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高凌波;王金朝;姚彤炜;曾 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扁桃酸(MA)在大鼠、小鼠和兔组织中的立体选择性代谢,探讨MA代谢酶存在的部位、辅酶依赖性等性质以及可能的种属差异。方法 MA对映体与大鼠、小鼠和兔的肝脏、肺、肾脏S9和微粒体共孵育,HPLC检测代谢并用柱前衍生化方法进行手性分析。同时考察辅酶NADH和NADPH及醇脱氢酶竞争性底物乙醇和抑制剂4-甲基吡唑对S-MA代谢的影响。结果 S-MA在大鼠肝和肾S9中被代谢为PGA,而R-MA无代谢。两对映体在小鼠和兔组织中均不被代谢。乙醇和4-甲基吡唑不影响酶的活性,该代谢顺利进行的重要辅酶是NADPH而非NADH。结论 大鼠中参与MA立体选择性代谢的酶是存在于胞浆或线粒体中的具有NADPH依赖性的非微粒体酶,而不是醇脱氢酶。MA的立体选择性代谢存在种属差异性。
  • 论著
    雷光华;高曙光;覃 芙;曾凯斌;徐文硕;徐 迈;李康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被动吸烟所致大鼠骨吸收中的作用,了解OP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S-OPN)对大鼠被动吸烟所致骨质疏松的影响,寻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有效途径。方法 2月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4组:对照组、被动吸烟组、AS-OPN组和有义OPN(S-OPN)组,每组10只。按密室熏烟法给大鼠被动吸烟,同时AS-OPN及S-OPN组大鼠每3 d分别iv给予AS-OPN(10 μg·L-1)或S-OPN(10 μg·L-1)6 μL·g-1, 吸烟组和对照组给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实验持续4个月,然后进行指标的测定。(1)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血Ca、血清骨钙素(BGP)和尿Ca/肌酐(Cr)。(2)骨密度测定:测量L3~L6各腰椎骨密度、双侧股骨和肱骨的整体骨密度及其7个感兴趣区(ROI)的骨密度。(3)骨形态计量学测定:① 静态参数包括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骨小梁数和骨小梁分离度;② 动态参数包括荧光周长百分率和破骨细胞计数。(4)骨生物力学测定:① L4椎体压缩试验测量指标包括弹性模量、最大载荷、骨最大应变和能量吸收。② 右股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指标包括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最大挠度和弯曲能量;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弯曲应力、弯曲刚性系数和弯曲韧性系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吸烟后大鼠骨密度降低、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破骨细胞数和骨吸收增加。与吸烟对照组比较,给予AS-OPN后大鼠的尿Ca/Cr比值降低(0.08±0.01 vs 0.11±0.02);L3, L4, L5, L6各腰椎骨密度升高〔27.77±1.38 vs 25.20±1.94;26.80±1.66 vs 24.25±1.48;27.55±1.61 vs 24.20±2.13;26.63±1.17 vs (22.58±1.69) mg·cm-2〕, 左、右侧股骨骨密度升高〔25.39±1.34 vs 23.26±1.16, 26.28±0. 92 vs (23.30±1.38)mg·cm-2〕;左、右侧肱骨骨密度及其7个ROI的骨密度升高;骨小梁面积百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升高〔6.29±0.67 vs (5.13±0.54)%, 55.82±2.78 vs (49.10±4.36)μm, 0.73±0.05 vs (0.64±0.07)mm〕;骨小梁分离度、破骨细胞计数和荧光周长百分率降低〔22.48±0.93 vs (23.58±0.59)mm, 25.33±0.85 vs (16.90±0.84)mm-2, 38.56±1.63 vs (40.32±0.79)%〕;L4椎体的弹性模量、最大载荷、骨最大应变和能量吸收升高〔951.1±6.6 vs (935.4±10.3)MPa, 178.9±4.2 vs (174.3±2.5)N, (1.68±0.09)×10-2 vs (1.57±0.06)×10-2;201.46±1.03 vs (199.25±1.47)N·mm〕;右股骨的最大载荷、弹性模量、最大挠度和弯曲能量升高〔100.59±1.35 vs (98.44±1.21)N, 70.43±0.61 vs (69.26±0.94)N, 1.66±0.06 vs (1.56±0.08)mm, 80.06±1.07 vs (78.54±1.36)N·mm〕;右股骨的弯曲弹性模量、最大弯曲应力、弯曲刚性系数和弯曲韧性系数升高〔5.67±0.12 vs (5.52±0.12)GPa, 168.24±1.00 vs (166.08±1.12)MPa, 26.14±1.07 vs (24.88±1.13)kN·mm2;17.4±0.9 vs (15.6±1.0)μm·N-1。给予S-OPN对这些指标改变无明显影响。结论 OP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可以抑制吸烟所致骨骼的骨密度、骨量、骨转换、骨结构、骨强度的改变。
  • 论著
    张桂铭;王祥花;孙立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他克莫司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树突状细胞(DC)成熟过程和同种刺激活性的影响。方法 2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他克莫司、脂多糖(LPS)及LPS+他克莫司组,分别取骨髓细胞,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6 d, 收集贴壁细胞即DC。对照组不再加其他试剂,他克莫司组在开始培养时即加入他克莫司10 μg·L-1,LPS组在细胞培养结束前18 h加入LPS 100 μg·L-1,他克莫司+LPS组分别按上述要求加入他克莫司和LPS。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培养上清IL-12的浓度,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观察其对同种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刺激后,DC表面CD80和CD86表达明显增加,培养上清中IL-12浓度升高,其刺激同种T细胞的能力增强。与对照组和LPS组比较,他克莫司可使DC表面CD80和CD86表达明显降低,IL-12分泌减少,刺激同种T细胞的能力减弱。结论 他克莫司可抑制体外培养的DC成熟及其同种刺激活性。
