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周吉银;周世文
    2008, 22(2):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9(Cdk9)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T1蛋白的表达及小檗碱的影响。方法 小剂量注射链佐星(链脲菌素)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6周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后16周每天分别给予小檗碱75,150及300 mg·kg-1、非诺贝特100 mg·kg-1和罗格列酮4 mg·kg-1。处死大鼠后用HE染色检查肾组织结构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k9和cyclin T1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模型大鼠肾小球体积增大,部分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区扩张,肾小球及肾小管基底膜增厚,肾重/体重比值增加;150及300 mg·kg-1小檗碱和罗格列酮能部分改善糖尿病性肾组织病变和降低肾重/体重比值。150及300 mg·kg-1小檗碱和罗格列酮都能明显恢复糖尿病肾组织中降低了的Cdk9和cyclin T1表达至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小檗碱通过调控肾组织Cdk9和cyclin T1的表达能部分改善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组织病变。
  • 论著
    陈 伟;王莉莉;刘洪英;康健磊;李 松
    2008, 22(2): 88-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在长期(4个月)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上,评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亚型激动剂GW501516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并对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高脂高糖饮食(35%脂肪,30%麦芽糖)诱导4个月,待产生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实验分为正常对照、饮食导致的肥胖(DIO)模型与DIO模型+GW501516(10 mg·kg-1·d-1) 给药组。隔天监测体重与进食量情况,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检测。以组织学方法检测肝脏异位脂积聚及病理变化情况。为确证其相关作用机制,采用RT-PCR方法检测骨骼肌内PPARβ下游糖脂代谢靶基因的表达。结果 GW501516有效改善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显著降低口服糖耐量曲线下面积〔DIO模型组, (32.4±4.6) mmol·h·L-1, DIO+GW501516组, (23.4±2.5) mmol·h·L-1, n=7~8, P<0.05〕,降低空腹血糖,增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减轻模型小鼠的肝脂肪变性。此外,RT-PCR结果表明,骨骼肌卡尼汀(肉碱)软脂酰转移酶1b,解偶联蛋白(UCP)2,UCP3明显上调,同时葡萄糖转运蛋白也明显上调。结论 GW501516显著改善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抵抗,恢复其空腹血糖值,降低肝脏内异位脂积聚,其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①促进骨骼肌内脂肪酸氧化和能量的解偶联,②促进骨骼肌内的糖摄取有关,提示PPARβ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有效治疗靶标。
  • 论著
    刘 丽;李 林;赵 玲;张 丽;李雅莉;叶翠飞
    2008, 22(2): 10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何首乌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TSG)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备慢性脑缺血致痴呆模型。术前2周起,分别给TSG 30,60及120 mg·kg-1·d-1, ig,连续11周。术后8周时,分别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和避暗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术后9周时,采用生化方法检测海马乙酰胆碱酯酶 (AChE)活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蛋白磷酸酶2A(PP-2A)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慢性脑缺血模型组大鼠空间和被动回避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海马AChE活性显著升高, PP-2A和MAP-2表达明显减少。TSG给药10周可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给药11周明显抑制海马AChE活性增高,并增加PP-2A和MAP-2的表达。结论TSG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AChE活性,增加海马PP-2A和MAP-2的表达有关。
  • 论著
    艾 国;陈知航;单成启;车津晶;候禹男;程远国
    2008, 22(2): 95-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醋酸艾塞那肽(exendin-4)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Iodo-GenTM法制备[125I]exendin-4, 大鼠皮下注射[125I]exendin-4后, 分别测定血浆或组织中的总放射性含量和酸沉淀放射性含量。结果125I]exendin-4的酸沉淀放射性分布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肾脏>肺>膀胱>胰腺>肠>血浆>肾上腺>空肠>淋巴结>肝>脾>心脏>骨髓>胸腺>睾丸>脑>肌肉>脂肪。结论125I]exendin-4的分布快速而广泛,其中以肾脏中最高,而在脑组织只发现微量的[125I]exendin-4。
  • 论著
    曹春雨;韩 钰;周永琴;王艳林
