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喻晶;张继青;葛宁;刁波;张宜;陈福慈;吕玲;罗远菊;刘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其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槲皮素6.25,12.5,25,50和100 μmol·L-1分别作用于PC12细胞,于24,48和72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槲皮素12.5,25和50 μmol·L-1分别与PC12细胞预孵育2 h,随后采用4 Gy X线辐照PC12细胞, 于24 h后,采用MTT法检测PC12细胞增殖反应,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菲啉络合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DCFH-DA探针法检测活性氧(ROS)含量。结果 槲皮素6.25~100 μmol·L-1与PC12细胞作用24 h(r=0.887,P<0.01)和48 h(r=0.872,P<0.01)具有促细胞增殖作用,作用72 h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且随浓度增加毒性增大(r=0.942,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C12细胞受辐射后细胞增殖反应、SOD活性和T-AOC降低(P<0.01), MDA和ROS含量增加(P<0.01)。与辐照对照组比较,槲皮素12.5,25和50 μmol·L-1防护组PC12细胞增殖反应(r=0.751,P<0.01), SOD活性(r=0.837,P<0.01)和T-AOC(r=0.940,P<0.01)随槲皮素浓度增大而增高,MDA含量(r=0.845,P<0.01)和ROS含量(r=0.930,P<0.01)随槲皮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槲皮素对大剂量X线诱导PC12细胞氧化性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在12.5~50 μmol·L-1浓度范围内其防辐射作用与浓度呈较好的相关性。
  • 论著
    宋书辉;于冰;徐旭;赵专友;汤立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当归总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SD大鼠口服给予当归总苯酞0.05, 0.1和0.2 g·kg-1,每日1次,连续7 d。第7天给药30 min后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前、再灌2和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计算脑梗死面积和脑水肿比例,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另同样给予药物处理的大鼠于第7天股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5 ml·kg-1, 检测脑膜微循环血流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明显增加,出现脑水肿,MDA含量增加,同时SOD活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当归总苯酞0.1和0.2 g·kg-1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降低了20.4%和28.7%(P<0.05);再灌2 h当归总苯酞0.05,0.1和0.2 g·kg-1可使神经功能评分分别降低15.5%, 28.7%和29.9%(P<0.01); 再灌24 h则分别降低11.9%, 25.3%和37.4%(P<0.01),脑梗死面积分别缩小9.8%, 41.7%和49.6%(P<0.05);脑水肿程度分别减轻9%, 42%和52%(P<0.01);同时使脑组织MDA含量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为62.0%(P<0.01);SOD活性升高,最大升高幅度为77.1%(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给予当归总苯酞可使大鼠脑血流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P<0.05),但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 当归总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论著
    韩春光;黄火高;王琼;高志清;彭明丽;承京霞;刘永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鼠源T细胞受体(mTCR)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对照、地塞米松0.5 mg·kg-1和mTCR单抗25 mg·kg-1治疗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在第1天和第22天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的乳化剂,制备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小鼠模型。地塞米松治疗组于第29~41天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隔日一次;mTCR单抗组分别在第0天和第21天皮下注射mTCR单抗各1次;正常和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动态观察小鼠体质量、足掌厚度和关节炎指数的变化,并计算CIA的发生率。给药后第60天实验结束,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多功能流式液相芯片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结果 在第42天,模型组小鼠CIA发生率为6/6,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分别为2/6和1/6;第49天,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CIA的发生率仍分别为6/6和2/6,mTCR单抗治疗组升高为5/6。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的足掌厚度和关节炎指数较模型组降低(P<0.05, P<0.01),其中第38天时,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足掌厚度分别为2.34±0.06,2.96±0.49,2.61±0.44和(2.29±0.13)mm;关节炎指数分别为0.0±0.0,4.0±2.6,0.7±1.0和0.3±0.8。实验结束时,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血清IL-4含量分别为94±12和(105±38) ng·L-1,与模型组(67±8)ng·L-1比较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分别为4.8±0.7和(3.8±0.8) ng·L-1,与模型组(6.7±1.5)ng·L-1比较明显降低(P<0.05);各组IFN-γ含量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和mTCR单抗治疗组小鼠踝关节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骨破坏减弱。结论 mTCR单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具有治疗作用。
