙醇提取物 (RDB) 致肝损伤大鼠血清和尿液中代谢产物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探寻RDB肝毒性早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大鼠ig给予RDB 5 g·kg-1,连续给药28 d,于给药后371428 d及停药后7 d (恢复期) 取6只大鼠采血,进行常规血液生化分析;取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用HE染色进行肝组织病理观察。收集给药后0371428 d及停药后7 d 血清和尿液,进行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对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别。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DB组血清总胆红素(TB)和总胆固醇(TC)于给药后3~28 d著升高(P<0.05),总胆汁酸 (TBA)于7~28 d显著升高 (P<0.05),TBTCTBA于停药后7 d恢复正常,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以及葡萄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RDB组给药后肝指数显著升高 (P<0.01), 停药后7 d恢复正常; 肝组织于给药后7 d开始出现单细胞坏死和肝细胞肿大, 随给药时间延长, 病变程度加重; 停药7 d有所恢复。代谢组学检测显示, RDB给药早期血清脂质 〔低密度脂蛋白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谷氨酸、 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等升高 (P<0.05),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等降低 (P<0.05);上述代谢产物在停药7 d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早期肝损伤与糖脂代谢、 能量代谢和胆汁淤积有关。随着RDB给药的持续,产生了组织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导致体内能量代谢不足。血清脂质 (LDL/VLDL)、谷氨酸、磷酸胆碱和甘油磷酸胆碱,及尿液丙酮酸盐和N-乙酰谷氨酸均可作为RDB致肝损伤的早期潜在生物标志物。

  • 论著
  • 论著
    孙树峥,张黎明,姬雅君,李 雷,蒋湘云,王恒林,张有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大鼠条件性恐惧模型, 探讨舍曲林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作用与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声音线索配对足底电击对成年雄性SD大鼠造成条件性恐惧应激, 第2天进行消退训练。每天实验前1 hig给予舍曲林15 mg·kg-1, 连续8 d。 消退训练后第147天,分别测试大鼠僵住行为。第 7天测试完成后取杏仁核,Griess法检测 NO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 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 表达水平。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消退对照组和消退训练组僵住不动时间均显著增高 (P<0.01), 提示大鼠条件恐惧造模成功。大鼠恐惧消退训练后第14天, 舍曲林 15mg·kg-1组僵住不动时间均低于消退训练组(P<0.05); 在第7天, 显著低于消退训练组P<0.01), 提示舍曲林减轻了恐惧反应。舍曲林15 mg·kg-1组大鼠杏仁核区 NO含量、 nNOSiNOS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消退训练组 (P<0.01)。结论 舍曲林能促进条件恐惧记忆的消退, 在条件恐惧模型上具有抗PTSD效应,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O过度释放有关。
  • 论著
    谈永进,董荣荣,洪 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CysLT1R) 拮抗剂普仑司特对链佐星 (STZ) 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记忆损害及神经炎症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 ICR 小鼠, 尾静脉注射 STZ 150 mg·kg-1制备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每天 ig给予普仑司特, 连续给药 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小鼠隐藏平台潜伏期、 穿台次数及目标象限停留时间; 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小鼠脑海马和前额叶皮质 CysLT1RNF-κB p65, 白细胞介素 IL-),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剪切胱天蛋白酶 3Bax Bcl-2蛋白表达水平; 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 血清胰岛素含量以及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 与正常对照组比, 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 穿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探索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 给予普仑司特0.61.2 mg·kg-1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均显著缩短 (P<0.05), 穿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探索时间均显著增加 (P<0.05)。Western蛋白印
    迹结果显示, 模型组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CysLT1RNF-κB p65IL-TNF-α和剪切 胱天蛋白酶3蛋白表达以及 Bax/Bcl-2比值显著升高(P<0.05); 给予普仑司特 0.61.2 mg·kg-1能显著抑制糖尿病小鼠脑内上述蛋白表达的变化(P<0.05)。但普仑司特对糖尿病小鼠高血糖、 低血清胰岛素和脂质代谢紊乱无明显影响。
    结论 普仑司特能够改善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小鼠学习记忆损害和神经损伤。
  • 论著
    黄 浩,马增春,王宇光,高 月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魏酸 (FA) 对脂多糖 (LPS) 诱导的PC12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实验: FA 2.5~40 μmol·L-1PC12细胞预处理12 h, 加入LPS 0.15 g·L-1继续培养8 h, 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和白细胞介素 IL-)的释放;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骨架蛋白 F肌动蛋白的表达。体内实验: FA 2550100 mg·kg-1 ip给予SD大鼠, 每天1次, 连续35 d。给药第29天时ip给予LPS 0.2 mg·kg-1, 每天1次, 连续7 d,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磷酸二酯酶4B PDE4B) 蛋白表达的变化; 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CREB) 和磷酸化CREBp-CREB) 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 与LPS组细胞比较,FA 102040 μmol·L-1预处理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 (P<0.05), 炎性因子TNF-αIL-的释放显著减少(P<0.05), 细胞骨架蛋白 F肌动蛋白的分布和结构明显改善。体内实验: HE染色结果显示, 预先给FA 50100 mg·kg-1可以减轻LPS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 FA 50100 mg · kg-1能够显著降低 LPS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 PDE4B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P<0.05); Western蛋白印迹实验结果表明, FA 50100 mg·kg-1可逆转 LPSCREBp-CREB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FALPS诱导的 PC12细胞和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FA抗神经炎症的作用可能与抑制PDE4表达、 激活cAMP/CREB信号通路相关。
  • 论著
    刘 可,颜玲娣,雍 政,宫泽辉,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 (sGC) 激动剂sGC003对内皮素1 ET-1) 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方法 通过复合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培养SD乳大鼠原代心肌细胞, 以ET-1 10 nmol·L-1刺激其发生肥大, 同时给予 sGC003 0.010.11.0 μmol·L-148 h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形态, 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6.0) 对心肌细胞表面积进行测量分析, BCA法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 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房利钠肽基因(ANP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ET-1 10 nmol·L-1刺激心肌细48 h, 可使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加 80%P<0.01), 总蛋白质含量增加 120%P<0.01), ANP mRNA水平升140% P<0.01)。给予sGC003 0.01~1.0 μmol·L-1能对抗ET-1引起的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大 (P<0.01) 和总蛋白质含量升高(P<0.05), 对于 ET-1诱导的 ANP mRNA表达增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P<0.05)。结论sGC003可改善ET-1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论著
    任守忠,陈 君,苏文琴,王 宁,马志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枫蓼提取物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作用。方法 通过小肠推进实验和番泻叶致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肠推进率、 稀便率及腹泻指数。用4%葡聚糖硫酸钠 (DSS) 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正常组、 模型组、 美沙拉嗪组、 枫蓼提取物 11.723.446.8 g·kg-1剂量组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 测定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IL-)、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 (MPO) 的活性。结果 枫蓼提取物46.8 g·kg-1能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率, 显著减少番泻叶致腹泻小鼠腹泻次数, 降低腹泻率和腹泻指数 (P<0.05)。结肠炎结果显示,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 DAI评分增高 (P<0.05), 结肠组织中 MPO活性、 IL-TNF-αMDANO含量升高 (P<0.01)。与模型组比较, 枫蓼提取物 46.8 g·kg-1组小鼠 DAI评分降低 29.1%P<0.05); 23.446.8 g·kg-1组结肠组织MPO活性、 TNF-αMDANO含量均降低 (P<0.05)。结论 枫蓼提取物能改善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可能与解痉、 止泻、 抗炎、 抗氧化及减少炎性介质释放等有关。
  • 论著
    张 思,刘元林,李 雪,周向东,赵 岳,张萍萍,童 英,张 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顺铂 (DDP) 抑制HeLa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顺铂0.02~75 μmol·L-1处理 HeLa细胞2448 h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实时荧光定PCR q-PCR) 检测转移抑制基因1 MTSS1) 基因的表达, 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 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AKT)和转移抑制基因 1MTSS1)蛋白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 DDP处理 HeLa细胞 24 48 h, 可明显抑制 HeLa细胞增殖(P<0.05),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4.1411.82 μmol·L-1DDP处理组HeLa细胞较对照组迁移能力下降 (P<0.05); DDP使HeLa细胞周期阻滞于 S 期; DDP 抑制 HeLa 细胞 MTSS1 的基因表达, 存在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r24 h=-0.965P<0.01r48 h=-0.953P<0.01); p-ERKp-AKT及胞内 MTSS1蛋白表达水平均随 DDP浓度增加显著下降(pERKr24 h=- 0.875P<0.01r48 h=- 0.966P<0.01p- AKTr24 h=- 0.831P<0.01r48 h=-0.863P<0.01MTSS1r24 h=-0.969P<0.01r48 h=-0.988P<0.01)。结论 DDP可能通过下调MTSS1的表达水平并抑制ER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迁移。
  • 论著
    吕 鑫,隋 昕,李万华,聂志勇,王永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大鼠全身暴露动态吸入有机磷农药氯吡硫磷(CPF)的染毒模型, 探讨 SD大鼠急性吸CPF致伤效应。方法 通过优化气溶胶发生参数, 建立大鼠急性吸入 CPF的动态暴露环境; 利用吸附采-气相检测技术监测暴露舱内CPF的浓度, 利用粒径监测仪实时监测暴露舱内CPF的粒径, 同时考察气溶胶的浓度和粒径随时间的变化; 采用Bliss法, 将SPF级雄性SD大鼠置于染毒环境中进行染毒, 在不同浓时积 (Ct) 下观察染毒过程中大鼠的症状, 记录染毒后各浓度组大鼠10 d内的死亡情况; 同时根据半数致死 CtLCt50), 检测不同暴露浓度染毒后不同时间点血浆胆碱酯酶 (ChE) 活性变化。结果 暴露舱内 CPF气溶胶浓度在 9个时间段的平均值为 160.6 mg·m-3, 变异系数(RSD)为 6.9%; 气溶胶粒径几何平均值为 1.1 μm几何标准偏差为 1.8, 符合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急性吸入染毒技术要求。在此染毒条件下, SD大鼠全身暴露动态吸入染毒的 LCt501654.2 mg·m-3·h, 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 血浆 ChE活性抑制愈加明显(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全身暴露动态吸入CPF染毒模型, 为有机磷类工农业产品以及神经性毒剂吸入致伤和防治研究提供实验平台和技术支撑。
  • 综述
  • 综述
    崔 颖,薛 瑞,张有志,洪 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 (BD) 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具有高患病率、 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糖原合成酶激酶-3 GSK-3) 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其作用主要包括调节糖原的合成代谢、 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以及基因的表达。它参与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 通过磷酸化调节细胞内许多信号蛋白、 结构蛋白和转录因子,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存活及可塑性。从基因多态性和临床研究发现, GSK-可能与BD发生相关。作为GSK-抑制剂, 锂盐是一种有效的BD治疗药物, 以GSK-为靶标研发的小分子抑制剂也是BD治疗的热点。综上所述, GSK-可能是治疗BD的潜在靶标。
  • 综述
    廉靖靖,颜玲娣,周培岚,苏瑞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低氧是指机体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 栓死、 一氧化碳中毒和阻塞性呼吸睡眠等多种病理过程均与低氧相关。高原地区特有的低氧环境会使人因供氧不足而产生急性高原反应, 甚至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组胺H3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组织, 主要作为突触前膜受体, 调控组胺及多巴胺、 乙酰胆碱等多种神经递质的释放。低氧条件下组胺H3受体可分别于颈动脉体及呼吸中枢延髓参与呼吸活动的调控。此外, 组胺能系统在中枢参与低血低氧性脑损伤调控, 其中组胺H3受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组胺H3受体的结构特征、 功能及其参与低氧调控的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阐述靶向组胺H3受体研发抗低氧药物的可能性。
  • 综述
    刘长姣,李明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生物标志物的监测, 能指导临床有效诊断疾病,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其他治疗方式产生的毒副作用, 并能改善预后, 预测疾病的复发和耐药性的产生。本文通过检索数据库,总结归纳了近年来新发现及常用于 NSCLC预测疾病进程、 预后及指导药物靶向治疗、 放化疗的生物标志物, 以期为指导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及疾病诊断、 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和参考。
  • 综述
    耿 娅,邓中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临床前药物性肝损伤的评价存在灵敏性低和特异性差的问题, 常产生假阴性结果和出现意外的毒性, 是导致药物终止开发甚至退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药物肝毒性临床前研究中, 可以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快速、 灵敏、 高通量等优点, 寻找和发现新的肝毒性生物标志物, 使药物开发过程更为安全有效。本文对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蛋白质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验证等方面的技术发展进行了综述分析, 并且着重归纳了该技术在中药致肝损伤方面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 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发现新型肝潜在毒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随着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其他组学技术的发展, 其在药物肝毒性早期筛选、 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桥接等方面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 综述
    朱雪坤,杨日芳,孟艳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oll样受体4 TLR4) 是TLR超家族的一员, 主要识别细菌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和脂寡糖等物质, 防止微生物入侵。TLR4被配体激活后可产生促炎症细胞因子和炎症趋化因子, 调节天然免疫反应, 但其异常调节会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综述了 TLR4的生物结构和配体识别机制和近几年TLR4有调节作用的脂质A类似物、 天然产物和合成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配体的构效关系和复合物中配体-受体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 综述
    吴鹏飞,刘俊麟,崔志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钙调磷酸酶(CaN)是人体免疫调节中的关键酶, 其最重要的靶标蛋白是活化 T 细胞核因子NFATc)。CaN抑制剂 (CNI) 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的发现克服了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难题, 使器官移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迄今这两种药物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 但严重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也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使用。因此, 查找新的特异性更高、 在临床上副作用更小的 CNI是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药物-亲和素复合物阻断底物、 直接抑制CaN活性和特异性干扰CaN-NFATc相互作用三方面对最近几十年来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CNI作一综述。
  • 综述
    周思园,胡建安,黄 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过程之一, 能导致基因表达异常。细胞色素 P450酶、 环氧合酶、 脂氧合酶和单胺氧化酶是人体内介导内外源化学物氧化代谢的酶类, 这些酶基因在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中的甲基化模式存在差异, 异常的甲基化模式会导致酶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 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就上述 4种氧化代谢酶基因甲基化状态在一些疾病组织中的特征性变化、 对化学物的代谢活性的影响以及对机体的作用变化进行综述, 为疾病的诊断以及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综述
    孙马钰,金裕鹏,许恒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因具有独特和优异的抗菌性能, 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抗菌机制尚未彻底明确, 金属对细菌的毒性研究一直是近几年的前沿课题。目前报道的金属抗菌机制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以活性氧诱导菌体氧化损伤为基础, 另一种是以库伦引力作用诱导生物大分子结构改变为基础。金属抗菌可能是通过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金属抗菌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今后金属抗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贾 健,李艳博,郭彩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 材料化工等众多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 纳米材料环境暴露及其引发的细胞毒性效应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成为纳米毒理和纳米医药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研究不仅为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扩展纳米技术的应用领域。本文重点阐述纳米材料在细胞自噬、 凋亡和坏死中的作用, 并探讨纳米材料诱导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可能机制, 为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亚萍,王 闯,程玉芳,李亦文,徐江平
    2016, 30(4): 429-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应激造模和慢性应激造模小鼠的血浆和脑组织内谷氨酸、 谷氨酰胺、 γ-氨基丁酸 3种神经递质的含量, 比较抑郁症不同阶段脑组织和血浆中神经
    递质的变化。方法 小鼠慢性应激造模 8周, 急性束缚应激3 h, 用悬尾实验检查造模效果后取脑组织和血浆, 以高丝氨酸作为内标, 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3种氨基酸的浓度。结果 小鼠在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后悬尾的不动时间增加, 且慢性应激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高效液相色谱中三种氨基酸在 16 min完全分离, 在 0.01~6.40 μmol·L-1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小鼠在急性应激造模后血浆谷氨酸浓度显著性上升, 慢性应激造模小鼠血浆谷氨酰胺与对照组和急性应激造模组比明显较低; 而脑组织中的谷氨酰胺在慢性应激模型中却略升高, 谷氨酸没有明显变化, γ-氨基丁酸在造模过程中逐渐升高。结论 抑郁症的发生过程中, 这 3种神经递质氨基酸会相应发生变化, 小鼠在受到急性应激后血浆中的谷氨酸会反射性增加, 随着抑郁症的进程又会趋于平衡, 而脑
