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述
  • 综述
    王多多;翁勤洁;张 蕾;何俏军;杨 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鼠双微染色体2(mdm2)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癌基因,其编码蛋白参与细胞调控的多条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人类肿瘤中都存在着mdm2基因扩增和(或)MDM2蛋白的过度表达。MDM2主要通过与P53蛋白中Phe19,Trp23和Leu26位点的结合参与MDM2-P53作用的负反馈环。P53蛋白可以促进MDM2的表达,而MDM2则可以通过与P53蛋白的结合介导其出核,减弱其转录活性,并促进其降解,发挥P53依赖性的MDM2活性作用。同时,MDM2还可以通过与P21蛋白、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成视网膜细胞瘤蛋白Rb等的结合而不依赖于P53促进肿瘤的生长。低氧环境及肿瘤抑制因子PTEN、抑癌蛋白ARF等刺激因子均可以通过对MDM2的活性调控影响MDM2的功能发挥。在此基础上,针对MDM2-P53之间相互作用的化合物研究受到了较大关注。其中MDM2特异性拮抗剂nutlins高度模拟了P53肽段进而与P53竞争结合MDM2表面的P53口袋域,干扰MDM2-P53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P53的稳定以及P53通路的激活。关于nutlins在肿瘤细胞周期、凋亡、新生血管形成及药物合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作为分子工具可有效地抑制或阻断MDM2作用,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策略。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杨 潇;陈祥贵;张 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用于大规模筛选胰岛素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IRTK)激动剂的细胞模型。方法 将含有编码胰岛素受体(IR)基因、转录激活因子5B(STAT5B)基因和STAT5应答元件调控的荧光素酶基因的质粒瞬时共转染仓鼠卵巢(CHO)细胞, 人肝癌细胞HepG2和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C2C12, 将具有较高的胰岛素诱导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的细胞经 G418 筛选,获得具有胰岛素诱导表达荧光素酶活性的细胞克隆。RT-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的稳定性。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和MTT法检测胰岛素处理后荧光素酶诱导表达的量效关系,以及AG1024和AG490处理后胰岛素诱导荧光素酶表达的特异性。并在96孔板上优化荧光素酶的检测条件。结果 共转染的CHO细胞较HepG2 和C2C12表现出更高胰岛素诱导的荧光素酶活性,经G418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较高诱导表达率的细胞克隆。RT-PCR表明,该细胞克隆表达外源胰岛素受体和STAT5B。该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诱导表达对于胰岛素具有剂量依赖性。IRTK抑制剂AG1024能阻断胰岛素诱导荧光素酶的表达,而Jak激酶抑制剂AG490无此作用。在96孔板上的荧光素酶的优化检测条件为:接种量每孔15×103个细胞,受试物诱导表达8 h ,Promega荧光素酶检测试剂按推荐量进行4倍稀释使用。结论 在转基因CHO细胞中,IRTK的激活能灵敏、特异地诱导荧光素酶的表达。因此,该细胞模型可用于IRTK激动剂的高通量筛选。
  • 论著
  • 论著
    廖英俊;金亚平;汤 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硫酸锌(Zn)、亚硒酸钠(Se)、磷霉素钠(Fos)、乙酰半胱氨酸(NAC)、硫代硫酸钠(STS)、蛋氨酸(Met)和牛磺酸(Tau)等对顺铂肾毒性的联合拮抗作用。方法 采用7因素(7个药物)2水平(给药或不给药)的正交设计,共8个实验组。各组小鼠ig给予不同组合的拮抗药物,每日1次,连续9 d。从第3天起,ig给予拮抗药后6 h,ip顺铂3.5 mg·kg-1,连续5 d,分别于给予顺铂前和实验结束前测量小鼠体重。给药结束次日,摘小鼠眼球取血,然后处死。快速取肾组织,并分别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肾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Zn, Fos和Met可显著改善顺铂引起的体重减轻;Fos和Met可显著降低顺铂引起的肾脏系数升高;Fos, STS和Met可显著抑制顺铂引起的血清BUN和肾GSH含量升高;Met可显著抑制顺铂引起的肾GSH-Px活性升高。单独给予Se, NAC和Tau对以上指标未见明显改善作用。结论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协同拮抗顺铂的肾毒性作用,以Zn(或Se),Fos(或STS)和Met联合应用的拮抗效果最好。
  • 综述
  • 综述
    薛 翔;宫丽崑;任 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机体接触各种潜在毒性有机阴离子,包括内源性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代谢产物;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多种药物、农药和动植物毒素等。快速有效地清除其中的毒性物质是机体最好的防御方式。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介导的跨上皮主动转运通常是其中的限速过程。因此,研究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的种类、分布及其转运与表达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 论著