  • 论著
    李金优;宋顺德;毛连根;曾豆豆;史建蓉;陈季强;李子刚;汤慧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过程中磷酸二酯酶4B(PDE4B)mRNA和蛋白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初步探究PDE4B在小鼠肺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气道滴入博来霉素2.5 mg·kg-1制备肺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后第3,7,14,21和28天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并留取肺组织。应用细胞形态学方法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总数和分类;ELISA法测定BALF中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白细胞介素6(IL-6)、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胶原试剂盒测定法测定肺组织胶原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试剂盒测定组织匀浆液中MPO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PDE4B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DE4B的分布。结果 博来霉素气道滴入诱导的肺纤维化随时间持续加重,第28天最明显,可见肺组织明显实质化。BALF中白细胞总数、IL-1β和IL-6在造模后第3天达峰值,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22.0,2.0和2.8倍;MPO和TGF-β1在第7天达峰值,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9和5.5倍;胶原含量、MIP-2和PDE4B mRNA表达从造模后呈持续增长趋势,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6, 2.7和2.6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表明,PDE4B分布于炎症细胞和纤维化的肺组织。结论PDE4B在肺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一个特异性的药物作用靶点。
  • 论著
    魏东华;孔德松;张自力;倪春艳;张雪娇;郑仕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HSC加入丹皮酚1.66~49.8 mg·L-1作用48 h后,MTT比色法和锥虫蓝染色法检测HSC的存活率。HSC与丹皮酚33.2 mg·L-1分别作用6,12,24,36和48 h,锥虫蓝染色法检测HSC的存活率。HSC与丹皮酚1.66~69.7 mg·L-1作用48 h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LDH活性。丹皮酚1.66~49.8 mg·L-1与HSC作用24 h分别用光学显微镜、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SC细胞形态、细胞凋亡和凋亡率;丹皮酚1.66~49.8 mg·L-1作用48 h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MTT实验结果表明,丹皮酚16.6~49.8 mg·L-1对HSC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0.955,P<0.05),作用48 h时IC50值为105.4 mg·L-1。锥虫蓝染色实验结果表明,丹皮酚对HSC存活率的抑制作用不仅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0.936,P<0.05),浓度为33.2 mg·L-1时还具有时间效应关系(r=-0.965,P<0.05)。丹皮酚16.6~69.7 mg·L-1作用48 h无明显细胞毒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丹皮酚8.3~49.8 mg·L-1作用24 h能显著促进HSC细胞凋亡(P<0.05),且具有浓度效应关系(r=0.920,P<0.05)。丹皮酚33.2和49.8 mg·L-1作用48 h可调节细胞周期,G0/G1期细胞增加(P<0.01),S期细胞减少(P<0.01),具有浓度依赖性(r=0.980,P<0.05)。结论 丹皮酚具有促进HSC凋亡和抑制HSC增殖的作用,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之一。
  • 论著
    郭丹丹;陈姬;于拔萃;张波;郑秋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体外抗肿瘤转移作用。方法 白藜芦醇和紫檀芪5~50 μmol·L-1分别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F1和内皮细胞ECV304作用48 h,再分别用磺基罗丹明B染色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 μmol·L-1与细胞作用48 h, 用划痕实验评价B16F1和ECV304细胞体外迁移能力, 用明胶酶电泳和ELISA测定B16F1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和含量。用重建基底膜法观察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 μmol·L-1作用24 h对ECV304细胞拟管腔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作用48 h均能显著抑制B16F1和ECV304细胞增殖,抑制B16F1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119.7 μmol·L-1和37.3 μmol·L-1,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IC50分别为72.2 μmol·L-1和37.2 μmol·L-1。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 μmol·L-1作用48 h,B16F1细胞愈合率分别为58.0%和36.8%,ECV304细胞愈合率分别为61.8%和28.9%,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7.7%和88.4%(P<0.01),而且紫檀芪组明显低于白藜芦醇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藜芦醇和紫檀芪10 μmo·L-1作用48 h使B16F1细胞MMP-2蛋白表达分别降低7.4%和13.9%(P<0.01),MMP-2活性分别降低19.3%和78.9%(P<0.01)。白藜芦醇和紫檀芪作用24 h均可使ECV304细胞管腔样结构破坏,且紫檀芪的作用较白藜芦醇更加明显。结论 白藜芦醇和紫檀芪均具有抑制B16F1和ECV304细胞增殖和转移的作用,并能抑制ECV304细胞拟管腔形成;浓度为10 μmol·L-1时紫檀芪的抑制作用强于白藜芦醇。