    组织的γ-氨基丁酸在抑郁的发生发展过程不断升高, 从而可以证实郁抑症不同阶段血浆中的氨基酸水平与大脑的氨基酸水平存在差异。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钟秋萍,徐江平
    2016, 30(4): 429-4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抑郁症 (depression) 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因其伴有自杀倾向,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生活质量。且由于其致病机制未明, 抗抑郁药物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现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因起效慢、 副作用大等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抑郁症的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 突触可塑(synaptic plasticity)与抑郁症有着紧密的联系, 且提高突触可塑性有利于改善抑郁症伴随的认知功能的下降。因此, 本文将基于抑郁症发病基础对影响突触可塑性的神经营养因子、 星形胶质细胞及促炎症因子的相关内容进行总结。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29-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0-4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0-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stract:OBJECTIVE Sigma- 1 receptors are in⁃ volved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of several neu⁃ ropsychiatric diseases such as epilepsy,depression. Al⁃ losteric modulation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receptor func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antidepressant activity of the latest identi⁃ fied novel and selec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sigma- 1 receptor SOMCL-668(3-methyl-phenyl-2,3,4,5-tetra⁃ hydro- 1H- benzo[d]azepin- 7- ol). METHODS Forced swimming test (FST),tail suspension test (TST) and 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 (CUMS) model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SOMCL- 668. Western blotting assay was adopted to detect BDNF- GSK3β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 pathway in the CUMS model. Immunostaining,immuno⁃ precipitation,BDNF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secretion and neurite outgrowth were adopted to reveal the allosteric function of SOMCL- 668 on sigma- 1 recep⁃ tor. RESULTS A single administration of SOMCL- 668 decreased the immobility time in TST and FST,which were abolished by pretreatment of sigma- 1 receptor an⁃ tagonist BD1047. In the CUMS model,chronic applica⁃ tion of SOMCL- 668 rapidly ameliorated anhedonia- like behavior (within a week),accompanying with the en⁃ hanced expression of BDNF and phosphorylation of GSK3β(Ser- 9) in the hippocampus. SOMCL- 668 also rapidly promoted the phosphorylation of GSK3β(Ser- 9) in an allosteric manner in vitro. In the cultured primary neu⁃ rons,SOMCL- 668 enhanced the sigma- 1 receptor ago⁃ nist- induced neurite outgrowth and the secretion of BDNF. CONCLUSION SOMCL- 668,a novel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sigma-1 receptors,elicits a potent and rapid acting antidepressant effect. The present data provides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allosteric modulation of sigma-1 re⁃ ceptors may represent a new approach for antidepres⁃ sant drug discovery.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邹征强,陈佳佳,冯红芳,程玉芳,徐江平
    2016, 30(4): 431-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化合物FCPR03 对LPS 诱导的神经炎 症和小鼠抑郁症行为改善作用。方法利用1 mg·L-1 LPS 诱导BV-2 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方法来模拟体外神经炎症模 型,评价FCPR03 的体外抗神经炎症作用;采用对小鼠腹腔 注射1.2 mg·kg-1 LPS 24 h 后产生抑郁样行为的模型,来评 价FCPR03 的体内抗抑郁及改善神经炎症作用。结果① 1 mg·L-1 LPS 刺激BV-2 细胞24 h 后,能显著地增加促炎性 细胞因子(TNF-α,COX-2 和iNOS)蛋白水平的产生,而经过 FCPR03 预处理后能浓度依赖性的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提示 FCPR03 具有很好的抗神经炎症作用。② 腹腔注射 1.2 mg·kg-1 LPS 24 h 后,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各组间水平 得分和垂直得分均没有统计学差异。而在悬尾和强迫游泳 实验中,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不动时间显著升高,给药后能 够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小鼠的不动时间,表现出很好的抗抑郁 作用。结论PDE4 抑制剂FCPR03 能够改善LPS 诱导的神 经炎症,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同时还能够降低小鼠 在悬尾和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表明FCPR03 同时具有抗抑 郁和改善神经炎症的双重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1-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stract:Major depression is thought to originate from maladaptation to adverse events,particularly when impairments occur in mood- related brain regions. Hypo⁃ thalamus- pituitary- adrenal(HPA)axis is one of the ma⁃ jor systems involved in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HPA axis dysfunction and high glucocorticoid concentra⁃ 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e⁃ pression. In addition,astrocytic disability and dysfunction of neurotrophin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n factor(BDNF) great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 ety disorders. Therefore,we investigated whether de⁃ pression- like and anxiety- like behaviors manifest in the absence of glucocorticoid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in adrenalectomized (ADX) rats after chronic mild stress (CMS) exposure and its potential molecular mecha⁃ nism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glucocorticoid-con⁃ trolled rats showed anxiety- like behaviors but not de⁃ pression-like behaviors after CM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hanges included the decreased BDNF in the hippocam⁃ pus,astrocytic dysfunction with connexin43(cx43)de⁃ creasing and abnormality in gap junction in prefrontal cor⁃ tex(PFC). Interestingly,we did not find any changes in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GR) or its chaperone protein FK506 binding protein 51(FKBP5)expression in the hip⁃ pocampus or PFC in ADX rats subjected to CMS. In con⁃ clusion,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glucocorticoids are one of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like behaviors in response to CMS. In con⁃ trast,the effects of CMS on anxiety-like behaviors are in⁃ 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of circulating glucocorticoids. Meanwhile, stress decreased GR expression and en⁃ hanced FKBP5 expression via higher glucocorticoid expo⁃ sure. Gap junction dysfunction and changes in BDNF may be associated with anxiety-like behaviors.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stract: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morbid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various mental diseases has sharply risen in China due to the dramatic socioeco⁃ nomic and demographic transformation,with an estimat⁃ ed prevalence of 0.95% . Children are not little adults. Their psychological traits are under development and not yet matured. Young patients are more susceptible to ad⁃ verse effects caused by pharmacotherapy,which even⁃ poses a greater risk than disease itself in young patients. These shortcomings have led to a growing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on-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strategies. Brain stimulation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n particular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are good candidates for such non-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We have evaluated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convul⁃ sive therapy(ECT)for first-episode psychosis,acupunc⁃ ture for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and herb⁃ al medicine for tic disorders in young patients. This talk will show findings obtained from these studies and eluci⁃ dat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non-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based on clinical practice and psychopharmacological perspectives.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连乐竞,费宁,陈洁,张健波,朱娜萍,潘建春
    2016, 30(4): 43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J147 对小鼠慢性应激模型抑郁样行 为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连续3 周交替采用多种 不可预知的刺激方式,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模型,同时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J147 或腹腔给予丙咪嗪,采用强迫游泳、 悬尾实验、穿梭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对J147 抗抑郁作用进 行行为学评价;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杀鼠取脑组织,采用 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及前额叶中cAMP,pCREB 以及BDNF 的蛋白表达。结果慢性灌胃给予J147 的中高 剂量组能明显提高应激小鼠糖水偏嗜度,改善由慢性应激造 成的“快感缺失”,明显逆转应激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 中不动时间的延长,显著减少应激小鼠逃避失败次数。 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发现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显 著逆转慢性应激小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中cAMP,pCREB 和BDNF 蛋白表达低下。结论J147 可以改善由慢性应激 所致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涉及对cAMP/pCREB/ BDNF 通路的调控。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费宁,连乐竞,朱娜萍,张健波,陈洁,潘建春
    2016, 30(4): 432-4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引起的焦虑样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的药物组,通过对 大鼠进行时间依赖敏感性应激(TDS)建立PTSD 模型,模型 建立后连续18 d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白藜芦醇治疗。然后 进行行为学测试,通过环境恐惧测试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观 测大鼠焦虑样行为的变化。行为学结束后杀鼠取脑组织,采 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测定下丘脑、海马及杏仁核中的促糖 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蛋白表 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焦虑样症状,环境恐惧测试中 僵立不动时间延长,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开臂时间和次数均 降低,而白藜芦醇能有效逆转这种现象。Western 蛋白印迹 法检测发现,模型组下丘脑、海马和杏仁核中CRF 表达较对 照组升高,下丘脑中GR 表达较对照组升高;而给予白藜芦 醇后能改善这种现象。结论白藜芦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 善大鼠PTSD 引起的焦虑样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 体-肾上腺轴(HPA)的负反馈调节通路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溪,谷洪顺,张兰,李林
    2016, 30(4): 432-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传统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有效成分淫羊 藿苷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N-甲 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 制备精神分裂 症小鼠模型。应用旷场行为红外监测系统观察小鼠的活动 性。结果腹腔注射MK-801(0.6 mg•kg-1)能够明显延长小 鼠旷场试验的总活动距离和中心区活动距离,表明出现精神 分裂症的高活动性(阳性症状)和焦虑状态(阴性症状)。淫 羊藿苷(50 mg•kg-1)灌胃给药能够显著缩短模型小鼠的总 活动距离和中心区活动距离,表明能够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高 活动性和焦虑状态。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小 鼠模型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提示可能有利于治疗精神分 裂症。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谷洪顺,陈溪,张兰,李林
    2016, 30(4): 433-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的具有哌啶和哌嗪基 团的二氢黄酮类衍生物,并评价其抗精神分裂症作用。 方法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缩合、氧化和水解 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NMDA 受体拮抗剂地卓西平 (MK-801)诱导小鼠的高活动性精神分裂症模型,旷场试验 检测合成的化合物对小鼠210 min 内活动性的影响;采用多 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阿扑吗啡诱导小鼠的攀爬模型,攀爬试 验检测合成的化合物对小鼠过度攀爬行为的影响。结果合 成了7 个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核磁共振 碳氢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和紫外光谱进行了确定。灌胃给 予合成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明显降低MK-801 诱导小 鼠的过度活动行为;在阿扑吗啡模型中,二氢黄酮类化合物 能够显著降低阿扑吗啡诱导的小鼠过度攀爬时间。结论合 成的新型二氢黄酮衍生物能够改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行 为学变化,具有潜在的抗精神分裂症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健波,陈洁,朱娜萍,费宁,连乐竞,潘建春
    2016, 30(4): 433-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应激小鼠抑郁样行为 的改善以及对肿瘤坏死因子、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48 只ICR 小鼠,随机分为6 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 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组。除对照组以外,各组小鼠均给与 21 d 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建立抑郁模型,并于第22 天开始行 为学检测,采用自发活动,糖水消耗以及强迫游泳测试观察 小鼠抑郁样行为。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 和前额叶皮层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核转录因子(NF-κB) 的表达。结果旷场实验结果表明,各组小鼠活动能力之间 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慢性应激组小鼠糖水消 耗量明显降低,强迫游泳时间明显增加,雷公藤内酯醇能够逆 转此现象,同时使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TNF-α和NF-κB 表达 显著增加。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引起的 小鼠抑郁样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对 海马和额叶内TNF-α和NF-κB 的调节。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高耀,田俊生,秦雪梅
    2016, 30(4): 433-4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抑郁症具有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断客观性差等 特点,急需基于“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的整体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药理学思路,对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代 谢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在抑郁症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 综述,为抑郁症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抑郁症 发病机制探讨、抗抑郁新药研发等提供依据。基因组学为从 遗传学角度探讨抑郁症相关基因;转录组学为抑郁症的研究 提供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蛋白质组学通过比较特定细胞、 组织或器官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为阐明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提供新的线索;代谢组学可以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及 代谢状态,有效地评估抑郁症疾病的病理状态。基于基因组 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的系统生物学整体研究 为阐明抑郁症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分子生物标志物等方面 提供了依据,而系统药理学涉及了系统生物学方法的应用, 为系统的、整体的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提供 研究思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王芳,李明星,郑慧玲,徐骏峰,胡壮丽,陈建国
    2016, 30(4): 433-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胱天蛋白酶1 对慢性应激所致小鼠抑 郁样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建立慢性社会挫败性应激小 鼠抑郁模型,结合电生理记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 胱天蛋白酶1 敲除小鼠抑郁样行为以及突触可塑性改变。 结果慢性社会挫败性应激减少小鼠社会接触行为,降低小 鼠糖水偏好率,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抑郁小鼠海马LTP 由 (142.7 ± 4.6)% 显著降低至(116.6 ± 3.7)% 。AMPA 受体 GluA1 和GluA2 膜表达减少。胱天蛋白酶1 敲除可减轻小 鼠抑郁样行为,并增加AMPA 受体膜表达,逆转突触传递损 伤。给予白细胞介素1β可取消胱天蛋白酶1 敲除所致的抗 抑郁作用。结论抑制胱天蛋白酶1 活性可减轻小鼠抑郁样 行为,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徐骏峰,王伟,吴鹏飞,王芳,陈建国