    2008, 22(2): 120-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N1-乙基-N11-(环庚烷基)甲基-4,8-二氮杂癸烷(CHEN)对宫颈癌细胞株Siha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及DNA片段化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化学分析法测定精胺氧化酶(SMO)活性。结果 CHEN可显著抑制Siha宫颈癌细胞生长,且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用10 μmol·L-1 CHEN处理细胞, 24和48 h生长抑制率分别高达61%和75%。细胞凋亡分析发现,CHEN处理可诱导Siha细胞凋亡,导致凋亡峰出现和细胞核DNA片段化。在0~20 μmol·L-1浓度范围内,CHEN作用24 h对Siha细胞SMO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 CHEN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该抑制作用与SMO活性无关。
  • 论著
    徐玲玲;程玉洁;李 劲;梅之南
    2008, 22(2): 124-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二精灵多糖(EJL)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00 μmol·L-1谷氨酸诱导)组、阳性对照组(50 μmol·L-1多奈哌齐)及EJL实验组(0.5,1.0,2.0及3.0 g·L-1)。体外培养9 d的海马神经元先用各药物预处理一定时间后,加入谷氨酸。采用MTT法、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TT检测发现,随着EJL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也增加;与模型组〔(59.6±4.6)%〕比较,EJL 2.0及3.0 g·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82.8±2.8)%和(89.4±4.1)%; n=3, P<0.05〕。荧光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发现,EJL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FITC-Annexin Ⅴ和PI双染,在直方图中可以发现,模型组的凋亡率为32.33%,EJL预处理组则分别为24.33%, 22.01%及12.12%。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EJL 2.0 g·L-1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Bax蛋白表达量。结论 EJL对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论著
    安 磊;张有志;于能江;陈红霞;赵毅民;肖文彬;刘新民;李云峰
    2008, 22(2): 10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古代文献记载小补心汤(XBXT,由代赭石、旋覆花、竹叶和淡豆豉4味中药组成)有缓解抑郁情绪的作用。应用大鼠慢性应激模型探讨XBXT总黄酮(XBXT-2)的抗抑郁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连续28 d给予大鼠一系列慢性不可预测性的刺激建立慢性应激模型,同时给予XBXT-2(25或50 mg·kg-1·d-1, ig)或丙米嗪(10 mg·kg-1·d-1, ig),采用蔗糖饮水实验、开场活动实验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观察抗抑郁行为效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α/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及其磷酸化形式(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XBXT-2或丙米嗪可逆转慢性应激大鼠蔗糖饮水偏嗜度降低、自发活动减少及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延长,显著降低应激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上调海马GRα/β,BDNF,p-CREB和p-ERK1/2蛋白表达。结论 XBXT-2对慢性应激大鼠具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过度激活,上调海马BDNF相关的神经营养通路中蛋白表达有关。
  • 论著
    王 怡;林海环;杨 静;姜丽娟;李校堃;
    2008, 22(2): 129-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穿膜融合蛋白His-T1-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跨膜效率及其对细胞存活的影响。方法 以浓度为500 mg·L-1的His-T1-GFP与人鼻咽癌CNE2或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孵育6 h,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His-T1-GFP跨膜进入细胞的情况。应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细胞荧光强度,研究His-T1-GFP跨膜的动力学因素:以浓度为500 mg·L-1的His-T1-GFP与CNE2或NRK52E细胞孵育10 min至24 h,观察孵育时间对穿膜作用的影响;以浓度为25 mg·L-1至1.0 g·L-1的His-T1-GFP与两种细胞孵育6 h,观察蛋白浓度对跨膜效率的影响;以浓度为500 mg·L-1的His-T1-GFP与两种细胞分别在4℃和37℃的条件下孵育6 h,观察温度对蛋白跨膜效率的影响。用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和MTT法来评价5.0 g·L-1浓度的His-T1-GFP对细胞存活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His-T1-GFP能够有效穿透CNE2和NRK52E细胞膜,且对NRK52E细胞的跨膜效率明显高于His-TAT-GFP。His-T1-GFP在10 min内就能有效跨膜进入细胞,并且在6 h内进入细胞的量与时间成正相关。在一定浓度范围(25 mg·L-1~1.0 g·L-1)内,该蛋白进入细胞的量与自身浓度成正相关,而在4℃时该蛋白仍具有跨膜能力。当其终浓度高达5.0 g·L-1时,对CNE2和NRK52E两种细胞几乎无毒性作用。结论 His-T1-GFP蛋白是一种跨膜效率高且低毒的穿膜融合蛋白。
  • 论著
    谢笑龙;吴 敏;吴 芹;黄燮南;龚其海;石京山