  • 论著
    沈婷婷;许爱华;郑媛媛;陈华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银杏外种皮提取物(GBEE)对小鼠Lewis肺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C57BL/6J小鼠Lewis肺癌转移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模型对照、替加氟80 mg·kg-1(阳性对照)和GBEE 50,100和200 mg·kg-1治疗组。正常和模型对照组ig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组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15 d。给药结束后第2天剥瘤称取瘤质量,计算抑瘤率;摘取肺组织,Bouin's液固定后于解剖显微镜下计数肺表面转移灶,计算肺癌转移率和抗转移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Ⅳ型胶原(Col Ⅳ)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细胞CD44和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 GBEE 50,100和200 mg·kg-1对C57BL/6J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 P<0.01),移植瘤瘤质量分别为2.6±0.4,2.3±0.4和(2.3±0.6)g,抑瘤率分别为21.3%, 32.2%和29.6%。模型对照组小鼠Lewis肺癌转移率为70%,GBEE 50,100和200 mg·kg-1治疗组肺癌转移率分别为50%,30%和4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BEE 100 mg·kg-1治疗组小鼠肺癌转移灶明显减少(P<0.01),抗转移率为87.5%; 50和200 mg·kg-1无明显影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GBEE 50,100和200 mg·kg-1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Col Ⅳ和HA含量(P<0.01),抑制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细胞CD44蛋白表达,并促进nm23-H1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 GBEE对Lewis肺癌转移模型小鼠具有抗肿瘤转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黏附分子CD44表达并降低血清Col Ⅳ和HA含量有关。
  • 论著
    胡孙宽;周琴;林铁素;杨云秀;潘钰婷;陈必成;金嵘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NS-398对胃癌细胞AGS增殖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NS-398 25, 50和100 μmol·L-1作用于AGS细胞0~48 h,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NS-398 50 μmol·L-1作用于AGS细胞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Notch胞内结构域(NICD)及下游靶基因NF-κB和毛蛋白和断裂1增强子(Hes-1)蛋白表达。结果 NS-398 25, 50和100 μmol·L-1能抑制胃癌细胞AGS增殖,并呈时间(r时间=-1.00,P=0.003, 50 μmol·L-1)和浓度(r浓度=-0.999,P=0.027, 48 h)依赖性。NS-398 50 μmol·L-1作用48 h,AGS细胞凋亡率为(20.1±3.5)%, 比正常对照组(3.5±1.4)%明显增加(P<0.05);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1和Notch2及Notch信号通路配体δ样1(DLL1)和锯齿状1(JAG1)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Notch下游靶基因Hes-1和NF-κB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NICD, Hes-1和NF-κB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NS-398可能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途径抑制胃癌细胞AGS增殖。
  • 论著
    魏寅祥;赵青;任志广;贾砚寒;李新颖;黎燕;彭晖;马远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新型激酶抑制剂类抗癌药米哚妥林逆转P糖蛋白(P-gp)介导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米哚妥林0.5, 1和5 μmol·L-1分别加入P-gp高表达的K562/A02和K562细胞中培养72 h, MTS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检测细胞毒性。米哚妥林0.125, 0.25和0.5 μmol·L-1在K562/A02和K562细胞中与无毒剂量的P-gp底物多柔比星、紫杉醇或长春新碱共培养72 h,MTS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以检测逆转耐药作用。米哚妥林0.5和10 μmol·L-1与P-gp荧光底物罗丹明123在耐药和敏感细胞中共同孵育30 min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底物积累的变化。米哚妥林0.5 μmol·L-1与耐药和敏感细胞共同孵育72 h,Western印迹法检测耐药蛋白和信号分子的表达,定量PCR检测MDR1基因表达的变化。