    2016, 30(4): 434-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leptin 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机 制。方法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实验、急性强迫游泳应激实验、 高架十字迷宫以及条件性恐惧行为学检测leptin(1 mg·kg-1, ip)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及恐惧记忆消散的作用。场电位记录 小鼠丘脑-外侧杏仁核的突触传递的变化。结果整体给予 leptin 或者杏仁核脑区局部给予leptin 均可显著促进条件恐 惧学习记忆的消散。NMDA 受体阻断剂MK-801 可完全阻 断瘦素促进恐惧记忆消散的效应。leptin 易化NMDA 受体 介导的突触传递,该作用与NMDA 受体和MAPK 通路有 关。Leptin 不论是在基础状态下,还是在急性应激时均有很 强的抗焦虑作用。结论Leptin 通过激活NMDA 受体从而削 弱杏仁核突触传递的易化现象,促进恐惧记忆消散来发挥抗 焦虑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4-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SKF83959 could have anantide pressanteff ects in the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model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METHODS 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 was used to induce depressive- like behaviour. RESULTS 14 d treatment of SKF83959(0.5 or 1 mg·kg-1, ip)in the depression model could produce significant anti⁃ depressant effects by increasing the interaction time and reducing preference for sucrose solution and SKF83959 also rescued the stress-induced decrease in hippocampal⁃ dendritic spine density, neurogenesis and enhanced BDNF signaling pathway. By using specific inhibitors and siRNA/shRNA methods,we further demonstratedthat the SKF83959- mediated antidepressant- like effects required the activation of the D5 receptor and PLC signaling path⁃ way. CONCLUSION Chronic administration of SKF83959 can have an antidepressant effects via the hippocampal D5/phospholipase C/inositolphosphate 3/ calmodulin- dependent kinase Ⅱ α/brain- 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 pathway.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马洁,杨静玉,王芳,潘星,周婷硕,吴春福
    2016, 30(4): 434-4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小柴胡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和解少阳 剂的著名代表方。前期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在多种行为绝望 模型中表现为显著的抗抑郁作用,但是能否可以改善断乳后 孤养小鼠的行为障碍,未有报导。本文旨在研究小柴胡汤对 断乳后孤养小鼠抑郁/焦虑样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将 C57/BL/6J 雄性小鼠在断乳后进行6 周的社会孤养应激,并 同时给予小柴胡汤(0.8,2.3 和7.0 g·kg-1)。采用强迫游泳 实验、悬尾实验、开场实验以及攻击实验评价小柴胡汤对断乳 后孤养小鼠的抑郁/焦虑样行为的影响。结果6 周的社会孤 养应激导致断乳后孤养小鼠表现为显著的行为绝望、焦虑以 及攻击行为。小柴胡汤能够显著降低断乳后孤养小鼠在强迫 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小柴胡汤(0.8 和7.0 g·kg-1) 显著减弱断乳后孤养小鼠在开场实验中自主活动的增强,但 是对在中央区域的停留时间无显著影响;小柴胡汤(2.3 和 7.0 g·kg-1)显著逆转孤养应激引起的断乳后小鼠攻击行为 的增强,包括显著缩短攻击时间以及减少攻击次数。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小柴胡汤可以调节长期社会孤养应激导致的 断乳后小鼠的焦虑及抑郁样行为表现。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阔,王芳,熊志立,杨静玉,吴春福
    2016, 30(4): 434-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小柴胡汤首见于东汉中医名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在多种抑郁动物模型中均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但是其明确的物质基础和作用靶点仍待阐明。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寻找小柴胡汤抗抑郁核心组合;通过悬尾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利血平拮抗实验对小柴胡汤及核心组合的抗抑郁作用进行评价;通过测定神经递质对抗抑郁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液相质谱联用检测核心组合的入血成分。结果正交设计结果表明黄芩、人参、甘草可能是小柴胡汤抗抑郁作用的核心组合。灌胃核心组合(0.9,2.8 和8.4 g·kg- 1)和小柴胡汤(2.3,7.0 和21 g·kg-1)15 d 后,均能显著缩短悬尾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拮抗利血平所致体温下降和眼睑下垂,增加下丘脑和纹状体5-HT 和DOPAC 水平。口服核心组合后血清中共检测到25 个成分。结论黄芩、人参和甘草可能是小柴胡汤抗抑郁作用的核心组合。核心组合展现出与小柴胡汤相似的抗抑郁作用,且均能调节神经递质水平。血清中的成分可能是小柴胡汤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活性成分。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牛波,王欣怡,汪海涛,程玉芳,徐江平
    2016, 30(4): 435-4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FoxO3A 在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突触损 伤中的作用。方法①β淀粉样蛋白片段Aβ25~35处理PC12 细胞造模,采用RT-PCR 和Western 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 FoxO3A 和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 1 和PSD95)转录和翻 译水平的表达。②鉴定7 月龄C57 背景的APP/PS1 转基因 小鼠,分野生型和转基因型2 组(n=10),进行经典的新物体 识别实验和Morris 水迷宫实验,确认转基因型小鼠出现认知 障碍后取小鼠的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检测FoxO3A 和突触 相关蛋白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③利用FoxO3AsiRNA 干扰PC12 细胞中FoxO3A 的表达,观察突触相关蛋白表达 的变化;同时FoxO3AsiRNA 干扰的情况下,Aβ25- 35 处理 PC12 细胞,观察突触相关蛋白有无变化。结果①β淀粉样 蛋白片段Aβ25~35处理PC12 细胞造模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 组的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显示突触损伤。而 转录因子FoxO3A 的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量均显著上 升。②7 月龄APP/PS1 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转 基因型有显著的学习记忆障碍(P<0.05)。其海马组织和 皮质组织中与野生型相比,转基因的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均 显著下降,显示突触损伤。而转录因子FoxO3A 的转录和翻 译水平的表达均显著上升。③干扰FoxO3A 表达,突触相关 蛋白表达上升,而在干扰FoxO3A 表达时,Aβ25~35造成的突触 损伤有所减轻。结论β淀粉样蛋白可导致体内和体外突触 损伤,干扰FoxO3A 表达,可减轻β淀粉样蛋白诱导的突触 损伤。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5-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6-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6-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章正,罗焕敏
    2016, 30(4): 437-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发现具有神经营养因子样作用的小分 子促智药物,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我国《药品注册 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结合现代分子生物 学技术、基因组技术、蛋白质组技术等,筛选获得有“苗头”的 化合物。完成候选化合物的药学、药理毒理学研究,并申请 临床批件,为临床试验做准备。结果本研究从能够进入脑 内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获得了候选化合物MDHB,它 可明显拮抗Aβ毒性、保护神经元,同时可促进神经元突起再 生和神经网络重建;能够促进血糖利用、改善糖代谢、抑制 CA3 区tau 的磷酸化及齿状回神经元死亡,改善地塞米松模 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MDHB 的作用主 要是通过激活A2A 受体进而激活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 ERK1/2 磷酸化、诱导Akt 磷酸化而实现的;MDHB 一方面可 以拮抗Aβ诱导的线粒体损伤,减少ROS 产生,提高MMP 水 平,上调Bcl-2 表达,下调Bax 表达,抑制cleaved 胱天蛋白 酶9 和cleaved 胱天蛋白酶3 蛋白的产生,从而对神经元起 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它还可上调内源性BDNF mRNA 和 MAP2 mRNA 的表达,促进神经元突起再生,使神经网络重 建。MDHB 的药学研究、急性毒性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 研究也已基本完成,数据正在整理之中。MDHB 已获得国家 新药发明专利授权。结论MDHB 具体神经营养因子和促 智药的双重作用,它既可以修复损伤的神经网络、使其得到 重建,又可改善糖代谢、促进ATP 产生和利用。MDHB 有望 成为一类新型的、理想的、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记忆增强剂。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金雅康,曹栎雯,崔建民,镇学初
    2016, 30(4): 437-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KCNQ3 通道上磷酸酰肌醇4,5-二磷 酸(PIP2)的结合位点,并阐明PIP2 如何通过与这些位点的 结合来调节KCNQ3 的活性,从而揭示PIP2 调节神经元 KCNQ3 离子通道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对KCNQ 家族进 行同源对比,筛选出潜在的PIP2结合位点。对相关点突变进 行点突变,构建载体并在HEK293t 细胞系中瞬时表达。通 过全细胞记录(whole-cell recording),分析比较序列突变前 后的电生理特性,进一步筛选潜在结合位点,在此基础上,通 过内面向外记录(Inside-out recording)来研究结合位点与 PIP2浓度依赖性关系,以此确认PIP2 的结合位点。结果通 过同源比对,筛选出22 个带正电的氨基酸残基为潜在的 PIP2 结合位点,分别位于电压感受区、孔道区域和C 末端。 在这些位点中,我们发现了8 个潜在的PIP2 结合位点突变为 中性氨基酸后,会导致全细胞电流显著降低;其余位点,虽然 也带正电荷,但突变后并不能影响全细胞电流。另外,我们 还发现一些位点的突变反而会增加全细胞电流,如R146 和 K148 等,原因还不明确。结论R153,R158 和R205 等为潜 在的PIP2 结合位点,这些位点突变后,可能影响了PIP2 与 KCNQ3 的结合,从而影响了KCNQ3 的全细胞电流。具体 的作用机制有待下一步研究。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衡洋,张秋双,牟正,胡金凤,苑玉和,陈乃宏
    2016, 30(4): 437-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 和丙磺舒(probenecid) (MPTP/p)联合诱导的慢性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评价Rg1 的药效,并且尝试阐明其中的机制。方法运用行为学测试如爬竿、转棒,来评价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通过western 蛋白印迹法来检测小鼠黑质部位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水平及存在状态;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小鼠黑质部位炎症因子的改变;运用电子透射显微镜对小鼠黑质部位超微结构改变进行检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口服Rg1 能够明显的改善MPTP 所诱导的小鼠的死亡率,行为学障碍,黑质部位的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以及超微结构的破化。Rg1 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抗炎作用来实现的,Rg1 能够改善 MPTP 所诱导的黑质部位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炎症因子的增多,如TNF-α和IL-1β。此外,Rg1 还能够改善模型动物中黑质部位α-突触核蛋白的寡聚体,磷酸化以及疾病相关的形式。结论人参皂苷Rg1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这种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异常α-突触核蛋白在黑质部位引起的神经炎症实现的,Rg1 具有作为PD 治疗药物的前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程肖蕊,王建辉,叶福强,倪铭,周文霞,张永祥
    2016, 30(4): 438-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LW-AFC 对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给予AD 动物模型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 LW-AFC 3 个月后,使用Morris 水迷宫实验、穿梭箱实验和新异物体识别实验分别测试各受试动物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主动回避反应能力和物体识别记忆能力,然后收集各动物粪便提取总DNA,使用Illumina Miseq platform 进行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与对照组SAMR1 相比, SAMP8 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主动回避反应能力和物体识别记忆能力发生退化,而给予LW-AFC 可以逆转SAMP8 这些学习记忆能力的损害。与SAMR1 相比,SAMP8 的肠道中有8 个菌群显著上高、12 个菌群显著下降。SAMP8 口服 LW-AFC 后,其肠道有22 个菌群发生了变化,其中有16 个上调、6 个下调,且LW-AFC 可使SAMP8 肠道中的15 个菌群的丰度达到SAMR1 的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有7 个菌群皆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主动回避反应能力和物体识别记忆能力显著相关,其中3 个正相关、4 个负相关,包括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梭菌目(Clostridiales)、脱硫弧菌目(Desulfovibrionales)、CW040 和3 个未能鉴定的菌群,而给予SAMP8 LW-AFC 可使这7 个菌群回复到SAMR1 的水平。结论LW-AFC 可改善AD 动物模型SAMP8 的学习记忆能力,且可调节其肠道菌群。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38-4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李栋,黄晏,周文霞,张永祥
    2016, 30(4): 438-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CA-30 是六味地黄汤中提取的寡糖成分,本 研究拟考察肠道菌群对其改善皮质酮导致海马突触可塑性 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皮质酮皮下注射复制长时程增 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损伤模型;采用灌胃给予复 合抗生素(新霉素200 mg·kg-1;杆菌肽200 mg·kg-1;那他 霉素500 μg·kg-1)复制肠道菌耗竭模型;SPF 级BALB/c 小 鼠随机分为5 组(每组10 只):正常组,皮质酮模型组,抗生 素组,皮质酮+CA-30(1.0 g·kg-1),皮质酮+抗生素+CA-30。 BALB/c 小鼠灌胃给予混合抗生素和CA-30,第7天灌胃结束 1 h后,皮下注射皮质酮(50 mg·kg-1)造模,然后进行LTP 实 验。结果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皮质酮 (50 mg·kg-1)后LTP 增幅明显减小,抗生素对正常LTP 无明 显影响。与模型组相比,CA-30 可明显改善皮质酮所致的 LTP 损伤,而同时给予抗生素后CA-30 的改善作用消失。 结论CA-30 能够显著改善皮质酮导致的小鼠海马突触可塑 性的损伤,肠道菌群耗竭后CA-30 的改善作用消失,提示 CA-30 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而发挥其改善LTP 的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王健辉,程肖蕊,张小锐,刘峰,程军平,周文霞,张永祥
    2016, 30(4): 439-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研究六 味地黄糖苷(LW- AFC)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新异物体识别实 验、Morris 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穿梭箱实验分别检测 LW-AFC 对AD 模型SAMP8 小鼠物体识别记忆能力、空间 学习记忆能力、被动回避反应能力和主动回避反应能力的影 响,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受试动物血浆中细胞因子的 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HPA 轴和HPG 轴的变化。结果 SAMP8 小鼠的物体识别记忆能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被动 回避反应能力和主动回避反应能力明显降低,血浆中促炎因 子明显升高,而抗炎因子明显下降。LW-AFC 能显著改善 SAMP8 小鼠的物体识别记忆能力、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被动 回避反应能力和主动回避反应能力,明显降低血浆中促炎因 子IL-1β,IL-2,IL-6,IL-17,IL-23,GM-CSF,INF-γ,TNF-α, TNF-β,MCP-1,MIP-1β,RANTES 和Eotaxin 的含量,提高 抗炎因子IL-4,IL-10,IL-5 和G-CSF的水平,显著降低下丘 脑中CRH 和GnRH、垂体中ACTH 和LH 及FSH、血浆 中CORT 的水平,明显提高血浆Testosterone 水平。结论 LW-AFC通过调节SAMP8小鼠的NIM网络功能紊乱来发挥 其增强认知功能的作用,有可能成为防治AD的潜在药物。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雷曦,程肖蕊,周文霞
    2016, 30(4): 439-4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动物模型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研究六味地黄糖苷(LW-AFC)及其活性组分多糖(LWB-B)、糖苷(LWD-b)和寡糖(CA-30)防治AD 的作用。方法应用老化度评分小鼠的老化程度,筑巢试验考察小鼠的日常活动的执行能力,微弱光线旷场检测小鼠的自主活动度,并用3H-TdR 掺入法检测小鼠的脾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亚型。结果与野生型相比,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的老化度评分显著升高、筑巢能力和自主活动性均显著降低,分别灌胃给予LW,LW-AFC,LWB-B,LWD-b 和CA-30 均能够明显改善APP/PS1 小鼠的老化征象,提高其自主活动能力,改善其筑巢功能,且效果均好于阳性药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和NMDA 受体拮抗剂美金刚;与野生型相比, 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的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而LW, LW-AFC 及其组分对其免疫缺陷具有恢复的作用,具体为: LW,LW- AFC,LWB- B,LWD- b 和CA- 30 能够显著提高 Con A 刺激的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LW-AFC,LWB-B 和 LWD-b 能够显著提高LPS 刺激的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效果均强于多奈哌齐与美金刚;LW,LW-AFC,LWB-B,LWD-b 和CA-30 能够显著升高APP/PS1 转基因小鼠成熟T 细胞的水平,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水平,LWB-B 和LWD-b 能够显著升高巨噬细胞的水平。结论LW-AFC 及其组分能够显著改善APP/PS1 双转基因小鼠老化征象和社会认知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实现的。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曾菊,程斌,程肖蕊,周文霞,张永祥
    2016, 30(4): 439-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神经炎症是阿尔兹海默病(Alzheiemr dis⁃ ease,A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研究主要考察中药五类新药六味地黄苷糖(LW-AFC)的抗炎活性。方法灌胃给予雄性BALB/c 小鼠LW-AFC 两周,在体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外周血和脑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检测观察前4 h 单次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50 μg·kg-1, ip)建立炎症模型,观察LW-AFC 的作用。结果腹腔注射 LPS 4 h 后小鼠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即长时程增强减弱,预防给予LW-AFC 可明显改善炎症所导致小鼠神经突触可塑性的降低;结果显示LW-AFC 可显著调高炎症模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中CD19+细胞的比例,调低CD4+/CD3+细胞比例。同时,LW-AFC 能明显升高外周血中CD3+CD4+细胞比例,降低CD4+/CD3+细胞比例。LW-AFC 并可显著抑制炎症小鼠外周血、海马和大脑皮质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 IL-12 和INFγ的分泌。结论LW-AFC 可通过抗炎作用保护神经突触可塑性免受炎症的损害,有可能成为防治AD 的潜在药物。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0-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0-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1-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1-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2-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2-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悦,殷明,王泽剑
    2016, 30(4): 443-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的2 个主要病理特点分别是β-淀粉 样蛋白沉积引起的老年斑和Tau 蛋白异常修饰引起的神经 纤维缠结。在APP-PS1-Tau 三转AD 小鼠,减少Aβ生成无 明显改善认知等作用,而减少Tau 蛋白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 可明显改善小鼠的认知能力。根据本实验室以往研究,在氧 应激下会引起Tau 蛋白异常从而引起神经纤维缠结;合成的 内源性大麻素相似物N-硬脂酰酪氨酸(NsTyr)具有神经保 护作用。目的研究NsTyr 对抗Tau 和氧应激造成细胞老 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照组:正常HEK293 细 胞。模型组:以50 μM H2O2孵育未转染和转染tau441的细胞 模拟氧应激;给药组:在单纯氧应激和Tau及氧应激共同作用 模型的基础上分别给予0.3~3 μm 的Nstyr;在3 μmol·L- 1 Nstyr 样本中分别加入CB1 受体阻断剂AM251 或CB2 受体 阻断剂AM630,通过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观察细胞 衰老情况和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衰老相关通路的蛋白 表达。结果模型组中H2O2 可引起Tau 蛋白异常修饰,伴 随细胞衰老;Nstyr 能抑制由Tau 蛋白异常修饰和氧应激造 成的神经细胞老化;而加入AM-630 可显著削弱Nstyr 的细 胞保护效果。结论Nstyr 通过大麻素受体CB2 对抗Tau 蛋 白异常修饰和氧应激引起的神经细胞衰老。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洁,朱娜萍,张健波,费宁,连乐竞,许笑笑,潘建春