  • 论著
    邓小红;殷 菲;刘建辉;郭莉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乙烯四胺 (TETA) 如何调节c-myc基因表达。方法 利用圆二色谱分析TETA对c-myc启动区核酸酶超敏元件Ⅲ1c-myc NHE Ⅲ1)碱基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DNA(G4-DNA)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分别构建含c-myc NHE Ⅲ1的野生型和突变型的c-myc启动区荧光报告质粒,并分别转染HEK293细胞24 h后,再接种到96孔板,TETA以终浓度0, 0.1,1.0,10及100 μmol·L-1处理8 h,测定荧光素酶活性,计算TETA对其转录活性抑制率。结果 圆二色谱实验结果表明,TETA 5 μmol·L-1就能够进一步增强c-myc NHE Ⅲ1在240 nm处的负峰和260 nm处的正峰的形成,即增强G4-DNA结构的稳定性。报告基因分析结果表明,TETA能够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野生型c-myc启动区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但对突变型c-myc启动区荧光素酶基因的抑制能力明显下降。在TETA 1 nmol·L-1作用时,对突变型c-myc启动区荧光素酶基因抑制率仅为4.3%, 而对野生型的抑制率还高达30.4%。结论 TETA可能通过稳定c-myc NHE Ⅲ1序列形成的G4-DNA结构调节基因的表达。
  • 论著
    朱 毅;赵 锦;陈国彪;刘 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海南砂仁挥发油(VOA)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与乙酸复合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组、UC+VOA(0.42, 0.84 和1.68 g·kg-1)和UC+柳氮磺吡啶(SSZ) 0.52 g·kg-1治疗组。正常组和UC组ig生理盐水,治疗组ig相应药物,连续给药21 d后处死大鼠进行结肠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学评分。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比色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p65(NF-κBp65)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UC大鼠结肠组织学评分升高;结肠出现黏膜层缺损、淋巴组织增生、腺体排列紊乱以及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和血管扩张等病理变化。结肠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NOS显著升高,TNF-α和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与UC组比较,VOA 0.84和1.68 g·kg-1治疗后,明显降低UC大鼠结肠形态和组织学评分,减轻结肠病理变化,使UC结肠组织SOD和GSH-Px升高,NOS降低,结肠组织TNF-α和NF-κBp65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VOA可减轻UC大鼠结肠炎症反应和黏膜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TNF-α和NF-κBp65表达从而抑制炎症级联反应有关。
  • 论著
    王东海;杨育红;戴红良;吴国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培养的新生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制备H2O2 200 μmol·L-1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0.1,1 及10 μmol·L-1)、吡格列酮(10 μmol·L-1)+GW9662(10 μmol·L-1)组、维拉帕米1 μmol·L-1组。MTT法测心肌细胞的活力;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测定心肌细胞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采用Till阳离子测定系统,以Fura-2/AM为荧光探针,观察心肌细胞[Ca2+i瞬间变化。结果 H2O2 200 μmol·L-1作用于心肌细胞12 h能引起心肌细胞凋亡。吡格列酮浓度依赖性地增加受损心肌细胞的活力及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吡格列酮10 μmol·L-1抑制作用最明显,其与维拉帕米1 μmol·L-1有相似的抑制作用,二者都可以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率,降低由H2O2诱导的升高的[Ca2+i静息水平及频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受体特异性拮抗剂GW9662 10 μmol·L-1能拮抗吡格列酮的部分抑制作用,但不影响吡格列酮对[Ca2+i的瞬变作用。结论 吡格列酮可以抑制H2O2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氧化和减少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其抑制作用部分是通过PPARγ受体介导的。