将米哚妥林与P-gp膜蛋白共孵育,化学发光法测定剩余ATP的量,检测米哚妥林对P-gp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米哚妥林对P-gp高表达的K562/A02和亲本敏感细胞K562的细胞毒性无明显的差异,其中米哚妥林0.5 μmol·L-1时2种细胞的存活率均达80%以上。米哚妥林0.5 μmol·L-1在细胞水平即可有效逆转K562/A02对多种底物的耐药,而对敏感细胞无显著作用;米哚妥林能显著抑制P-gp的外排作用,增加底物Rh-123在K562/A02细胞中的积累, 且效果好于阴性对照维拉帕米 0.5和10 μmol·L-1;米哚妥林对P-gp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及AKT和ERK的表达与磷酸化水平均无影响;米哚妥林对P-gp的ATP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米哚妥林可抑制P-gp介导的药物外排并逆转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
  • 论著
    张波;龙隆;王莉莉;刘克良;宫泽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初步探讨穿琥宁抗炎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用WST-8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穿琥宁的细胞毒性;用IN Cell Analyzer 2000活细胞成像系统及组成型增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偶联NF-κBP65(EGFP-NF-κBP65)融合蛋白的CHO细胞和EGFP偶联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APk2(EGFP-MAPK-APk2)融合蛋白的BHK细胞观察穿琥宁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NF-κBP65核转位及脂多糖(LPS)诱导的P38MAPK下游分子MAPK-APk2核转位的影响;Western印迹法检测穿琥宁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特异性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对RAW264.7细胞HO-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Griess反应和ELISA法测定穿琥宁对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生成的影响。结果 穿琥宁3~100 μmol·L-1作用24 h对RAW264.7细胞无细胞毒性。穿琥宁不能抑制由IL-1β诱导的NF-κBP65核转位和LPS诱导的MAPK-APk2核转位,对TNF-α诱导的NF-κBP65核转位有较弱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20%,无明显浓度效应关系。穿琥宁3,10,30和100 μmol·L-1作用4 h能诱导RAW264.7细胞HO-1表达,穿琥宁100 μmol·L-1作用6 h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COX-2表达和PGE2产生,作用12 h抑制iNOS表达和NO产生。HO-1活性抑制剂ZnPP能部分逆转穿琥宁的上述作用。结论 穿琥宁的抗炎作用可能主要通过HO-1信号转导,继而抑制iNOS和COX-2的表达及NO和PGE2的产生。对NF-κB 信号传导系统的调节作用尚不清楚。
  • 论著
    郭晓培;李艾芳;张宝旭;王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白鲜碱的肝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毒性机制。方法 白鲜碱2.5~800 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 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白鲜碱25~100 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 24或48 h, 用试剂盒方法分别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白鲜碱25~800 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对HepG2细胞存活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r=0.965,P<0.05), IC50值为(283±27)μmol·L-1。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2.5~50 μmol·L-1作用24 h,HepG2细胞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1)。白鲜碱100和200 μmol·L-1可引起HepG2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细胞皱缩脱落,细胞数目减少,并使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 P<0.01)。白鲜碱100和200 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24 h可使细胞培养液中ALT和AST活性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95,P<0.05和r=0.996,P<0.05),线粒体膜电位亦明显下降(r=0.978,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白鲜碱100和200 μmol·L-1与HepG2细胞作用4 h,细胞培养液中GST活性明显升高(P<0.05);作用24 h, GST活性升高呈浓度依赖性(r=0.987,P<0.05)。白鲜碱200 μmol·L-1作用48 h导致HepG2细胞培养液中GGT活性升高(P<0.05)。结论 较高浓度的白鲜碱(≥100 μmol·L-1)具有潜在的肝毒性,细胞膜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其肝毒性作用机制之一。
  • 综述
  • 综述
    赵若聪;刘琼;何晓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动力学指细胞中的线粒体不断进行分裂融合的一种动态变化,是维持胞内物质与能量运输的重要保障,发动蛋白相关GTP酶1、Fis1、线粒体分裂因子、线粒体融合蛋白1/2和视神经萎缩蛋白1等蛋白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它们受到磷酸化、S-亚硝基化、泛素化、小泛素化和蛋白酶解等信号的精密调控。神经细胞的突触形态与功能维持极度依赖线粒体正常分布与功能,而体内外神经毒性物质可能通过干扰线粒体动力学平衡引发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活性氧释放增多,并可加速细胞凋亡。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是阿尔兹海默综合征早期病理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之一。
