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贾 敏;姚秀娟;杨铁虹;孟静茹;梅其炳
    2005, 19(2):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当归多糖硫酸酯(APS)抗小鼠L6565逆转录病毒的作用,以探讨其治疗艾滋病的可能性。方法 用小鼠L6565病毒感染出生24 h内的乳鼠建立模型;以RT-PCR法测定血浆病毒载量;流式细胞术测定CD4+, CD8+细胞的百分数, 计算CD4+/CD8+细胞的比值;镜检计数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数;测定脾脏、胸腺的重量并计算脏体系数。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浆病毒载量较高(4165±198),CD4+细胞百分率(18.2±4.9)、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及胸腺系数显著降低,而白细胞数和脾脏系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n=10);与模型组相比,APS在10和30 mg·kg-1剂量下血浆病毒载量显著降低(3328±103和3394±171),CD4+细胞百分率(52.6±5.8和57.0±5.5), CD4+/CD8+比值(3.6±0.6和3.4±0.5)、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数及胸腺系数显著升高,白细胞数和脾脏系数显著降低(P< 0.05或P<0.01,n=10)。结论 APS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而且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提示其对艾滋病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论著
    平 洁;汪 晖;黄 敏
    2005, 19(2): 108-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人谷胱甘肽S-转移酶(hGSTA1)C-69T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方法 140例血样本来自中国25个省份的汉族人口,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hGSTA1 -69位点的变异。结果 中国汉族人群GSTA1基因-69位点的野生型纯合子(CC)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75.0%,突变型纯合子(TT)基因型为0.7%,杂合子(CT)基因型为24.3%;C及T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87.1%及12.9%。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GSTA1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不同于其他种族。
  • 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
    李 璇;韩 冰;孙小玉;李晓冬;梁国强;项晓人;朱 荃
    2005, 19(2): 146-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建立适合于糖尿病眼病并发症及其治疗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制作方法。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ip链佐星30 mg·kg-1,d 2每只ip弗氏完全 佐剂(CFA)0.1 mL,链佐星和CFA均每周1次,连续3周,血糖稳定升高后给予高脂饲料喂养。酶反应荧光法测 定晶状体内山梨醇含量,视网膜铺片以OPTMAS软件分析内皮细胞/周细胞(E/C)比值及微血管密度,普通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病理变化,电镜观察晶状体病理变化。结果 造模成功后血糖保持16 mmol·L-1以上达12周,模型动物85%出现明显白内 障,晶状体内山梨醇含量明显升高,视网膜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E/C比值升高,视网膜、晶状体病理变化明显。结论 此模型与临床糖尿病眼病并发症有一定相似之处,可以作为 糖尿病眼病并发症的动物模型。
  • 综述
  • 综述
    施 明;郭 宁
    2005, 19(2): 151-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哺乳动物细胞是表达蛋白类生物产品的理想宿主细胞。但是 ,表达水平常较低。通过对工程细胞进行改造,如抑制细胞凋亡、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提高翻译后加工能力、改变细胞新陈代谢的特性、实现基因组热点整合等,可有效地提高重组蛋白类药物的产量,为生物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 综述
    庄笑梅;肖军海;张振清;阮金秀
    2005, 19(2): 156-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新药的研发模式发生了改变,需要药代动力学早期参与 以减少损失。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外正在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用于新药早期药代动力学虚拟高通量筛选的软件之一——VolSurf的特点及其应用。
  • 论著
  • 论著
    罗月球;余应年
    2005, 19(2):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DNA聚合酶kappa(POLK) 和DNA聚合酶eta(POLH)的功能。方法 采用穿梭质粒pZ189介导的突变试验,对建立的阻断细胞系FL-POLK-和FL-POLH-进行非定标突变研究。结果 穿梭质粒pZ189在FL-POLK-和FL-POLH-细胞中复制后,其supF tRNA基因的自发突变频率分别为11.2×10-4和13.5×10-4,而对照细胞FL和FL-M分别为4.9×10-4和3.7×10-4。质粒在接触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的FL-POLK-和FL-POLH-细胞中复制, 其supF tRNA基因的非定标突变频率下降。结论 POLK和POLH在维持哺乳类细胞的基因组稳定性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它们还参与了哺乳动物细胞非定标突变的形成,如同其同源基因编码的Pol Ⅳ和Pol Ⅴ在E.coli的非定标突变形成中的作用。