  • 论著
    赖 泳;李嘉丽;王雪丁;董寿堂;李 辉;黄 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国佤族、白族和藏族人群中多药抗药基因1(MDR1)C3435T位点突变频率,并与其他种族比较,了解种族差异。方法 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并用直接测序法对中国143名佤族、138名白族和257名藏族健康个体进行MDR1 C3435T基因分型。结果 野生CC型在佤族、白族和藏族的频率分别为31.5%,29.7%和25.7%,突变杂合子CT型频率分别为44.7%,50.7%和56.8%,而突变纯合子TT型频率则分别为23.8%,19.6%和17.5%,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MDR1 C3435T等位基因T在佤族、白族和藏族的频率分别为46.2%,44.9%和45.9%,与非洲裔美国人的比较有明显差异。佤族和藏族与汉族的比较有差异。结论 中国佤族、白族和藏族人群MDR1 C3435T位点的突变发生情况有自己的特点,在临床应用相关药物时,进行该位点基因型检测,将有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
  • 论著
    刘丽敏;刘华钢;罗 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氯化两面针碱(NC)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观察NC体外对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移植性S180肉瘤模型小鼠,ip给予NC,每天1次,共10 d,测瘤重,计算抑瘤率,并在电镜下观察移植瘤细胞的超微结构。腹水型H22肝癌模型小鼠,sc给予NC,每天1次,共10 d,观察小鼠的存活时间,计算生命延长率。结果 体外给予NC 0.625, 1.25, 2.5, 5.0和10.0 mg·L-1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人鼻咽癌细胞CNE1、人肺癌细胞SPC-A-1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等9种肿瘤细胞的存活率,作用48 h平均IC50为(3.33±0.28)mg·L-1。体内给予NC 2.5, 5.0和10.0 mg·kg-1对小鼠S180肉瘤的抑瘤率分别为1.95%, 27.3%和42.9%,对腹水型H22肝癌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35.7%, 71.4%和85.7%。电镜下可见NC 10.0 mg·kg-1组S180移植瘤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核碎裂,胞浆空泡化明显。结论 NC体内外应用均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 论著
    刘亚玲;邢 欣;邢凌霄;姚志刚;王 娟;严 霞;王俊灵;张祥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ST 3,30,300和3000 μg·kg-1组。小鼠ip给药24 h后,处死取胸腺和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胸腺和脾脏细胞中CD4+和CD8+ T淋巴细胞及转录因子Foxp3阳性(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胸腺和脾脏组织中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和RT-PCR分别测定胸腺和脾脏组织中Foxp3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溶剂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小鼠胸腺和脾脏CD4+,CD8+和Foxp3+ T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无明显差异。与溶剂对照组比较,ST 3 μg·kg-1组胸腺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ST 3和30 μg·kg-1组脾脏CD4+和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ST 300和3000 μg·kg-1组胸腺和脾脏CD4+和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在ST 3~3000 μg·kg-1内,胸腺和脾脏细胞中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百分率、胸腺和脾脏组织内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Foxp3蛋白和mRNA表达均随ST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结论 ST可诱导小鼠淋巴器官内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从而影响机体免疫耐受功能。
  • 论著
    倪连松;金洁娜;郑景晨;沈飞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对糖尿病肾病(DN)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分4组: 正常对照组(葡萄糖5.5 mmol·L-1)、高糖组(HG,葡萄糖25 mmol·L-1)、非诺贝特(FB) 100 μmol·L-1组和罗格列酮(RG) 20 μmol·L-1组。ELISA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Ⅳ型胶原(Col-Ⅳ)和纤连蛋白(FN)含量;RT-PCR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胞浆及胞核内总NF-κBp65、活性NF-κBp65和磷酸化NF-κBp65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G组MC合成基质蛋白Col-Ⅳ和FN增多;HG组MC胞核内核定位序列(NLS)-NF-κBp65和Ser276-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FB或RG干预后能部分或完全逆转上述变化。与HG组比较,FB或RG组上清液中Col-Ⅳ含量下降〔48 h:(21.2±3.2) vs (17.7±2.2),(17.0±3.2)μg·L-1〕、FN减少〔48 h:(13.5±1.3) vs (12.1±1.0),(11.8±1.1)μg·L-1〕。各组MC胞浆内NLS-NF-κBp65和Ser276-NF-κB表达则无显著变化;各组NF-κB mRNA表达及总NF-κBp65蛋白水平亦无明显改变。结论 PPAR激动剂通过下调MC胞核内NF-κB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进而减少胞外基质合成,达到对DN的治疗作用。