  • 综述
    朱晓静;张峰;孔德松;陆茵;王爱云;陈文星;郑仕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能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多糖结合,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有效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肝中所有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都能表达TLR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中的一些细胞如肝星状细胞、枯否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能通过各自表面的脂多糖/TLR4信号转导途径,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共同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文就对脂多糖/Toll样受体4信号转导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综述
    王雁;汤纳平;马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药物诱导的肝损伤是药物研发失败或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传统的肝损伤评价指标因为种种缺陷如缺乏特异性或灵敏性而不能为药物的肝毒性评价提供早期、及时和可靠的信号。循环微RNA-122(miR-122)因其在肝脏特异性表达、以及其高度的稳定性和灵敏性成为目前肝毒性评价指标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从特异性、稳定性和灵敏性3方面系统地阐述循环miR-122成为肝毒性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潜力,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探讨。
  • 综述
    朱圣生;刘向云;孙祖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近年来前列腺癌患病率在我国呈显著增高趋势。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成为目前临床上关注的焦点。在临床上依赖传统肝门指诊和B型超声等检测手段难以在前列腺癌早期将其检出,而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能够对早期前列腺癌做出诊断; 此外,前列腺癌其他相关生物标志亦有助于临床治疗和预后监测,所以前列腺癌生物标志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近年来,新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不断出现。本文对经典生物标志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其衍生体如总PSA、PSA速率、PSA密度、移行区PSA密度、游离PSA百分比和年龄特异性PSA等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敏感性较高和特异性较好的一些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PCA3基因、早期前列腺癌抗原(EPCA)、EPCA-2、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肌氨酸、其他生物标志及多生物标记联合检测等进行了综述,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监测提供参考。
  • 综述
    张涛;周宏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ficolins是天然免疫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分子,最早被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1结合蛋白从猪子宫内膜中分离而来。ficolins与甘露聚糖结合植物凝集素功能相似,能结合病原微生物的糖类配基,通过补体途径和调理吞噬作用消灭病原体,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迄今为止,已发现M-ficolin, L-ficolin和H-ficolin 3种人类ficolin蛋白,分别由FCN1, FCN 2FCN3基因编码。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FCN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发现,FCN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易感性、严重性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FCN基因多态性与相关疾病易感性间的关系进行简述。
  • 综述
    崔冬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UGT)是体内最重要的Ⅱ相代谢酶,它可以参与许多内源性物质如胆红素、甾体激素、甲状腺激素、胆汁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的代谢,在许多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抗惊厥药等的代谢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UGT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UGT特别是其基因多态性及其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也可以揭示内源性物质代谢紊乱的机制。本文就UGT的分类、组织分布、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基因多态性及其所介导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 前沿论坛
  • 前沿论坛
