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周延明;梁若冰;赵秀丽;张明辉;武 峰;朱 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甲基苯丙胺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获取并分析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及动作电位(AP)水平。结果 甲基苯丙胺0.5 mmol·L-1使豚鼠心室肌细胞AP幅值从121.6 mV降至106.0 mV,能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但不改变静息电位水平。其中动作电位复极10%, 25%, 50%, 75%及90%时程(APD10, APD25, APD50, APD75, APD90)分别延长179.0%, 88.7%, 47.7%, 43.4%和31.9%(P<0.05)。甲基苯丙胺0.5 mmol·L-1使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r)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s)的膜电位水平降低,电流-电压曲线下移,但曲线形状不变,冲洗后能部分恢复。用含甲基苯丙胺0.01, 0.1, 0.5, 1.0和3.0 mmol·L-1的细胞外液分别灌流细胞5 min,甲基苯丙胺对IKr尾电流幅度呈浓度依赖性的阻断作用,冲洗后能部分恢复。甲基苯丙胺对IKs尾电流的影响也非常显著(P<0.05)。结论 甲基苯丙胺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的IK及AP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可能是甲基苯丙胺造成心脏损伤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 论著
    兰美兵;李啸红;江惠彩;张 宏;余永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艾叶油是否对小鼠胚胎骨骼发育有毒性作用。方法 选用昆明种孕鼠25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ig给予等容积花生油;艾叶油2, 1和0.5 ml·kg-1组,ig给予艾叶油;环磷酰胺12.5 mg·kg-1阳性对照组。艾叶油组和正常对照组自孕第12天开始ig给药,连续5 d;阳性对照组只于孕第13天ip给予环磷酰胺。各组孕鼠均于孕第16天处死后取出胎鼠测量身长和尾长,将1/2胎鼠行阿利新蓝和茜素红骨骼双染,对前肢芽进行Neubert评分,观察胎鼠主要骨骼骨化点的发育。结果 艾叶油2, 1和0.5 ml·kg-1组胎鼠身长分别为18.9±0.4,19.4±1.4,(19.9±1.0)mm,尾长分别为7.8±0.2,8.5±0.7,(8.5±0.7)mm, 与正常对照组身长(19.0±1.0)mm和尾长(7.9±1.1)mm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艾叶油2, 1和0.5 ml·kg-1组前肢芽Neubert评分分别为285.0±3.5,278.0±4.1和289.4±2.6,与正常对照组294.0±0.8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艾叶油2, 1和0.5 ml·kg-1组主要骨骼发育骨化点出现的数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阳性对照环磷酰胺组胎鼠身长和尾长明显缩短(P<0.05),分别缩短了21%和23%,前肢芽Neubert评分及骨骼发育骨化点出现的数量也显著低于艾叶油组(P<0.05)。结论 艾叶油2,1和0.5 ml·kg-1对胎鼠肢芽和骨骼发育无毒性作用。
  • 论著
    施 铮;徐 毅;周淑媛;彭国平;陈 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对豚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以及其心脏安全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① 在体实验: 双黄连粉针剂325.5,1627.5和3255.0 mg·kg-1分别在两组动物进行,每组15只。一组动物按照生理盐水→双黄连粉针剂325.5→1627.5 mg·kg-1,另一组按照生理盐水→双黄连粉针剂3255.0 mg·kg-1的顺序经颈外静脉缓慢推注,持续5 min。于给生理盐水及静脉推注各剂量药物后5 min记录心电图,分析P-R间期和校正QT间期(QTc)。② 离体实验:按照灌流液(空白对照)→双黄连粉针剂0.3→1.5→3→9 g·L-1→洗脱的顺序灌流,持续5 min。于灌流5 min末记录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分析7只豚鼠的P-R间期和QTc间期;记录左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分析5只豚鼠的动作电位复极50%水平时程(APD50)和90%水平时程(APD90)。结果 ① 在体豚鼠心电图表明,双黄连粉针剂325.5和1627.5 mg·kg-1显著延长P-R间期,从生理盐水处理时的(59±5)ms分别延长到(74±10)ms和(88±20)ms(P<0.05),各浓度组的QTc间期无明显变化;双黄连粉针剂3255.0 mg·kg-1处理P-R间期则从生理盐水处理时的(58±5)ms延长到(133±29)ms(P<0.05),QTc从(247±16)ms延长到(301±65)ms(P<0.05),并显示明显的室内传导阻滞。② 离体豚鼠心电图表明,双黄连粉针剂3和9 g·L-1使空白对照组P-R间期从(84±17)ms延长到(113±39)ms和(130±23 )ms(P<0.05),伴有明显的室内传导阻滞,而各浓度组的QTc间期无明显变化。双黄连粉针剂各浓度组对正常豚鼠左心室乳头肌动作电位APD50与APD90无明显作用。结论 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能引起豚鼠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心肌细胞钠通道。