    2016, 30(4): 443-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PDE2 抑制剂Bay 60-7550 对Aβ1- 42 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模型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 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不同剂量的给 药组,采用脑内微量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学习记忆功能障 碍的小鼠模型。术后连续14 d 脑微量注射不同剂量的Bay 60-7550 治疗,之后开始行为学测试,通过跳台实验和水迷 宫实验观测各组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行为学测试结 束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Western 蛋白印迹法测定海马 和额叶中第二信使通路上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G (PKG)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蛋白表达。 结果模型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症状,跳 台实验中较假手术组潜伏期明显减少,水迷宫实验中较假手 术组潜伏期明显增加,而Bay 60-7550 能够显著逆转这种现 象。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发现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海马 及额叶中的PKG 表达明显减少,BDNF 表达明显降低,药 物组的PKG 及BDNF 表达有显著升高,并且Bay 60-7550 的这种作用可以被PKG 的拮抗剂所拮抗。结论PDE2 抑 制剂Bay 60-7550 可以改善Aβ1-42所致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 伤,其机制可能涉及到对cGMP 通路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的调控。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朱娜萍,张键波,陈洁,吴飞燕,费宁,连乐竞,潘建春
    2016, 30(4): 443-4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PDE4 抑制剂罗利普兰(Rol)对Aβ1-42 诱导的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机 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Rol 3 个剂量组,采用 小鼠脑内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模型,术 后连续15 d 给予不同剂量Rol 治疗。药物处理24 h 后进行 行为学检测,通过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观测小鼠学习记忆 功能的改变。行为学结束后杀鼠取组织。对肾上腺称重,采 用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海马及前额叶内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表达,采用ELISA 检测各组血 清皮质酮(CORT)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 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跳台实验潜伏期明显减少,水迷 宫实验潜伏期明显增加,Rol 能逆转这些现象。ELISA 结果 显示模型组CORT 水平显著上升,Western 蛋白印迹法结果 显示CRF 水平明显升高,BDNF 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肾上腺 与体重比值明显上升,Rol 给药能明显改善这些指标。 结论PDE4 抑制剂Rol 可以改善Aβ1-42诱导的学习记忆功 能损伤,其机制可能涉及HPA 轴。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孙立君,张黎明,李云峰
    2016, 30(4): 443-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率电磁辐射对小鼠精神-认知行 为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ICR 小鼠暴露于电磁混响室(频 率为3GHz、SAR 值4 W·kg-1,4 h·d-1),连续暴露7 d,之后 进行焦虑样(开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孔板实验)、抑郁 样(小鼠强迫游泳)以及认知功能(新物体识别)行为学检 测。结果①自主活动检测:电磁辐射不会影响小鼠的自主 活动。②焦虑样行为模型:开场实验中,辐射组小鼠中央区 域停留时间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辐 射组小鼠进入开臂的总次数和总时间百分比与正常组相比 显著性减少;孔板实验中,辐射组小鼠钻孔探索的时间比正 常组显著性减少。③抑郁样行为模型:辐射组小鼠在强迫游 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比正常组显著性延长。④新物体识别实 验:辐射组小鼠的识别指数(RI)显著性低于正常组。结论 首次发现小鼠在高频率电磁辐射中进行连续短时期的暴露, 不会影响自发活动,但能导致焦虑样、抑郁样行为以及学习 记忆功能的损伤,为辐射机制的研究和药物发现提供了潜在 的模型。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高双骑,胡壮丽,王芳,陈建国
    2016, 30(4): 44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小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的一种,也 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中枢的免疫应答 和炎症反应,清除脑中损伤的神经和感染性物质。已有研究 显示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与炎症关系密切,然而ASICs 在小胶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方法首先应用分 子生物学和电生理技术验证ASICs 的功能性表达,再通过 LPS 刺激和细胞划痕实验探讨ASICs 的功能。结果通过 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记,免疫荧光等多种手段检 测到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上表达有ASIC1,ASIC2a 和 ASIC3。应用脂多糖(LPS)激活培养的大鼠小胶质细胞,不 但上调细胞上ASIC1 和ASIC2a 的蛋白表达,也增加酸诱导 的细胞内Ca2+浓度和ASICs 样电流幅度。在给予ASICs 非 特异性阻断剂阿米洛利或ASIC1a 特异性阻断剂PcTx1 时, 上述现象被阻断。在LPS 诱导的炎症反应中,阿米洛利和 PcTx1 同样可以减少小胶质细胞iNOS 和COX-2 等细胞因 子的表达。在划痕实验中小胶质细胞ASIC1 和ASIC2a 表 达明显上调,而划痕引起的迁移也可以被阿米洛利和PcTx-1 阻断,进一步研究证实ASICs 促进小胶质细胞迁移功能的调 节可能是通过影响ERK 磷酸化水平实现。结论小胶质细 胞上表达的ASICs 参与神经炎症反应,这或许可以为神经炎 症相关的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包训杰,张兰
    2016, 30(4): 444-4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最常 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功 能损害,且十分缺乏有效的药物。AD 主要病理特征包括神 经元变性、丢失,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 Aβ)沉积以及神经元纤维缠结(NFT)等,因此传统单一靶点 的药物往往难以起到明显的效果。山茱萸环烯醚萜苷 (CIG)是我室从传统补肾中药山茱萸的果实中提取的有效 成分,主要成分包括马钱苷和莫诺苷。目的验证CIG 治疗 AD 的效果。方法将老年3xTg 小鼠(18 月龄)每天灌胃给 予CIG100 和200 mg·kg-1持续2 个月后进行了Morris 水迷 宫和物体识别试验。使用ELISA 试剂盒检测小鼠脑内可溶 性与不可溶性Aβ水平,使用硫磺素染色、免疫组化的方法检 测脑内Aβ沉积情况,使用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APP 及 其代谢酶和tau 蛋白多个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结果CIG 可 以明显改善18 月龄3xTg 小鼠的学习认知能力,降低脑内可 溶与不可溶性Aβ,减少Aβ斑块面积,降低APP 水平,提高α- 分泌酶(ADAM10)、胰岛素降解酶(IDE)、中性肽链内切酶 (NEP)表达水平,降低tau 蛋白多个位点(Ser396,Ser404 和Thr217)的磷酸化水平,提高mBDNF 转录水平,增加脑源 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BDNF)。结论CIG 通过多个作用 途径显示出明显的抗AD 效果,其进一步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有望成为治疗AD 药物的潜在候选者。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文,张耀东,张碧琼,尹艳艳,李维祖
    2016, 30(4): 444-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慢性糖皮质激素处理导 致小鼠海马神经元NLRP1 炎症小体激活的调节作用及其机 制。方法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DEX,5 mg·kg-1) 模型组、RU486(5 mg/kg)+DEX 组和人参皂苷Rg1(1,2 和 4 mg·kg-1)+DEX 组,作用28 d。旷场实验记录小鼠自发活 动情况;新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的识别记忆功能;HE 染色观 察小鼠大脑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MAP-2 蛋白表 达的变化;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GR,NLRP-1,ASC 胱 天蛋白酶1,胱天蛋白酶5,IL-1β和IL-18 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运动 距离、运动速度、穿线次数和站立次数均有所降低;与模型组 比较,RU486 和人参皂苷Rg1(2 和4 mg·kg-1)组小鼠运动 距离、运动速度、穿越格子数和站立次数均明显增加(P< 0.05)。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EX 组 小鼠识别指数(DI)明显降低,RU486 组(P<0.05)和人参皂 苷Rg1(2 和4 mg·kg-1)组(P<0.01)小鼠识别指数均有所 提高。HE 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皮层和海马神经元排 列整齐,无明显变化,DEX 处理模型组病理显示排列紊乱、 嗜酸性变、核浓缩等变化,RU486 及人参皂苷Rg1(2 和 4 mg·kg-1)组均有所改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g1(2 和 4 mg·kg-1)组(P<0.01)和RU486 组(P<0.01)均可以提高 皮层和海马区神经元MAP2 蛋白表达。Western 蛋白印迹 法结果显示,RU486 和人参皂苷(2 和4 mg·kg-1)组可以上 调GR 蛋白表达以及下调NLRP1,胱天蛋白酶1、胱天蛋白 酶5,ASC,IL-1β和IL-18 等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人参皂苷Rg1 可以通过抑制NLRP-1 炎症小体的激活改善 糖皮质激素长期作用引起的神经元炎症损伤。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培清,赵文娟,殷明
    2016, 30(4): 445-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Aβ1-42 神经元内积 聚及其引起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相关炎症反应是AD 最 主要的病理机制之一。趋化因子CX3CL1(也称为fractal⁃ kine)对于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随后小胶质 细胞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 旨在观察Aβ1-42神经元内积聚引起的CX3CL1、小胶质细胞 活化以及相关炎症反应的改变。方法混合培养神经元和 小胶质细胞,应用特异性表达人Aβ1-42片段的lentiviral Aβ1-42 感染原代培养的神经元,模拟AD 早期Aβ1-42神经元内沉积病 理改变。分别在3,5,7 和9 d 检测Aβ1-42在神经元和小胶质 细胞内沉积,CX3CL1,CX3CR1,TNF-α,IL-1β和IL-6 水平 变化,以及小胶质细胞状态的改变。结果lentiviral Aβ1-42 感染神经元后,Aβ1- 42 主要在神经元内沉积,CX3CL1 及 CX3CR1 水平下降,小胶质细胞处于活化状态,炎症因子 TNF-α,IL-1β和IL-6 水平显著增加。结论神经元内Aβ1-42 积聚可能通过CX3CL1 影响神经元、小胶质细胞间信息传 递,引起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相关炎症反应,参与AD 发病。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王晓良,李江,师思,尹华静,于文雯
    2016, 30(4): 445-4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发病人数最多,发展速度最快 的慢性疾病。至2015 年发病人数已超过1 亿人,而糖耐量 异常,即未来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的人数则超过1.5 亿人之 多。除了多年来已熟知的并发症以外,糖尿病引起的脑结构 和认知功能改变,即糖尿病脑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糖 尿病相关的认知功能改变是其它人群的一倍以上。但对其发 病机理和防治策略仍不清楚。我们在2型糖尿病模型KK-Ay 小鼠上系统研究了脑微结构的改变,中枢糖脂代谢异常对神 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脑突触可塑性的改变及机制,以及 借助蛋白质组学研究了潜在的药物靶点等。 研究发现,KK-Ay 小鼠与对照小鼠相比在3,5 和7 月 龄时出现明显的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的升高,且呈进展 性变化,同时在Morris 水迷宫试验中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 障碍,脑组织者中Aβ沉积和磷酸化Tau 显著增加,类似AD 样改变。脑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早期即出现神经 胶质细胞的病理性改变,炎症介质释放增加,星形胶质细胞 的形态异常和GFAP 表达水平降低等。高频刺激引起的长 时程增强(LTP)在3 月龄时即显著降低,并始终处于低水 平,LTP 的变化主要与神经元NMDA 受体亚型的表达变化 相关。抗AD 药物,多奈哌齐,美金刚和PHPB 治疗后,可改 变糖尿病鼠的认知能力,同时蛋白组学研究证实与AD 相关 的一些蛋白被改变并能够被药物回调。与AD 不同的是,大 多数糖尿病脑病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期内可通过控制动物 饮食和药物治疗得到改善。此研究对糖尿病脑病的机理和 干预手段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5-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李林,张兰,张如意
    2016, 30(4): 446-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 疾病。近年来研发的一些AD 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不成 功,重要原因之一是药物仅针对单靶点或单致病途径,不易 取得好的疗效。因此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提出,应当应用多 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策略来研发治疗AD 的药物。二苯乙烯 苷(泰思胶囊)是我室自行研制的治疗AD 的中药创新药 物。在临床前药效学研究中,二苯乙烯苷灌胃给药在8 种拟 老年痴呆动物模型(包括APP 转基因AD 小鼠、Aβ侧脑室注 射AD 小鼠、IBO 基底前脑注射致胆碱能损伤致痴呆大鼠、线 粒体复合体Ⅳ抑制剂致痴呆大鼠、老年大鼠、D-半乳糖致痴 呆小鼠、慢性脑缺血致痴呆大鼠、高胆固醇血症致痴呆大鼠) 能够明显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减少脑内淀粉样斑块和Aβ含 量,减低β-分泌酶和早老素-1 表达,抑制α-突触核蛋白过表 达和聚集,抑制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保护细胞骨架结构,增 高胆碱乙酰基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比值,抗神经炎症,抗 氧化应激,增高线粒体活性和能量代谢,增高神经营养因子 NGF 和BDNF 及其受体表达,保护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减少神经元死亡。其突出特点和优势是作用在AD 发病机 制的多靶点多途径,尤其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可 阻止及延缓神经元死亡。泰思胶囊获得国家食药监局新药 临床研究批件,已完成治疗AD 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阳性药(多奈哌齐)对照、多中心2 期临床研究,显示良好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已进入治疗AD 的3 期临床研究。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夏芷萱,王灿明,吴鹏飞,王芳,陈建国
    2016, 30(4): 446-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源性气体信号分子H2S 在杏仁核 介导的情感记忆行为和突触可塑性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亚甲基蓝法检测大鼠脑组织H2S 的含量;条件性恐惧 记忆观察H2S 对大鼠情感记忆行为的影响;电生理记录大 鼠杏仁核区NMDA 受体介导的电流及LTP。结果外源性 给予H2S 供体NaHS 可明显增强杏仁核介导的线索型恐惧 记忆,H2S 可减缓恐惧记忆的消散,促进恐惧记忆自发性的 恢复和复发;NaHS 能选择性上调含NR2B 亚基的NMDA 受 体的功能,进而增强杏仁核的LTP 和条件性恐惧记忆。 结论H2S 通过增强含NR2B 亚基的NMDA 受体功能,增 强情感记忆。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肖雪筠,新华·那比
    2016, 30(4): 447-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新疆驼乳和乳酪乳清中分离出的四种益生菌对免疫低下Balb/c 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小鼠利用环磷酰胺制造免疫低下模型,成模后灌胃高浓度(1.5×107 cfu·L-1)及低浓度(1.5×109 cfu·L-1)单菌悬液,干预4 周,观察对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脾淋巴细胞数目、肠道菌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除东方伊萨酵母菌低浓度组外,其余益生菌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均有增加(P<0.05),其中马乳酒样乳杆菌组体重增加最明显(P< 0.01)。与正常组相比,除东方伊萨酵母菌高浓度组和马乳酒样乳杆菌高浓度组外,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有增强(P<0.05);与模型组相比,4 种益生菌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均能提高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与正常组相比,戊糖乳杆菌高/低浓度组以及高加索乳杆菌高浓度组脾系数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4 种益生菌组脾脏系数显著提高(P<0.01),结肠及胸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4 种益生菌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力。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47-4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 兰, 杨翠翠, 祝艳秋, 包训杰, 李 林
    2016, 30(4): 447-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发
    病率最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 (neu⁃
    rofibrillary tanglesNFT)是 AD患者典型的病理变化之一。
    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 tau是组成 NFT的主要成
    分。Tau蛋白常见的病理改变是Tau发生异常过度磷酸化,
    结合微管的能力下降, 从结合状态变成游离单体, 进而发生
    异常聚集, 最终形成神经纤维缠结。目前针对Tau蛋白的药
    物研发主要包括: 抑制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抑制 Tau蛋白
    聚集、 促进 Tau蛋白降解和微管稳定剂。其中, 抑制 Tau
    白过度磷酸化对于治疗 AD有最为重要的意义, 成为目前最
    具潜力的药物治疗靶点。Tau 蛋白磷酸化受蛋白磷酸酶
    PP2A和蛋白磷酸激酶 GSK-等的共同调节。开发 PP2A
    激活剂和GSK-抑制剂成为目前AD药物研究的新策略。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是
    我室从山茱萸中提取的主要有效部位。我们的研究发现, 在
    tau 蛋 白 过 度 磷 酸 化 的 4 个 细 胞 模 型(GSK- 转 染 、
    siPP2AWT-GFX GSK-激活、 OA PP2A 抑制)和 4
    个动物模型(3*Tg AD 小鼠、 SAMP8 快速老化小鼠、 WTGFX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大鼠、 OA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大鼠)上, CIG能够降低 tau蛋白在多个 AD发病相关位点的
    过度磷酸化, 从而维持微管完整保护细胞结构, 其作用机制
    包括: 化) 提高PP2A活性, 从而促进tau蛋白的去磷酸化;
    通过减低 GSK-的含量, 并且增高 GSK--ser9的磷酸
    化而抑制 GSK-的活性, 从而减少 tau蛋白的磷酸化。山
    茱萸环烯醚萜苷具有治疗AD的应用前景。
    莫诺甘(Morroniside)是山茱萸环烯醚萜苷的主要有效
    单体成分, 在 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细胞模型上, 我们也观
    察到莫诺甘对 tau 多个位点过度磷酸化的抑制作用, 并对
    PP2A 催化亚基 C 的翻译后修饰(甲基化和磷酸化)有明显
    的调节作用。莫诺甘可能是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发挥药效作
    用的重要物质基础, 作为潜在的PP2A激活剂, 对AD治疗具
    有开发前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廉靖靖, 颜玲娣, 董华进, 李玉蕾, 周培岚, 苏瑞斌, 宫泽辉
    2016, 30(4): 448-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地区特有的低氧环境会使人因供氧不足而产生急、
    慢性高原疾病。组胺 H3受体广泛分布于中枢, 与缺氧脑损
    伤及呼吸调节相关。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急进高原模型下, 相
    关脑区组胺H3受体表达发生改变; 组胺H3受体反相激动剂
    Pitolisant 在密闭缺氧模型下可提升动物的耐缺氧氧能力。
    我所七室以 Pitolisant 为先导化合物经过结构优化得到
    26个衍生物。目的 系统评价 Pitolisant抗缺氧效应, 评筛
    Pitolisant 衍生物的抗缺氧作用, 以期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靶向组胺 H3受体的抗缺氧化合物。方法 运用 CHOPKAcat- HRH3细胞系, 检测化合物对 PKA再分布的影响,
    确证化合物的体外活性; 采用常压密闭缺氧模型、 急性低压
    低氧致死性模型评价化合物静态抗缺氧能力; 采用步入式低
    压氧舱模拟高原 (5000 m) 缺氧状态, 结合小动物跑轮仪, 评
    价化合物抗运动缺氧作用; 采用实验动物低压氧舱模拟急进
    高原(8000 m6 h, 检测化合物对急进高原造成脑损伤的改
    善作用。结果 组胺 H3 受体反相激动剂 Pitolisant 可提
    升静止状态下动物的耐缺氧能力, 增强缺氧环境下动物的跑
    轮耐力; ②Pitolisant 降低急进高原所造成的脑组织乳酸累
    积, 改善血管源性脑水肿; 筛选得到对组胺H3受体具有拮
    抗活性的 2个化合物, 即 WH-1-42WH-3-15, 仅 WH-3-15
    具有一定的抗缺氧效应, 但存在较强的中枢镇静作用。
    Pitolisant 特异性靶向组胺 H3 受体, 可通过改善缺氧造
    成的脑损伤并提升动物耐缺氧能力。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王丽娜, 杨 林, 李 菲, 吴 芹, 石京山
    2016, 30(4): 448-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金钗石斛多糖(dendrobium nobile polysaccharidesDNP)对 LPS 诱导的大鼠海马 GSK-
