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著
  • 论著
    何 云;庄志雄
    2003, 17(6): 457-4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hMSH2酶缺陷的基因工程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错配修复酶hMSH2缺陷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普通光镜法、电镜法、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观察hMSH2酶缺陷细胞生长形态、超微结构、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并通过软琼脂培养法鉴定hMSH2酶缺陷细胞恶性程度。结果 hMSH2酶缺陷细胞体积增大,有异型性改变;细胞表面突起增多,核浆比例增大;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内DNA含量增加,出现G1期阻滞;不能在软琼脂中生长。结论 hMSH2酶缺陷细胞恶性程度增加,肿瘤易感性增高,但不属于恶性细胞,可作为环境污染
    物致突变性检测的生物材料。
  • 论著
    吴建辉;孙祖越;朱 焰;曹 霖;钟恩宏
    2003, 17(6): 443-4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丙酸睾酮与犬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的关系。方法 去势beagle犬经丙酸睾酮处理后,获取前列腺组织,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前列腺组织中双氢睾酮(DHT)含量。组织经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前列腺的组织学变化,并借助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前列腺腺腔大小及腺上皮细胞高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前列腺上皮细胞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及酸性磷酸酶(PAP)的表达。结果 去势犬经丙酸睾酮处理后,前列腺中DHT水平明显升高。光镜下前列腺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增高。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腺腔面积明显增大(P<0.01),增大后面积分别为对照组的4.5~7倍, 腺上皮细胞高度明显增高(P<0.01), 细胞增高幅度分别为对照组的4~8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丙酸睾酮处理组前列腺上皮细胞PS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PAP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去势犬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及功能正常发挥依赖于雄激素,剥夺雄激素导致前列腺上皮细胞萎缩。
  • 论著
    周 喆;袁素波;廖明阳
    2003, 17(6): 462-4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p15, p16, p53和K-ras基因编码序列突变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结果 转化各阶段细胞p15和K-ras基因编码序列为野生型。在转化进程中,各转化细胞均携带与细胞永生化有关的p53第47密码子CCG→TCG(脯氨酸→丝氨酸)转换,在此基础上无新的错义突变发生。p16基因在BEAS-2B细胞和BEAS-STE细胞中均为野生型,在BEAS-TTb细胞中第4密码子发生TCG→TAG(丝氨酸→
    终止密码子)碱基转换,结果为无义突变,第19, 52密码子分别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转换,GCG→ACG(丙氨酸→苏氨酸)转换的错义突变。BEAS-TTc细胞中第19密码子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转换的错义突变,而没有可检测的BEAS-TTa细胞的mRNA存在。结论 p16基因的突变或表达缺失与恶性转化细胞的成瘤过程相关。
  • 综述
  • 综述
    汪 涛;康 毅;娄建石
    2003, 17(6): 466-4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就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在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KKS是机体重要的调节系统,广泛地存在于许多组织和器官中,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生理过程,如心血管、肾脏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平滑肌收缩、葡萄糖代谢、细胞增殖、炎症与疼痛及休克过程等。近年来特别是在心血管方面的研究进展很快,许多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已证实KKS具有强大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节血压、抑制心肌肥厚的形成、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参与缺血预适应形成。对于其各组分及相应受体作用的研究已达分子水平。基因敲除和转基因模型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前景。
  • 论著
  • 论著
    史 强;楼宜嘉
    2003, 17(6): 438-4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索一氧化氮供体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能否在体外通过S-亚硝酰化机制激活大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mGST)。方法 微粒体粗提物与GSNO体外共孵育,测定mGST催化动力学改变,结合N-乙基马来酰亚胺(NEM)再激活实验和二巯基苏醇(DTT)逆转实验,以及酶蛋白游离巯基和酶S-亚硝酰化蛋白的改变,研究酶的激活机制。结果 GSNO在0.125~2 mmol·L-1
    浓度范围内呈浓度和时间(3~15 min)依赖性地激活mGST,NEM对酶的再激活效应消失,DTT
    可以逆转上述激活作用,同时酶蛋白游离巯基浓度依赖性减少,而S-亚硝酰化蛋白浓度依赖性增多。结论 GSNO体外可激活大鼠肝mGST,激活机制可能与mGST第49位半胱氨酸(Cys49)的巯基被亚硝酰化形成S-亚硝基硫醇结构有关。
  • 论著
    孟志云;窦桂芳;孙文种;朱晓霞;张 亮;汤仲明