  • 论著
    王 菡;黄光照;郑 娜;刘 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TP)急性中毒的心肌毒性。方法 用急性毒性实验统计学软件AOT425StatPgm上下增减剂量法检测po给予TP的半数致死量(LD50)。将6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TP 0.6,1.2和2.4 mg·kg-1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大鼠一次性ig给予TP。 观察其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测定心电图;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心肌损伤面积百分比;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SP法测定心肌细胞肌钙蛋白(CTn T)的表达。结果 雄性SD大鼠po TP的LD50值为1.19 mg·kg-1。大鼠ig给予TP 0.6,1.2和2.4 mg·kg-1后15~20 h,TP 1.2和2.4 mg·kg-1组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慢(P<0.01),并可见S-T段压低、T波高尖、Q波增宽和脱失等心电图改变。大鼠ig给予TP 0.6,1.2和2.4 mg·kg-1后20 h,血清CK和LDH活性较正常对照组485±70和(712±105)U·L-1明显升高,CK活性分别为661±60,917±101和(1220±157)U·L-1,LDH活性分别为1013±155,1362±208和(2013±224)U·L-1。HE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损伤面积随TP剂量增加而增大(r=0.8, P<0.01),心肌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心肌细胞肿胀、空泡变性、溶解坏死和收缩带坏死,电镜观察可见线粒体肿胀、嵴减少、空泡形成和心肌纤维断裂,免疫组化观察可见心肌细胞CTn T缺失。结论 TP急性中毒可导致心肌急性损伤,并呈剂量相关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损伤和细胞膜破坏有关。
  • 论著
    柴振海;杨 东;蔡永明;申秀萍;刘昌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rh-CINF)在金黄地鼠着床后至产前给药对妊娠母鼠、胚胎发育和胎鼠的影响。方法 妊娠第0天金黄地鼠80只随机分成赋形剂对照组, rh-CINF 5, 30和100 μg·kg-1 4组。在妊娠第5~14天sc给药,每日1次,并在妊娠第15天解剖检查。活体检查指标包括妊娠期间的一般毒性反应、死亡情况和体重变化;终末解剖检查指标包括母鼠主要脏器异常情况、黄体计数、子宫内植入数、吸收胎数、死胎数和活胎数;活胎检查指标包括胎鼠体重、身长、尾长及外观、内脏和骨骼系统。结果给药期间各组均未见一般毒性反应和死亡动物。rh-CINF 100 μg·kg-1组孕鼠在给药期间体重增长减缓〔妊娠第5~15天增重:(13.1±6.0)g vs (28.3±4.5)g〕、胚胎植入后丢失率增多(27.9% vs 5.2%)、活胎数减少(6.7±1.4 vs 9.2±1.1)、胎鼠平均身长较短〔(2.9±0.12)cm vs (3.1±0.10)cm〕和平均体重下降〔(2.4±0.21)g vs (2.8±0.12)g〕;rh-CINF 30 μg·kg-1组孕鼠在给药期间体重增长有减缓趋势〔妊娠第5~15天增重:(22.4±6.3)g vs (28.3±4.5)g〕、胚胎植入后丢失率增多(12.5% vs 5.2%)和活胎数减少(8.1±1.4 vs 9.2±1.1);rh-CINF 5 μg·kg-1组孕鼠和胎鼠各项检测指标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在对胎鼠外观、内脏和骨骼系统的检查中,rh-CINF 3个剂量组中均未见有与药物相关的畸形或变异胎鼠。结论 rh-CINF 100和30 μg·kg-1时有一定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但无致畸作用; rh-CINF 5 μg·kg-1对孕鼠、胚胎和胎鼠生长发育均无明显影响。
  • 综述
  • 综述
    周宗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中国关于化学品毒性测试的需求和健康危险评定的进展, 提出转变毒性测试策略, 从以实验动物体内实验为主的化学物毒性测试标准实验体系转变为以人源性细胞的毒性途径体外测试和整体动物染毒的靶向测试的新策略。为减少毒性测试工作量,建议发展基于靶器官/毒作用模式的化学物分类和基于毒作用模式的危险评定方法。
  • 论著
  • 论著