  • 论著
    韩晓英;赵秀兰;程 东;朱振平;于丽华;谢克勤
    2005, 19(2):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邻甲苯基磷酸酯(TOCP)中毒引起迟发性神经毒性的机制。方法 用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了TOCP中毒后鸡大脑组织中高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H)、中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M)、低分子量神经丝蛋白(NF-L)、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及β-微丝蛋白6种细胞骨架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鸡大脑组织沉淀中,NF-H在TOCP 375和750 mg·kg-1组分别降低23%和47%(P<0.01);而在上清中,分别升高31%(P<0.05)和215%(P<0.01)。NF-M在沉淀中750 mg·kg-1组降低47%(P<0.01);而在上清中分别升高248%和233%(P<0.01)。NF-L在沉淀中750 mg·kg-1组升高17%(P<0.05);在上清中也分别升高220%和197%(P<0.01)。α-微管蛋白、β-微管蛋白和β-微丝蛋白在上清和沉淀中相对含量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大脑组织中神经丝含量改变较微管和微丝蛋白明显,这种变化可能与TOCP引起的迟发性神经毒性有关。
  • 论著
    储剑虹;吴建辉;朱 焰;蒋秀蓉;刘桂明;何桂林;孙祖越
    2005, 19(2): 140-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建立裸鼠人前列腺癌淋巴道转移模型以便用于转移机制和控制方法的研究。方法 分别采用原位接种及皮下接种两种方法将高转移性前列腺癌细胞亚系PC-3M-1E8接种于裸小鼠体内,40 d后检测其成瘤情况及局部淋巴结自发性转移情况。结果 原位接种法的裸小鼠成瘤率及淋巴结转移率均达12/12,皮下接种法的裸小鼠成瘤率也达12/12,但未检测到任何淋巴结转移。结论 对该细胞株采用原位接种法建立裸鼠人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获得成功,为前列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及试验性药物治疗提供了模型。
  • 论著
    张 哲;李 红;翁红雷;郑芬萍;阮 昱
    2005, 19(2): 118-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早期抑制纤维化能否阻止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干扰素γ(IFNγ)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两组采用一次性ip链佐星70 mg·kg-1·d-1制备糖尿病模型。IFNγ组的糖尿病大鼠sc IFNγ(100 kU·kg-1·d-1)共8周。第1, 2, 4, 8周每组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血糖、肾脏肥大指数、尿白蛋白,免疫组化法测定肾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肾皮质αSMA的含量。结果 第1, 2, 4, 8周,IFNγ组大鼠肾皮质αSMA含量分别较糖尿病组减少36.9%, 44.4%, 60.4%和40.6%(P<0.05)。但IFNγ组肾脏Ⅳ型胶原表达、肾脏肥大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该剂量IFNγ抑制肾组织αSMA表达,但不能阻止糖尿病肾病早期病变的发生。
  • 论著
    周 喆;袁素波;廖明阳
    2005, 19(2):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化学致癌剂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原代细胞培养,细胞免疫化学分析获得并鉴定恶性转化成瘤细胞,以BEAS-2B细胞和BEAS-STE细胞为参照, 研究恶性转化成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和锚着独立生长能力等表型特征。结果和结论 经原代细胞培养获得可传代的具人类上皮来源的恶性转化成瘤细胞,恶性转化成瘤细胞较成瘤前细胞具有更强的恶性转化表型。
  • 论著
    游育红;林志彬
    2005, 19(2): 137-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膜电位方法进一步研究灵芝多糖肽(GLPP)对自由基损伤的巨噬细胞线粒体的影响。方法 以叔丁基氢过氧化物(tBOOH)为氧化剂,建立小鼠巨噬细胞体外氧化损伤模型,以罗丹明123(Rh123)为荧光染色剂,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结果 tBOOH氧化剂可损伤线粒体膜,使线粒体膜电位降低,GLPP体内(100 mg·kg-1 ig 5 d)及体外给药(GLPP 10 mg·L-1)均可对抗tBOOH自由基损伤,可使因自由基损伤而降低的巨噬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恢复。结论 GLPP体内体外给药可减轻自由基损伤,使损伤的线粒体膜电位恢复。
  • 论著
    安 静;隋建丽;徐勤枝;周平坤