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庄道民;刘思扬;董如华;李国跃;李敬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采用已建立的细胞模型初筛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药物的可靠性。方法 以齐多夫定为阳性对照,使用HIV-1急性感染系统(MT-4/HIV-1ⅢB)、HIV-1耐药性毒株系统(MT-4/3TC耐药株)、HIV-1慢性感染系统(H9/HIV-1ⅢB)和HIV-1临床分离株感染系统(PBMC/HIV-1 GX02),分别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和抗HIV-1活性,计算药物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TC50)、半抑制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同时对4种药物DPC961、牛膝多糖、艾乃吉1号和痰热清注射液进行了抗HIV活性检测。结果 测定了齐多夫定在4种细胞-病毒系统的TC50, IC50和TI与文献报道相近。DPC961在4种细胞/病毒培养系统的TI分别为979, 5348, 3912和2745;牛膝多糖分别为323, 223, 2777和173;艾乃吉1号仅在MT-4/HIV-1 ⅢB模型上T1为2.6。结论 使用本细胞模型通过检测药物的TC50, IC50及TI进行药物初筛是可靠的。药物DPC961、牛膝多糖和艾乃吉Ⅰ号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HIV-1活性,痰热清注射液未检测到抗HIV-1活性。
  • 论著
  • 论著
    陈立峰;张 琼;董倩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二氢杨梅素(DMY)对免疫性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为DMY用于防治慢性胃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皮下注射给予SD大鼠同种异体胃黏膜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制成的免疫抗原,每15 d免疫1次,共3次,制备免疫性慢性胃炎模型。第2次免疫注射的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ig给予蒸馏水,给药组ig给予DMY (50,100和200 mg·kg-1)或瑞巴派特(27 mg·kg-1),每天1次,共30 d。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大鼠,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胃游离酸(FA)和总酸(TA)含量,阿尔新蓝法测定胃游离黏液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OT)水平,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SOD(Cu-Zn-SOD)、锰-SOD(Mn-SOD)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 IL-4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并取胃黏膜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除血浆MOT水平无明显变化外,其他检测指标均出现病理性变化。DMY对模型组病理性变化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增加胃酸的分泌,减少胃液中游离黏液量,降低血清GAS水平,但对血浆MOT无明显影响;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炎症评分明显下降;提高总SOD,Cu-Zn-SOD和Mn-SOD活性,抑制MDA的生成,降低iNOS活性,减少NO生成;降低血清IL-4和IgG水平,升高IL-2水平。结论 DMY对免疫性慢性胃炎大鼠胃黏膜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胃黏膜的自身免疫作用;增强氧自由基清除酶系统和降低NO生成酶系统的活性,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
  • 论著
    林庆辉;庄笑梅;邓婧婷;韩 刚;宫泽辉;李 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体外实验考察罗通定(RTD)和羟考酮(OCD)对细胞色素P450(CYP)同工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分析预测两药合用时潜在的药物代谢性相互作用。方法 将混合人肝微粒体与RTD, OCD或阳性抑制剂与CYP探针底物孵育30 min,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孵育液中特异性探针底物代谢产物的生成率、得到各同工酶的相对活性并计算相应的CYP同工酶的IC50值,评价两药对CYP1A2, CYP2C9, CYP2C19, CYP2D6和CYP3A4的潜在抑制作用。RTD(20, 200和2000 μg·L-1)、OCD(2, 20和200 μg·L-1)或阳性诱导剂与原代SD大鼠肝细胞孵育72 h后加入特异性探针底物再孵育60 min、测定细胞孵育液中探针底物的清除率、计算得到相对酶活性,通过与阳性诱导剂组的比较评价RTD和OCD对CYP1A和CYP3A的诱导作用。结果 OCD对CYP1A2, CYP2C9, CYP2C19, CYP2D6和CYP3A4均无诱导和抑制作用。RTD对CYP2D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值为3.72 μmol·L-1,除此之外对其他的CYP同工酶无诱导和抑制作用。结论 RTD是CYP2D6的一个中等程度的抑制剂,在体内血浆水平相当或高于其IC50值(3.72 μmol·L-1)时,RTD对OCD经CYP2D6酶介导的O-去甲基化代谢途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在临床常用剂量水平上RTD和OCD临床合用产生明显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很小。
  • 论著
