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巩泉泉;刘 萍;张雅楠;徐华雷;李玉彩;贾晓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去铁酮(DFP)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ig给予DFP 35, 70和14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收集血液和组织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的DFP的含量,运用DAS 2.0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拟合房室模型,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大鼠ig给予DFP 35, 70和140 mg·kg-1后,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α分别为23.3, 22.2和20.9 min,t1/2β分别为53.3, 50.9和46.3 min,Cl分别为0.017, 0.021和0.016 L·min-1·kg-1。大鼠ig给予DFP 70 mg·kg-1后,DFP在胃和肝中浓度较高,60 min时肝中DFP含量可达(359.22±31.16)μg·g-1,其他组织含量较低。结论 DFP在大鼠体内吸收和消除较迅速,在体内组织分布广。
  • 论著
    李 峥;庄笑梅;李素云;张振清;阮金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噻吩诺啡在Caco-2细胞上的转运特征及其对P-糖蛋白(P-gp)功能和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测定噻吩诺啡浓度,研究噻吩诺啡在单层细胞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及转运蛋白抑制剂对噻吩诺啡在Caco-2细胞上转运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内钙黄绿素-AM浓度,评价噻吩诺啡对P-gp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P-gp表达。结果 噻吩诺啡通过Caco-2单层细胞的转运量在1.5 h内随时间延长呈线性增加,表观渗透系数(Papp)2.338×10-6 cm·s-1;加入P-g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环孢素A和MK571后分别提高2.8和2.3倍;在噻吩诺啡作用下,胞内钙黄绿素-AM浓度无显著变化,P-gp表达无显著增加。结论 噻吩诺啡在Caco-2细胞吸收中等偏差,是P-gp和MRP2的共同底物,噻吩诺啡对P-gp无诱导或抑制作用。
  • 论著
    张 剑;张 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寻找治疗甲基汞急性中毒作用药物新靶点,探讨钙蛋白酶抑制剂Ⅲ MDL 28170对甲基汞急性神经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DL 28170(50 mg·kg-1,ip)对照组、甲基汞(10 mg·kg-1,ig)中毒模型组与MDL 28170干预组(同时ig甲基汞和ip MDL 28170)。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μ-钙蛋白酶免疫阳性神经元,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脑μ-钙蛋白酶表达,TUNEL法观察脑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脑皮质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2(MAP2)含量。结果 大鼠ig给予甲基汞3或7 d,中毒模型组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行为学表现,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脑皮质神经元内μ-钙蛋白酶的表达和活性明显升高(P<0.01);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显著增加(P<0.01);神经元MAP2含量明显降低。同时给予MDL 28170可明显减轻上述改变。结论 μ-钙蛋白酶可能参与甲基汞中毒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MDL 28170可明显抑制甲基汞的神经毒性损害,可能对甲基汞中毒具有治疗作用。
  • 论著
    钱为国;严文华;吕海涛;孙 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F-κB在多柔比星(Dox)心肌病中的作用及褪黑素(MT)的干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ox模型组、Dox+MT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的活性,分光光密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F-κB在Dox模型组显著活化,MT可抑制NF-κB的激活(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ox组NO含量、iNOS活性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MT干预后均显著降低。结论 NF-κB参与心肌氧化应激损伤,促进心肌细胞凋亡。MT可抑制NF-κB活化,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Dox心肌病具有保护作用。
  • 综述
  • 综述
    周 书;黄 晶;鲍 冲;平 洁;汪 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内发育迟缓(IUGR)是最常见的发育毒性之一,不仅可造成围产儿发病和死亡,而且其不良影响还可延续至成年,严重影响了人口生存质量。咖啡因广泛存在于多种日常饮料和某些药物中,其全球消耗量正逐年增加,妊娠妇女摄入含咖啡因的食品和药物也越来越多见。研究已证实,妊娠期摄入咖啡因是引起IUGR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咖啡因引起胎儿不良反应的机制尚无定论。本文从母体(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胎盘(细胞增殖/凋亡)和胎儿(神经内分泌干扰)3方面,综述了咖啡因致IUGR的发生机制。