    p-GSK-Ser9) 和p-S396异常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20
    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假手术组、 模型组、 DNP给药组
    4080160 mg·kg-1)。DNP给药组ig分别给予DNP, 假
    手术组和模型组 ig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给药 7 d, 每
    2次。预防性给药 7 d后, 侧脑室注射 LPS5 g·L-1)模拟
    大鼠急性炎症模型, 制模后 2 h麻醉固定, 取双侧海马, 采用
    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 tau蛋白异常磷酸相关蛋
    白激酶 p-GSK-Ser9)及 tau 磷酸化位点 P-S396 的蛋白
    表达。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总 GSK-的蛋白表
    达无明显差异, P-GSK-Ser9)与 GSK-的比值减少
    P0.05), 说明 GSK-Ser 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下降;
    p-S396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 tau蛋白 Ser 396
    常磷酸化; 预防性给予 DNP4080160 mg·kg-1)明显增
    GSK-Ser 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 降低 p-S396的蛋白
    表达。结论 DNP预防性给药对LPS诱导的大鼠海马tau
    常磷酸化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大鼠海马 GSK-
    Ser 9位点的磷酸化水平以及降低 tau蛋白 S396位点
    的磷酸化水平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杨翠翠,李 林,张 兰
    2016, 30(4): 448-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老年性痴呆 (Alzheimer diseaseAD) 病理特征之
    一为脑内神经元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 高
    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 Tau蛋白是 NFT的主要成分。蛋
    白磷酸酯酶和蛋白激酶与 Tau蛋白磷酸化密切相关。山茱
    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是本室从中
    药山茱萸中提取的有效部位, 莫诺苷为其主要单体成分。本
    研究探讨 CIG 及莫诺苷对微管相关蛋白 tau 过度磷酸化的
    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冈田酸 OA 或者
    PP2Ac siRNA 特异性抑制 PP2A 活性致 tau 蛋白过度磷酸
    化, 观察CIG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及PP2A通路的影响; 为
    证明CIGPP2A通路作用是否与GSK-途径存在交互作
    用, 本研究采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 (PI3K) 抑制剂wortmannin
    及激酶A PKA) 抑制剂GF-109203X WT/GFX) 与人神经母
    细胞瘤细胞SK-N-SH共孵育, 建立微管相关蛋白tau过度磷
    酸化拟 AD细胞模型, 观察 CIGtau蛋白磷酸化水平、 微管
    结构、 细胞形态及激酶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CIG
    tau 蛋白磷酸化的物质基础,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再次
    采用冈田酸 OA 或者 PP2Ac siRNA 特异性抑制 PP2A 活性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观察MOR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及
    PP2A通路的影响。结果 ①CIG能够抑制 OA模型细胞 tau
    蛋白 Thr205Thr212Ser214 Thr217 位点的磷酸化, 并
    且通过降低 PME-1/LCMT-1的比值从而抑制 PP2A催化亚
    C的去甲基化, 提高
    PP2A活性, 从而促进tau蛋白的去磷
    酸化。为了进一步验证 CIG增高 PP2A活性是通过调节
    PP2A催化亚基 C翻译后修饰, 本研究将 PP2AcsiRNA转染
    HEK293 细胞。结果发现 CIG 不能降低模型细胞 tau
    白在 Ser396位点的磷酸化。但是, CIG仍能降低模型细胞
    tau 蛋白在 Thr205Thr212 Ser214 位点的磷酸化, 提示
    CIG的作用机制除了 PP2A途径以外, 可能还有其他靶点或
    途径。为了证明CIG作用与PP2A不依赖于GSK-的作
    用, 将 WTPI3K抑制剂)和 GFXPKA抑制剂)与 SK-N-SH
    细胞进行孵育。结果显示, CIG能够使模型细胞损伤的微管
    形态基本恢复正常, 保护细胞形态完整; 能够明显抑制模型
    细胞tau蛋白多个位点的过度磷酸化, 但是不能增高p-GSK-
    -ser9的表达, CIG能够增高模型细胞的 PP2A活性, 其机
    制与抑制 PP2A催化亚基 C的磷酸化和去甲基化有关。
    MOR能够通过调节 PP2A催化亚基 C提高 PP2A活性降低
    tau蛋白在多个位点的磷酸化, 并维持微管结构保护细胞形
    态。转染 PP2Ac siRNA后, MOR不能抑制 tau蛋白的磷酸
    化水平, 且对PP2A无影响。结论 CIG降低tau蛋白过度磷
    酸化修饰可能是通过调节PME1LCMT的表达, 从而降低
    PP2A 的非甲基化提高 PP2A 活性使 tau 蛋白去磷酸化, 其
    物质基础 MOR 的降低 tau 
    蛋白磷酸化的主要作用靶点为
    PP2A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 丹
    2016, 30(4): 449-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非受体型 Src酪氨酸激酶介导神经炎
    症作用机制以及在帕金森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外实验: LPS 刺激小胶质细胞, 采用荧光共振能量传递
    FRET) 技术、 酶活性检测以及ELISA方法, 实时观察Src
    激活、 炎症因子生成。体内实验: 观察不同月龄α-synuclei⁃
    nA53T转基因小鼠脑内 Src酪氨酸激酶活性、 脑内神经炎症
    反应以及小鼠行为学损伤。结果 FRET结果显示, LPS
    引起小胶质细胞上 Src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明显上升, 且与氧
    自由基以及多种炎症因子的产生呈正相关, 干扰 Src酪氨酸
    激酶的表达可抑制炎症因子生成, 提示其与神经炎症的密切
    关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Src酪氨酸激酶对神经炎症的调
    控并不完全依赖于 NADPH氧化酶。在α-synucleinA53T
    基因小鼠脑内可观察到激活的 Src酪氨酸激酶。荧光免疫
    双染发现, 激活的 Src主要存在于小胶质细胞。随着小鼠年
    龄增长, Src 活性明显上升, 同时小鼠脑内炎症反应以及小
    鼠行为学障碍均逐渐加重。小鼠连续1个月口服给予Src
    制剂 Bafetinib 10 mg·kg-1, 脑内炎症反应明显减轻, 小鼠行
    为学损伤明显减弱, 证明 Src激活与神经炎症以及帕金森病
    病理改变均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Src 酪氨酸激酶参与小胶质细胞
    激活及炎症因子的产生, 进而参与神经炎症反应以及与神经炎
    症密切相关的帕金森病病理改变, 可能成为药物干预新靶标。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 海,杨 思,龙利红,李 笛,张建康,王 芳,陈建国
    2016, 30(4): 449-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 要 : 目 的 研 究 β- 胍 丙 酸(GPA)能 否 通 过 激 活
    AMPK介导的自噬信号通路而延长果蝇寿命。方法 在果
    蝇培养基中加入 β-GPA03009002700 mmol·L-1)喂
    养, 观察对果蝇寿命的影响。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自
    噬相关信号分子 AMPKp-AMPKAtg1Atg5 Atg8 的表
    达水平。结果 β-GPA 9002700 mmol·L-1培养基喂养,
    可显著延长果蝇的寿命。β-GPA 喂养后, 果蝇中自噬标志
    Atg1Atg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Atg5 siRNA 可取
    β-GPA 的作用。采用 RNAi compound C 抑制 AMPK
    蛋白表达后, 自噬相关蛋白 Atg1 Atg8 表达显著降低, 且
    显著抑制β-GPA延长寿命的作用。结论 β-GPA通过激活
    AMPK-Atg1介导的自噬信号通路而延长果蝇寿命。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赵太云,吴 宁,李 锦
    2016, 30(4): 449-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认知功能是机体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
    的能力, 涉及学习、 记忆、 语言、 思维、 精神和情感等一系列随
    意、 心理和社会行为。认知功能障碍指与上述学习记忆以及
    思维判断有关的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 从而引起
    严重学习、 记忆障碍, 同时伴有失语、 失用、 失认或失行等改
    变的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 型咪唑啉受体内
    源性配体胍丁胺具有促进正常状态下认知功能和改善阿尔
    茨海默症等病理状态下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 且本课题组近
    期利用非组织特异性敲除和前脑特异性敲除型咪唑啉受
    体的小鼠发现其学习记忆功能显著降低。本文结合本课题
    研究结果, 就国内外对胍丁胺与型咪唑啉受体对认知功能
    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提出内源性胍丁胺与
    咪唑啉受体可能是一新的认知功能调节系统的科学假说, 以
    期为进一步发现增强认知功能和改善病理性认知功能障碍
    的干预措施提供有益的线索。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赵文娟
    2016, 30(4): 45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人类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ApoE) 主要有
    ApoE2ApoE3 ApoE4 三种异构体, 分别由等位基因
    APOE ε2ε3ε4 编码。APOE ε4APOE4)是目前唯一得
    到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高风险因
    素。神经元内 42沉积是 AD早期神经元损伤、 引起 AD
    病的主要因素。我们应用特异表达不同人 APOE基因型的
    APOE-TR小鼠及特异性表达人1-42 片段的1-42lentivirus
    研究APOE基因多态性在AD 发病早期对神经元内沉积
    AD发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
    42 在神经元内沉积, 与 APOE2-APOE3-TR小鼠相比,
    脑内微量 1-42 lentivirus注射 2 周后 APOE4-TR小鼠大脑
    皮质神经元内42 沉积增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42主要
    存在于神经元内, 小胶质细胞内也可观察到部分42免疫阳
    性染色, 但星形胶质细胞内未检测到 42 免疫阳性染色。
    APOE2-APOE3-TR 小鼠相比, APOE4-TR 小鼠脑内
    神经元内 42 沉积明显增加, 而 42 免疫阳性小胶质细胞
    减少。此外, 与老年 APOE3-及年轻 APOE4-TR小鼠相比,
    脑内微量注射 1-42 lentivirus引起的神经元内 42 沉积更
    易在老年 APOE4-TR小鼠引起细胞外 积聚、 星形胶质细
    胞活化、 tau蛋白磷酸化及细胞凋亡等 AD病理改变。提示,
    ApoE4可能通过影响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内 42 代谢平衡,
    促进神经元内 42 沉积, 并进而引起细胞外 积聚、 tau
    白磷酸化等AD病理学改变, 促进AD发病。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0-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邵亚杰,曾贵荣,周仕达,俞利林,贾昀涛,袁湘中,姜德建
    2016, 30(4): 450-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重金属镉染毒对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
    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雄性 SD大鼠 80只, 随机分为空白
    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 模型组大鼠连续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
    镉溶液 (1525 mg·L-1), 每日1次, 连续1个月, 染毒后大
    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血管结扎法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 随后
    将动物随机分为 4 组, 分别为空白+VD 组、 氯化镉低浓度+
    VD组、 氯化镉中浓度+VD组和氯化镉高浓度+VD组。分别
    于模型建立后12个月对各组大鼠进行水迷宫定位航行和
    空间探索, 2月后解剖取材, 检测大鼠血浆、 肝、 肾和脑组织
    中镉的含量。结果 镉染毒 5 25 mg·L-1组在模型建立 2
    个月水迷宫检测登台潜伏期明显延长、 总路程明显增加, 经
    平台次数明显减少, 大鼠血浆、 肝和脑组织中镉的含量明显
    增高。镉染毒低浓度在模型建立 1 2 个月进行水迷宫检
    测, 其中登台潜伏期、 总路程、 经平台次数与血管性痴呆模型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血浆、 肝和脑组织中镉的含量明显与 5
    25 mg·L-1组比较明显降低。结论 长期镉染毒能加重大
    鼠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的降低, 有效暴露浓度为5 mg·L-1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田 华,叶小霞,侯晓节,杨晓伟,杨静玉,吴春福
    2016, 30(4): 451-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研究抗坏血酸转运体 2SVCT2)在乙醇神
    经毒性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 首先建
    4 d狂饮大鼠模型,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激光共聚焦显微
    成像、 基因芯片、 ELISART-PCR Western蛋白印迹等实
    验技术, 从神经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等角度研究乙醇神经损
    伤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深入研究 SVCT2在乙醇致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结果 4 d狂饮
    乙醇致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损伤, 大鼠脑脊液中 AA
    水平显著增加, 而细胞内AA显著降低, 诱导神经元MAPKs
    NF-κB 信号途径的活化, 并下调 rno-miR-125a-5p 的表达。
    抑制的 SVCT2表达, 可显著加剧乙醇诱导的大鼠皮质神经
    元损伤, 提示 SVCT2在乙醇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中发挥一
    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乙醇神经毒性损伤中受到 JNK/p38
    MAPKsNF-κB 信号途径及 miR-125a-5p 多种途径机制。
    结论 在乙醇神经毒性损伤过程中, SVCT2在自我防御机制
    及代偿性恢复过程中发挥重要神经保护作用, 可能成为一种
    防治乙醇诱导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新型治疗策略。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李 杰,郭继政,杜 鹃,姚晓强,汪 凯,沈 兵
    2016, 30(4): 451-4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目的 TRPC5 通道是瞬时受体电位通道 TRPC
    家族成员之一, 通透钙离子, 可以被溶血卵磷脂、 镧离子、
    Genistein、 钙库耗竭和机械牵拉等激活, 与 Na+-H+交换体调
    节蛋白、 钙调蛋白和微管不稳定蛋白等相作用, 参与细胞的
    多种钙信号反应。磷脂爬行酶1 PLSCR1) 是Ca2+结合的棕
    榈酰化型膜蛋白, 可与 EGFRc-Srconzin等多种蛋白
    相互作用, 介导细胞膜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 参与细胞的生
    长、 分化、 凋亡等过程。本研究试图阐明TRPC5PLSCR1
    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及其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
    采用免疫共沉淀、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原位接近等实验检
    TRPC5PLSCR1的相互作用关系; 用流式细胞仪和共
    聚焦显微镜检测过表达 TRPC5 PLSCR1、 空载体等的
    HEK293 细胞、 TRPC5 敲除和对照等的小鼠脑片神经细胞
    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情况; 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小鼠脑片神
    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免疫共沉淀、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原
    位接近等实验结果显示, 过表达 TRPC5 PLSCR1
    HEK293 细胞和小鼠神经细胞中 TRPC5 PLSCR1 都存
    在物理上的相互作用, 而且二者是通过C末端相互作用。流
    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 与空载体转染对照
    相比, 低渗缓冲液、 LaCl3Genistein类似物 Daidzein都可
    以显著引起 TRPC5 PLSCR1 过表达细胞的磷脂酰丝氨
    酸暴露。小鼠脑片结果也显示, 低渗缓冲液、 LaCl3Daid⁃
    zein 显著引起脑片神经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 TRPC5
    通道阻断抗体T5E3可以显著抑制这一效应, TRPC5敲除小
    鼠脑片这一作用也显著减弱。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脑片上
    神经细胞出现显著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神经细胞凋亡, 而
    TRPC5 敲除小鼠这一效应也显著减弱。结论 TRPC5 和
    PLSCR1形成钙信号复合物, 参与介导低渗环境引起的神经
    细胞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凋亡, 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系统损
    伤中有重要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罗素兰,长孙东亭,李晓丹,朱晓鹏,吴 勇,胡远艳,Cheryl Dowell, Melissa McIntyre, Victor Tsetlin 等
    2016, 30(4): 451-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目的 神经痛是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
    异常导致的疼痛综合征, 折磨着全球 10%以上的人口。我
    国神经痛患者至少有1亿人, 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和生活质量, 而且消耗了数以百亿美元计的医疗资源。为
    此,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大量的芋螺毒素分子中发现能治疗神
    经痛的新型镇痛候选海洋药物。方法 以神经型α9α10乙酰
    胆碱受体(nAChR)为靶点, 筛选鉴定该受体的芋螺毒素特
    异阻断剂, 并对其结构与功能、 药理药效进行系统深入的
    研究。结果 经过多年的努力, 筛选鉴定出 1 个特异阻断
    α9α10 nAChRαO-新家族芋螺毒素GeXIVA, 其半阻断剂
    量(IC50)仅为 3.8 nmol·L-1, 是迄今发现的α9α10 nAChR
    型活性最强的阻断剂。GeXIVA 是一个全新的化合物, 由
    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 含有4个半胱氨酸 (Cys), 形成2
    分子内二硫键。人工合成了 GeXIVA三种可能的二硫键异
    构体, 分别称为bead异构体 (GeXIVA 12]), ribbon异构体
    GeXIVA14])和 globular异构体(GeXIVA13])。其中
    bead 异构体对α9α10 nAChR 的活性最强。GeXIVA
    α9α10 nAChR的结合特异性很高, 而对其他多种乙酰胆碱
    受体亚型活性很弱或完全没有活性, 选择性都在近百倍以
    上。利用 900 兆的核磁共振仪解析出了 GeXIVA 的三维空
    间结构。发现 GeXIVA 是国际上第一个电压依赖性的α9α
    10 nAChR强阻断剂。阐明了 GeXIVAα9α10 nAChR
    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发现GeXIVA与受体结合的部位是两个
    新位点。GeXIVA 对钙离子通道没有影响。在 CCI 神经痛
    模型上, 肌肉注射 GeXIVA 的镇痛活性比吗啡强~1000 倍,
    不成瘾, 且不会影响机体的运动功能, 安全性好。在整体动
    物实验中, 肌肉注射有效剂量可低至 1 nmol以下。连续给
    7 d后停药和连续给药 14 d后停药, 停药后的第 7天和第
    14天内, 还有很好的镇痛效果。GeXIVA不但能镇痛, 还能
    预防神经受伤, 使受伤的神经得到修复, 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
    功效。结论 αO-芋螺毒素GeXIVA是作用靶点清楚的、 结构
    新颖的、 给药途径方便的、 很难得的治疗神经痛的原创候选新
    药, 海南大学拥有该芋螺毒素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蕴含着巨
    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具有极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婷婷,王冉冉,汤莹莹,于 捷,张世红,陈 忠
    2016, 30(4): 452-4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的 慢性广泛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缺少
    有效的治疗手段。Toll样受体4 Toll like receptor 4, TLR4
    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我们
    发现, 部分切断小鼠眶下神经可引起中枢敏化在脊髓内的扩
    散以及后爪疼痛敏感性增强。本实验旨在研究 TLR4 是否
    参与眶下神经部分切断引起的慢性广泛性疼痛。方法 异氟
    烷吸入麻醉小鼠, 经口腔切口部分切断眶下神经, 诱导面部
    和后爪的疼痛增敏。比较 TLR4 基因突变和敲除小鼠与相
    对应的野生型小鼠的面部和后爪疼痛行为学差异, 以及脊髓
    不同节段 TLR4 及下游信号蛋白 MyD88 的表达变化, 并评
    价分别在延髓小脑池和腰髓(L4/L5)节段给予 TLR4抑制剂
    Rs-LPS对疼痛行为学的影响。结果 神经损伤后第3天, 所
    有基因型小鼠的面部都出现机械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 并
    至少维持到术后 14 d。野生型小鼠后爪在术后 7 d开始出
    现机械痛觉超敏和热痛过敏, 但是TLR4基因突变和敲除的
    小鼠后爪出现机械痛觉过敏的时间延迟, 并且严重强度减
    弱, 但热痛过敏未受影响。眶下神经部分切断后, 野生型小
    鼠延髓中 TLR4 及下游信号分子 MyD88 没有显著性变化,
    L4/L5 脊髓中 TLR4 表达变化不明显, 但 MyD88 表达增加。
    在野生型小鼠延髓小脑池和L4/L5节段鞘内注射Rs-LPS
    减缓后爪机械痛觉过敏, 但不影响热痛过敏。结论 TLR4-
    MyD88通路参与眶下神经部分切断引起的慢性广泛性疼痛的
    发生, 提示TLR4可能作为临床治疗慢性广泛性疼痛的靶点。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2-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3-4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3-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4-4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4-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5-4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6-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6-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7-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壮丽,高双骑,王 芳,陈建国