    2003, 17(6): 447-4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了新型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二吡呋酯(ADV) po给药后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过程。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样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猕猴po或iv给药ADV后,血液中只检测到活性代谢物阿德福韦(ADF),因此用ADF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来估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猕猴po ADV后,tmax为0.99~1.70 h,t1/2为1.64~5.43 h,Cl为9.14~13.91 L·h-1·kg-1,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9%。连续7 d po给药(每日1次)后未发现药物累积现象。肾脏和肝脏中ADF的含量仅次于胃肠内容物。ADF主要经肾脏排出体外。结论 在给药量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动力学,在靶器官肝脏中分布较多,主要从尿液中排出。
  • 论著
    顾少君;姚彤炜;胡 静
    2003, 17(6): 451-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旨在了解银杏黄酮山奈酚代谢的有关酶系及酶动力学参数。方法 采用苯巴比妥(PB)、地塞米松(DEX)、β-萘黄酮(BNF)和地非三唑(DIPH)诱导SD大鼠,与未诱导大鼠分别作为体外代谢的5种不同酶源。取山奈酚和鼠肝微粒体25℃下共孵育,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剩余底物浓度。比较不同诱导剂处理的鼠肝微粒体对山奈酚代谢的催化活性,以未作任何处理的鼠肝微粒体为空白对照。结果 山奈酚在BNF和DIPH诱导的鼠肝微粒体中有较强的代谢作用,而在PB, DEX诱导的鼠肝微粒体和空白组微粒体中的代谢较弱。在0.2 g·L-1的微粒体蛋白质浓度的孵育液中,山奈酚(40 mg·L-1)经45 min孵育后,分别有62.9%(DIPH),40.1%(BNF),21.1%(PB),23.7%(DEX)和18.0%(空白组)的量被代谢。测得山奈酚在空白对照组、BNF和DIPH诱导的微粒体中的Km值分别为(1.85±1.05),(9.41±2.45)和(72.4±3.08)μmol·L-1Vmax值分别为(2.45±0.63),(7.55±1.40)和(25.2±1.08)μmol·g-1·min-1结论 山奈酚在各种微粒体中被广泛代谢;BNF和DIPH葡醛酸转移酶的强诱导剂可使山奈酚Ⅱ相葡萄糖醛酸苷结合反应增强。
  • 论著
    管利东;王广义;王字玲
    2003, 17(6): 420-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临床应用抗氧化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防治失血性休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大鼠放血致休克(失血量49%,血压4~5.3 kPa),30 min后,回输全血并再灌注3 h。回输全血的同时,分别给予NAC(150 mg·kg-1)和银杏叶提取物(Egb,50 mg·kg-1),3 h后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和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观察肾和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给予NAC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血浆LDH、GOT活性及心、肝、肺和肾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增高,病理观察也显示组织损伤改善。Egb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如NAC作用显著。结论 再灌早期给予NAC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对休克复苏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论著
    邓 兰;徐鸣夏;莫尚武;杨远友
    2003, 17(6): 417-4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4个吡咯类新化合物是否具有钙拮抗作用。方法 采用45Ca跨膜内流动测定技术,考查4个新化合物对大鼠主动脉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钙拮抗活性。化合物分别为化合物1:3,5-二甲基-4-(4-甲基-1-甲酰基哌嗪基)-1H-吡咯-2-甲酸乙酯;化合物2:3,5-二甲基-4-[4-(4-硝基苯基)-1-甲酰基哌嗪基]-1H-吡咯-2-甲酸乙酯;化合物3:3,5-二甲基-4-[4-(3-对甲基苯基丙烯酰基)-1-甲酰基哌嗪基]-1H-吡咯-2-甲酸乙酯;化合物4:4-[4-[3-(2-氯苯基)丙烯酰基]-1-甲酰基哌嗪基]-3,5-二甲基-1H-吡咯-2-甲酸乙酯。结果 4个化合物均不同程度降低45Ca跨膜内流,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活性强于阳性对照药硝苯地平。结论 4个吡咯类化合物有一定的钙拮抗活性。
  • 论著
    马文学;余 海;王青青;金洪传;鲍建芳;易平勇;黄常新;李经忠
    2003, 17(6): 426-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为扩大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的抗瘤谱,制备跨膜型SEA融合蛋白,研究该蛋白制备的肿瘤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在荷B16黑色素瘤的C57BL/6小鼠上,观察跨膜型SEA融合蛋白制备的肿瘤疫苗对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作用和免疫保护作用,并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治疗组和免疫组小鼠脾细胞的天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活性。结果 融合蛋白制备的肿瘤疫苗能够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其生存期,其脾细胞的NK和CTL活性显著增强。同时,该肿瘤疫苗对同种肿瘤细胞攻击可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结论 跨膜型SEA融合蛋白制备的肿瘤疫苗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可有效激发荷瘤小鼠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增强CTL和NK活性。
  • 论著
    逯海燕;林 晨;李 松;郑志兵;张雪艳;张立生;许国增;郭顺星;付 明;吴 旻