  • 论著
  • 论著
    梅益斌;郑 浩;傅国胜;王成尧;季乃军;胡昌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对外周血内皮干细胞(ESC)衰老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4 d后,收集贴壁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及SDF-1α 1,10,50 和100 μg·L-1组。采用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检测衰老细胞;MTT比色法和集落生成能力测定实验检测ESC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ELISA定量检测端粒酶(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ESC Akt Ser473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DF-1α能显著减少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SDF-1α 100 μg·L-1最为明显(40.8±7.1 vs 17.5±3.0; P<0.01);SDF-1α 100 μg·L-1也能显著促进ESC增殖能力(0.22±0.02 vs 0.39±0.04; P<0.01),集落形成能力(7.8±2.2 vs 22.4±3.4; P<0.01);SDF-1α 100 μg·L-1增加ESC端粒酶活性(0.34±0.05 vs 0.57±0.09; P<0.01);SDF-1α能促进ESC Akt磷酸化。结论 SDF-1α能减缓ESC衰老,伴随ESC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的改善,提示细胞衰老可能是SDF-1α影响ESC功能的机制之一;SDF-1α减缓ESC衰老可能与增加ESC端粒酶活性及Akt磷酸化水平有关。
  • 论著
    韩国强;邱俏檬;卢中秋;贺晓燕;洪广亮;何 飞;梁 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二巯丙磺钠(DMPS)救治百草枯(PQ)急性中毒大鼠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PS(200 mg·kg-1, ip)对照组,PQ急性中毒(20 mg·kg-1, ip)1, 3, 7, 14和28 d组以及DMPS干预(先给DMPS,15 min后再给PQ)1, 3, 7, 14和28 d组。应用RT-PCR技术检测PQ急性中毒组大鼠及DMPS干预组大鼠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mRNA的表达。结果 PQ急性中毒组早期肺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后期出现较大范围慢性炎症病灶,纤维组织增生。与正常对照组比,MMP-9 mRNA明显升高,分别为1.13±0.06,1.32±0.04和1.10±0.06,0.85±0.06和0.75±0.05, TIMP-1 mRNA明显升高,分别为1.14±0.08,1.29±0.05,1.61±0.09,1.83±0.13和1.73±0.08;7 d,14 d和28 d MMP-9 mRNA/TIMP-1 mRNA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分别为0.68±0.03,0.46±0.04和0.43±0.06。DMPS干预后,MMP-9 mRNA 1, 3和7 d和TIMP-1 mRNA 1, 3, 7, 14和24 d表达低于PQ中毒组,MMP-9 mRNA分别为1.05±0.03,1.17±0.05和0.93±0.09, TIMP-1 mRNA分别为1.00±0.07,1.15±0.09,1.09±0.06,1.16±0.08和1.23±0.09;MMP-9 mRNA/TIMP-1 mRNA比值略低于DMPS对照组,但高于PQ中毒组,分别为0.85±0.05,0.63±0.04和0.58±0.02(均P<0.05)。结论 DMPS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肺组织MMP-9 mRNA和TIMP-1 mRNA表达,上调肺组织MMP-9 mRNA/TIMP-1 mRNA比值发挥救治PQ中毒作用。
  • 综述
  • 综述
    蔡林辉;杜宏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细胞生成素(EPO)是机体在生理条件下以及失血后调控红细胞生成的主要生长刺激因子,是目前治疗由肾功能衰竭、慢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病的特效临床药物之一。但由于其在人体内的血浆半衰期较短,需要频繁注射,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因此, 开发长效EPO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持续型EPO受体激活剂(CERA)是新出现的一种第三代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与常规EPO不同,它具备较长的体内半衰期,可减少注射次数。本文阐述了CERA的由来,分子结构和生化特征,不良反应及其作为新型兴奋剂使用所引起的国际关注。
  • 论著
  • 论著
    李金贵;袁 楷;刘学忠;刘宗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牛膝多糖 (ABP) 对链佐星诱导性糖尿病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ICR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ABP 50和100 mg·kg-1(ip, 每天1次,共15 d) 治疗组。分别于给药前,给药8和15 d时用血糖测量仪检测血糖水平,并进行血糖耐受试验。末次给药第2天测量小鼠体重,处死,测量心、肝、脾和肾脏器官重量,同时制备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 、钙(Ca)和磷(P)含量及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采用ELISA检测血清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升高(P<0.05, P<0.01)。ABP 50 和100 mg·kg-1在血糖耐受试验中能较好地调节血糖水平,其血糖在15 d时分别比模型组下降了27.4%和16.3%(P<0.05, P<0.01)。ABP 50 mg·kg-1治疗组小鼠脾和肾脏指数,血糖、血清TG和TC浓度, GOT, GPT和ALP活性均显著低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血清瘦素水平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血清脂联素、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 P<0.01);ABP 100 mg·kg-1对血清TC和TG水平及ALP和GPT活性无明显作用,对上述其他指标的作用与ABP 50 mg·kg-1相似。各组血清胰岛素浓度及Ca和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ABP对链佐星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论著