    2005, 19(2):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三氟拉嗪(TFP)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分子机制,寻找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靶分子。方法 用不同剂量TFP作用于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eLa),体外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荧光染料染色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γ射线及TFP处理细胞观察TFP对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Western印迹分析蛋白表达或磷酸化。结果TFP作用后HeLa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对γ射线的敏感性增加,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细胞凋亡的比率也增加。TFP还可有效诱导DNA修复蛋白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被切割,且可抑制辐射诱发的P38的磷酸化。结论 TFP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DNA-PKcs的表达和P38的磷酸化都有抑制作用。
  • 论著
    黄迪南;姜英华;梁爱玲
    2005, 19(2): 103-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应用siRNA表达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特异地抑制端粒保护蛋白hPOT1基因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先前构建的含hPOT1基因特异性序列(hsRNA)的3种重组siRNA表达质粒,由脂质体介导转染HeLa细胞,以RT-PCR和电泳迁移率变化分析法检测转染细胞中的hPOT1基因的表达抑制效果,并通过流式细胞术、Hoechst荧光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不同hPOT1特异性序列的3种的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48 h后,细胞中hPOT1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结论 siRNA表达载体介导的RNAi能有效地抑制HeLa细胞中hPOT1基因表达,hPOT1基因表达下调导致HeLa细胞凋亡。
  • 论著
    智庆文;李 前;王淑豪;王玉霞;李仕贵;孙曼霁
    2005, 19(2): 113-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融合蛋白的表达使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易于纯化。方法 构建基于tac启动子的pGEX 4T-1-hEGF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异丙基-1-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hEGF融合蛋白。结果 表达产物占细菌总蛋白的34%。部分为可溶性的,部分形成包涵体。菌体裂解上清液经Glutathione Sepharose 4B纯化后,SDS-PAGE电泳出现一条32 ku蛋白条带,与GST-hEGF融合蛋白的计算分子量相符。菌体裂解液中的可溶性GST-hEGF的产率为63 mg·L-1。将其添加到培养的HEK-293细胞中,能明显促进该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结论 成功地构建并表达了GST-hEGF融合蛋白基因,其表达产物GST-hEGF显示良好的促细胞增殖活性。
  • 论著
    张会欣;张建新;李兰芳;李永辉;王 超
    2005, 19(2): 87-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氨基胍对大鼠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中脑动脉梗死模型,缺血后给予氨基胍治疗。相应时间断头取脑,然后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体积氨基胍组较缺血组明显缩小;缺血组比假手术组纹状体、海马、皮质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GABA含量显著增加,给予氨基胍治疗后,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明显降低,甘氨酸、GABA含量明显升高。结论 氨基胍降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升高抑制性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是保护脑缺血的重要机制。
  • 论著
    林小聪;刘新光;陈伟珠;陈小文;梁念慈
    2005, 19(2): 8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了筛选蛋白激酶CK2的抑制剂,观察山萘黄素对重组人蛋白激酶CK2的抑制效果及其酶动力学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克隆、表达和纯化,获得重组人CK2的α′及β亚基在体外等摩尔混合构成CK2全酶,通过测定转移到CK2底物上的[γ-32P] ATP的32P的放射性活性来检测CK2的活性。向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山萘黄素,观察其对CK2的抑制效果;通过固定酪蛋白浓度为2 g·L-1, ATP浓度为10, 20, 40和80 μmol·L-1或固定ATP的浓度为10 μmol·L-1,改变酪蛋白浓度(1, 2, 4和8 g·L-1),观察其酶动力学机制。结果 山萘黄素能显著抑制重组人蛋白激酶CK2的活性(IC50=1.9 μmol·L-1)。抑制作用强于已知的CK2抑制剂白杨素、桑色素和金雀异黄素。酶动力学分析表明,山萘黄素与ATP(Ki=1.1 μmol·L-1)及酪蛋白(Ki=3.1 μmol·L-1)均呈非竞争性抑制CK2的活性。初步的化合物结构分析表明,2′和3位上的羟基对山萘黄素及芹黄素发挥其抑制效果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结论 山萘黄素是一种新的体外蛋白激酶CK2的有效抑制剂。黄酮类CK2的抑制剂可能通过不同的位点作用于CK2,这种作用主要取决于其羟基的数目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