    刘鹏鹏;关荣发;伍义行;戴贤君;黄光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纳米银对HL-7702肝细胞DNA的损伤效应。方法 设对照组、微米银组和纳米银组,微米银和纳米银10, 25, 50, 100, 250 mg·L-1对HL-7702肝细胞进行染毒,24 h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HL-7702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并计算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结果与对照组和微米银组相比,纳米银染毒后HL-7702肝细胞DNA损伤效应明显增强;随纳米银染毒浓度的升高,HL-7702肝细胞尾部DNA百分率和尾矩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染毒剂量≥25 mg·L-1时,尾部DNA百分率及尾矩则显著升高(P<0.05, P<0.01)。结论 纳米银可导致HL-7702肝细胞DNA损伤, 微米银无明显的损伤作用。
  • 论著
    张 鑫;袁 兰;杨秀伟;焦士勇;王 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一步研究七叶皂苷肾细胞毒性的氧化应激机制及谷胱甘肽(GSH)对七叶皂苷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为模型,荧光探针法检测七叶皂苷钠(SA) 0,10,15,20和25 μmol·L-1处理2 h后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变化;分别用N-乙酰-L-半胱氨酸(NAC) 1,5和10 mmol·L-1,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 0.5和2.5 mmol·L-1预处理HK-2细胞4 h,然后加入SA 20 μmol·L-1作用24 h,DTNB法测定预处理后及加入SA后细胞内GSH的含量;MTT法测定经NAC 5 mmol·L-1或BSO 2.5 mmol·L-1预处理及未经预处理的HK-2细胞与SA 10, 15, 20, 25, 30和40 μmol·L-1作用24 h后的细胞存活率,并计算IC50值。结果 SA 15,20和25 μmol·L-1作用2 h后,HK-2细胞内ROS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1×106个细胞内的GSH含量(5.1±1.2)nmol相比,BSO 2.5 mmol·L-1及NAC 10 mmol·L-1预处理后1×106个细胞内的GSH含量2.8±0.8和(2.7±2.3)nmol均显著降低(P<0.05),其他预处理组GSH含量无显著变化。除NAC 10 mmol·L-1外,各预处理组与SA 20 μmol·L-1作用24 h后GSH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未经预处理的SA 20,25和30 μmol·L-1细胞存活率〔(83±5)%, (69±5)%和(54±6)%〕相比,经BSO 2.5 mmol·L-1预处理后,对应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分别为〔(69±6)%,(40±13) %和(25±15)%〕(P<0.05),NAC预处理对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未经预处理及NAC和BSO预处理的SA的IC50分别为31.3±1.7, 23.6±2.7和(34.2±1.5)μmol·L-1结论七叶皂苷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发挥肾细胞毒性,细胞内谷胱甘肽可对其氧化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论著
    何 欣;赵兴华;欧阳五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纳米乳体外对原代培养肝和肾细胞毒性作用。方法 培养的大鼠原代肝细胞和肾上皮细胞,分为空白纳米乳,雷公藤多苷片2, 8, 32, 128和512 mg·L-1组,雷公藤多苷纳米乳2, 8, 32, 128和512 mg·L-1组,作用24 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液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 雷公藤多苷纳米乳2~512 mg·L-1可抑制原代培养肝细胞存活,IC50为128.8 mg·L-1,是雷公藤多苷片IC50(48.6 mg·L-1)的2.65倍;雷公藤多苷纳米乳512 mg·L-1对原代肝细胞细胞培养液中GOT,GPT和LDH活性降低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多苷片组(P<0.05, P<0.01)。雷公藤多苷纳米乳体外对大鼠肾上皮细胞存活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为61.7 mg·L-1,是雷公藤多苷片IC50(19.5 mg·L-1)的3.16倍;雷公藤多苷纳米乳512 mg·L-1对原代肾细胞细胞培养液中GOT和LDH活性降低作用明显强于雷公藤多苷片(P<0.05, P<0.01)。结论 用纳米乳包合雷公藤多苷,可降低其对肝细胞和肾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
  • 论著