    2016, 30(4): 457-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成瘾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但
    目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
    具有免疫和炎症调节功能的细胞, 在成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
    受到重视。但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复杂不易调节, 如果能
    找到一种信号分子来调节小胶质细胞, 从而起到干预成瘾的
    作用, 则能为治疗成瘾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TLR4是小胶
    质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PRR), 已报道在
    可卡因成瘾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射 TLR4的阻断药纳洛酮或
    纳曲酮抑制可卡因诱导的大鼠奖赏记忆行为。但另一方面,
    临床使用纳曲酮却并不能对可卡因滥用者起到理想的治疗
    效果, 这也提示仅仅阻断 TLR4受体还不够。HMGB1是一
    种危险相关分子模式分子 (DAMP), 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与
    PRR 结合, 而 HMGB1 分子结构上有 TLR4 的结合位点, 那
    么, 其是否能够作为一种关联小胶质细胞的信号分子在可卡
    因成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可卡因腹腔注
    射后激活小胶质细胞的同时, 也引起NAc脑区HMGB1表达
    上调, 而上调的 HMGB1 主要是来自神经元的释放; 阻断
    HMGB1的合成和释放则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并使可卡
    因诱导的大鼠位置偏好行为得到很好的改善; 进一步用干扰
    BoxB S106阻断 HMGB1-TLR4通路, 也能改善可卡因诱
    导的大鼠位置偏好行为。提示在可卡因成瘾过程中, 应激会
    诱导神经元释放大量 HMGB1, 后者作为信号源与 TLR4
    受体结合, 进而将损伤信号传递给小胶质细胞, 从而介导成
    瘾的奖赏记忆行为。综上, HMGB1有可能作为激活小胶质
    细胞的一种关键信号分子, 在可卡因成瘾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8-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8-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范鑫雨,侯 颖,孙 超,许栊文,杨静玉,吴春福
    2016, 30(4): 459-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甲基苯丙胺(METH)诱导的条件位置偏
    爱(CPP)形成阶段, 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出发, 探索催产素是
    否通过调节 METH 诱导的学习记忆改变进而发挥抑制
    METH成瘾的作用。方法 行为学检测包括条件位置偏爱和
    水迷宫, Day1-2小鼠适应CPP环境, Day3小鼠进行CPP
    测并适应水迷宫环境, Day4-9进行 CPP匹配与定位航行实
    验, Day10进行 CPP检测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行为学结束
    1 h, 取脑并分离海马, 采用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突
    出囊泡蛋白表达情况,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检测基因组 DNA
    甲基化程度。结果 METH能够诱导小鼠CPP的形成, 改变
    小鼠在平台所在象限停留的时间, 并影响突出囊泡蛋白表达
    量和基因组 DNA 甲基化的程度(P<0.05P<0.01); 催产素
    能够显著抑制 METH诱导的 CPP形成, 平台所在象限的停
    留时间、 突出囊泡蛋白表达量和 DNA甲基化的改变。结论
    催产素通过抑制 METH诱导的基因组 DNA甲基化改变, 进
    而影响与学习记忆相关蛋白-突出囊泡蛋白的变化, 并抑制
    METH诱导的小鼠空间记忆能力改变, 最终抑制METH诱导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59-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佳佳,冯红芳,邹征强,徐江平
    2016, 30(4): 46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 PDE4 抑制剂 FCPR16 对氧糖剥夺
    OGD)损伤后 SH-SY5Y 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预先用化合物 FCPR16 处理 SHSY5Y 细胞 30 min, 进行
    OGD损伤4 h后, 复氧24 h。然后测定细胞存活率 (CCK-8
    法)、 细胞凋亡(TUNEL 染色); 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细胞
    BCL-2BAXCyt C 和胱天蛋白酶 3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以及检测 p-PKAp-CREB蛋白表达。结果 OGD造模能
    显著减低 SH- SY5Y 细胞的存活率, 增加细胞的凋亡。
    PDE4 抑制剂 FCPR16 能明显提高 OGD 后细胞的存活率,
    减少细胞的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证实, FCPR16能增
    OGDBCL-2/BAX蛋白的比值, 减少Cyt c的释放, 减少
    活化型胱天蛋白酶3蛋白的产生, 上调p-PKAp-CREB
    表达水平。结论 PDE4 抑制剂 FCPR16 OGD 损伤后
    SHSY5Y 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激
    p-PKA/p-CREB通路, 调节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发挥抗凋
    亡作用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0-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余 汇,程玉芳,徐江平
    2016, 30(4): 460-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脑卒中 (stroke) 是一种以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伴
    发口角歪斜、 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脑
    血管疾病。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 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生命
    健康的三大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 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的特
    ,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12年我国卫生部
    公布的引起死亡的因素中, 脑卒中在城市中居于第三位, 在
    农村中居于第二。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治疗仍然以挽救卒中
    周边未死亡的神经细胞为主。突触可塑性在脑卒中病人自
    我恢复中起重要的作用, 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long term
    potentiationLTP)是突触可塑性的功能性指标之一, 也是
    研究学习记忆的理想模型。LTP的形成与突触前递质的释
    放和突触后离子通道以及相应的蛋白激酶等密切相关。通
    过脑卒中后LTP的变化研究突触可塑性产生的机制, 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调节突触的可塑性, 可能会对脑卒中的治疗和预
    后产生极大的作用。本文就全脑缺血损伤机制以及 LTP
    脑卒中形成的可能机制, 包括脑卒中后相应的受体、 蛋白激
    酶、 逆行信使等的变化以及突触和树突结构变化与LTP形成
    的关系作一综述, 还
    涉及通过调节LTP而影响脑卒中预后的
    相关研究进展。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陆佳彤,顾新华,谢 娴,卢韵碧,唐 淳,张纬萍
    2016, 30(4): 461-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神经元内代谢水平降低时, 星形胶质细
    胞对神经元代谢的补偿。方法 小鼠侧脑室注射尼克酰胺
    磷酸核糖转移酶 (NAMPT) 特异性抑制剂FK866 1 nmol·L-1
    1 μmol·L-17 mL), 以抑制神经元代谢水平。给药不同时间
    后, 采用 ELISA 检测脑内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水平的变化, 利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及GFAP免疫荧光染
    色,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 以自发活动观察小鼠活
    动量以及旷场探索的能力。测脑室给药后 7 d, 腹腔注射稳
    定同位素 13C标记的乳酸或醋酸, 采集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检测分别测定神经元、 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变化, 以及细胞
    间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变化。结果 FK866 1 nmol·L-1
    1 μmol·L-1的均能够抑制小鼠脑内 NAD 水平, 侧脑室注射
    1 nmol·L-1 FK8662 d, 小鼠脑内 NAD水平恢复正常, 而
    注射 1 mmol·L-1 FK866的小鼠, NAD水平降低可持续 10 d
    以上; 注射后 7 dWestern 蛋白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显示,
    1 nmol·L-11 μmol·L-1 FK866注射均可导致GFAP表达量
    上升, 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合用烟酰胺单核苷酸
    NMN) 可以逆转FK866激活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核磁共
    振氢谱结果显示, 1 nmol·L-1 FK866 注射 7 d 后, 脑内谷氨
    酸、 谷氨酰胺等代谢产物水平增加, 碳谱结果星形胶质细胞
    和神经元代谢均增强, 神经元内谷氨酰胺向谷氨酸的转变增
    加, 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向谷氨酰胺的转变降低; 而
    1 mmol·L-1 FK866 对脑内的代谢物水平无明显影响, 但使
    神经元利用乳酸的水平增加。注射 1 nmol·L
    FK866 可降低小鼠的活动度, 但增加小鼠对旷场中心区的探究行为。
    结论 神经元代谢受到一过性抑制, 诱导星形胶质细胞
    激活, 可补偿神经元代谢, 这种代谢可引起小鼠神经行为变化。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蒋文学,姜 静,阳雨虹,陆佳彤,卢韵碧,魏尔清,唐 淳,张纬萍
    2016, 30(4): 461-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活细胞标记 G蛋白偶联受体(GPCR
    的方法, 采用荧光寿命成像(FLIM)结合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RET)分析 GPR17(一种 P2Y/CysLT受体)同源二聚体相
    互作用。方法 建立基于切割绿色荧光蛋白(split GFP
    sGFP)的 GPCR标记方法, 以 sGFP分别标记到 GPR17
    胞外 3loop, 或以 GFP融合到 GPR17N端或细胞内第
    3loop, 以 mcherry融合到 GPR17N端或细胞内第 3
    loop, 以 sGFP GFP 作为 FRET 的供体, 以 mcherry 作为
    FRET 的受体, 采用 FLIM-FRET 方法分析不同标记供体和
    受体之间的绝对距离, 基于距离约束, 使用结构预测软件 ITASSER 预测获得 GPR17 单体的结构, 然后使用 XplorNIH基于距离约束和单体结构, 进一步计算研究 GPR17
    源二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GFP的第10~11 β片段
    GFP10~11)作 为 标 签 ,采 用 基 因 工 程 的 方 法 插 入 到
    GPR17的细胞外不同 loop上,合成并纯化 GFP, 采用酶切
    的方法获得带成熟荧光基团的含 1~9 β片段(GFP1~9), 将
    携带 GFP10~11标签的 GPR17转到 HEK293细胞表达, 在
    活细胞水平获得快速的(<5 min)、 高度特异的细胞表面标
    记。FLIM-FRET 检测显示, GPR17-N-GFP 单转时 GFP
    寿命为2.143 ns, 与GPR17-N-mcherry共转时为2.033 ns
    GPR17- K255GFP 单 转 时 GFP 的 寿 命 为 2.096 ns,与
    GPR17-K255mcherry共转时为 2.047nsGPR17-R291sGFP
    单转时 sGFP 的寿命为 2.076 ns, 与 GPR17-N-mcherry
    转时为 1.744 nsGPR17-R214sGFP 单转时 sGFP 的寿命
    1.923 ns, 与 GPR17-N-mcherry 共转时为 1.761 ns。根
    GFPsGFP荧光寿命的变化, 我们获得了距离的信息,
    采用距离约束, 构建了 GPR17 的同源二聚模型。结论
    GPR17能够形成同源二聚体, 构建的模型可以指导突变, 以
    促进或抑制二聚体形成, 来研究同源二聚体的生物学功能,
    同时类似标记及 FLIM-FRET方法可以用于其他 GPCRs
    源、 异源二聚体的研究。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晨祥, 田雨鑫, 陆佳彤, 谢 娴, 张纬萍, 卢韵碧
    2016, 30(4): 462-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小胶质细胞诱导表达尼克酰胺磷酸核
    糖转移酶(NAMPT)及 NAMPT 对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
    并探讨 NAMPT介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机制。方法 大鼠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处理(MCAO 1h/R 14 d)后, 脑片免疫
    荧光染色观察NAMPT在小胶质细胞的表达; BV2细胞
    替代小胶质细胞, 以缺糖缺氧再恢复(OGD/R)模拟脑缺血
    处 理 后 ,以 PCR ELISA 分 别 检 测 细 胞 表 达 和 释 放
    NAMPT以 重 组 人 NAMPT 蛋 白 模 拟 细 胞 释 放 的
    NAMPT
    NAMPT 蛋白单独或者合并 TNF-α蛋白处理 BV2
    细胞后, 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以 ELISA检测细胞释放
    TNF-αIL-6NAMPT的量; 以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胞
    浆与核内 NF-κB 的水平变化; OGD 1 h/R 24 h 诱导
    BV2 细胞上调表达 NAMPT, 以 NAMPT 酶活性特异性抑制
    FK866处理细胞, 观察BV2细胞的形态变化, 以ELISA
    Western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 TNF-αNAMPTIL-6释放量
    及胞浆与核内 NF-κB的表达变化; FK866 侧脑室注射
    预给药,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处理 (MCAO 1 h/R 14 d
    后, 以行为学检测反映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 脑片免
    疫组化、 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 星形胶质细胞及小
    胶质细胞激活情况。结果 大鼠 MCAO 1 h/R 14 d后, 缺
    血中心区及周边区小胶质细胞大量诱导表达 NAMPT, 而星
    形胶质细胞始终不表达 NAMPT②OGD 1 h/R 12-24 h 使
    BV2 小 胶 质 细 胞 上 调 表 达 和 释 放 NAMPT重 组 人
    NAMPT蛋白 (450 μg·L-1) 处理, 导致BV2细胞形态变圆, 细
    胞释放TNF-αIL-6显著增多; NAMPT抗体(500 μg·L-1)
    显 抑 制 NAMPT 诱 导 的 BV2 细 胞 释 放 TNF- α IL- 6
    NAMPT蛋白 (450 μg·L-1) 合并 TNF-α10 μg·L-1) 处理可诱
    BV2细胞释放更多的 IL-6; 且 NAMPT蛋白单独或者合并
    TNF-α处理后, 细胞 NF-κB 上调表达并发生核移位;
    FK8660.001~1 nmol·L-1)可抑制 OGD 1 h/R 24 h诱导的
    BV2 细 胞 形 态 变 圆 及 TNF- αNAMPT IL- 6 的 释 放 ;
    FK866 1 nmol·L- 1可抑制 OGD1 h/R 24 h 诱导 BV2 细胞
    NF-κB的表达上调和核移位; ⑤FK866预给药可改善局灶性
    脑缺血 (MCAO 1 h/R 14 d) 所致的大鼠神经功能下降, 减小
    脑梗死体积, 提高神经元存活率, 抑制胶质疤痕形成, 抑制小
    胶质细胞激活和增殖。结论 脑缺血后期小胶质细胞诱导表
    达并释放 NAMPT, 上调表达和释放的 NAMPT 均参与小胶
    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释放, 其机制与 NAMPT促进 
    NF-
    κB活化有关; 抑制 NAMPT有抗脑缺血作用, 机制与其抑制
    小胶质细胞激活相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晨祥,田雨鑫,陆佳彤,谢 娴,魏尔清,张纬萍,卢韵碧
    2016, 30(4): 462-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缺糖缺氧再灌注处理(OGD/R)后 BV2
    小胶质细胞上调表达 GPR17 对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方法 GPR17siRNAGPR17全长 cDNA质粒敲入干预
    GPR17 基因表达, 以 5-脂氧酶抑制剂抑制 LTD4的合成 和
    UDP 分解酶促进 UDP 分解; 以 OGD/R 模拟体外脑缺血处
    BV2小胶质细胞后, 以 PCR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
    BV2 小胶质细胞表达 GPR17的情况, 光镜下观察细胞形
    态变化, MTT 检测细胞活性变化及以 ELISA 检测细胞释放
    TNF-αIL-NO 的变化。结果 在无 OGD/R 处理的
    条件下, 以 GPR17 的配体 LTD4UDP 处理 BV2 小胶质细
    胞, 细胞活性和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均无明显变化;
    OGD 1 h/R 48 h处理 BV2细胞, GPR17siRNA预处理下调
    表达 GPR17或抑制 LTD4的合成、 促进 UDP分解预处理后,
    可抑制 OGD/R 诱导的细胞活性增高和细胞释放 TNF-α
    IL-NO增多; OGD 1 h/R 48 h处理 BV2细胞或直
    接以 GPR17全长 cDNA质粒敲入 BV2细胞导致 GPR17
    表达后, 再加用 GPR17的配体 LTD4UDP, 则可促进细胞
    释放上述炎症因子。结论 缺糖缺氧诱导 G 蛋白偶联受体
    17上调表达后可介导BV2小胶质细胞激活。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2-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3-4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倪敬书,王小玉,陈霜霜,贾 佳,镇学初
    2016, 30(4): 463-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脑内高表达的 microRNAlet-7c-5p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究其保护作用的机制。
    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小鼠局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侧脑
    室定位注射 let-7c-5p 类似物实现其过表达。体外培养原代
    小胶质细胞和BV-2 细胞, 建立体外缺糖缺氧 (OGD) 再灌注
    模型, 以 LPS和原代神经元 OGD上清刺激原代小胶质细胞
    BV-2 诱导炎症反应。分别采用 Western 蛋白印迹法和
    实时 qPCR 检测炎症因子和 let-7c-5p 的表达; 免疫组化法
    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 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let-7c-5p 的直接靶点。结果 和阴性对照组相比, 过表达
    let-7c-5p 组, 显著减少梗死体积; 抑制损伤区小胶质细胞的
    激活; 降低半暗带iNOS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
    水平。体外实验结果近一步表明, 过表达 let-7c-5p 可以抑
    制各种炎症介质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 降低胱天蛋白酶3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 可以降低共转染野生型胱天蛋
    白酶 3 HEK 293 细胞的荧光强度。结论 过表达 let-7c-5p
    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直接靶向胱天蛋白酶3
    制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是这种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袁 娲,陈 琴,肖 海,曾 靖
    2016, 30(4): 464-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3′-大豆苷元磺酸钠 (DSS) 对脑缺血再
    灌注损伤大鼠线粒体和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采用
    MCAO方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 DSS对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线粒体肿胀度; 线粒体膜电位; 线粒体
    抗氧化; 以及血脑屏障结构及其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DSS
    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线粒体的肿胀度(P
    0.05P0.01); 能显著升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线粒
    体膜电位(P0.05P0.01); 能显著升高脑缺血再灌注损
    伤后线粒体组织中 SOD GSH-Px 的活性(P0.05P
    0.01); 能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线粒体 MDA 含量
    P0.05P0.01); 可显著提高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及改善
    血脑屏障通透性。结论 DSS 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线粒体功能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能降低线粒体肿胀程度和
    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有, 同时DSS还可显著保护脑缺血/再灌注
    损伤大鼠引发的血脑屏障损伤作用。其对线粒体功能的保护
    作用可能与改善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薇薇,周怡亭,张 菁,马 婧,陈 忠
    2016, 30(4): 464-4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脑长期慢性缺血将可能导致脑白质损伤及认知
    功能损害, 造成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目前临床上缺乏
    针对性的有效药物, 因此急需针对其发病机制寻找减轻髓鞘
    丢失或促进髓鞘再生修复的治疗新靶点。课题组研究发现
    慢性缺血后髓鞘再生过程受到抑制, 主要是因为脑室下区增
    殖的前体细胞 OPC向白质区迁移过程受到阻碍, 因而 OPC
    迁移障碍是慢性缺血后髓鞘再生和白质修复的关键限速步

    骤。进一步发现, 慢性缺血早期胶质细胞高表达炎症因子
    IL-, 其受体拮抗剂(IL-1Ra)或基因敲除其受体(IL-1R1
    KO)可以促进脑室下区的 OPC(逆转录病毒标记)向脑白质
    区迁移的过程, 但对 OPC的增殖没有影响; 而在 IL-1R1 KO
    小鼠上, 通过腺病毒介导的 IL-1R1过表达可以逆转 OPC
    移的增多。并且发现阻断 IL-受体 IL-1R1 后可以促进髓
    鞘再生、 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及改善认知功能。该工作提示控
    制炎症反应、 促进 OPC的迁移可能是减轻慢性缺血引起的
    白质损伤的重要途径, 而 IL-及其受体 IL-1R1是重要的药
    物干预靶点。同时 IL-的多肽类似物 KdPT可以在慢性缺
    血后进入脑内促进 OPC的迁移, 从而促进白质修复和改善
    认知功能。此外, 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在慢性缺血早
    期应用可显著减轻白质损伤和认知功能损害, 其机制主要是
    通过减少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凋亡、 促进脑室下区 OPC的增
    殖从而促进髓鞘再生过程, 为二次开发 “老药” 米诺环素提供
    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以上研究通过针对胶质细