    熊江辉;聂舒媛;李莹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药理学通过解析分子网络中多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疾病条件下的特征性网络改变,并研究药物作用下该网络受到扰动的模式,从而实现网络层面上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目前,网络药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初步阐述基于网络药理学原理进行药物组合理性设计和个体化治疗策略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讨论网络构建方面的创新空间及其在网络药理学中的应用潜力。遗传相互作用网络将在基于网络的药理学研究中发挥更大、更广泛的作用。
  • 论著
  • 论著
    胡冰;段超慧;岳洁浩;马英丽 周大铮;李德坤;叶正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总酚酸(冻干)(SLI)对人CYP450酶和P-糖蛋白体外抑制作用以及对大鼠CYP1A2和CYP3A体内诱导作用。方法 ① 应用P450-GloTM CYP450检测试剂盒,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SLI和经典抑制剂对细胞色素P4501A2(CYP1A2),CYP2D6,CYP3A4,CYP2C19和CYP2C9的IC50值,通过比较SLI和经典抑制剂对相应细胞色素P450亚型的IC50值来判断SLI对人CYP450酶的体外抑制作用。② Wistar大鼠分别iv给予SLI 3, 10和30 mg·kg-1和诱导剂苯巴比妥钠20 mg·kg-1,采用探针底物法,通过比较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来评价SLI对大鼠CYP1A2和CYP3A的诱导作用。③ 应用ATP酶检测试剂盒,通过化学发光法测定ATP酶活性来评价SLI是否为P-gp的底物或抑制剂。结果 ① 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和CYP3A4抑制剂的IC50与SLI对其的IC50 进行比较(CYP1A2: 0.12 μmol·L-1 vs 840 μmol·L-1; CYP2C9: 3.362 μmol·L-1 vs 704 μmol·L-1; CYP2C19: 3.236 μmol·L-1 vs 306 μmol·L-1; CYP2D6: 0.117 μmol·L-1 vs 2660 μmol·L-1; CYP3A4: 0.078 μmol·L-1 vs 1780 μmol·L-1)。② 与空白对照组(86.4±6.3)nmol·g-1·min-1相比, SLI 3, 10和30 mg·kg-1组CYP1A2活性分别为83.4±6.6, 82.5±4.0和(83.4±6.6)nmol·g-1·min-1。与空白对照组(16.1±0.9)nmol·g-1·min-1比较, SLI 3, 10和30 mg·kg-1组CYP3A活性分别为15.7±0.6, 15.9±0.7和(15.9±1.0)nmol·g-1·min-1,无显著性差异。3 以临床血药浓度为依据设计的一系列浓度的SLI 0.0002, 0.0006, 0.002, 0.006, 0.017, 0.052, 0.156和0.468 g·L-1的ATP酶活性分别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5.8, 5.3, 5.8, 5.5, 5.8, 5.2,, 5.8, 5.3, vs 5.75 μmol·g-1·min-1),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LI临床给药剂量既不能体外抑制人CYP1A2,CYP2D6,CYP3A4,CYP2C19和CYP2C9酶活性,也不能诱导大鼠CYP1A2和CYP3A,同时也不是P-gp的体外抑制剂或底物。
  • 论著
    杨菁;杨岳;宋扬;杨清俊;李宗泽;张永兴;王洪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胰岛素对糖尿病(DM)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和D-丝氨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大鼠DM模型。注射STZ第3天建模成功后,大鼠sc给予胰岛素2 U·kg-1,每天1次,持续82 d。定期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第81天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验结束后取海马组织,观察形态变化,并测定谷氨酸和D-丝氨酸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血糖明显升高(P<0.01),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显著减少(P<0.01),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及D-丝氨酸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胰岛素治疗组体质量增加,血糖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与DM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显著增加(P<0.01);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和D-丝氨酸的含量也分别由DM模型组的(1.550±0.054)和(0.084±0.05)mg·g-1下降为胰岛素治疗组的(1.137±0.023)和(0.068±0.004)mg·g-1结论 胰岛素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其降低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和D-丝氨酸含量有关。
  • 论著
    樊华;张鹏;康强;王秀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Hem)对兔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日本大耳白兔耳静脉分别一次性iv给予Hem 0.25, 0.5和1.0 U·kg-1和阳性对照药注射用血凝酶(HAI)1.0 克氏单位(KU)·kg-1,于给药前(0 min)和给药后10 min, 30 min, 2 h和12 h分别采血,应用Lee-White试管法测定全血凝血时间(CT),血球计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C2000-4高性能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鞣花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 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给药前比较,CT在给予Hem 0.25, 0.5和1.0 U·kg-1和HAI 1.0 KU·kg-1后10 min~12 h明显缩短(P<0.05);PLT在Hem 1.0 U·kg-1给药后10~30 min明显增加(P<0.05);APTT在Hem 1.0 U·kg-1(10 min~2 h)和HAI 1.0 KU·kg-1(30 min~12 h)明显降低(P<0.05);PT在Hem 0.25 U·kg-1(10 min),0.5 U·kg-1(10 min~2 h)和1.0 U·kg-1(10~30 min)及HAI 1.0 KU·kg-1(10~30 min)明显降低(P<0.05);TT在Hem 1.0 U·kg-1(10 min~12 h)和HAI 1.0 KU·kg-1(30 min)明显降低(P<0.05);FIB在Hem 0.25 U·kg-1(30 min),0.5 U·kg-1(10~30 min)和1.0 U·kg-1(10 min~2 h)及HAI 1.0 KU·kg-1(10~30 min)明显升高(P<0.05)。结论 Hem 1.0 U·kg-1在给药后10 min即有促凝血作用,TT缩短可持续12 h。