    刘 静;王秋英;陈 琼;吴喜江;闫铭锋;宣小强;程 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多种药物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大鼠肺细胞DNA损伤的治疗作用以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SD大鼠静态吸入羰基镍250 mg·m-3染毒30 min,分别在4 h和30 h后ip给予甲泼尼龙、扎西他滨(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和甲泼尼龙+DDC。在3 d和7 d后取肺细胞,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肺细胞DNA损伤, 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视电镜观察大鼠肺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染毒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DDC、亚硒酸钠、参附回阳汤及甲泼尼龙+DDC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细胞DNA损伤均有明显修复作用(P<0.05),肺组织渗出性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损伤明显修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治疗后DNA损伤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损伤修复已接近正常水平,且4 h给药各组的治疗作用好于30 h给药(P<0.05)。结论 甲泼尼龙和甲泼尼龙+DDC组对急性羰基镍中毒后大鼠肺组织细胞损伤有明显修复作用,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晚期。
  • 论著
    杨敬华;巫生文;刘秋芳;张立丰;齐 鸣;鲁 帅;蔡 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镧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孕大鼠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LaCl3 0.25%,0.5%和1.0%染毒组。染毒组仔鼠在断乳前通过母乳染毒,断乳后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染毒1个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海马CA1区镧含量;磷酸二酯酶法检测海马CA1区钙调蛋白(CaM)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Ⅳ(p-CaMKⅣ), 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c-jun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c-jun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Cl3 0.25%,0.5%和1.0%染毒组海马CA1区镧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7.3, 12.0和20.0倍(P<0.05);海马CA1区CaM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80.7%, 59.9%和30.6%(P<0.05);海马CA1区p-CaMKⅣ表达降低,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83.0%, 57.4%和27.7%(P<0.05),p-CREB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4.4%, 36.6%和73.2%(P<0.05),c-ju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6.1%, 45.9%和83.6%(P<0.05),c-ju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4.8%, 27.2%和76.5%(P<0.05)。结论 镧可能与钙竞争结合于CaM,造成海马CA1区CaM活性和CaMKⅣ,CREB磷酸化以及c-ju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论著
    王思华; 陈小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HgCl2和CdCl2对去卵巢大鼠的雌激素样作用及不同剂量CdCl2对HgCl2雌激素样作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行双侧去卵巢手术制备模型,按照分组,每天ip给予生理盐水(去卵巢模型对照组),雌二醇0.08 mg·kg-1(阳性对照组),HgCl2 0.04, 0.20和1.00 mg·kg-1; CdCl2 0.08, 0.40和2.00 mg·kg-1; 以及HgCl2+CdCl2(0.04+0.08), (0.04+0.40)和(0.04+2.00)mg·kg-1组,连续3 d。观察子宫增重作用、子宫内膜细胞有丝分裂指数(MI)和嗜银染色(Ag-NORs)颗粒数。结果 与去卵巢模型对照组相比,HgCl2 1.00 mg·kg-1组和CdCl2 2.00 mg·kg-1组均能显著诱导去卵巢大鼠子宫增殖(P<0.05);HgCl2 0.04 mg·kg-1能够明显提高CdCl2 0.08和2.00 mg·kg-1组子宫脏器系数(P<0.05)。HgCl2和CdCl2组MI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递增,且呈剂量-效应关系,除CdCl2 0.08 mg·kg-1组外,其余各组与去卵巢模型对照组相比较,MI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去卵巢模型对照组相比,HgCl2 0.04 mg·kg-1能够提高CdCl2 0.08, 0.40和2.00 mg·kg-1组MI(P<0.05); HgCl2 1.00 mg·kg-1和CdCl2 2.00 mg·kg-1大鼠子宫内膜Ag-NORs颗粒数明显增高(P<0.05),HgCl2 0.04 mg·kg-1能够明显提高CdCl2 0.08和2.00 mg·kg-1组Ag-NORs颗粒数(P<0.05)。结论 HgCl2 1.00 mg·kg-1和CdCl2 2.00 mg·kg-1单独应用具有雌激素样活性;HgCl2 0.04 mg·kg-1与不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CdCl2 0.08 mg·kg-1和0.40 mg·kg-1联合应用表现出雌激素样作用。