    2003, 17(6): 401-4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抗血管生成活性的角度,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Z24的体内抑瘤活性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Z24作用72 h时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及正常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从浓度-抑制率曲线求出IC50;台盼蓝拒染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的Z24作用72 h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抑制作用,从浓度-抑制率曲线求出IC50;小鼠S180, H22和裸小鼠皮下移植性人肝癌BEL-7402模型研究Z24的体内抑瘤作用。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模型检测Z24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结果 MTT法测得Z24对BEL-7402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106 μmol·L-1,对2BS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116 μmol·L-1。台盼蓝拒染计数法测得Z24对HUVEC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6.44 μmol·L-1。Z24可明显抑制鸡CAM新生血管的形成Z24 100 mg·kg-1可使S180, H22和裸小鼠人肝癌BEL-7402模型的肿瘤重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52.5%(n=10, P<0.01), 41.5%(n=10, P<0.01)和53.4%(n=6, P<0.01)。Z24可显著抑制CAM的血管生成。结论 Z24对多种肿瘤动物模型均具有显著的体内抑瘤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并明显抑制CAM新生血管的生成。
  • 论著
    程 刚;马 骥;黄进宇;单 江
    2003, 17(6): 412-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3-羟-3-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的机制。方法 以荧光染料Fura-2/AM负载后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以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PI/膜联蛋白(annexin)V染色及半胱天冬酶-3激活来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辛伐他汀30 μmol·L-1孵育VSMC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显著升高,6 h时达对照的3倍以上(P<0.01),维拉帕米80 μmol·L-1与辛伐他汀30 μmol·L-1共同孵育VSMC
    6 h后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为(144±34)nmol·L-1(P<0.01)。辛伐他汀可诱导细胞凋亡率增高、“DNA梯状”样改变及半胱天冬酶-3的激活,这些变化均可被维拉帕米所逆转。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使细胞外钙大量内流而诱导VSMC凋亡。
  • 论著
    黄光琦;宋 毅;陆燕蓉;张 洁;肖 林;杨 元
    2003, 17(6): 432-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研究全反式维A酸(ATRA)对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结合更昔洛韦(HSV-tk/GCV)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及与Cx43表达的关系,为提高TK自杀基因的疗效及探索增强作用机制提供 实验基础。方法 应用Polybrene转染、荧光定量RT-PCR等技术,观察ATRA对宫颈癌细胞ME180, ME180/TK转化细胞旁观者效应及诱导Cx43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 ME180, ME180/TK不同比例的混合细胞随ATRA浓度的增加而存活率降低。ME180+ME180/TK混合细胞的存活率随ME180/TK细胞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在2 mg·L-1更昔洛韦(GCV) 作用下,以10-8 mol·L-1 ATRA与不加ATRA(0 mol·L-1)的作用相比较,在ME180与ME180/TK不同比例混合的各组中,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并观察到10-8及10-10 mol·L-1 ATRA对GCV旁观者效应的增强作用。RT-PCR结果表明,经ATRA处理的ME180细胞,其Cx43 mRNA的相对拷贝数比值增高约1.84倍及2.65倍。结论 宫颈癌ME180细胞中,ATRA在10-8~10-10 mol·L-1范围内,具有明显增强HSV-tk/GCV旁观者效应的作用。其主要机制是通过ATRA在转录水平诱导Cx43 mRNA表达上调,导致旁观者效应的增强。

  • 论著
    杨 俭;徐 珊;李庆平;鲍颖霞;饶曼人
    2003, 17(6): 408-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初始原因是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本研究观察依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 大鼠用高脂饮食饲养4周后,ip链佐霉素30 mg·kg-1诱导2型糖尿病,继续饲以高脂饮食4周后,依那普利组给予依那普利10 mg·kg-1·d-1,ig,连续4周。采用大鼠离体肠系膜血管灌流技术,用去甲肾上腺素1 μmol·L-1预收缩血管,再给予乙酰胆碱(ACh) 1 μmol·L-1使血管舒张。观察ACh的舒张率来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结果 糖尿病大鼠肠系膜血管ACh舒张率为(33±8)%,较对照组(79±8)%明显降低,依那普利治疗组血管ACh舒张率为(52±6)%,较糖尿病组明显改善。用皂素去内皮后,三个组肠系膜血管对ACh舒血管的反应性均明显降低,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去内皮前后,三个组肠系膜血管对硝普钠舒张血管的反应性无显著变化。结论 依那普利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系膜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