    倪连松;郑景晨;金洁娜;沈飞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高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大鼠MC分别培养在正常糖5.5 mmol·L-1(正常对照组), 高糖25 mmol·L-1(高糖组),葡萄糖25 mmol·L-1+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SB) 10 μmol·L-1,及葡萄糖25 mmol·L-1+普伐他汀(PV) 100 μmol·L-1。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Ⅳ型胶原(Col-Ⅳ)、纤连蛋白(FN)含量; Phospho-ELISA法检测胞浆及胞核内p38MAPK和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蛋白的表达;以及RT-PCR法检测p38MAPK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MC合成基质蛋白Col-Ⅳ, FN增多;胞浆及胞核内p-p38MAPK的表达增加。SB或PV干预能部分或完全逆转这一变化。与高糖组比较,SB干预后,上清液中Col-Ⅳ含量下降〔48 h:(21.19±3.21) vs (16.75±1.93)μg·L-1, n=6, P<0.05〕、FN减少〔48 h:(13.47±1.27) vs (12.01±0.85)μg·L-1, n=6, P<0.05〕;胞浆及胞核内p-p38MAPK表达显著下调。PV干预后,上清液中Col-Ⅳ含量下降〔48 h:(21.19±3.21) vs (14.97±3.04)μg·L-1, n=6, P<0.05〕、FN减少〔48 h:(13.57±1.27) vs (11.99±0.98)μg·L-1, n=6, P<0.05〕;胞核内p-p38MAPK表达显著下调,但对胞浆内p-p38MAPK的表达则无显著影响。各组总p38MAPK蛋白水平及p38MAPK mRNA表达则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PV能够显著下调高糖培养的MC胞核内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进而减少胞外基质合成,达到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 论著
    付爱玲;赵宝全;邹呈雨;陈 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对淀粉样β蛋白(Aβ)所致痴呆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海马内注射1.0 μL的Aβ1-42 10 mmol·L-1制备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一次性ip左甲状腺素(T4)5 mg·kg-1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分别采用比色法、黄嘌呤氧化酶法、碱性羟胺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小鼠海马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乙酰胆碱(AC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受损。与AD模型组比较,T4治疗组小鼠在第3次到第6次训练中,在水迷宫中找到平台的时间明显缩短〔(105±9) vs (64±18)s;(90±11) vs (44±14)s;(71±14) vs (28±12)s;(65±11) vs (23±12)s〕;ChAT活性升高〔(21.9±6.7) vs (43.9±9.4)μmol·g-1蛋白〕;SOD活性增高〔(2.40±0.12) vs (3.52±0.24)MU·g-1蛋白〕;ACh含量上升〔(4.74±0.60) vs (7.46±0.91)g·g-1蛋白〕;MDA减少〔(1.37±0.06) vs (0.74±0.09)μmol·g-1蛋白〕。结论 T4可明显改善Aβ1-42所致痴呆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内胆碱能神经功能,减少自由基损伤有关。
  • 论著
    杨 伟;李 慧;林哲绚;罗文鸿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抑制氨基脲敏感型胺氧化酶(SSAO)是否可缓解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左冠状动脉(LCA)穿线不结扎;假手术+氨基脲组:结扎前10 min给予氨基脲(30 mg·kg-1, ip)处理,LCA穿线不结扎;I-R组:LCA结扎致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I-R+氨基脲组:缺血前10 min给予氨基脲(30 mg·kg-1, ip),随后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采用四氮唑蓝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范围;吸光度法测定血浆肌酸激酶(CK)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和羟自由基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SSAO酶活性;HE染色法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氨基脲组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I-R组血浆MPO和SSAO活性、MDA和羟自由基含量均升高,出现明显心肌梗死。与I-R组比较,I-R+氨基脲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由(43.2±3.1)%减小到(27.7±3.7)%;血浆MPO活性及MDA和羟自由基含量均降低,分别由(27.5±9.3)μmol·min-1·L-1,(2.6±0.4)mmol·L-1和(628±50)mmol·min-1·L-1降低到(14.2±5.6)μmol·min-1·L-1,(1.7±0.5)mmol·L-1和(503±88)mmol·min-1·L-1;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心肌组织白细胞聚集减少。结论 心肌I-R损伤导致血浆SSAO酶活性升高,抑制SSAO酶活性可缓解心肌I-R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