  • 论著
    于 洲;徐海滨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胚胎干细胞实验模型体系探讨苯甲基异硫氰酸盐(BITC)和苯乙基异硫氰酸盐(PEITC)的发育毒性。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ESC)经体外悬滴和悬浮培养分化获得心肌细胞及经视黄酸5×10-7 mol·L-1诱导培养分化获得神经细胞,利用RT-PCR方法分析BITC和PEITC 0, 1, 2, 4和8 μmol·L-1对ESC定向分化为特异表达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的心肌细胞以及特异表达巢蛋白(巢蛋白)基因的神经细胞的影响,计算BITC和PEITC对ESC定向分化能力的抑制作用。同时应用MTT法测定BITC和PEITC对ESC 129品系小鼠D3和BALB/c品系小鼠3T3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结合定向分化抑制作用结果评价BITC和PEITC的发育毒性。结果 BITC和PEITC对ESC体外心肌细胞定向分化半数抑制浓度(ID50)为3.56和3.48 mg·L-1,BITC和PEITC对ESC体外定向分化神经细胞的ID50分别为3.87和2.43 mg·L-1,依据发育毒性评价公式计算得BITC和PEITC均无心肌发育毒性作用,BITC和PEITC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分别为无和弱。结论BITC和PEITC均无心肌发育毒性作用,但PEITC具有弱神经发育毒性作用。
  • 论著
    梁晓雯;周 静;黄 艳;于民权;程 旸;方泰惠;金 路;许 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环维黄杨星D(CVB-D)对大鼠的肾脏毒性及其可逆性。方法 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CVB-D 2.5, 5和10 mg·kg-1组,每组30只。CVB-D组大鼠分别ip给予CVB-D 2个月, 并于给药后第1和第2个月末每组各取10只大鼠的眼眶血分离血清,检测尿素氮(BUN)、肌酐(SCr)、Tamm Horsfall 蛋白(THP)、β2微球蛋白(β2-MG);收集24 h尿液检测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微量白蛋白(mAlb)、免疫球蛋白G(Ig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和转铁蛋白(TRF);并做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测。作为恢复期观察,停药4周后每组另10只大鼠做同样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p给予大鼠CVB-D 1个月后,大鼠血清中的β2-MG明显升高(P<0.01),CVB-D 5和10 mg·kg-1组的THP含量明显降低(P<0.01),CVB-D 10 mg·kg-1组大鼠血清中BUN含量升高(P<0.01);同时,CVB-D 10 mg·kg-1组大鼠尿液中NAG, TRF, β2-MG和IgG含量显著升高,CVB-D 5和10 mg·kg-1组尿液mAlb含量及RB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持续给药2个月后,CVB-D 5和10 mg·kg-1组大鼠血清中β2-MG含量显著升高(P<0.05),CVB-D 5 mg·kg-1组BUN含量明显升高(P<0.05),CVB-D 10 mg·kg-1组THP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CVB-D 10 mg·kg-1组大鼠尿液中NAG和IgG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CVB-D 5和10 mg·kg-1组β2-MG和TRF含量明显升高(P<0.01);病理组织切片显示CVB-D 2.5 mg·kg-1组部分动物肾小球及肾小管出现坏死的现象,CVB-D 5和10 mg·kg-1组部分动物出现组织自溶现象。在恢复期,血清及尿液中仍有部分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理组织切片显示CVB-D组仍有部分肾单位出现肾间质内少量炎细胞浸润或不同程度淤血的现象。结论长期应用CVB-D可能引起大鼠肾毒性,且病变在停药后不能彻底恢复。
  • 论著