  • 论著
    文朝阳;史争鸣;李 霞;丰 平;刘树红;王学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槲寄生提取物对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大鼠肝癌前病变时同工酶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肝大部切除组、AFB1模型组、槲寄生总碱组和槲寄生多糖组。后3组大鼠一次性ip给予AFB1 0.75 mg·kg-1, 第3周起饲以含0.015%二乙酰氨基芴饲料5周。后4组大鼠于第3周末施行肝大部切除术。槲寄生总碱和槲寄生多糖组于肝大部切除术后1周开始分别ig给予槲寄生总碱8 g·kg-1和槲寄生多糖6 g·kg-1,每天1次,连续给药4周。第8周末处死大鼠,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切片中γ-谷氨酰转肽酶(GGT)阳性染色面积;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GGT同工酶Ⅱ(GGTⅡ)阳性表达;酶速率法和琼脂糖电泳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总活性及其同工酶相对含量。结果 AFB1引起肝脏组织中GGT表达明显增加;大鼠血清GGTⅡ阳性率明显升高;血清LDH总活性和LDH5含量增高,且LDH5>LDH4;血清ALP1含量明显升高,并出现异常ALP电泳条带。大鼠ig给予槲寄生总碱或槲寄生多糖治疗4周,肝脏组织中GGT表达明显减少,血清GGTⅡ阳性率明显下降,血清LDH总活力、LDH5和ALP1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 AFB1诱发的大鼠肝癌前病变有多种同工酶的表达异常,槲寄生总碱和多糖可能通过调节同工酶的表达干预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 论著
    刘宜先;董京辉;高 璐;马慧娟;武宇明;张 翼;何瑞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钩藤碱(Rhy)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影响及其有关机制。方法 通过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的方法来获得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活动的各项参数,阈压(TP)、饱和压(SP)、最大斜率(PS)和窦神经放电的最大积分值(PIV)。① Rhy 10, 50和100 μmol·L-1用K-H液稀释后,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待钩藤碱发挥作用后,用K-H液冲洗恢复,在给药前后以阶梯方式升降窦内压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同时记录窦神经传入放电及积分。②分别预先灌流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和L-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观察他们对钩藤碱效应的影响。结果 ①Rhy 10 μmol·L-1灌流隔离的颈动脉窦区,PS从(19.2±0.3)%降至(18.2±0.1)%·kPa-1,PIV从(219.3±3.3)%降至(199.1±3.8)%,同时TP和SP分别从(8.2±0.3)和(21.5±0.1)增加至(9.1±0.1)kPa和(22.1±0.1)kPa。用Rhy 50和100 μmol·L-1进行灌流时,如PS,TP和SP的变化均呈浓度依赖性,表明Rhy可以抑制CBA。②预先灌流L-NAME不能阻断Rhy 的效应。③预先灌流K+通道阻断剂TEA 1 mmol·L-1也不能阻断Rhy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放电活动的抑制。④预先灌流L-钙通道开放剂Bay K8644可大部分阻断Rhy的作用。结论 Rhy可直接抑制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放电活动,其机制可能为Rhy抑制了动脉压力感受器上的Ca2+内流。
  • 论著
    黄 凌;朱 毅;常艳波;李 靖;赵 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智仁挥发油(VOA)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C57BL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帕金森病(PD)模型组、司来吉兰10 mg·kg-1阳性对照组,VOA 0.278,0.833和2.5 mL·kg-1组。除正常对照和模型组外,各给药组分别预先ig给予VOA或司来吉兰,每天1次,连续12 d。第6天开始,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ip给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TP)30 mg·kg-1,每天1次,连续7 d,制备PD小鼠模型。