    胞介导的炎
    症反应, 发现多个促进慢性缺血后白质修复的新靶点, 为皮
    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廖儒佳,王 露,周怡亭,蒋 磊,胡薇薇,陈 忠
    2016, 30(4): 464-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目前针对脑外伤后的神经损伤缺乏针对性
    的治疗手段, 已有研究发现组胺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而组胺
    H3受体拮抗剂可以提高脑内组胺水平, 因此本课题将研究
    H3受体拮抗剂对脑外伤的作用及与神经再生相关的作用机
    制。方法 C57BL6小鼠、 H3受体敲除小鼠(H3RKO)、 组氨
    酸脱羧酶基因敲除小鼠 (HDCKO) 进行液氮局部冻伤或控制
    性皮质撞击的脑外伤手术, 术后给予 H3受体拮抗剂 Thiop⁃
    eramideA331440H3受体激动剂 Immepip, 组氨酸脱羧
    酶抑制剂αFMH H1 受体拮抗剂 Pyrilamine H2 受体拮
    抗剂 Cimetidine。术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 检测梗死体积、
    SVZSGZ区域神经前体细胞的数量及细胞增殖情况。采
    用逆转录病毒标记 SVZ区和 SGZ区的新生细胞, 检测迁移
    到损伤周边的新生细胞的数量及分化情况。结果 在两种脑
    外伤模型中, H3受体拮抗剂ThioperamideA331440显著
    减少脑外伤后期的梗死面积, 改善其运动功能, 该作用可被
    Immepip 逆转, 并且在 H3RKO 小鼠上不存在。Thioper⁃
    amide能显著增加神经前体细胞数量, 此作用可被组氨酸脱
    羧酶抑制剂αFMH H1 受体拮抗剂 Pyrilamine 逆转, 但不
    能被 H2受体拮抗剂 Cimetidine逆转, 同时在组胺合成酶基
    因敲除小鼠 HDCKOThioperamide不能促进神经前体细
    胞数量的增加, 表明 H3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提高组胺水平
    作用于 H1 受体促进神经再生。进一步发现 Thioperamide
    不影响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而可促进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
    并且, Thioperamide 还能增加损伤周边区的逆转录病毒标
    记的新生细胞数量, 这些新生细胞可进一步分化为有功能的
    神经元。结论 组胺 H3受体拮抗剂在脑外伤后期通过促进
    神经再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
    疗途径。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 帅,陈乃宏
    2016, 30(4): 465-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脑糖水平的变化解释再灌注早期血糖的
    波动对脑卒中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
    诱发大脑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模拟缺血性脑卒中, 在
    再灌注前 5 min单次腹腔注射 00.511.52 g·kg-1葡萄
    糖剂量诱导再灌注早期血糖的波动。通过 TTC 染色、 神经
    功能学评分及升高肢体摆动测试对再灌注24 h28 d后大
    鼠的脑损伤进行评价, 并检测再灌注 24 h28 d后不同脑
    区脑糖水平的变化。结果 给予各剂量葡萄糖后, 再灌注时
    血糖波动在 5~15 mmol·L-1, 并持续 2 h。大鼠梗死面积的
    统计及行为学评价结果表明: 血糖波动在 6~10 mmol·L-1
    可使再灌注 24 h 28 d 后脑损伤显著低于血糖大于
    10 mmol·L- 1和血糖小于 6 mmol·L- 1的情况。在高血糖
    >10 mmol·L-1)和低血糖(<6 mmol·L-1)的影响下, 缺血侧
    皮层及纹状体的脑糖水平显著增加。高葡萄糖水平会增加
    氧糖剥夺后脑片组织的损伤。结论 再灌注早期血糖的升高
    或降低会加重梗死区葡萄糖的聚积, 葡萄糖水平的升高会进
    一步加重卒中后损伤。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5-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沈玉君,陈 滢,杨 文,沈玉先
    2016, 30(4): 46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证明泛素连接酶 RNF2 与中脑星形胶质
    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缺血性
    脑损失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MANF
    相互作用的蛋白; 用 Co-IPPull-down及免疫荧光双标等方
    法验证 MANF RNF2 的相互作用; 采用闭塞大脑中动脉
    MCAO) 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用抗 NeuN
    GFAP 抗体作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与

    RNF2进行免疫荧光双标, 检测 RNF2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
    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和细胞分布, 并将MANFRNF2进行
    免疫荧光双标以分析它们的相关性; 体外培养原代神经元,
    并用衣霉素 (TM) 处理, DAPIPI染色检测神经细胞总数及
    死细胞数量, western 蛋白印迹法检测 MANFRNF2、 胱天
    蛋白酶 3CHOP等蛋白的水平; 将 MANFRNF2的质粒
    siRNA 分别转染 Neu2A 细胞, 观察 MANF RNF2 表达
    的相互调节。结果 MANFRNF2在缺血脑组织中的神经
    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均上调, 且表达量和阳性细胞的类
    型及分布相似; RNF2MANF 存在相互作用, 体外过表达
    RNF2可上调 MANF的表达, 沉默 RNF2可降低 MANF的表
    达; 过表达 RNF2 可减少 TM 诱导的 PI 阳性神经细胞的数
    目, 沉默RNF2增加PI阳性细胞数目; RNF2可抑制TM诱导
    Neu2A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的激活。结论 RNF2在缺血
    脑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可能是适应性调节, 其神经保护作用可
    能与
    MANF的相互作用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陈晓玲,王克威
    2016, 30(4): 46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4IL-4)对小鼠局灶性脑
    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R)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
    动物水平采用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1.5 h, 再灌 24 h
    模来研究野生型和 IL-4敲除小鼠的差异, 测定脑梗死体积,
    行为学评分和脑水肿。细胞水平采用氧糖剥夺 30 min,复
    氧复糖 24 hOGD/R) 模型来研究野生型和IL-4敲除小鼠的
    原代皮层神经元对缺氧缺糖损伤的敏感程度。机制研究采
    Real-Time PCR检测MCAO/R后不同脑区IL-4IL-4
    体(IL-4R)的 mRNA的表达情况; 运用膜片钳记录野生型和
    IL-4 敲除小鼠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结果 雄鼠中, 与
    IL-4+/+相比, IL-4+/-组脑梗死体积增加, 脑含水量升高; IL-4-/-
    脑梗死体积增加,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加重 (P0.01); 且无性
    别差异。通过 CCK-8检测细胞活力和测定细胞乳酸脱氢
    酶(LDH)的释放量反映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与 IL-4+/+相比,
    IL-4+/-组细胞活力下降27.3%LDH释放增加25.9%IL-4-/-
    细胞活力下降 19.5%LDH释放增加 28.0%P0.05)。
    与假手术组相比, 模型组 IL-4R显著增加, 与对侧未缺血部
    位相比, 缺血半暗带和缺血核心区脑组织的 IL-4RmRNA
    表达量分别增加 3.9 倍和 6.3 倍(P0.01)。IL-4+/+
    比, IL-4-/-小鼠皮层神经元阈值下降(P0.05), 兴奋性增
    加。结论 IL-4敲除可能是通过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加重小
    鼠脑损伤。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高银萍,刘秀秀,龚冬梅,廖美华,韩 峰,卢应梅
    2016, 30(4): 466-4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Neuregulin-1β/ErbB4 信号通路在脑缺血
    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本研究详细
    探讨Neuregulin-1β/ErbB4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
    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皮
    层原代神经元, 采用 FACS法、 TUNEL染色等观察糖氧剥脱
    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造模后 Neuregulin-
    NRG-)对神经元凋亡率的影响。免疫荧光观察 OGD
    模后 ErbB4表达量变化。利用 ErbB4中间神经元特异性敲
    除鼠(PV-CreErbB4loxP/loxP)和对照小鼠(ErbB4loxP/loxP), 考察
    大脑中动脉梗塞 (tMCAO) 模型下ErbB4的变化, 采用NRG-
    进行调节, 观察缺血面积、 神经元存活率。利用 HEK293
    细胞考察 Calpain 抑制剂 ALLN ALLM OGD 模型下
    ErbB4 降解片段的调控。HEK293 细胞转染 ErbB4 质粒和
    ErbB4 E872K) 突变体质粒, WBFACS观察OGD造模后
    细胞凋亡损伤变化。结果 OGD损伤刺激下的皮层原代神
    经元 ErbB4 表达下降, 凋亡率升高, NRG-对该损伤具有
    保护作用。随 MCAO造模时间增加, ErbB4表达量下降, 缺
    血面积增加, 外源性给予 NRG-对此具有保护作用。但
    NRG-ErbB4 条件敲除小鼠无明显保护作用, 提示
    NRG-是经由 ErbB4 信号通路减轻神经元缺血损伤。另
    外, ErbB2在体内 MCAO模型和体外 OGD刺激下无明显变
    化。而 OGD 条件下, HEK293 细胞凋亡损伤伴随有 ErbB4
    表达量下降, 可被 Calpain 抑制剂 ALLN的调控所抑制。转
    ErbB4E872K)突变体质粒相比转染野生型 ErbB4, 缺血
    损伤的凋亡率下降, 提示 Calpain参与介导的 ErbB4切割降
    解参与缺血损伤。结论 Neuregulin-1β/ErbB4信号通路在
    脑缺血病理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本研究发现 Calpain抑制
    剂通过减少ErbB4的降解来保护神经元, 为进一步开发治疗
    脑缺血相关疾病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思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6-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何静波,张浩楠,田彩云,郑延泽,武海军,曹丽霞, 杨玉梅
    2016, 30(4): 467-4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缺血损伤后不同时相 P-选择素和
    E-选择素 mRNA 表达的变化以及蒙药嘎日迪-13对其的影
    响。方法 取雄性 SD大鼠 300只,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
    组、 脑缺血模型组和嘎日迪-133个剂量组, 每组又随机分
    为缺血 1 h 组、 6 h 组、 12 h 组、 24 h 组、 72 h 组与 120 h
    6 个时相组, 嘎日迪-13 组分别以 36 12 g·L- 1 浓度
    20 mL·kg-1灌胃, 每天1次, 连续27 d后, 采用改良Zea Longa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在各时相规定
    时间点麻醉大鼠后取脑, 半定量 RT-PCR 检测脑组织中P-
    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 mRNA16122472120 h的表
    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 P-选择素及 E-选择素
    mRNA 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 嘎日迪-
    13 给药组可明显降低 P-选择素和 E-选择素 mRNA 的表达
    P0.01P0.05)。结论 嘎日迪-13可明显降低大鼠脑
    缺血后脑组织中 P-选择素和 E-选择素 mRNA的基因表达,
    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提示抑制 P-选择
    素和 E-选择素mRNA表达可能是其保护脑缺血损伤的重要
    机制之一。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浩楠,何静波,郑延泽,田彩云,武海军,曹丽霞, 杨玉梅
    2016, 30(4): 467-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蒙药嘎日迪-13对脑缺血损伤大鼠不
    同时相血清中 IL-含量、 不同脑区 IL-表达量的影响。
    3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模型组、 假手术组、
    嘎日迪-13 0.060.120.24 g·kg-1剂量组, 每组又随机分
    6个时相组, 灌胃给药, 每 1次, 连续 27 d后, 线栓法制备
    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取材测定血
    清中 IL-含量,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免疫组化
    观察不同脑区 IL-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
    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血清中 IL-含量、 脑组织各区 IL-
    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 与模型组比较, 嘎日迪-13给药
    组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血清中IL-含量、
    脑组织各区 IL-表达量(P0.01 P0.05)。结论
    药嘎日迪-13可明显降低血清中IL-含量、 脑组织各区IL-
    表达量, 提示蒙药嘎日迪-13抑制炎症因子IL
    -表达可能是
    其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赵云山,何静波,赵冬冬,邬国栋,刘全礼,杨玉梅
    2016, 30(4): 468-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挥发油、 矿物质、 减毒物质是嘎日迪-13
    的主要组分。通过观察嘎日迪-13全方及其主要组分对脑缺
    血大鼠的影响, 初步研究其保护脑缺血的物质基础。方法
    12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模型组、 嘎日迪-13全方
    组、 挥发油大剂量和小剂量组、 矿物质大剂量和小剂量组、 减
    毒物质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灌胃给药, 每天 1次, 连续 27 d
    后, 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24 h后进行神经功
    能评分、 脑梗死指数测定和血清中 IL-1IL-6MCP-1的含
    量测定。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
    明显增加(P0.05), 脑梗死指数明显升高(P0.05), 血清
    IL-1IL-6MCP-1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
    比较, 嘎日迪-13全方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5),
    脑梗死指数明显降低(P0.05), 其它各组对神经功能评分
    和脑梗死指数均无显著影响; 嘎日迪-13全方组、 挥发油大剂
    量组、 矿物质大剂量组 IL-1IL-6 MCP-1 含量明显降低
    P0.05), 其余各组 IL-1IL-6 MCP-1 含量变化不明
    显。结论 嘎日迪-13 中的挥发油、 矿物质可抑制血清炎症
    因子的表达, 但单独应用任一组分对脑缺血没有明显保护作
    用, 可能须与其他组分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保护脑缺血损伤的
    目的; 减毒物质在嘎日迪-13中的作用不确定。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68-4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孙德佳,刘 越,史敬璞,史媛媛,王 勃,李 锦
    2016, 30(4): 468-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新结构的替米沙坦衍生物 Tek-2是否
    兼具阻断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 (angiotensinⅡ receptor-1
    AT1 受体)和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物受体γperoxi⁃
    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的双重作
    用, 观察 Tek-2 对高血压及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
    125I-AngⅡ放射性受体配体结合实验, 研究Tek-2与大鼠原
    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的AT1受体的亲和力; 采用荧光素酶报告
    基因检测方法, 研究 Tek-2PPARγ的激动活性及选择性;
    采用细胞内钙流动检测方法, 研究 Tek-2AngII激动 AT1
    受体的拮抗效应; 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rat ratSHR)模型, 评价 Tek-2 的体内降压效
    应; 采用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transcient middle cere⁃
    bral occlusiontMCAO)小鼠模型, 评价 Tek-2 对脑卒中的
    改善作用。结果 离体研究显示, Tek-2AT1受体具有较
    高亲和力, Ki值与替米沙坦接近, 分别为 9.25±1.08和(3.3±
    0.7nmol·L-1Tek-20.01~1 μmol·L-1)能浓度依赖的拮抗
    AngII诱导的细胞内钙流增加, IC50值为 (0.7±0.11nmol·L-1
    AT1 受体拮抗剂。Tek-2 还具有激动 PPARγ的活性, 在
    0.1~10 μmol·L-1浓度下Tek-2PPARγ的激活强度有高于
    等浓度替米沙坦的趋势, 而对 PPARα无激活作用。SHR
    型研究显示, Tek-2510 mg·kg-1po)在给药第 234
    周时均能显著降低 SHR收缩压和舒张压, 其降压作用弱于
    等剂量的替米沙坦。tMCAO 小鼠模型研究显示, Tek-25
    10 mg·kg-1po)能够显著降低 tMCAO 小鼠的大脑梗死
    体积、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以及脑内 TNF-αIL-6 iNOS
    mRNA表达水平, 其改善脑卒中的作用优于等剂量的替米沙
    坦。结论 设计合成了兼具阻断 AT1 受体和高活性激动
    PPARγ的双重作用的新型替米沙坦衍生物Tek-2
    , 该化合物
    具有降低血压、 改善脑卒中的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艳丽,潘 越,刘怡洁,王 芮,羊红玉,卢应梅
    2016, 30(4): 469-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我国,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为痴呆发病的首位。 血管性痴呆是由慢性脑低灌注造成,
    但是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我们探讨TLR4HO-1信号参
    与慢性脑低灌注导致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 4周, 观察其学习记忆
    相关行为学变化; 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小鼠的皮质
    和海马区的 TLR4/HO-1 表达变化。通过沉默 TLR4HO-1
    激动剂或抑制剂进一步探索TLR4/HO-1与神经元损伤的关
    联性。结果 慢性脑低灌注损伤 4周, 小鼠认知功能下降。
    同时皮层和海马区 TLR4HO-1蛋白水平上调。体外 TLR4
    的诱导剂脂多糖 (LPS) 刺激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 导致HO-
    1的蛋白水平上调, 该现象被TLR4 siRNA部分逆转。HO-1
    抑制剂加重 LPS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现象; HO-1激动剂改善
    慢性脑低灌注导致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结论 HO-1参与
    了慢性脑缺血发展过程中由 TLR4 诱导的炎症反应。基于
    TLR4/HO-
    1的信号调控可能为血管性痴呆的防止提供靶点。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马登磊,杨翠翠,张 丽,李雅莉,张 兰,李 林
    2016, 30(4): 469-4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 对于及创伤性脑损伤的是否有治疗作用, 并
    进一步探讨CIG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Feeney′s
    由落体打击模型造成 SD 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实验分
    为急性期实验和慢性期实验, 设置对照组, 模型组, CIG不同
    剂量给药组 (3060120 mg·kg-1), 阳性药组 (单唾液酸神
    经节苷脂 4 mg·kg-1)。急性期实验在术前 7 d给药, 恢复期
    实验在术后 3 h灌胃给药, 直至实验结束。造模后进行行为
    学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mNSS评分结果显示, CIG在急
    性期和慢性期给药均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评分 (P0.05); 新物体识别实验结果显示, CIG给药能够增
    TBI 大鼠的分辨指数(P0.05); 尼氏染色的结果显示,
    CIG 对于 TBI 大鼠模型脑损伤灶周围的脑组织细胞形态有
    明显的保护作用; 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 CIG可以明显的降
    低炎症指标 TNF-αIL-, 以及凋亡指标 Bax和胱天蛋白酶
    3的表达, 增加IL-1raBcl-2的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
    结果显示, TBI大鼠在给予 CIG后可以明显增加神经营养因
    BDNFNGF 以及突触相关蛋白 Synaptophysin Syn⁃
    apsin-I 的表达。结论 CIG能够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
    经功能, 减轻认知障碍程度, 改善组织形态, 保护神经细胞,
    降低生物标志物 S100β含量, 显示出一定的脑损伤保护作
    用。
    CIG能够降低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的可能机制为降低炎
    症反应, 抑制细胞凋亡, 调节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突触相关蛋
    白的表达。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张 丽,马登磊,陈 晨,包训杰,张 兰,李 林
    2016, 30(4): 469-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山茱萸环烯醚萜苷(Cornel iridoid
    glycosideCI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细胞色素 c
    胱天蛋白酶 3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
    脑缺血大鼠模型, 缺血 90 min, 再灌 24 h, 用免疫组织化学
    方法检测胱天蛋白酶 3 和细胞色素 c表达, 用 western蛋白
    印迹方法检测细胞色素 c含量。结果 在免疫组化检测中,
    与模型组相比, CIG各剂量组均可降低细胞色素 c阳性细胞
    数量; CIG大剂量组也可显著降低胱天蛋白酶 3阳性细胞表
    达数量。在 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中, CIG中剂量组和大
    剂量组可明显降低细胞色素 c蛋白表达, CIG中剂量组可以
    降低胱天蛋白酶 3 蛋白表达。结论 CIG 对大鼠局灶性脑
    缺血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色素 c
    胱天蛋白酶3表达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刘月阳,张天宇,刘迎璐,袁琳琳,杨静玉
    2016, 30(4): 470-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前期研究表明, 拟人参皂苷-F11PF11
    具有显著的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 而诸多文献表明, 自噬参