    徐幽琼;连 荣;汪家梨;陈 昱;陈国兴;张文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异黄酮(IF)对亚慢性暴露高频电磁场(HF-EMF)雌性性腺毒性的保护效应。方法大鼠每天ig给予IF 150 mg·kg-1后分别全身暴露HF-EMF 0(IF对照组), 25, 100, 400和1600 V·m-1 8 h,每周5 d,连续8周。第48天开始观察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 56 d后取血清和卵巢,血清采用放免法测定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雌激素(E2)和孕激素(P4),卵巢采用HE染色法计算各级卵泡数目构成比和电镜观察卵巢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与IF对照组比较,EMF 1600 V·m-1组动情间期时间由68±7延长至(104±8)h(P<0.01);黄体数目构成比由13.50%上升至19.25%(P<0.01),而初/次级卵泡由26.4%下降至22.7%,成熟卵泡构成比由2.8%下降至1.3%(P<0.01),HF-EMF 400 V·m-1和HF-EMF 1600 V·m-1组闭锁卵泡构成比均显著上升(P<0.01);HF-EMF 1600 V·m-1组的LH水平从8.2±0.7增加至(12.8±1.2)μmol·L-1·min-1(P<0.01), FSH,E2和P2有变化,但无统计学差异;电镜观察HF-EMF 1600 V·m-1组卵巢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出现水肿,线粒体嵴变短而少等。结论 IF对暴露HF-EMF 25~400 V·m-1的雌性性腺毒性有较好的保护效应。
  • 论著
    余永莉;王传铜;冯国纹;唐于川;赵晟珣;王 霞;兰美兵;李啸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桉叶油对环磷酰胺(CP)致小鼠遗传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① 毒性实验: 小鼠ig给予桉叶油1700, 1750, 1800, 1850和1900 mg·kg-1,检测桉叶油的半数致死量(LD50)。另小鼠分别ig给予桉叶油100, 200和400 mg·kg-1及花生油(阴性对照)组,每天1次, 连续5 d。阳性对照组ip给予CP 40 mg·kg-1, 每天1次,共给2 d。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30只雄性小鼠,分别ig给予按叶油100, 200和400 mg·kg-1和花生油,阳性对照组ip给予CP 40 mg·kg-1,每天1次,连续5 d。观察小鼠精子畸形率。② 保护作用实验: (a)小鼠按照如下分组给药: CP+桉叶油400, 200和100 mg·kg-1,花生油+CP,CP组。第4天与阳性对照组一起ip给予CP 40 mg·kg-1,每天1次。第5天给药后测定小鼠骨髓微核率。(b) 30只雄性小鼠按a.分组,第6天起与阳性对照组一起每天ip给予CP 40 mg·kg-1,连续5 d,实验共10 d。测定小鼠精子畸形率。结果① 毒性实验: 桉叶油的LD50为1824.01 mg·kg-1, 95%可信限为(1799.48~1851.19)mg·kg-1。桉叶油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无影响。② 保护作用实验: 桉叶油100, 200和400 mg·kg-1组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明显低于未ig给予桉叶油的CP诱发的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P<0.05)。结论 桉叶油对小鼠无明显的遗传毒性,可降低CP所致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
  • 综述
  • 综述
    包晶晶;林海霞;马 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树突细胞作为皮肤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模型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也从最初的确定该模型的适宜性到更深入的基因组学机制以及替代细胞系的研究,目前该模型已处于接触性过敏反应评价的替代实验的验证阶段,这就为其能够作为其他免疫毒性评价的模型奠定了基础。树突细胞作为免疫毒性评价模型还可以弥补现有的免疫毒性评价环节的缺失以及为自身免疫反应评价提供突破点。所以树突细胞在免疫毒性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综述
    邹仲敏;赵吉清;程 晋;但国蓉;姜 帆;叶 枫;董兆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芥子气是典型的糜烂性毒剂,其主要损伤机制是与生物分子作用,形成烃化物。近年对芥子气损伤机制的研究集中在DNA烃化、DNA链断裂、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激活、钙紊乱、蛋白水解酶激活和炎症反应等方面,而防治药物的研究也相应地得到进一步扩展。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芥子气损伤药物的研究进展。
  • 综述
    沈筱筠;闫春兰;杨 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NA双链断裂(DSB)能通过级联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启动DNA修复系统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细胞对DSB的DNA损伤应答(DDR)系统是由感应器、传递器及下游效应器分子组成的。首先,感应器在感受到DSB的存在后,激活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KKs)家族成员,后者可使组蛋白H2AX磷酸化(γH2AX)。γH2AX被认为是DSB的标志, 可聚集大量效应分子在DSB位点进行修复,在此过程中则引起细胞周期停滞,染色体结构改变,甚至细胞自噬或凋亡。本文将简单概述当前对DSB细胞应答系统的研究进展。
  • 综述