末次给药后第2天处死小鼠,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脑内纹状体高香草酸(HVA)和5-羟色胺(5-HT)含量,比色法检测纹状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含量,SABC免疫组化法测定黑质致密部神经细胞内Bcl-2和天冬氨酸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内纹状体HVA,5-HT和GSH含量显著下降,SOD活性下降,MDA含量明显升高;黑质致密部Bcl-2和caspase 3免疫阳性细胞数增加。预先给予VOA 0.833和2.5 mL·kg-1可明显抑制MPTP所诱导的HVA和GSH含量及SOD活性的降低,并抑制MDA含量升高,2.5 mL·kg-1可明显抑制5-HT含量降低。VOA 0.833和2.5 mL·kg-1可增加黑质致密部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caspase 3免疫阳性细胞数。VOA 2.5 mL·kg-1的作用与司来吉兰的作用相近。结论 VOA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加脑内纹状体单胺类神经递质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减少黑质致密部神经元凋亡有关。
  • 论著
    韩淑燕;李海霞;文宗曜;屠鹏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苷 (PNS) 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100 mg·kg-1阳性对照组、PNS 50和100 mg·kg-1组,每日早晚ig给药各1次,共7次。第5次给药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sc给予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在切变率200~1 s-1范围内采用锥板法测定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微量毛细管法测定红细胞压积;光电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 诱导的血小板凝聚和光电电磁法测定凝血参数。结果 模型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凝聚率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缩短。而与模型组相比,大鼠ig给予PNS 50和100 mg·kg-1均能显著降低全血粘度〔200 s-1:(4.5±0.4) vs (4.1±0.4),(4.0±0.3)mPa·s;100 s-1:(5.0±0.4) vs (4.4±0.5),(4.4±0.4) mPa·s;50 s-1:(5.6±0.5) vs (4.9±0.6),(4.9±0.4)mPa·s;1 s-1:(27.1±3.0) vs (22.2±4.6),(22.0±3.5)mPa·s〕及血浆粘度〔50 s-1:(1.51±0.14) vs (1.33±0.10), (1.32±0.08)mPa·s〕, 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0.49±0.02 vs 0.45±0.03, 0.44±0.03〕、红细胞聚集指数〔(5.5±0.4) vs (5.0±0.5), (5.0±0.6)〕和血小板凝聚率〔(32±3)% vs (26±3)%, (24±4)%〕;明显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4.8±0.3) vs (4.2±0.4), (4.1±0.3)g·L-1〕,以及延长凝血酶时间〔(25.2±2.7) vs (30.5±4.7), (31.2±3.9)s〕和凝血酶原时间〔(14.5±1.1) vs (15.7±1.1), (15.8±1.0)s〕。结论 PNS能显著改善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异常。
  • 论著
    张 伟;苗庆峰;苏素文;程佳依;王燕婷;张永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双苯氟嗪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钠电流的影响。方法 用酶解方法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钠电流。结果 将细胞钳制在-80 mV,给(-80~+50) mV,50 ms和步阶10 mV的去极化脉冲,记录到的电流被河豚毒素10 μmol·L-1完全抑制。在该刺激条件下,该电流最大激活电压在-20 mV左右,翻转电压在+30 mV左右,提示该电流为钠电流。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双苯氟嗪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在冲洗后可部分恢复,表明其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双苯氟嗪可使钠电流I-V曲线上移,但对钠电流的电压依赖性特征、最大激活电压和翻转电压无明显影响。在双苯氟嗪40 μmol·L-1存在下,最大激活电压下的峰值电流下降约46%;双苯氟嗪可明显使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曲线的斜率因子。双苯氟嗪40 μmol·L-1可使钠电流半数失活电压从(-73.0±4.6)mV减少到(-82.8±7.2)mV。但双苯氟嗪对钠电流稳态激活无明显影响,在双苯氟嗪40 μmol·L-1存在下,半数激活电压(-33.7±3.6 )mV和斜率因子(5.6±2.4)mV与对照组激活电压(-34.9±5.1)mV和斜率因子(6.0±4.8)mV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双苯氟嗪可以使钠电流从失活状态下恢复明显减慢,双苯氟嗪40 μmol·L-1可使恢复时间常数延长〔(79±28)vs (36±11)ms〕。结论 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使用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心肌钠电流,并且主要作用于钠电流的失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