    2008, 22(2): 116-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异钩藤碱对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以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双波长Fura-2荧光法测定血小板胞浆[Ca2+i结果 异钩藤碱 0.33~1.30 mmol·L-1体外给药对ADP和凝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存在细胞外钙时,异钩藤碱对基础状态血小板的[Ca2+i和ADP及凝血酶诱导的[Ca2+i水平有浓度依赖性的降低作用,而无细胞外钙存在时,则均无明显影响,表明其可抑制血小板的外钙内流,对内钙释放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异钩藤碱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小板胞浆[Ca2+i升高有关。
  • 论著
    刘巧琼;赵乐章;任振华;李光武
    2008, 22(2): 140-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嗅球注射甲苯对嗅觉功能、嗅球形态及嗅球神经生化的影响。方法 甲苯1.0和3.0 μL分别注入小鼠的嗅球,术后d 3,5,7和14进行嗅觉辨识行为测试;术后d 1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嗅球细胞5-羟色胺(5-HT)含量和5-HT能神经元数量;HE染色,显微镜下进行嗅球形态学观察。结果嗅球注射甲苯引起小鼠嗅觉记忆明显减弱甚至缺失,大剂量时难以逆转;嗅球内5-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减少;显微镜下见嗅球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甲苯对嗅觉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嗅球细胞变性及嗅球5-HT明显减少是其原因之一。
  • 综述
  • 综述
    徐玉英;沈汉明;朱心强
    2008, 22(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性细胞死亡是一种非依赖性细胞程序性死亡。核受体可以调控下游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影响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肿瘤细胞的自噬。目前研究发现,一些植物化学物,如异硫氰酸盐、黄酮类化合物、皂苷、植物雌激素、蒽醌类和生物碱等,可诱导特定的肿瘤细胞自噬性死亡。异硫氰酸盐、黄酮类化合物和植物雌激素等植物化学物与核受体结合可使核受体活化。除此之外,一些通过核受体发挥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如他莫昔芬、15-脱氧Δ12,14-前列腺素J2、维生素D类似物EB1089、倍半萜烯紫杉醇类似物AGS 115和EFDAC也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性死亡。上述研究为了解植物化学物、核受体和自噬三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线索。
  • 论著
  • 论著
    王以美;彭双清;韩 刚;董延生
    2008, 22(2): 136-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在丁烯酸内酯(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HepG2细胞染毒BUT后,采用若丹明123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变化;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抑制剂环孢素A(CsA)预处理细胞后,采用MTT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在BUT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结果 BUT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ΔΨm,而巯基化合物谷胱甘肽、N-乙酰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则能明显抑制该效应。CsA预处理能够明显减轻BUT的细胞毒性。结论 BUT通过诱导HepG2细胞内氧化应激,导致MPTP的开放而最终引起细胞死亡。
  • 综述
  • 综述
    马小琼;刘广义;杨 军
    2008, 22(2):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脂类组学是代谢组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所有的脂类,与它们相互作用的分子,以及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的一个研究领域。脂类分子的生物学重要性被大量与脂类代谢和分布异常有关的疾病所证实。随着软电离技术以及新的分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脂类的测定已经能够快速、高通量和精确地进行。脂类在神经系统中大量存在且种类众多,应用神经脂类组学技术能揭示神经系统中复杂的脂类组成及其在疾病中的变化,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神经脂类组学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的解释将会更加全面。
  • 论著
  • 论著
    张振华;罗 娟;张 敏;邱 毅;梁建辉;
    2008, 22(2): 145-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乙醇对嗜酒和非嗜酒小鼠躯体损害的易感性。方法 以近交系C57BL/6J小鼠(嗜酒者)和远交系ICR小鼠(非嗜酒者)为实验动物,采用强制性饮酒程序:饮酒组小鼠饮用乙醇溶液8 d,乙醇浓度从3%递增至20%。每天检测小鼠体重、摄食量、饮液量和乙醇摄入量。饮用乙醇期间取小鼠肝脏用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乙醇对嗜酒小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非嗜酒小鼠。乙醇对两组小鼠的摄食量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无显著差异。乙醇抑制非嗜酒小鼠的饮液量,但对嗜酒小鼠无影响。实验期间两组小鼠的饮酒量相当,但嗜酒小鼠的肝脏损伤更为严重。结论 嗜酒小鼠对乙醇毒性作用的耐受性弱于非嗜酒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