    周长慧;常 艳;王 征;王庆利;林海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核实验检测终点明确、结果重复性好且易于开展,是广泛应用的遗传毒理学检测方法。由于微核的产生是小概率事件,而常规的人工显微镜计数方法即耗时、费力,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量遗传毒性评价任务的要求。流式细胞术作为一种高通量的快速自动化方法成为微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对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微核的技术优化、方法验证及实际应用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技术在体外微核检测上的推广和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论著
  • 论著
    曲秋莲;张英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化学组成的纳米颗粒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以纳米活性炭(ACNP)、纳米二氧化硅(SiO2)和纳米二氧化钛(TiO2)100,200,400,800和1600 mg·L-1悬液作用BGC-823细胞24, 48和72 h,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ACNP 100 mg·L-1,纳米SiO2 200 mg·L-1,纳米TiO2 200 mg·L-1作用BGC-823细胞24 h,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纳米SiO2和纳米TiO2 100, 200, 400 mg·L-1作用细胞24 h后,Annexin 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 100, 200 mg·L-1作用细胞48 h后,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ACNP, 纳米SiO2和纳米TiO2均能明显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作用72 h后的IC50分别为874.2,676.2和883.5 mg·L-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纳米SiO2 100~800 mg·L-1组LDH漏出量均显著升高,并呈浓度依赖性(r=0.9751,P<0.01), 而纳米TiO2 100 mg·L-1作用细胞24 h,LDH漏出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随着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各组LDH漏出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NP 100 mg·L-1作用24 h后,细胞出现细胞质浓缩、细胞核固缩和裂解。纳米SiO2 200 mg·L-1和纳米TiO2 200 mg·L-1作用24 h后均出现细胞坏死。纳米颗粒ACNP, SiO2和TiO2作用组均可见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及线粒体损伤。纳米SiO2 100 mg·L-1和纳米TiO2 100 mg·L-1作用24 h,细胞坏死率与正常对照组(4.59±1.20)%相比显著升高(P<0.01),分别为(39.40±1.72)%和(14.12±0.90)%(P<0.05);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ACNP, 纳米SiO2和纳米TiO2 100和200 mg·L-1作用细胞48 h后,S期细胞增多,G0/G1期细胞减少,细胞碎片增多;ACNP组亚二倍体细胞增多。结论 ACNP、纳米SiO2和纳米TiO2能够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ACNP可诱导细胞凋亡。纳米SiO2和纳米TiO2能损伤细胞膜,造成以细胞坏死为主的毒性损伤。
  • 综述
  • 综述
    宋 征;徐景宏;王庆利;马 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致癌性实验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用以考察药物对动物的潜在致癌作用,辅以机制研究等以评价和预测人体长期用药带来的风险。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为肿瘤研究带来了巨大变化,转基因动物模型也成为致癌性研究的重要选择之一。本文主要参考国际现有指导原则和已上市药品评价资料,概述当前常用转基因动物的特征及其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我国致癌性评价中转基因动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 综述
    敬海明;李国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脑脊液屏障(BCB)位于脉络丛组织中,将外周血与脑脊液(CSF)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负责二者之间的物质转运。BCB通过分泌CSF及其成分维持脑室的稳态环境,同时通过其屏障作用保护脑组织免受各种内源性与外源性有害因素的损害作用,近年来与其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到药物毒性、重金属毒性以及一些体外实验的研究领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