  • 论著
    李越峰;苏云明;严兴科;李廷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为阐明其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四逆散冻干粉12 g·kg-1、芍药苷87 mg·kg-1、甘草次酸39 mg·kg-1、昔奈福林38 mg·kg-1、柴胡皂苷C 42 mg·kg-1、血清移行成分配伍(昔奈福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甘草次酸=8.5:1:1.5:6.5)206 mg·kg-1组,给药组ig给药, 每天1次,连续7 d,于末次给药后5 h制备血清或抽取脑脊液,用HPLC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四逆散移行成分;或者连续ig给药7 d后,ip给予戊巴比妥钠50 mg·kg-1,用翻正反射法测定小鼠睡眠时间。结果 ① 四逆散冻干粉连续给药7 d后血清样品中有14种移行成分,经来源认定研究认为,其中2号成分为昔奈福林,4号成分为芍药苷,12号成分为柴胡皂苷C,14号成分为甘草次酸。② 四逆散冻干粉、芍药苷、甘草次酸、昔奈福林和柴胡皂苷C均可以使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增加,其中四逆散冻干粉组是正常脑脊液峰面积的12.5倍;血清移行成分配伍组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峰面积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是四逆散冻干粉组的3.2倍。③ 昔奈福林、芍药苷、柴胡皂苷C和甘草次酸单用对戊巴比妥钠所致小鼠睡眠时间无明显影响,四逆散冻干粉和血清移行成分配伍均延长小鼠睡眠时间(P<0.01),且血清移行成分配伍组优于四逆散冻干粉组(P<0.01)。结论 芍药苷、甘草次酸、昔奈福林和柴胡皂苷C是四逆散冻干粉给药后血清主要移行成分,可能是四逆散改善睡眠作用的物质基础。
  • 论著
    韦慧;赵健;李贺;李玲玲;戴体俊;邵东华;杭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兔定量药物脑电图(QPEEG)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影响, 及该影响与阿片受体的关系。方法 健康成年兔按照体质量随机分组,每组6只,分别iv给予生理盐水1 ml·kg-1, 瑞芬太尼5, 10和15 μg·kg-1, 纳洛酮200 μg·kg-1以及纳洛酮200 μg·kg-1+瑞芬太尼15 μg·kg-1(间隔5 min)。应用数字脑电地形图仪分别记录给药前30 s及给药后30 s, 1, 2, 3, 5, 10, 15, 20和25 min兔左、右脑额、顶、枕和颞8个脑区QPEEG,并定量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结果 与给药前相比,生理盐水1 ml·kg-1组、瑞芬太尼5 μg·kg-1组和纳洛酮200 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变化;瑞芬太尼10和15 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增加(P<0.05);生理盐水1 ml·kg-1, 瑞芬太尼5和10 μg·kg-1及纳洛酮200 μg·kg-1对各脑区θ频段功率百分比均无明显影响,瑞芬太尼15 μg·kg-1组各脑区在给药后30 s~5 min期间θ频段功率百分比减小(P<0.05);β2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正相关(P<0.01);θ频段功率百分比的变化与瑞芬太尼剂量呈负相关(P<0.01)。与瑞芬太尼15 μg·kg-1组相比,纳洛酮200 μg·kg-1+瑞芬太尼15 μg·kg-1组各脑区β2频段功率百分比降低(P<0.05),θ频段功率百分比增高(P<0.05),与给瑞芬太尼前无明显差异。结论 瑞芬太尼以剂量依赖方式增加兔QPEEG β2频段功率百分比,同时也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θ频段功率百分比,纳洛酮可拮抗瑞芬太尼的这种脑电图效应,表明这一作用由阿片受体介导,提示β2和θ频段功率百分比可能成为瑞芬太尼镇痛程度的监测指标。
  • 论著
    李树玲;颜慧;宫泽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靶向ErbB4的miRNA慢病毒载体,包装产生高滴度慢病毒并观察其感染小鼠海马齿状回基因的表达。方法 将靶向ErbB4基因的miRNA干扰质粒利用Gateway重组技术构建慢病毒表达质粒,并与慢病毒包装系统共转染HEK293T包装细胞,收获上清并浓缩得到慢病毒浓缩液,通过测定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水平测定其滴度。所得慢病毒浓缩液经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感染小鼠海马齿状回。观察鼠脑冰冻切片基因表达情况,并用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核抗原(NeuN)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特异性抗体行免疫染色分析转导的细胞类型。结果 阳性克隆测序结果与设计序列一致,说明靶向ErbB4基因的miRNA慢病毒干扰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收获慢病毒。浓缩的慢病毒包装上清感染HEK293T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率,计算得慢病毒活性滴度为1.0×1012转导单位(TU)·L-1。小鼠海马齿状回立体定位微量注射1.0×1012 TU·L-1慢病毒6个月后,观察到注射部位外源基因的显著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慢病毒转导的细胞多呈NeuN标记阳性,并与GFAP的表达不重叠。结论 靶向ErbB4的mi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获得了靶向ErbB4基因的高滴度miRNA慢病毒颗粒,并实现了脑实质的局部长期稳定转导,慢病毒转导的主要细胞类型为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