    张登科;郝 伟;周旭辉;王绪轶;谌红献;向小军;苏巧荣;张宏卫;张 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特麦角脲治疗海洛因依赖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海洛因依赖形成期生理盐水干预组、海洛因依赖形成期特麦角脲干预组、复发期生理盐水干预组和复发期特麦角脲干预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分别建立海洛因静脉自身给药和线索诱发复发模型,干预后灌注固定,留取各脑区切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各脑区多巴胺D2受体蛋白和mRNA、强啡肽原蛋白、前强啡肽原mRNA表达水平。结果 伏核多巴胺D2受体蛋白在海洛因依赖形成期表达下调,在复发期表达上升,多巴胺D2受体基因表达与蛋白表达基本一致,特麦角脲可使复发期受体蛋白表达回降。杏仁核中央核多巴胺D2受体蛋白和基因表达在复发期上调,特麦角脲可使基因表达回降。前额叶多巴胺D2受体蛋白和基因表达在形成期上调,蛋白表达在复发期下调,特麦角脲使复发期基因表达下调。伏核强啡肽蛋白和基因在复发期表达上调,特麦角脲使之回降。杏仁核中央核强啡肽蛋白在复发期表达上调,特麦角脲使之回降。结论 海洛因依赖形成期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活动升高,复发期活动降低,特麦角脲对此有双向调节作用。复发期强啡肽活动上升,特麦角脲可使之降低,有治疗海洛因滥用的潜力。
  • 论著
    江 芳;周昕睿;王 旗;张宝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补骨脂酚(bakuchiol)及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psoralen)合用的肾细胞毒性,并初步探讨其毒性机制。方法 采用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研究补骨脂酚、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以及在大鼠肝匀浆S9作用下,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分为空白对照、溶剂对照、阳性对照马兜铃酸Ⅰ(AAⅠ)、补骨脂素5 μmol·L-1、补骨脂酚5,10,20,30和40 μmol·L-1,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20+5),(30+5),(40+5)μmol·L-1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细胞膜损伤;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Annexin Ⅴ/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补骨脂素5 μmol·L-1作用于HK-2细胞,未观测到毒性作用;补骨脂酚、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分别与HK-2细胞作用4,24,48和72 h,在较高浓度下(20,30和40 μmol·L-1)细胞存活被明显抑制(P<0.01),补骨脂酚24,48和72 h的IC50值分别为(26.4±4.8),(21.8±0.6)和(24.1±0.8)μmol·L-1;在大鼠肝匀浆S9作用下,补骨脂酚的细胞毒性明显降低(P<0.01)。较高浓度(30和40 μmol·L-1)的补骨脂酚、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分别与HK-2细胞作用24 h,LDH的释放率明显增高(P<0.01),呈浓度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HK-2细胞随着浓度的增高,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收缩、变小变圆和破裂脱落现象越明显。补骨脂酚40 μmol·L-1、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20+5),(30+5)和(40+5)μmol·L-1可诱导HK-2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凋亡,并且引起明显的细胞死亡。补骨脂酚10,20,30和40 μmol·L-1、补骨脂酚与补骨脂素合用均影响细胞周期,主要表现为G2期减少,G1和S期增加或减少。结论 补骨脂酚对HK-2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与补骨脂素合用不能降低其毒性,经大鼠肝匀浆S9作用后,补骨脂酚的细胞毒性明显降低。补骨脂酚对HK-2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为:①直接对细胞膜造成损伤;②引发细胞凋亡;③抑制细胞内DNA合成,阻滞细胞有丝分裂,抑制细胞增殖。
  • 论著