    与了脑缺血的损伤过程, 因此本文将探讨 PF11对大鼠永久
    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是否与脑缺血的自噬性机制相关。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 在造模后0.5 h
    尾静脉给予 3612 mg·kg-1PF11, 在脑缺血后 24 h
    用免疫荧光方法及 Western蛋白印迹方法检测神经元的损
    伤情况, 以及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在大鼠永久性脑
    缺血后给予 PF11 能够显著的增加由于缺血损伤而导致的
    神经细胞的死亡, 表现为 PF11 能够剂量依赖性的增加
    NeuN的数量, 以及降低 FJB染色的阳性细胞数; 同时, 给予
    PF11 24 h 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发现, PF11 能够剂
    量依赖性的降低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所介导的自噬小体 LC3
    的显著性增多, 降低自噬底物SQSTM1的表达, 以及增加溶
    酶体膜相关蛋白 LAMP2的表达; 同时, PF11能够增加脑缺
    血所致的缺血后期溶酶体和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B的共定
    位水平。结论 PF
    11可以通过缓解脑缺血后导致的自噬流
    的阻滞而起到缺血保护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0-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1-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1-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2-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2-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3-4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董 辉,陈泽卡,袁向山, 王典茹,方 腾,曲卫敏,黄志力
    2016, 30(4): 474-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基底神经节的主要信息入口背侧纹状
    体和信息出口黑质网状部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作用和机
    制。方法 脑立体定位方法将携带Cre酶依赖表达的药理遗
    传学兴奋型元件 hM3Dq、 抑制型元件 hM4Di或光遗传学元
    ChR2AAV病毒分别注射到腺苷A2A受体-, 多巴胺D1
    受体-cre 小鼠背侧纹状体, 小清蛋白(parvalbumin-cre
    鼠黑质网状部。通过腹腔给予氧化氯氮平 (clozapine N-ox⁃
    ideCNO)激活表达 hM3Dq的神经元或抑制表达 hM4Di
    神经元; 通过在黑质埋植套管外源给予 470 nm波长蓝光激
    活表达 ChR2的纹状体黑质神经元末梢, 记录小鼠脑电和肌
    电, 线下解析睡眠和觉醒状态。结果 在活跃期或非活跃期,
    腹腔给予CNO特异性抑制背侧纹状体表达hM4Di的直接通
    D1-MSNs 均可促进小鼠睡眠, 相反激活间接通路 D2-
    MSNs增加睡眠, 同时黑质网状部 c-Fos表达。在纹状体注
    射光遗传学元件 ChR2 载体病毒, 在黑质用分别以 510
    152030 Hz频率 470 nm波长蓝光激活来自纹状体的神
    经元末梢可诱导 NREM 睡眠向觉醒的快速转换, 随着刺激
    频率增加转换概率增加且潜伏期缩短。激活黑质表达
    hM3Dq的小清蛋白阳性GABA能神经元, 引起动物睡眠, 相
    反利用 hM4Di抑制黑质小清蛋白阳性 GABA能神经元引起
    动物觉醒。结论 背侧纹状体两种投射神经元在睡眠觉醒中
    作用相反, 即 D1-MSNs是觉醒相关神经元, D2-MSNs是睡
    眠相关神经元。纹状体通过黑质网状部 GABA能神经元作
    调控睡眠觉醒行为。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赖世荣,黄 卓
    2016, 30(4): 474-4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表观遗传因子 CDYL对神经元兴奋性
    的影响及其在癫痫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利用
    卡英酸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结合脑电记录的方法, 评估特异性
    增加或降低海马体中 CDYL表达对癫痫易感性的影响。
    利用RNA干扰、 转基因技术结合膜片钳记录方法, 评估敲低
    或增加 CDYL 对海马齿状回 DG 神经元的兴奋性影响及其
    机制。利用 ChIP-seq高通量方法, 分析 CDYL 在海马体
    神经元中调控的下游靶基因。结果 ① CDYL 敲低或过表
    达明显缩短或延长癫痫发作的潜伏期。②CDYL敲低导致
    DG 神经元动作电位阈值降低, 从而增加神经元兴奋性。
    CDYL 过表达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③CDYL 
    表达抑制
    SCN8A转录, 从而导致轴突起始段Nav1.6钠离子通道表达
    降低。结论 CDYL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重要因子, 它通
    过控制 SCN8A的转录水平从而调控神经元的阈值, 进而影
    响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 在颞叶癫痫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冯红芳,陈佳佳,邹征强,徐江平
    2016, 30(4): 475-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罗氟司特对脓毒血症小鼠的保护作用
    以及相关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连续7 d, 小鼠灌胃给予罗
    氟司特 0.31.03.0 mg·kg-1, 第7天, 采用盲肠结扎穿刺
    的方法(CLP)建立小鼠脓毒血症模型。造模后连续 7 d, 记
    录小鼠死亡时间, 每隔 24 h观察小鼠生存状态, 按照评分标
    准评分; 造模后 24 h, 收集血液、 腹腔灌洗液和肺、 肝、 脾, 进
    行细菌计数; 检测 TNF-a IL-6 的含量; 检测乳酸脱氢酶
    LDH), 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含量;
    肺、 肝、 脾组织病理切片, 经 HE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病理变化, 并对病理图片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假手术组、
    模型组和罗氟司特 0.31.03.0 mg·kg-1组存活率分别为
    100%0%8.3%20.0%31.2%, 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
    0.01); 临床观察得分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1); 与假手
    术组相比, 模型组细菌密度显著升高(P<0.01), 药物组细菌
    密度下降(P<0.05P<0.01); 与假手术组相比, 模型组 TNFaIL- 6LDHGOT GPT 含 量 显 著 升 高(P<0.05P<
    0.01), 药物组明显下降 (P<0.05P<0.01); 对各组肺、 肝、 脾
    进行病理检查, 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组织损伤, 模型组炎性
    细胞浸润、 细胞变形坏死等变化显著, 药物组损伤
    减轻。
    罗氟司特对脓毒血症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洪玲娟,田 允,王慧娟,王 欢,邵世怡,陈 琳,韩 峰
    2016, 30(4): 475-4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自闭症(Autism)的病因尚不清楚, 临床治
    疗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孕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 (valpro⁃
    ic acidVPA) 增加后代患自闭症风险。本项目研究VPA
    响褪黑激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 type 1MT1)内吞转
    运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PA制作自闭症动物模型, 检测
    其行为学及神经生化指标。在体外细胞系 HEK293Neu⁃
    ro-2a 中过表达 MT1 和不同时期内含体标记蛋白(Rab5
    Rab7Rab11), 转盘式共聚焦显微镜活细胞 Time-lapse
    MT1的内吞转运过程。HEK293过表达 Flag-MT1, 不同
    浓 度 褪黑激素刺 激 细 胞 60 min 后 , 使 用 ELISA 法 检 测
    细 胞 膜表面 MT1 的相对含量。使用上述方法检测 VPA
    0.5 mmol·L-124 h)预处理后, MT1的内吞转运过程和细
    胞膜表面 MT1 的相对含量。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 VPA
    Neuro-2a 的全细胞电流的影响, 并且使用 Western 蛋白印
    迹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水平变化。在 HEK293细胞
    中过表达β-arrestin 2-YFPMT1-CFP,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技术解
    VPAβ-arrestin 2MT1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 动物
    实验结果显示, 褪黑激素口服治疗可以减轻实验动物社会交
    往行为学异常, 改善海马触 CaMKII及其突触前与突触后底
    物磷酸化水平。采用细胞生物学技术进一步开展了基于褪
    黑激素受体相关信号通路的自闭症发病机制研究。我们发
    现, HEK293Neuro-2aMT1在褪黑激素处理后内吞首
    先进入早期内含体, 经由晚期内含体, 一部分受体进入溶酶
    体降解, 一部分受体通过循环内含体回到细胞膜上, VPA
    处理减弱了受体内吞。ELISA结果显示, VPA预处理后细胞
    膜表面 MT1相对含量显著升高, 但是由膜片钳技术检测发
    VPA并不影响Neuro-2a的全细胞电流。Western蛋白印
    迹法结果发现, VPA降低了β-arrestin 2下游蛋白ERK1/2
    G蛋白下游蛋白 PKA的磷酸化水平。并且通过 FRET技术
    发现 VPA 处理降低了 MT1 β-arrestin 2 之间相互作用能
    力。结论 褪黑激素
    /MT1/β-arrestin 2参与自闭症病理过程
    中神经元信号转导, 其稳态失衡最终诱发了一系列自闭症关
    联的神经生物化学及功能改变。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胡 晓,李 林,张 兰
    2016, 30(4): 475-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血脑屏障通透性的问题, 本实验期望通过制备 PEG-胆固醇
    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 提高难透过 BBB 的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的治疗及早期诊断药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乳化
    聚合法制备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评
    价。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体内药动学及脑组织分布研
    究实验前 12 h大鼠进行颈静脉插管手术。实验时于插管处
    给予原药溶液, 胆固醇单修饰及 PEG-胆固醇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 200 μL, 化学/发光
    分析仪测定血液中香豆素-6 的含量。大鼠尾静脉分别给予
    原药溶液、 胆固醇单修饰及 PEG-胆固醇双重修饰 PBCA
    米粒。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大鼠, 取脑组织测定香豆素-6
    的含量。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 (191.1±1.22nm、 载
    药量约为 1.97 %, 包封率大于 98%。同时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在体外具有更明显的缓释效果。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在体内具有更高的血药浓度及缓释效果, 能持续释放
    12 h, 而胆固醇单修饰纳米粒仅释放 8 h, 原药溶液仅 4 h
    能检测到药物。脑组织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双重修饰
    PBCA 纳米粒静脉给药后脑组织中药物含量显著增高且成
    缓慢释放的过程, 说明具有成为脑靶向制剂的研究潜力。
    结论 本实验制备的PEG20000-胆固醇双重修饰PBCA 纳米
    粒, 可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及诊断药物体内BBB
    通透率低、 安全性差、 缓释性差等瓶颈问题, 具有重要应用
    前景。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高银萍, 黄继云, 刘双双, 卢应梅
    2016, 30(4): 476-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近年来, 随着荧光基因探针技术和显微成像
    技术的发展, 使不同细胞、 亚细胞和分子基团同时成像成为
    了可能。借助于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和双光子显微术, 可
    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理学调控研究。方法 双光子激发成
    像与传统的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方法比较, 具有容易穿透标
    本、 纵向分辨率高、 光毒性小、 可观察厚标本和活体组织的优
    点。采用荧光工具小鼠, 如 Tie2 GFP/+血管内皮荧光标
    记、 Thy1-YFP 锥体神经元荧光标记、 Cx3cr1GFP/+小胶质
    细胞荧光标记小鼠, 制作脑缺血、 外伤等疾病模型。可以考
    察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否影响关联指标动态变化, 包括
    皮层脑区的脑微血管密度、 血流灌注程度、 微血管流速和白
    细胞黏附等。采用特异性小分子化合物荧光探针用来标
    记分子基团或细胞, 可以考察药物调控前后神经元、 星型胶
    质细胞等Ca2+信号、 氧化还原损伤信号等的动态变化。
    体双光子成像技术也可结合光遗传学等技术, 用于探讨药物
    对神经环路病理变化的影响。结论 
    活体双光子成像技术能
    为药物调控提供功能性指标, 可以作为新型技术手段用于神
    经药理学分子机制解析研究。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颜 慧,宫泽辉,苏瑞斌
    2016, 30(4): 476-4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斑马鱼的群集性(shoaling)是一种天生偏
    好行为, 可被药物或外来威胁所干扰。利用这一特性建立组
    群行为模型, 并评价几种精神类化合物急性处理对该类行为
    的影响。方法 利用 Zebralab 斑马鱼行为视频跟踪分析系
    统自动记录动物行为参数, 以鱼群内个体间平均距离 (IID)、
    个体与其最近的鱼的距离(NND)、 鱼群平均矢量大小等作
    为评测指标, 每 8 条鱼为一群, 甲基苯丙胺(METH)浓度
    2 mg·L-1, 氯胺酮 (KET) 浓度20 mg·L-1, 地卓西平马来酸盐
    MK-801)浓度0.25 mg·L-1分别急性暴露30 min 后进行行
    为测试。结果 正常的斑马鱼表现为成群游动, 与正常组相
    比, 20 mg·L-1氯胺酮急性暴露后使得鱼群的个体间距离显
    著减少, 个体与其最近同伴的距离显著降低, 而鱼群平均矢
    量显著增加, 表明氯胺酮可以使得斑马鱼的群集性显著提
    高, 提示斑马鱼的警觉性异常增加;MK-801处理后使得鱼
    群的 IID显著提高, 而鱼群平均矢量显著减小, 表明 MK-801
    处理后改变了斑马鱼的天性, 其组群性社交活动受到抑制;
    METH 2 mg·L-1处理后除了使得 IID有一定程度降低外, 对
    于斑马鱼的组群行为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正常的斑马鱼以
    群集方式运动, 这种方式是小型鱼类的保护行为, 使得鱼群
    中的个体少些警觉, 更不易成为捕食对象, 成群行为也更易
    找到食物、 更易交配等。利用这一特性建立的组群模型对于
    精神类化合物很敏感, 且在行为表现上具有特征性, 可以作
    为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评测环节, 成为抗
    精神障碍药物研发中快速筛选的有力补充。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6-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7-4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8-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8-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79-4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金桂林,陈婉清,何赛娣,陈泽鸿,杨 渐,俞昌喜
    2016, 30(4): 482-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钩吻素子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脊髓星 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 Wsitar 大鼠Ⅱ型胶原 诱导关节炎(collagen Ⅱ-induced arthritis, CIA)模型, 以机 械痛阈值为指标, 观察钩吻素子对 CIA 模型大鼠的镇痛作 用, 取大鼠脊髓组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荧光显微技术、 ELISA及 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 质细胞标记物GFAP及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 随 后观察钩吻素子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在 LPS诱导的离体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离体模型上, 进一步 佐证钩吻素子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结果 钩吻 素子(15 mg·kg-1)具有显著的抗 CIA 大鼠机械痛敏作用。 CIA 模型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 GFAP 的表达 显著升高, 钩吻素子在发挥镇痛效应同时可显著抑制脊髓背 角星形胶质细胞 GFAP 的表达, 同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 TNF-α的表达。在 LPS诱导的离体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 模型上, 钩吻素子可显著降低星形胶质细胞 GFAP的表达, 同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 TNF-α的表达。结论 钩吻素子抗类 风湿关节炎性疼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 胞活化并减少促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许 盈,陈火树,周玉贞,钟志凤,俞昌喜
    2016, 30(4): 482-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钩吻素子抗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cin, STZ) 诱导的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diabetic neuropathic pain,DNP)作用及其与脊髓别孕烯醇酮水平的关系。方法 在大鼠STZ致DNP模型, 以机械刺激阈值为指标, 观察钩吻 素子对STZ致DNP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实验动物随机分 为对照组、 模型组、 钩吻素子处理组 (0.28, 1.4和7.0 mg·kg-1) 以及加巴喷丁对照组 (100 mg·kg-1), STZ给予后D22起, 灌 胃给予相应药物或溶媒干预, 每天 1 次, 连续 8 d。在给予 STZ 前和给予后的 D21, D22, D24, D26 和 D28 给药后 1 h 测定机械刺激痛阈, 观察钩吻素子对 DNP模型大鼠机械刺 激诱发痛的作用; 行为学实验后, 取假手术组、 模型组和钩吻 素子各剂量处理组大鼠 L4~6脊髓,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脊 髓别孕烯醇酮水平。结果 钩吻素子具有显著的抗 DNP大 鼠机械刺激诱发痛的作用, 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 DNP大鼠脊髓别孕烯醇酮含量有降低的趋势, 经钩吻素子 处理大鼠脊髓别孕烯醇酮含量剂量依赖性增高。钩吻素子 提高 DNP 大鼠脊髓别孕烯醇酮水平与其缓解 DNP 大鼠痛 敏状态, 呈正相关。结论 钩吻素子抗DNP作用可能与其提 高脊髓别孕烯醇酮水平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杨 渐,陈泽鸿,方梦寒,俞昌喜
    2016, 30(4): 482-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钩吻素子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 T辅助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建 立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模型, 大鼠分为对照组、 模型 组、 甲氨蝶呤 (1 mg·kg-1) 组和钩吻素子 (0.6和15 mg·kg-1) 处理组, 每组 10只。初次免疫后第 21天开始灌胃给药, 每 天 1次, 连续 10 d。以后足容积、 机械痛阈、 关节炎指数、 血 清C反应蛋白 (CRP) 水平及后足关节组织病理改变为指标, 观察钩吻素子对 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观察期结束后处死 大鼠, 分离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 以流式细胞术检测 T辅助 (Th) 细胞亚群Th1, Th2, Th17和Treg细胞占脾细胞的相对 数量,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检测脾细胞悬液上清炎症细 胞因子水平。结果 钩吻素子可显著缓解CIA大鼠的后足红 肿、 机械痛敏及血清 CRP水平的升高, 并改善 CIA大鼠后足 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 包括关节结构破坏及炎性细胞浸润。 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大鼠比较, CIA大鼠脾脏 Th 细胞亚群出现极化偏移, 表现为 Th1/Th2 和 Th17/Treg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ELISA检测结果与其一致, 相应炎症细 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 4(IL-4)、 IL-17A/转化生 长因子(TGF)-β比例亦显著升高。钩吻素子及阳性对照药 甲氨蝶呤均可翻转 CIA 大鼠脾脏 Th1/Th2 和 Th17/Treg 细 胞比例及相应炎症细胞因子 IFN-γ/IL-4和 IL-17A/TGF-β比 例。结论 钩吻素子对 CIA大鼠 Th1/Th2和 Th17/Treg亚群 的极化偏移具有调节作用。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钟志凤,陈超杰,许 盈,俞昌喜
    2016, 30(4): 482-4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钩吻素子对大/小鼠焦虑行为及其前额 叶皮质、 海马、 杏仁核中神经甾体和血浆中 HPA轴的影响。 方法 通过功能观察组合 (FOB) 实验观察钩吻素子潜在的抗 焦虑活性。在此基础上, 通过旷场实验 (OFT) 和 Vogel饮水 冲突实验进一步确证钩吻素子抗状态焦虑样行为的作用; 采 用天敌声音诱发的方法, 建立啮齿类动物病理性焦虑样模 型, 藉此动物模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探讨钩吻素 子的抗病理性焦虑与前额叶皮质、 海马和杏仁核内神经活性 甾体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 (HPA) 轴的关系。结果 ① 小 鼠FOB实验中, 钩吻素子显示出潜在的抗焦虑活性; 在大鼠 OFT中, 钩吻素子可显著提高大鼠的中央区路程百分率、 中 央区进入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率; 在Vogel饮水冲突 中, 钩吻素子治疗组大鼠舔水时间、 舔水次数和电击次数均 有显著提高。② 在天敌声音诱发的大鼠焦虑模型中, 钩吻 素子治疗组大鼠在 OFT试验中的中央区活动度有上升的趋 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钩吻素子可显著提高大鼠在高架十字 迷宫(EPM)开臂区的路程百分率、 进入次数百分率和停留 时间百分率; ELISA结果显示, 钩吻素子可上调大鼠前额叶 皮质、 海马和杏仁核中孕酮和别孕烯醇酮的水平, 钩吻素子 治疗组大鼠血浆中 ACTH 和 CORT 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钩吻素子可改善动物的状态焦虑样行为且具有显著的抗病 理性焦虑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钩吻素子上调脑内前额叶皮 质、 海马和杏仁核内孕酮和别孕烯醇酮的水平, 以及抑制异 常的HPA轴活化有关。
  • 第十七届全国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2016, 30(4): 482-4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