    徐巧萍;王 砚;唐法娣;夏锦芳;刘君波;赵小京;卞如濂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1,8-桉油精(1,8-cineol)对哮喘豚鼠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豚鼠第0天和第7天ip给予0.5 ml含卵白蛋白(OVA)20 μg的氢氧化铝凝胶致敏,28 d后OVA攻击制备哮喘模型。观察豚鼠OVA攻击后1 h,1,8-桉油精10,30和100 mg·kg-1对豚鼠吸入OVA后1,2,3,4,10,20和30 min时气道阻力(Raw)和肺顺应性(Cdyn)变化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和细胞分类的影响,并测量豚鼠肺组织中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4(IL-4)、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观察豚鼠OVA攻击后17 h再吸入乙酰甲胆碱(MCh)后,1,8-桉油精10, 30和100 mg·kg-1RawCdyn及BALF中白细胞数和细胞分类的影响,并测量豚鼠肺组织中ECP, IL-4, IL-8和TNF-α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豚鼠OVA攻击后1 h,在4 min时模型组Raw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1,8-桉油精30和100 mg·kg-1明显抑制Raw增加(P<0.05);在3 min时模型组Cdyn达到高峰,与模型组比较,1,8-桉油精10, 30和100 mg·kg-1均能明显抑制Cdyn降低(P<0.05);模型组豚鼠肺组织ECP, IL-4和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8-桉油精100 mg·kg-1组ECP, IL-4和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豚鼠肺组织IL-8含量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1,8-桉油精100 mg·kg-1能明显减少BALF中白细胞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P<0.05)。致敏豚鼠OVA攻击17 h后, 模型组豚鼠Ra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豚鼠Cdy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8-桉油精100 mg·kg-1对MCh引起的Raw的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8-桉油精10, 30和100 mg·kg-1对MCh引起的Cdyn降低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1,8-桉油精100 mg·kg-1能明显减少BALF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肺组织ECP, IL-8和TNF-α含量(P<0.01);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豚鼠肺组织IL-4含量无明显差异;1,8-桉油精30 mg·kg-1也能降低哮喘豚鼠肺组织中ECP和TNF-α含量(P<0.01)。结论 在哮喘急性发作时,1,8-桉油精通过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下调嗜酸性粒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了哮喘的急性发作。在哮喘迟发相阶段,1,8-桉油精可通过下调IL-8水平,降低TNF-α活性,从而抑制或改善由IL-8水平升高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支气管肺泡而直接引起的哮喘加重和持续状态。
  • 论著
    常全忠;张淑玲;尹金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氯通道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离体培养12 d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3-吗啉斯德酮亚胺(SIN-1)处理组(SIN-1 1.0 mmol·L-1作用18 h)、SIN-1+4-4-二异硫氰茋-2,2′-二磺酸组(DIDS,0.1 mmol·L-1作用18 h)及SIN-1+4-乙酰氨基-4′-异氰酸茋-2,2′-二磺酸组(SITS, 0.5 mmol·L-1作用18 h)。DNA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及检测凋亡数目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两种电压门控氯通道(ClC-2/ClC-3)的表达;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氯通道电流。结果 Hoechst 33258染色显示, 正常对照组、SIN-1处理组、SIN-1+SITS组和SIN-1+DIDS组神经元凋亡百分数分别是: (18.61±0.59)%,(50.43±0.56)%,(23.37±0.52)%和(23.37±0.84)%;两种氯通道ClC-2/ClC-3在正常神经元上存在;SIN-1处理后的神经元氯通道电流较正常增加55%~56%;氯通道阻断剂SITS和DIDS分别能抑制氯通道电流的30%~40%和50%~60%。结论 电压依赖性氯通道可能参与了SIN-1诱导的神经元凋亡,氯通道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过程。
  • 论著
    李中港;秦慧迪;汪怀山;史艳秋;刘兆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BN大鼠和Wistar大鼠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的敏感性,建立一种灵敏可靠的Ⅰ型超敏反应检测体系。方法 BN大鼠和Wistar大鼠分别隔天sc不同剂量的卵白蛋白(10,20和40 μg·kg-1),共5次,正常对照组sc给予生理盐水。首次注射后第21 天取血清, 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通过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实验检测其特异性IgE水平;第22天检测激发后大鼠血压、血清中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浓度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N大鼠在卵白蛋白10,20和40 μg·kg-1下血清总IgE和特异性IgE显著增加,血压下降,血清组胺和类胰蛋白酶浓度增加;Wistar大鼠仅在卵白蛋白40 μg·kg-1组出现上述变化。结论 与Wistar大鼠相比,BN大鼠用于Ⅰ型超敏反应的检测更为灵敏。血压和血清总IgE、特异性IgE、组胺及类胰蛋白酶浓度等可作为Ⅰ型超敏反应重要的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